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杀人事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这部从构想至出版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红楼梦杀人事件》,是一部日文二十八万字的大作,二○○四年五月出版。翌年之日本三大推理小说好书排行榜,本书都入围前十名,如下:“二○○五·本格推理小说Best 10”第四名、“这本推理小说好棒!二○○五年版”第十名、“周刊文春二○○四推理小说Best 10”第十名。一本推理小说同时获得三大好书排行榜前十名的机会并不多,可见本书出版半年,即获得大多数专家的肯定。
      《红楼梦杀人事件》的架构模仿章回小说,全书分为十三回,每回章题都是该章的小提要。故事的时空背景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贵妃元春,当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省亲回来荣府,然后回朝不久而死亡,故事以这段时间为经,地上乐园大观园内发生的连续杀人事件为纬。
      前三回即拮取自《红楼梦》之第十七与十八两章,作者从元宵的繁华灯市写起,之后便是元春回来与父母弟妹会面的情形,以及为了元春的省亲特别兴建的大观园景观、元春吩咐大观园内的楼阁分让给弟妹们居住及他们搬进去后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美女在桃源乡的生活情形,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等组织海棠诗社等。
      第四回起,作者即发挥其推理作家的本能,为凶手设计诡计开始杀人。大观园内杀人事件连续发生,多名美女被杀,谁被杀?请看本书,笔者不多说。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朝贵族之繁荣以至没落的故事,大观园的营造,象征繁荣的极峰,贵妃元春回朝后不久就死亡,象征没落的开端。《红楼梦》是一种风俗小说,原来与推理小说是水火不相容的世界,芦边拓却取材自虚构的《红楼梦》,完成了推理小说史上几无前例的《红楼梦杀人事件》,其才华不凡,是一部值得阅读的杰作。

    作者简介
      芦边拓(芦辺 拓、あしべ たく、1958年5月21日 - )日本推理作家。本名小畠逸介。大阪人。大阪教育大学附属高等学校天王寺校舍、同志社大学法学部毕业后,任职读卖新闻大阪本社校阅部,后转任文化部记者。
      中学生时就喜欢阅读科幻小说,中学毕业那年春天,偶然看到美国电视连续剧“神探可伦坡”之后,对推理小说觉醒,开始阅读欧美推理小说。芦边拓回忆这次经验说:“不是感性的感动,而是知性受感动”。
      高中二年级时,推理小说专门志《幻影城》月刊创刊(一九七五年二月),他立即成为读者,之后“幻影城读者俱乐部”成立时,他也参与京都分部“13人之会”,该会是京都之大学生与研究所生所组织的团体,成员十三名,芦边拓最年轻。他向这群学长学习了不少推理小说的知识。
      过度热中推理小说的结果,他自己也开始习作,曾以“小旗俊幸”和“芦部庄六”的笔名,三次应征“幻影城新人赏”,虽然三次都没得奖,但其不屈不挠的创作热情终于在一九八六年,以本名小掉逸介应征之〈异类五种〉,获得第二届幻想文学新人赏佳作奖。继之于一九九○年,以芦边拓之名所发表的《杀人喜剧之13人》,获得第一届鲇川哲也赏,因而登龙推理文坛。
      要谈论新本格派推理小说跃登龙门的途径,两大关键之一就是鲇川哲也赏。另一关键就是《讲谈社小说丛书》,绫辻行人就是从本丛书出道的。
      一九八八年,东京创元社规划一套十三卷的解谜推理小说丛书,请解谜推理小说大师鲇川哲也出马主持,人选由鲇川哲也决定,导读也由鲇川哲也撰写,是一套名符其实的《鲇川哲也与十三之谜》。
      这套丛书第十三届采公开征文,得奖作品是今邑彩之《卍之杀人》。由于这套丛书的成功,东京创元社决定继续定期征文,每年发表年度得奖者一次,这便是“鲇川哲也赏”创立的由来。芦边拓就是第一届得奖人,佳作奖则由二阶堂黎人之《吸血之家》获得。
      《杀人喜剧之13人》的故事,是写京都D大的小资讯社团成员十三人,共同租了一栋破旧的二楼洋馆泥泞庄共同生活。不久这些成员一个一个地以不同方法被杀害。书中侦探是大学生身份的森江春策。这是一部诡计、情节并重的青春解谜推理小说,是芦边拓的推理小说原点。
