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0
|
随风而行 |
最新书评 共 13 条
Luly
第一次邂逅这本书,是在师大图书馆三楼最左边的书架上,白茫茫的大地上,胡杨树和它们的影子……
“索桥垂垂
擦破水面
弄皱了
月的光”
诗集的每一页,短短的十几个字,大片的留白,却可以让人想得很远很远很远……
我不确定这是否能称为诗,诗人却用不能再多的字,在白纸上堆砌着一幅幅安静的画面,闭上眼睛,却能感受到整个世界,或者温暖或者愤怒,或者很单纯的去感知,去体验。
一直都觉得,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去感知这个世界,touch,应该是这个词吧,诗人通过这个诗集,带给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很神奇的体验。我想,阿巴斯的存在感应该很强吧,我喜欢这种厚重的存在感,就像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所描写的那样。
“风起时
轮到哪片叶子
飘落呢?"
也许,就是从这开始,我的心变得细腻起来了吧……
作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的生命,往往会通过更多的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而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厚重与存在,更能懂得尊重这个世界的存在,而不在于怎么去改变,因为,我,仅仅是在观察。
撇开诗人所要在他的每一首诗中蕴涵的诗意不谈,我仅仅把它们当成一幅幅宁静的画面,然后完完全全把自己扔进那样的画面里,就这样慢慢的沉下去,这样的感觉很美妙。
就像在某一时刻,好象是突然之间学会了看,学会了听,学会了触摸,学会了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去touch,去观察。那一刻,像是重新获得了生命!
也是在那个时候,写下了那片小文:
"
秋的尾巴
十一月已近深秋,刚回学校的时候会觉得遗憾至极,宿舍,图书馆后面,物理楼前面,山上,找遍了都没有嗅到一点点的桂花的香味。甚至遗憾的想流眼泪,我错过了师大最后的一个秋……
人在最悲伤的时候,身体感官好像都会退化,每天不管去哪,脚步都好慢,也许是没有什么力气了,正是这样慢慢的走着,我渐渐看见了这个世界。
你看见了么?夜晚的天空依稀能辨出一些星座,那些好几万年前发出的星光,现在到达我的眼睛里,星星也有好多故事等我去倾听吧?
你看见了么?最近的月牙好可爱,抬头看着它,会不会觉得整个天空都在对你微笑?luly,世界好爱你
我看见了,早晨的雾气笼罩着梧桐,起着微风,你想带树叶去何方?
我看见了,猫儿眯着眼睛晒太阳,狗狗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情人坡上玩耍。
我看见了,夕阳下飞过的鸟儿,那片火烧云的尽头,才是你们的家么?
如果你也想看见风,那么奔跑起来吧
我终于闻见了淡淡桂花的香味,在一片残败荷塘的景象边。
这个秋天没有忘记我,让我抓住了你的尾巴
你相信吗?这一天,我终于重新看到了这个世界
”
即使哪天证明这个世界不存在又怎样,至少我们还有诗
详情
好娃
白色马驹
浮出雾中
转瞬不见
回到雾里
鸽子白身影
抹入白色云彩中
白茫茫大地
白首妇人
望一树樱花:
莫非已是我暮年的春天?
新出鸡雏
沐浴
头一场春雨
春风不识字
却翻作业本
孩子趴在小手上
睡得香……
飞起再落下
落下又飞走
蚂蚱的方向
只有它自己知道
樱花千万朵
蜜蜂啊
拿不定主意
手在颤抖
弓拉得满满
该放箭了
冲着鸟儿么……?
