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Majestic Theater回来后就一直很想收音频以及把原著读一遍。
从现场音乐剧,到25周年纪念版,到各个版本的the Phantom of Opera选段比较,到2004电影版,再到原著,虽然时间线上其实不太符合,但原著用的是考据的写法,这样的顺序歪打正着倒很合适。
本以为关于关于歌剧魅影的故事已经灌的太满,原著会如同鸡肋,其实却不然。原著的时间线和音乐剧其实很不一样,私以为其实电影如果能抛开音乐剧的阴影完全照着原著来拍得话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那张Phantom的面具实在太过经典已经符号化,还是不要改成原著那样比较好。
虽然看原著的全程都以25周年的音乐作背景,其实氛围不太符合。书中远不是音乐剧那样恢宏的氛围,整体的氛围更加神秘、阴沉、鬼魅、小心翼翼、充满猜忌和神经兮兮。或者说从书中才对为什么称作“phantom”有和身在剧院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感受。
Peter Jback的“摇滚”嗓虽然莫名的和Michael Crawford有些许相似,但似乎和Phantom在原著中的形象并不符合,这样想的话或许John Owen-Jones或者是Ramin Karimloo的声音更符合书中的形象,但十分喜欢剧院里Peter Jback声音的那种穿透感,加上剧院的效果,鬼魅感顿生,同时霸气十足。书中的Phantom的挥金如土,十足的绅士,音乐上的修养,机关上的造诣,比音乐剧中描写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外表,不仅是容貌,还有几次对手的描写可以看出,更加丑陋和令人难以忍受,对Christine、对爱情、对平凡人生活的向往偏执到更加疯狂的地步,远不是扔下一个chandelier,烧掉一个歌剧院那么简单。
几个音乐剧中不曾有的小细节。
非常好奇包厢内的小凳子到底是干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总觉得与其说Christine从Phantom那里得到了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得歌唱突飞猛进,不如说更像是和魔鬼签订了出卖灵魂的条约。书中的Phantom真正做到了“He'll always be there sings songs in my head.”
Phantom并不像音乐剧中描写的那么无情,在入侵者被他的机关杀死后居然会苦恼应该去唱首安魂曲。不由得开始乱想那些死在他手下的灵魂听到如此动人的安魂曲之后会否原谅他?
音乐剧方面,除了the Phantom of Opera和Music of the Night之外,格外喜欢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和The Point of No Return。尤其是那句“Fear can turn to love. You'll learn to see, to find the man behind the monster.” 令人扼腕叹息,艺术永远和生活一样残酷。
私以为歌剧魅影是一部彻底的悲剧。悲剧从Phantom爱上Christine开始,无论Christine如何选择都是悲剧。哪怕最终Phantom放她跟随Raoul而去,且不论现实中这样的结合是否会幸福,总觉得至少Christine的声音失去了音乐天使的加持失掉了翅膀,哪怕技巧日益纯熟歌声中也不会有灵魂。从这一点上,Phantom真正做到了”hunt us till we‘re dead“。哪怕Christine出于爱或不爱选择了Phantom,自然也会是悲剧。Phantom虽然非常绅士,那样的爱情不可能怠慢Christine,但这么一个性格扭曲的音乐天使似乎也很难带来幸福。我不太同意soul mate的这种说法,Christine永远也理解不了Phantom的音乐,只能是“my power over you, grows stronger yet”,或是“I am the mask you wear. It's me they hear.“ 更别提灵魂。不过也多亏了Phantom爱上Christine,令人能够”听到“只应天上有的声音。
Andrew Lloyd Webber是否也曾被Angel of Music拜访过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