      芦边拓虽然获得机会登龙推理文坛,其第二部长篇却直到四年后的一九九四年才获得机会出版。原因是本业的记者工作繁忙,没有多余时间写作,于是芦边拓以出版《保濑警部最大之冒险》为由辞掉记者工作,成为专业作家。十五年来,芦边拓已出版三十多部作品,其作品系列简介如下:
      第一系列是“森江春策”系列。他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属于本系列。森江春策的本业是律师,大部份作品是律师时代的探案,但是有两本是前传,除了《杀人喜剧之13人》之外,连作集《探侦宣言:森江春策之事件簿》所收录的七个短篇分别记述他高中、大学、担任记者以至律师等四个不同阶段的探案,向读者清楚交代森江的成长史,这种一贯性的塑造并不多见。本系列的代表作有《时间之诱拐》、《时间之密室》,最新作品集是《三百年之谜匣》。
      第二系列是前述之“名侦探博览会”系列。
      第三系列是“自治体警察局特殊搜查室”,通称“自治警特搜”系列,已出版两集。本系列以支仓辽介警部为主角,记述他和五位同伙的探案,属于警察搜查小说。
      第四系列是“昙斋先生事件帐”系列,已出版第一集。这是以兰学(研究和兰的学问,尤其是医学)学者桥本宗吉·昙斋先生为主角之时代推理小说。在日本,凡是以明治维新(一八六八年)之前为时代背景的小说,一律称为时代小说,其中具有解谜推理成份的则称为捕物小说,或捕物帐、捕物帖。捕物小说原来是解谜、推理与人情、风物并重的小说,不属推理小说范畴。但近年来,解谜推理作家扩散其取材范围,把明治维新以前也纳入推理小说版图,凡是解谜、推理要素胜过人情、风物的则称为时代推理小说。
      第五系列是“新少年侦探”系列,已出版三册,以久村圭、桐生祐也、八木泽水穗等三名中学生为主角而森江春策为配角之少年推理小说。
      以上五系列的作品类型虽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作品的故事性和娱乐性重于其他小说要件。芦边拓曾经标榜自己的作品为“物语至上主义”作品。日语‘物语’是‘故事’之意。芦边说过,为了小说的故事性,愿意牺牲其他之构成要素。《红楼梦杀人事件》就是作者欲向读者提供百分之百的娱乐性和故事性所写下的一部典型物语至上主义作品。

    最新书评    共 7 条

    目米    有剧透。      这篇小说我是闻名已久,字面意思的,总觉得依照名字这篇小说会很有意思。      看过了,不过尔尔。      这篇小说是以红楼梦为背景写的一个推理,在大观园里上演着凶杀案,北静王偶然找到一张字条,里面字句诡异,似乎暗示着要有凶案发生。于是尚荣奉命去一探究竟,不断上演的杀人事件,究竟谁是真凶!      先说文字,日文翻译中文,会有一种翻译腔,而里面还有大段引用的《红楼梦》原文,这就产生一种违和感。      不过作者和翻译倒是省了不少力气,再说这个作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在我看来是浮于表层。虽然这篇小说据称从构思到出版花了十年,但有时候时间真不能证明什么。就算它在日本几个排行榜名列十名以内,也不能让我说它是一个好故事。      用《红楼梦》的框架,然后写出一个推理小说,我觉得说它是一个同人也不为过,但是这个同人走形了。      作者为了迁就故事的合理性流畅性还有他自己的构思,拖着所有人物作出转变。比如贾宝玉,看到尸体居然无动于衷。以他的胆子,我还真不觉得他会做到这个地步。      还有尚荣去了大观园,居然大观园里的女孩儿围着他又说又叫。我还记得晴雯得病,找来太医看,那个太医是个新手,问婆子这是哪个小姐?婆子就笑他,哪里是小姐,是个大姐儿,要是小姐,哪有这么容易见。再有贾宝玉拿了林黛玉她们的诗词外传,还被林黛玉和探春教育,说闺阁诗词怎么好外传。诗词尚且不外传,这男人,反倒随意见了。      小说里还捡了很多《红楼梦》里的情节,比如开头的元妃省亲,建海棠诗社,不过这里面海棠诗社的意义被改变了。还有考证出来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香菱身世,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个是贾雨村讲给尚荣的。