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坏种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22:3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克里斯汀·潘马克夫人有着一个完美的家庭,丈夫体贴,女儿乖巧。
      然而,暴力,仿佛是人心深处的一粒坏种子。有时,它深藏不露,有时,又若隐若现;但无论如何,它都存在于某处,只待时机成熟。
      那年夏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0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8 09:59:22 | 只看该作者
         “暴力大概是人类心灵中最无法祛除的因子,甚至是最重要的因子——仿佛一粒坏种子,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仁慈背后,存在于怜悯背后,存在于爱本身的怀抱背后。有时候,它深藏不露,有时候,又若隐若现;但无论如何,它都存在于某处,只要条件成熟,它就将以其无数的非理性可可怖形态现身于世”。罗妲的母亲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悟出了暴力的本质。《坏种》围绕罗妲三次杀人事件以及由此揭开的罗妲祖母的杀人事业纵深展现了暴力是如何不断侵蚀人类社会的。
         首先,作者已经点明坏种乃根植于于人的本性。上帝与撒旦是统一本质的两面。莫妮卡对罗妲不合常理的喜爱是否是无意识地受到其身上散发的邪恶气息所吸引?克里斯汀的养父布拉沃,树立的贝西.但克尔报道的典范,却“强烈否定社会基本准则和业已建好的规矩”,他收养克里斯汀的动机是被小女孩强烈的吸引。按说布拉沃如此了解贝西犯罪的事实,也应该知晓其是犯罪乃本性使然,为何还收养携带坏种基因的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吸引他的是什么?也是无意识的嗅到了其身上散发的邪恶因子么?
         其次,坏种的萌发、枝繁叶茂、开花散果乃是周围有一群“天生的受害者”,他们思想单纯、视角单一、期盼美好,因此把所有发生的事情均做合理化、简单化、乐观化解释。书中列举了大量现实中的案例,这些连环杀手不断制造事端,令人瞠目结舌地居然是没有被怀疑。他们隐身于普通人、好人中,如作者所说,“自然生长的玫瑰花苞和蜜桃始终比不上蜡浇的玫瑰花苞和塑料蜜桃赏心悦目,真品总是不及倒模的赝品那般完美”。
         再次,人遗忘或者强制自己遗忘暴力酿成的悲剧,其隐含的动机是不去直面根植于自身的邪恶因子。克里斯汀,罗妲的母亲是典型例子。她居然忘记了自己的生母贝西.但克尔这个杀人狂魔。这很难理解,因为她也遭受了贝西的追杀。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克里斯汀无法面对残酷悲惨的命运,意识上抹杀了这段记忆,但经历却被深埋入潜意识,成为携带邪恶种子的载体。如果无法直面,邪恶不会自行消失,只会潜伏,伺机而动。
         此外,人用“受害者心理”、权衡利弊的动机来“协助掩盖”罪恶。莱罗伊臆想不公平、或者某种阶级思维为自己的懒惰开拓;克里斯汀在女儿杀人真相昭然时,权衡的是自己和丈夫将要失去社会名誉;母亲的义务与社会责任难以两全的道德困境;甚至我非常怀疑韦恩姐妹的动机,她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罗妲与溺水男孩相关联的证据,为什么没有报案?也许她们考量权衡的是学校的声誉、是为自己失职的隐瞒。大量信息告诉韦恩姐妹,罗妲的侵略行为不断升级,但没有人制止罗妲,甚至当男孩嗅到危险,寻求帮助——请求老师代为保管奖章时,老师又以更为冠冕的理由“你要更加自信”没有施以援手。男孩身上的瘀伤、失踪的奖章、目击者都在提示人注意男孩之死不同寻常,但除了痛苦的母亲,所有人都想迅速结束这件事,掩盖或者磨平痛苦的事件,使悲剧变成了茶余饭后肤浅的谈资。杀人者“漫不经心”,旁观人也“漫不经心”。
         如果说人人携带了坏种因子,如何压制住邪恶本性,实现人与人的和平相处呢?有人类社会就诞生了宗教、道德、秩序,但这些显然没有推动人类走向和平,连圣经都哀叹人世充满了暴力,到哪里去找和平呢?
         克里斯汀既然遗传了暴力因子,为什么她本人成长为一位温柔、优雅的女士呢?难道是养父母的家教好么?那罗妲的家教环境显然更好。我认为克里斯汀的暴力因子被儿时母亲的骇然行为“震慑”住了。她亲眼看到母亲贝西杀死了兄弟姐妹,彻底被暴力“吓傻”了。成年后的克里斯汀软弱被动,保守安静,永远等待“从别人手里吃一口”,作者借莱罗伊之口对她的评价是“愚蠢、傻”。克里斯汀已经被贝西精神阉割了,她的善良保守是以永远埋葬了自我为代价的。
         对待罗妲这种天生的坏种,就是要用罗妲的方式对待她自己。作者不止一次说对待罗妲,就该“一掌掴过去”。事实上,小说中克里斯汀唯一一次跟罗妲珍重较量也是使用暴力,抓住了女儿犯罪的证据。
         从某种意义上讲,恶是绝对的,而善是相对的。我们可以准确定义恶:十诫中戒的都是绝对的恶,杀人任何时候都是恶。但是善却没有绝对的,只能在具体语境中定义相对的善:圣经中我们无法定义爱是什么,只能定义爱不是什么。对法西斯的忠诚就是对人类的犯罪;对罪恶的包容和宽容就是纵容;对杀人犯讲人道,就是对同类的残忍;保护杀人恶童的母亲同时就是摧毁他人生活的协同犯。
         因此,在绝对的恶面前,善良的人没有回击之力。绝对的恶只有以绝对的恶相对绝。核武器的不使用不是因为和平谈判,而是因为我也有核武器,可以制衡。
         小说中,作者赋予作恶者以果敢、自制的品质和智慧的头脑,谋求利益,说他们像一切数学家、艺术家一样早早显露天赋,说到底他们使用的“算计、精明、权衡与棋艺在本质没有区别”。而善良的人往往软弱、犹豫、缺乏行动力、思维单一,渴望爱与和平,像是“待宰羔羊”。
         意味深长的是小说基本上全部是女性,其他男性角色要么缺失,要么模糊,只有莱罗伊一位男性形象刻画还算生动,但也只是个胆小、充满性幻想的下流人物。这个邪恶的世界似乎只有女性,邪恶因子的遗传也是通过女性。唯一成为亮色的女性是莫妮卡,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normalman breed love.她善于交际、有活力、果敢、精明,自立自信,同时富有同情心。20世纪50年代,女权意识萌发,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刚刚兴起,女性基本等同于阴性角色。作者在小说中借莫妮卡夫人之口说“不喜欢弗洛伊德,太过19世纪旧唯物主义,对女性怀有偏见,……其实男女性别只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作者或许无意于冒犯女性,但从他个人经历来看,显然对女性也甚好感,作者似乎把邪恶、狂暴、自私、软弱赋予阴性力量,而与之对应的是男性欲望,他们被邪恶吸引,被邪恶驯服,粗心大意、漫不经心,两相对照,与其说有什么思想上的寓意不如说更有艺术魅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9-4 10:39:47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说,儿童犯罪片和恐怖片是最吸引我的。因为孩子看起来是那么的天真无邪,那么的可爱动人,可是在这个外表下,是怎样的一颗冷酷无情的心和毫无怜悯的性格。两种极端碰撞在一起,可以有很精彩的剧情。
      
