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40|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2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47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0 23:31:37 | 只看该作者
      全书截取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
      对于每一个朝代,主要讲四部分的内容:政府职权的分配,包括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进;古代的经济制度,重点在于土地分配及税收;历代的军事制度,主要是兵役制度。
      书的脉络很清晰,可毕竟是源自演讲稿,很多制度的细节问题,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深讲。
      全书最核心的观点于制度应因时、因事而变。
      任何一制度,都有其利弊,而且这利弊还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发生着变化。
      创立时是利显弊隐,到后来因为种种的原因,如人事的废驰、社会实际状况的变化,就成了弊显利失了。
      如何能走出这种怪圈,这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吧。可有一点,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归根还是靠人自己。
      所以,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赞同:
      “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2 09:42:27 | 只看该作者
      钱先生简略的介绍了自汉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其实近当代的学者把这些问题基本说清楚了,特别是顾准先生通过中西方文化和制度的比较,我们这个社会所缺乏的,契约精神、法治、基层自治、权力制衡、人权意识和宗教,你可以说是制度的问题,但其实也是文化的问题。问题我们似乎明白,解决方案却束手无策,梦醒了,无路可走。这就是我个人读所有有关中国问题的问题。此书我曾读过数次,也在一个叫静雅思听http://www.justing.com.cn/albumclassicdetail.jsp?typeId=200&subAlbumId=6429的网站听过数遍,一个不错的播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3 18:53:3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已经读了三遍,但是我资质愚钝,除了序言和总论之外,就像是普及了历史知识,显然,钱穆先生是大家,像我这种原本不爱读书,知识面狭窄的人,领会不到钱穆先生的深刻用意,但是我也想写点关于制度的我自己的感受,看看将来我读第四遍、第五遍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制度有点像人和人之间的博弈,这两处“人”,不太好用其他的代称替代,既可以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也可以是统治者与反对者,还可以是反对者与被统治者。如果制度不能够使大多数人在博弈中获益,那么制度的生命力就是脆弱的。从这点来看,我们不能说中国2000年的封建专制(钱穆先生认为封建制度自中国秦汉以来就不复存在了,但我还想不出用其他名字来替代,姑且就还这么称呼吧,毕竟大多数人都这么称呼)是反动的、黑暗的,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但是必须在一定的历史限度之内能够得以存在,超出了它的承受力,必然会发生质变,我想总应该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即钱穆先生所说的“历史意见”。我想,除地域的特殊性之外,正是制度的这种特征,是中华文明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外来民族统治中国期间,制度并未发生质变,可见中国的制度在历史上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博弈的获益者是制度生命的决定者。
      制度具有惯性。制度以社会习惯的方式建立,约束社会习惯。从太平天国的“耕者有其田”到中共的“打土豪分田地”,又从严格尺度标准的计划经济到相对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当中国的地理位置已经不能再为稳定提供庇护时,百余年的历史上的制度巨变不可避免。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阻力在阻碍着制度的更迭,这就是社会的习惯,因为制度来源于社会的习惯,而社会的习惯代表了大多数人认可的规则,能够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当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再代表多数利益,但社会思维并没有及时转变,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人太多,需要时间。当中国匆匆转向现代法治,当中国匆匆强调当前如何民主的时候,社会思维还是老一套,对新事物的排斥,对新规则的不信任,导致制度不能顺利落实。一句话,需要时间。
      最后想说的一点,面对制度,面对社会,总有些无力,总觉得中国缺了些什么,大概是一种信仰吧,我们不是不自由,我们是太自由,我们的内心太自由,我们就像是一盘散沙。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0 23:56:12 | 只看该作者
      总体来说还可以吧。
      
      我发现这一类书都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名气较大,学识渊博,所以让人以为他写的总是好的,如果有别的看法就显得比较另类,说你不懂,又或被冠以别有用心的名目。但实际怎样,恐怕又很难说清了。
      
      这一本书,是根据钱先生的讲稿修订而成,逻辑很清晰,但很多地方感觉并没有说透,只是泛泛的谈了谈基本情况。当然读完也是可以获取一定知识的,但很遗憾,并不透彻,也没有理论依据,看起来像空谈。不知道是面向何种人群的演讲?如果是普通门外人,尚值得一听,否则就显得太不专业了。此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高的赞扬了汉唐两朝的政治成就,过多的贬低宋、明两朝,当然元清就更不值一提。
      
      不知这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关?为了复兴中国而对汉唐这两个中国鼎盛朝代如此颂扬?宋朝的制度在本书中几乎就是不值一提,仿佛什么都是失败的,明朝也因废除宰相被大大诟病一番,清朝简直就像生来残缺一般处处都是糟粕。
      
      其实大家都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大体钱先生认为中央集权、轻视地方是不好的,是否也与当时国情有所关联?因人人都呼吁民主而反对专/政?政治制度很难说好坏,最多是看它适不适合当时的国情,能调节社会主要矛盾的,就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制度总在不断变化之中,王朝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它也在上升,衰落的时候它便跟着衰落。制度总是要从内在开始崩坏的,因人的本性趋利避害,总爱于制度的字里行间寻找机会,做出些阳奉阴违的事,久而久之,规矩就失去了约束的功能,制度也就败坏。
      
      汉唐虽然强大,但也弊病丛生。地方太重就容易藩镇割据,中央薄弱最终便是天下大乱,唐败于前者,汉亡于后者。看看中国历史,大致皇帝是英明的,制度就是皇帝的手段,百官外戚宦官都是他手中的棋子,若皇帝是羸弱的,制度就是他的枷锁,任何一方势力都能轻易将他操控了。所以我认为,中国大体是开明专制、寡头政治的绝佳市场。
      