黛玉葬花共度西厢,不过这里面西厢变成了读公案小说,比如狄仁杰宋慈之类的,再有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本该是鸳鸯和凤姐共同拿他给贾母取乐,不过凤姐在前面已经死了,这里变成了晴雯和鸳鸯,随后这两个也死了。后面还有掉包记,抄家之类。      对这个小说,一个字,雷。      在作者眼里,大概林黛玉就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美丽,有才华,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且作者很明显对《红楼梦》理解不够,他的认识,只是最肤浅的那种,没有经过任何深入了解。比如他认为贾琏是邢夫人的儿子,其实邢夫人再一次和迎春说话提到过,她自己没有所出,可见贾琏也不是她亲生的。      他对中国那种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以及许多规矩都没什么了解。如果他不把背景放在《红楼梦》里也许会好,但另一方面,我想也没有这么吸引人注意,至少不吸引我注意。      这个推理有很多地方站不住脚,尤其是结尾地方,虽然真相本身很离奇,可不会让人觉得豁然开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会觉得牵强,刻意为之。      说到最后,这本小说,不看也罢。  详情 发表于 2013-8-28 16:31
    水镜    对于红楼梦改编的推理小说,我通常会从两个方面来评价。首先是从作为红楼梦一书的同人作品来说,我会比较注重其语言的运用、人物性格与故事是否忠于原著;作者对于红楼梦的思想是否了解。其次是从作为推理小说来说,我注重推理的逻辑是否严密;诡计是否符合红楼梦的意境。      作为一名日本作家,从作品的语言上我无法判断其是否与红楼们一书保持同一风格,因为我没有看过日语的原著,而中文版更多的是看翻译的文风。但是我想说的是,就从中文版来说,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与红楼梦相差甚远。通篇日本小说翻译风格,“先生”、“小姐”、“侦探”、“诡计”等词比比皆是。偏偏又在一些原著经典场景上完全抄袭原著风格。使得文章风格混乱,尤其对于喜欢红楼梦的读者来说,读起来会十分别扭。特别是作为死亡预告的诗句,我觉得那种用词连薛蟠都不如,而文中它居然出自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人之手,令人吐血。我觉得这更多应该是翻译的问题。倒不如全部按照统一风格去翻译呢。      另外,本书可说是彻底的红楼梦同人作品。虽然里面的很多情节与原著相符。但是一些故事的发生时间错乱,特别是书中的人物的身份错乱,以及死去的人物死亡时间与原著大不相同。举例来说,作为贾宝玉侄媳妇儿的秦可卿,贾宝玉居然叫她“可卿姐……”当时真的雷得我外焦里嫩。又比如迎春居然死在“海棠诗社”成立之前,紧接着王熙凤、史湘云等都接连死去。而这些居然都是在众人刚住进大观园没多久的时候。这些内容对于一个红楼梦爱好者来说是绝对不可饶恕的!所以,只能算作一部幻想中的同人作品。      从以上来看,这本书完全不符合我心目中第一个评价方面的标准。      不过,本书在诡计设计上却很有新意,首先是迎春在众目睽睽之下本人杀死,而大家却没有看到凶手。其次是王熙凤从紧锁的房间里忽然失踪,却在另一个密室中死去,仿佛被魔鬼从空中抓走一般。然后是史湘云在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死于花丛中,接着鸳鸯、晴雯横死,而她们的鬼魂则跑出来示警……这些离奇的谜面很有岛田流之风。而且解答也是令人倍感意外,颇有新意。虽然从逻辑上来说,不够严谨,但是对于日本推理小说来说也算是合格了。      另外,作者在整个事件的动机上也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我个人认为最与红楼梦一书相符的地方了。甚至可以说本书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杀人事件,揭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奢靡、淫乱、腐败、荒唐。最后的结局也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呀!从这点上来看,芦边拓对红楼梦一书的研究的确是下过一番功夫。至少对于曹公想表达的思想,他是懂得。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合格的新本格推理小说,也算是勉强合格的红楼梦同人小说。  详情 发表于 2013-9-4 14:01