          片中的女主一直做梦,一直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被人领养的孩子,好像自己的父母不是自己的父母。可是良好的教育不允许她这样莫名的质疑养育了自己多年的父母。直到自己的女儿所在的学校意外死去了一个小男孩,她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好像就要喷发出来。于是,她托即将离家去工作的丈夫带话给父亲,请求他来见她。
      
          小主是一个拥有着灿烂可爱的笑容,又非常懂礼貌的孩子。几乎大人们对她爱不释手。特别是她家住在楼上的莫妮卡,甚至想她是自己的孩子就好了,常常送她漂亮的礼物,带她回家吃饭。
      
          但是,偶尔,提起一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得不到满足时,小主就会性格大变,暴躁而愤怒,歇斯底里,女主就会严厉的制止她,同时,也慢慢地感觉到了不对劲。最终,这种不对劲在她从女儿的百宝箱底发现了奖章时成为了现实的噩梦。
      
          小主也向妈妈坦白,确实是自己用装了铁皮后跟的鞋子打死了她的同学,理由是,那个小男孩不肯把奖章给她。而多年前,她们住在另一个地方时,楼上的老婆婆也是她故意推下楼摔死的,仅仅只是为了老婆婆说的“等我死了,水晶球就送给你”这句话。
      
          女主顿时觉得人生都失去了意义,因为在这前不久她的父亲来找她了,并且告诉她,她确实不是他们亲生的,是一对杀人犯的女儿。女主觉得自己身上流着的是杀人犯的血,导致了自己的女儿继承了自己亲生父母留给自己的坏的基因,从小就成为了一个杀人犯。
      
          但是她还是不死心,避重就轻的向犯罪学的专家朋友打听关于儿童犯罪方面的事情,特别问到,“有没有那种父母都健康,成长环境优越,却还是从小开始犯罪的几率”。其实,她想问的就是她女儿的情况。当专家的回答是“有可能”的时候,女主已经万念俱灰了,但是,她还是很爱她的女儿,于是,在小主的刻意撒娇之下,她决心为自己的女儿保守这个秘密。
      
          只是,女主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这么彻底的“坏”,园丁的玩笑话被她当了真,三根火柴一把火又活活烧死了他。而后,她就像没事人一样,回到房间弹钢琴,越弹越快,越弹越快,女主终于崩溃了。
      
          那天晚上,女主温柔的看着自己可爱的女儿,哄她吃下了过量的安眠药,自己开枪自尽。意料之外的是,女主处于昏迷状态,小主却被救活了。
      
          从医院回到家的那天晚上,小主问爸爸:“莫妮卡阿姨说的鹦鹉什么时候才能给我?”她爸爸说:“等她死的时候。”门关上,黑暗中,小主的眼神顿时变得犀利而恐怖。
      
          雷电交加,小主想起妈妈说的话,奖章放在水里。她冒着大雨,独自去水里捞奖章,却被闪电劈死了。
      
          这天晚上,在医院昏迷的女主也醒了,给自己的丈夫打了最后一通电话,也断了气。
      
          说实话,我并不相信遗传“种”的说法。好人就一定能生出好孩子,坏人生出来的就一定是坏孩子么?这种说法让我唾弃。
      
          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还是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片中的女主与丈夫,还有周围的大人,显然对小主的教育远远不够,都被她可爱的外表所欺骗,她内心真的在想一些什么,大人们完全不知道。他们只是一味的宠溺她,只要她在大人面前是乖孩子,那么她就是一个乖孩子。这是错误的。
      
          这部片子两个多小时,蛮长的,还是一部老片,但是非常不错,拍的很精彩,值得推荐。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19:05 , Processed in 0.0506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