      我记得汉朝外戚是很霸道的,卫氏韦氏霍氏王氏,后期更是乱七八糟的短命少帝一箩筐,这恐怕也与当时的制度脱不了干系。明朝的宦官是很强势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祸国殃民多矣,但也终究是奴才,魏忠贤敢号称九千岁,崇祯还不是一下子就收拾了。而唐朝,却两者皆有,即有武氏杨氏,也有专权的李辅国,后期宦官甚至可以逼宫弑帝,但这也并不影响唐朝的地位。一味太高汉唐贬低宋明似乎并不高明,有失大家风范。
      
      当然了,贬低清朝我是赞同的,清朝确实不是什么好朝代,说近代中国因为清朝退后数百年也不为过。满人专权、禁海、愚民、文字狱、划东三省等几处地方为禁区等等,都留下极其深远的影响,堪称流毒无穷。
      
       水平有限,读不出太多深意,希望还有机会接触钱先生的其他作品。这一本打分7分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3 15:38:15 | 只看该作者
      翻开目录的感觉是,这肯定是一本枯燥的书,然后我果断盖上了。
      某一天,是感觉无聊还是咋滴,竟然在Kindle就默默的看起来了,于是知道了丞相乃宰相之延伸-国家乃西周贵族家的延伸,只是变成一个罢了。
      不讨论作者对古代政治利弊的看法,光是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五个极为重要朝代的政治结构、岗位分工、经济军事等N多内容,这一点就十分难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21 15:17:28 | 只看该作者
      我所接触的历史,仅限于人教版的历史课本。某时某人在某地做某事,产生了某种的影响,古代政治一个封建专治一词蔽之。分文理科后再没碰过任何有关历史的东西。
      
      钱穆先生在这本书里选取的中国历史上的五个具有典型性的朝代,就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进行了评述。孔子为读书人给出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中国古代的士人政权,是读书人的政权。钱穆先生的一个贯穿全书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任何制度的产生与废除,当其被改变,便是不在顺应某个时代。理论是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历史给我们留下无法改变的事实,历史的经验才是对现在的最大价值。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2 18:16:05 | 只看该作者
      总结时,钱老说了,孙中山亲自承认过中国制度本质是优越于欧美的,至少在中国国情基础上是。
      
      这和近日高层提出制度自信不谋而合,但愿我国制度改革能越来越开明,自信。中华青年终于有望了———我不是愤青!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 18:30:35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两天时间,又是熬夜,又是黑白不分,终于又重读了一遍。
      
      因着对制度、人事以及对中共有了不少新的了解,所以这次重温,对钱穆先生书中所写,了解得更深了些。
      
      从大的方面,制度的良好施行,需要人事的配合;并且随着岁月的推移,制度应随之改革,以适应新的现实。
      
      1、在组成政府之选举制度方面
      
      察举、九品中正、科举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但察举施行的岁月,虽打破了贵族世袭,由于当时纸张还未出现,以竹简传承知识的权利更多被世家大族所掌握,形成了另一种世袭;而科举考试范围逐渐被栓死在八股,或是因为参与人数增多,需要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
      
      汉代之吏尚有上升为官的通道,但之后这条路被越堵越死;对于考试出身之人的施政能力锻炼,也越来越忽视。
      
      对这两个弊端,中共如今之公务员制度似乎已能避免,这是好事。刚进去时的科员好比是吏,有机会升科长,变成官,另外就是现在公务员普遍得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
      
      2、在中央政府内部、中央地方之间权力分配方面
      
      宰相权力不断被压缩。西汉时监察权也在他手上,至唐被移出至御史台,宰相权力被分割为三省,至宋则财政、谏诤权被拿走。
      
      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往往最后变成了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中央想加强集权,最后却往往适得其反,被地方所推翻,这真是历史的吊诡。
      
      由此可见,我们这个帝国,中央集权不能过度,要注意保持地方的活力。
      
      3、在赋税制度方面
      
      土地的自由流动,加之天灾人祸,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大地主,于是田赋再低,最后落着好处的也不是农民,因为地主对佃农所收会远超田赋。
      
      汉武帝因为常年对外用兵,大司农那的钱不够,就把自己少府的钱拿出来,再后来还是不够,索性将山铁海盐这样的生意收归政府,进行盐铁专营,成为最早的国营经济。
      
      从北魏至唐中期,伴随着均田制的施行,租庸调制走上历史舞台,其特殊之处在于按人丁征收;之后随着人口快速增加、土地兼并,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回到按田亩征收。
      
      徭役部分两税法、一条鞭法皆已将其并入田赋,但朝廷还是想征则征。当然,形式上的免征徭役,促进了人口流动。
      
      4、在兵役制度方面
      
      汉代系全民皆兵,有战事发生,临时召集,但往往训练不精。
      
      唐、明两朝,无需全民皆兵了,设立专门的 府/卫 兵,只是军人平时也会在当地务农。
      
      宋则为募兵制,但困于不利地势而长期冗兵,此难题无法破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3 16:57:4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朝代进行了剖析,名为政治得失,我们也可从中窥得政治的利害,历史更不仅仅是历史,更需要我们深思今日,政治无时不在变革,今日的政治可以看作是过往的延续,不到紧要关头,是不会进行所谓的变革。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07:16 , Processed in 0.0773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