    棉毛裤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大观园变成了杀人现场,在红迷看来也许荒唐。可在本书的情节中那一个个成为杀人事件被害者的女子,在原著《红楼梦》中的命运未尝不比以这样的方式被害更令人叹息。《红楼梦杀人事件》是以有形的“杀人”来映衬《红楼梦》中无形的“杀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正如本书中所言,贾府中的权贵视人命如草芥,而贾府之中的杀人,最后往往只能不了了之,因此杀人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畏惧过犯罪,也根本没有必要使用诡计来掩饰……   表达着这样观点的业余侦探贾宝玉,也许就是作者本人的一个化身,代替他表达着他读《红楼梦》的所感所想。   可以认为,本书是作者以小说方式给出的对《红楼梦》的读后感。  详情 发表于 2013-9-17 04:07
    船长钩    这装帧怎么看怎么像盗版。用纸粗陋,图片风马牛不相及,“红楼梦”三个字真是轻佻。相比来说新星那本虽也不高明但起码典雅一些。   看他的推理我就感觉跟在看少年包青天一样,印象中邓超演那个第三部里边就有这书里类似的情节和手法。推理极不缜密,推理结束也没有很爽很妙的感觉。结局很傻,虽然写贾府落败的用意是好的。的确,翻译的问题也太大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9-18 15:19
    abcsdi    据我所查的资料,日本人至少写过两部根据《源氏物语》改编的侦探小说,名字都叫《源氏物语杀人事件》,古川薫的那本书全名好象叫《源氏物语夕颜杀人事件》。不过名气较大的还应是1950年冈鯱田彦创作、后由新潮社出版的这本《源氏物语杀人事件》,芦边拓自陈就是看了这本书后,才启发他创作《红楼梦杀人事件》的。   作为名噪一时的芦边拓之《红楼梦杀人事件》的启蒙作品,冈鯱田彦的这本根据日本著名古典名作《源氏物语》改写的连环谋杀侦探小说很明显具有雷同性,其中芦边拓曾直言《源氏物语》中浮舟的姓名对应杀人手法(即按照其名“浮舟”,将其放在漂浮的小船上,于众目睽睽之下杀害,这一诡计《红楼梦杀人事件》同样予以继承)被他直接借鉴到《红楼梦杀人事件》中去了。从时间上来看,本书出版于1950年,正是日本本格推理最兴盛的“宝石”时代的活跃期,小说质量应该可以。但不知为什么,这本书始终没能翻译引进,造成了国内众多读者抨击《红楼梦杀人事件》的辱华性,有人甚至以“若说古典小说,日本人为什么不拿他们本国的古典名作《源氏物语》开刀,改编成谋杀案侦探小说?”来诘责,殊不知《源氏物语》早就被日本推理作家改写过侦探小说了,反而是《红楼梦杀人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此作而创作的,这一点我一开始并不知道。   芦边拓在《红楼梦杀人事件》书前,写了很长的序言,详细恳谈了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决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要刻意侮辱中国的古典名著,与其这么说,还不如说他是因为日本古典名作早已被侦探推理小说作家改编、创作推理小说利用得差不多了,他才只得去求助中华,拿中国的小说做文章。   可是我不知道我国的翻译和出版者们,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在出版这部《红楼梦杀人事件》时,把那么长(整整六部分呢)的作者自序及详细谈论创作过程的序言给删除了,造成了多大的愤怒啊。   另外,谁有这个序言,能否提供一下。  详情 发表于 2013-9-18 23:18