羽绒枕
屠宰千只小鸟梦
我主仁慈
海龟没看见
小鸟飞得轻
蜘蛛
放下活计
小歇
看日出
春日正午
工蜂
缓了速度
她长大长大
她盈满
它变小变小
今夜
无月
静静候诊室
五个大肚婆
明天周末
秋日午后
无花果树叶
轻轻落下
停在
自己的影子上
风刮断了
大树一百
从小苗上
只摘走
树叶两张
风啊
打开
老门窗
再关上
砰砰
十次
老村翁
上了山路
小伙儿远远呼喊
一条面包
要分给
五个饿着的男孩
女人又临盆
日落
苍鹰打转
围住死马头
第五个多云天
向日葵们
低头耳语
蜘蛛
满意地打量它的手艺
在樱与桑之间
从乌云里
雪花飘落
雪般的白
蒲公英远道而来
将就落在池塘
不起半点涟漪
雪地里
黑色鸦群
茫然对视
流浪的狗儿
借了春雨
洗得欢
碧空
樱花似雨
染上
春日夕照
一群樱桃树
就一棵,孤零零
半朵花不开
稻草人
在田中间
淋得湿漉漉
一百个苹果
十个有虫
每条虫
分十个
黑衣的送葬队伍里
孩子
无忌地盯着柿果
冬季来临
田地闲清
草人孤零零
孩子放学
走上旧铁轨
笨笨地模仿
火车声
扳道工的昏暗灯下
孩子
正画画
爸爸睡着了
发烧的孩子
望出窗户
渴望地盯着
雪人
小姑娘
怪怪地
抱着娃娃
妈妈呢,呃……
一千三百岁
古寺庙里
时钟
差七分七点
盲人
腕上的表
停了
越想
越不明白
雪为何那么白
越想
越不明白
为何
蜘蛛的作品里
有如此的秩序与威严
越想
越不明白
母亲对孩子
爱的理由
越想
越不明白
狗儿凭什么如此忠诚
越想
越不明白
为何一无所获者手上尽是老茧
越想
越不明白
为何
那么惧怕死亡
我的双耳能否再听到
雪融时节近处的河
桀骜的潮声
最后一片树叶在枝头坚持
守着诺言
要看一眼春天的新芽
火车嘶鸣着
停住
蝴蝶在铁轨上酣睡
孩子啼哭
小鸟和唱
直到妈妈回来
云似棉絮
百般娇宠
新月一弯
圆月一轮
自东升起
我的爱意也似盈满
些许
丑女人手中
镜子碎裂
百束光涌出
夜的死寂
旭日跃出
东边天际
我的爱意啊
仿佛退去
一丝
三叶草嫩芽在叶褶藏起
那么多晨露
无人觉察
小小泉眼涌出的涓涓细流
是朝大海去呢
破汽水瓶
接满
春天的雨
皓月朗朗
乌云
偏要上前寒暄
熟透的麦秆
彼此依偎
是怕风
还是镰
久渴的鸦
置喙于尘土
云还在路上
新月如钩
借冬的风暴
作翅膀
在天穹疾行
入夜
小鱼摆尾
跃出渔夫罗网
落上岸
明月目中疑惑
今天看她的人
是否
还是千年前那些?
置身神殿
我有思绪万千
步出其外
我心空空如也
孩子和奶奶做游戏
奶奶哟
总是输
什么我都不信
就像夜有尽头
日有尽头
也不信
他在哪儿?
干什么呢?
我已忘掉的那个人啊
我来了 一个人
我喝呀 一个人
我笑啊 一个人
我哭呃 一个人
我去也 一个人
非东
非西
非北
非南
我正在此
我喊向
深谷那端
等回声
至今多年
我都似
稻叶的刃
悬在四季间
片刻而已
一生却尽
我自涕零
路人一百
只一位驻足
我的摊前
详情
团团
我记得几个月前阿巴斯的照片来过上海,不巧的是我去的那天刚好在撤展,只好可怜兮兮地对着门口的巨幅海报想象紧闭的磨砂玻璃窗里头的样子。海报里那张放大到无边无际的雪景和天地中央的一颗小树就随同那种遗憾不甘的心情一起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后来在图书馆里又碰到它的时候,居然有了一种的奇妙的混杂感情。不过这次照片只是插页,重点是诗。
我把诗集拿在手里,先翻照片,几乎所有照片的视角都是相似的,在广阔的背景里有一个小小的人、一间屋子、一条狗或者一颗树。这让我有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是一个有点自闭的孤独老人,却没想到他作为诗人的视角与他作为摄影师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当然也有一致的地方,比如对白色和无限远景的偏好以及在一个瞬间里对极端的并置,“鸽子白身影/抹入白色云彩中/白茫茫天地”,这简直可以直接拿来题在他的照片上。但在另一些同样有强烈张力感的瞬间里,他的眼光却能让人觉得温馨。
火车嘶鸣着
停住
蝴蝶在铁轨上酣睡
这个场景真是妙不可言,诗没有用拟人,可原本冰冷的火车居然活了,为着不惊扰到蝴蝶的午觉停住了自己的脚步,还带着点儿对自己的火冒脾气感到歉意的样子。
如果这首是场面有点儿惊险,又突然被调皮所化解了的话,还有一首颜色的对比则更显出人性的宽厚,
白首妇人
望一树樱花:
莫非已是我暮年的春天?
又有些,却在柔软的意象里暗藏杀机,让你明白过来时,突然被吓一跳,哎呀,怎么那么残忍
羽绒枕
屠宰千只小鸟梦
诗集里逗人发笑的就更多了:
风儿轻盈
从稻草人头上偷走帽子
才是春的头一天呐
春日和暖
蝴蝶无聊
绕自个儿转圈
樱花千万朵
蜜蜂啊
拿不定主意
春雨啊
急刷刷冲洗
用过的碗碟
小姑娘
在她的花裙
把小手擦干
孩子放学
走上旧铁轨
苯苯地模仿
火车声
虫子钻出
咬过的苹果
去找下一个
夏日当午
草人哟
毛帽子底下淌汗
蜘蛛
放下活计
小歇
看日出
旭日金光
撒上蜘蛛新网
好威风的斗篷
秋日午后
无花果树叶
轻轻落下
停在
自己的影子上
野大黄和山茱萸
谈性正浓
一边享用
秋天暖暖的日光浴
秋日阳光
照进窗户
挂毯上边花正好
蜜蜂一头撞玻璃
扳道工的昏黄灯下
孩子
正画画
爸爸睡着了
她长大长大
她盈满
她变小变小
今夜
无月
发烧的孩子
望着窗户
渴望地盯着
雪人
最后一片树叶在枝头坚持
守着诺言
要看一眼春天的新芽
这一趟《随风而行》的阅读,好像是被阿巴斯指引着放慢脚步擦亮眼睛,在平凡的世界里,重新发现被自己的粗心错过了的点滴生命奇迹。
等到行程结束,那些在现实的计较里积累起来的复杂情绪都被一一熨平了,只剩下一个简单透明的视角,那是阿巴斯的诗人视角,在提醒我,喂,醒一醒,读书前烧的那壶水响了,大肚婆正在炉子上,卜嘟卜嘟,冒着热气。
详情
hhj
如果有人问我,家里书房失火,时间紧急只能抢救一本书,我会挑哪本。我大概会不假思索地说,《随风而行》,阿巴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或许这是我用以表达对这本书的喜爱的极端方式。阿巴斯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电影导演,而《随风而行》是他的诗集。
说到诗歌,很多人都会暗中不屑一下,因为这个年代,好诗太少太少。或者说,很多发表出来的诗歌,我们看不出它好在哪里。不知道这是读者自身的文学功底鉴赏能力不过关,还是其实那些诗歌不过是回车键砍断某长句的产物。例如,
你
现在看到的
就
不是
一首
诗
在论及写诗的动机的时候,阿巴斯说,“电影或者图片摄影并不能捕捉到生命中短暂但重要的瞬间,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一段文字,却可以有效地见证精确、珍贵然而转眼即逝的瞬间,并且极富表现力。这样的瞬间,任何一种照相机都留不住。”比如这本书里边的第一首:
白色马驹
浮出雾中
转瞬不见
回到雾里
两种不同质感的白,充满缓慢动感的交错隐现,摄影表现不出这种动感,这种不同层次的映衬融合及呼应。这是一个很美丽的瞬间,不是么?
“画面感”是《随风而行》的特点,除此以外阿巴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有时候会看到浪漫瑰丽的想象,例如这首:
火车嘶鸣着
停住
蝴蝶在铁轨上酣睡
在诗歌里边,昆虫是拟人化的,那细小的瞬间却能直接看到诗人柔软的内心。看这首:
蜘蛛
放下活计
小歇
看日出
除了温情脉脉,有些诗歌也隐含了某种紧张不安或者哀愁,但是这一层命运中的灰黑始终包裹在意境里边,并不直露。这种隐而不发是东方文化的特质,对中国读者来说再也熟悉不过。最突出的是这首:
稻田里
女人颈间
钥匙串
滑落无声
灶房火上壶沸腾
又或者,两句话勾勒出来的孤独:
沉睡的男人身侧
女人醒着
指望不上一只爱抚的手
有些时候能看到浓浓的人情味,例如这首:
最后一片树叶在枝头坚守
守着诺言
要看一眼春天的新芽
有些时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悲悯,居然只用了十个字:
羽绒枕
屠宰千只小鸟梦
有些时候也会有禅意:
黑夜
长啊
白昼
长啊
生命
短呢
翻看的小诗越多,心里边对阿巴斯的佩服和赞叹也越强烈。阿巴斯具备一种超级敏锐的观察力,大量细微平常的生活瞬间进入到他的笔下,散发出诗意,而多少次,我们都曾与这些诗意擦肩而过;阿巴斯的诗歌还有一种凝练精到的笔力,文字精炼到不能再精炼了,而所有的感情,所有的色彩,都呈现得那么恰如其分和妥帖。
跟一个朋友谈到阿巴斯,兼及谈到“梨花体”,他说,一个句子用回车斩成几段,怎么可能会是诗呢?!是的,把句子斩成几段成不了诗,可是,真正的诗,在文字里面,在阅读的小小停顿之间,你是能看得到它的灵魂的啊——They are so beautiful, aren't they?