    文梦    据我所查的资料,日本人至少写过两部根据《源氏物语》改编的侦探小说,名字都叫《源氏物语杀人事件》,古川薫的那本书全名好象叫《源氏物语夕颜杀人事件》。不过名气较大的还应是1950年冈鯱田彦创作、后由新潮社出版的这本《源氏物语杀人事件》,芦边拓自陈就是看了这本书后,才启发他创作《红楼梦杀人事件》的。   作为名噪一时的芦边拓之《红楼梦杀人事件》的启蒙作品,冈鯱田彦的这本根据日本著名古典名作《源氏物语》改写的连环谋杀侦探小说很明显具有雷同性,其中芦边拓曾直言《源氏物语》中浮舟的姓名对应杀人手法(即按照其名“浮舟”,将其放在漂浮的小船上,于众目睽睽之下杀害,这一诡计《红楼梦杀人事件》同样予以继承)被他直接借鉴到《红楼梦杀人事件》中去了。从时间上来看,本书出版于1950年,正是日本本格推理最兴盛的“宝石”时代的活跃期,小说质量应该可以。但不知为什么,这本书始终没能翻译引进,造成了国内众多读者抨击《红楼梦杀人事件》的辱华性,有人甚至以“若说古典小说,日本人为什么不拿他们本国的古典名作《源氏物语》开刀,改编成谋杀案侦探小说?”来诘责,殊不知《源氏物语》早就被日本推理作家改写过侦探小说了,反而是《红楼梦杀人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此作而创作的,这一点我一开始并不知道。   芦边拓在《红楼梦杀人事件》书前,写了很长的序言,详细恳谈了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决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要刻意侮辱中国的古典名著,与其这么说,还不如说他是因为日本古典名作早已被侦探推理小说作家改编、创作推理小说利用得差不多了,他才只得去求助中华,拿中国的小说做文章。   可是我不知道我国的翻译和出版者们,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在出版这部《红楼梦杀人事件》时,把那么长(整整六部分呢)的作者自序及详细谈论创作过程的序言给删除了,造成了多大的愤怒啊。   我们为什么总喜欢断章取义,而后根据取的这个“义”再任意删改作品呢?  详情 发表于 2013-11-3 02:29
    cebros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这一首出自林黛玉之手的《世外仙源》,虽然文字浅近,却意境深远,余韵绵长,尤其是前面三句,可谓寥寥数笔,便写尽了大观园那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与优雅。更何况,这里还居住着一群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和一个视女子为“水做的骨肉”的翩翩公子,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因此,自从《红楼梦》一书诞生以来,且不说书中的“木石前盟”让无数读者为之疯狂沉醉,便是那一座大观园,也令无数人充满了万千遐想。   但是,在诸位的遐想中,是否出现过这样一幅幅诡异的图景:   夜晚独坐在湖边凉亭中的迎春,忽然被一双从暗中伸出的大手掐住了脖子。然后,瘫软无力的她被丢进了冰冷的湖水,待人们赶到时,已经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居住在水月庵的王熙凤在遭到袭击后便失去了踪影,然后只见她的上衣飘荡在距离地面有七八丈高的空中,在悠然自得地在众人的注视下渐渐远去,缓缓消失。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数里之外的家人忽然来报:发现了王熙凤已经死在了自家的院子里。难道,刚才漂浮在空中远去的,不仅仅是她的衣服,还有她的身体?   ……   而这仅仅是大观园里一系列谋杀的开始,湘云、香菱、鸳鸯、晴雯、黛玉……一个个都以各种各样的奇怪方式死于非命,一时间大观园被变成了一座腥风血雨的地狱,人人自危,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的厄运会降临到哪一位美丽少女的头上!   这还是曹雪芹笔下的那座大观园吗?相信,在任何一位中国人的头脑里,都不会主动地构想出这样一座杀戮之园。   确实,以上的故事是来自于一位日本推理小说家芦边拓的作品:《红楼梦杀人事件》。   作为一位新本格派作家,芦边拓早在1990年,便以一部《杀人喜剧之13人》荣获第一届鲇川哲也赏,从而一举登上了日本推理文坛。此后,先后出版了森江春策系列、“自治警特搜”系列、“昙斋先生事件帐”系列和新少年侦探系列等共计三十多部作品,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却是这部历时10年才完成的《红楼梦杀人事件》。   