详情
|。Mir
画面基调黑白,强调重复刻画白色。
相同的敏感,悲观色彩浓,心思细密,对世上的隐秘抱强烈的好奇,期待,羡慕,我的语言太过贫瘠,总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心头的闪念。
“春日和暖
蝴蝶无聊
绕自个儿转圈”
蝴蝶是自己,绕自己转圈,世界那么大,孤独愈显深刻。
对独个体的特别关注,孤独已深入骨里,关注弱者,微小事物。孤芳自赏,孤独敏感的心总会为自己编织浪漫的场景,只有自己明白的景象。
生活的微小细节尽成诗句,寥寥数笔,尽显作者对生活的感恩和体贴。
又一次看见了孤独,渴望温暖,渴望关注,在关注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希望有个人也同样关注自己。在幻想的同时总免不了已记忆深刻的现实情景,打破美好的幻境。
“我来了 一个人
我喝呀 一个人
我笑呀 一个人
我哭呢 一个人
我去也 一个人”
就在不经意间,书已结束,而我仍需前行,随风前行。
详情
tinai
我喜欢黑白照片,迷恋其中由黑至白的过渡。黑投向白的怀中,白拥着黑。犹如,黑夜到达白昼经历的无数幻灭。黑融入白,并没有消失,会生长,发芽,最后扎根。
一直衷情于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的摄影及影像作品,终于忍不住买下了他的这本诗集。诗集的每页基本上只有十余字,却有着大量的留白,沉静随性,让人回味无穷。
阿巴斯的诗极为简短,平均五秒就可以读完一首的日本俳句式短诗。
这些短小的诗,却极具画面感,几乎就是一幅幅唯美的静态画。而每幅画面,都只是运动中某一瞬间的状态。此刻的静止是相对的,下一秒就会被完全打破。凝固之美和运动之美交融着,同时充斥着纸面。
一种无法言说的宁静慵懒,又极具趣味,充满着智慧,可以让人看到结结实实的生命。
诗中的人物,都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修女,孕妇,顽童,工人。
诗中的景物,也都是常见的花草风水。层层堆积的雪,独自开放的花,被风吹落的叶,纷飞的蝴蝶,延伸向远方的铁轨。
诗中的世界,笼罩在一片白色中。那些静态的,却依然包含着动态的场景,还原着或许已经渐渐淡忘的质朴世界。
“白色马驹/浮出雾中/转瞬不见/回到雾里”
阿巴斯对于白色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信仰。他的白,饱满而灵动,就像是流动的风。
如此纯白唯美的世界底下,流淌的却是淡淡的忧伤。无论人还是物,都是自然之景,都受到束缚,带着些许无奈,被单调、枯燥以及孤独缠绕。
极简风格下的感性细腻,敏感独特的气质,是能真正打动人心的。
那些隐去诗人本人、隐去无谓感慨,只留真实生活的短句,表达着诗人对生活的看法和对普通人的关注。
“海一片漆黑/岸也漆黑/我该等太阳/还是月亮”
不关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关心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我们。
我有时会想,敏感的人是不是活得更艰难一点呢?
“我仍不能自持/虽然/再没有哭泣的余地”
阿巴斯的诗,在简单中收集了太多熟悉的景象等着人去洞察,收集了太多熟悉的情绪等着人去收拾。
人常常无奈,最普通的,往往最容易被遗忘。
在阿巴斯的诗里,却发现某些已经感到陌生的感情,其实从来没有被忘却过。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7:48 , Processed in 0.424834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