而这部广获好评的推理小说,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多种多样的推理小说模式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尽管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对于红楼原著的戏说与篡改,但其中一些重要的情节和主题,仍然尽作者最大的努力,来向原著靠拢。   首先在推理模式上,开篇便采用了《无人生还》式的预告杀人模式,而本作中的预告,则是一首诗不诗、歌不歌的白话文(或许日语原文会更像诗吧,笑):   “这些都是假故事:   京师有豪门,原本在石头。   红楼有钗环,命运实堪忧。   或众目睽睽之下死去;   或飘忽黑暗夜空身亡;   或突然变为僵尸一具;   或懵懂身死茫然不知。   终结为何日,天命不可知。   恶人横行久,好人受冤屈。”   此后,一系列的连环谋杀案便开始一丝不苟地按照诗中的预言出现:迎春在举行海棠诗社的当晚,并在众人的注目之下被人扼杀在湖边的凉亭中,正是“或众目睽睽之下死去”;而前文所叙的王熙凤之死,刚好是“或飘忽黑暗夜空身亡”;湘云则是卧在芍药花丛中悄然死去,“或突然变为僵尸一具”,等等。而每个人的死法,又各不相同,有的如遇鬼魅、有的死于密室,几乎每一桩都是一件不可能犯罪。   其次,在对于连环谋杀案发生的背景,即小说故事所依托的《红楼梦》故事的还原上,可以说《红楼梦杀人事件》一书是用短短的14多万汉字,借助于一系列的谋杀案,将其原著的所有内容进行了一次的浓缩,从开篇甄士隐与贾雨村的相识,到后来的抄检大观园,以及贾府的种种衰落,凡是原著中的主要情节都有提及,尽管其中不乏改编,以及芦边拓本人对于《红楼梦》一书的日式解读,但仍足以让任何一位未曾读过原著的读者对其书有一个概览式的了解。而在人物设置上,诸多角色的个性与特点,也大致上是与原著相合的,尤其是其中着墨较多的贾雨村,更是将其后来利欲熏心、趋炎附势的做派进行了写到了极致。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红楼梦杀人事件》此书对于红楼原著是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事实上,芦边拓的这部作品,对于原著的改编也可以称得上是颠覆性的,而这种颠覆,正在于对小说中两位侦探的设定。与大部分的推理小说一样,在这部作品中,同样出现了两名侦探,一名是属于官方的名侦探——赖尚荣,在小说中,他任职于刑部,不但精明强干,素有名探之誉,而且还为官清廉公正,忠于职守。另一名,则是非官方的侦探——贾宝玉,在杀人事件中,他不但熟读各类奇案故事和典籍,而且深谙贾府中的人情世故,面对大观园中一连串的谋杀时,处处棋高一着,甚至令赖尚荣也佩服不已。而熟悉《红楼梦》读者都知道,在原著中恰恰相反,赖尚荣虽然担任着知县之职,却着实是一名贪官,而且,非但说不上清廉公正了,而且还是一位忘恩负义的小人。至于贾宝玉,那是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的“潦倒不通世务”之人,尽管聪明绝顶,但写诗作赋则可,而一旦遇到事故,便看破红尘了,哪里会有名侦探的那种明察秋毫、坚持不懈的能力与胸襟呢?   然而,这种颠覆对于小说本身来讲,却显然并非缺陷,非但如此,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毕竟,大家都对那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宝玉太熟悉了,而既然大观园里能有连环杀手,贾宝玉为什么不能成为名侦探呢?   于是,在成为杀戮之园的大观园里,赖尚荣和贾宝玉这两位侦探,一边苦苦寻找着线索,想要尽快缉拿真凶;另一边,却暗暗地展开了一场竞争,想要在对方之前,将真相大白。而究竟鹿死谁手,却正应了一句话:   谁解红楼案,还需梦中人。     详情 发表于 2013-11-10 05:2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20:24 , Processed in 0.46776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