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 0
|
重新认识你自己 |
最新书评 共 22 条
品家社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想摆脱痛苦和压力,获得真正的解脱。为了这个目标,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别无其他。
可是,如何认识自己,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本书是译本,语言不是很吸引人,逻辑也貌似散乱,所以也需要专注的阅读,随便翻翻找出两个警句当时看着抓人过后很快忘记,是没办法知道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书中说的认识自己最大的障碍之一。
认识自己有几大障碍:
1、依赖向导
去找导师、去信宗教、去遵循传统或权威、去积累大量的知识,都不是正途。
只有认识自己、探索自我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之外,一无所恃。
2、追逐快感
喜悦才是正道,而非快感。
喜悦是当下直接的感受,而快感就是想重复这个体验的欲望。
你一执着、一追逐,就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伤心失望。
如果你只是观赏这个当下喜乐的体验,而不期重复,不让快感渗入,痛苦和恐惧就无从生起了。
3、恐惧
恐惧来源于:不愿面对真相。
只有彻底安于当下,一切就平静,恐惧就无从生起。
恐惧是由念头引发的。只是一种心理活动。
4、暴力与愤怒
暴力最通常的表达就是愤怒。
刻薄的言辞、排斥他人的姿态、低声下气的恐惧都是暴力。
暴力不是一种概念,它深深地藏于人性中。
只有对自己彻底坦诚。
暂停一切谴责和辩护。
5、为自己塑造形象
大多数人活在“面子及地位”模式中。
大多数人活在依赖和比较中,幻想一个“理想的自己”。
一个人应该先致力于内在的简朴,不再追寻、要求和渴望。
6、以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希求渐进的改变。
心理上的时间,就是观念和行动之间的空隙。
观念的产生就是为了自我保护,而行动则是当下直接的表现。了悟就是行动。
别被时间感欺骗。要彻底活在现在,不逃避,不拖延。
待续
详情
zdzapp
我早已知道:恐惧、欲望、暴力,这些本就是人心,他们不能战胜,只要自己能好好地感受他们、接受他们,我们才能自由。人心太复杂,也将这世界看得太复杂。而做到单纯却又多么地困难,何况我们还经常受到过去经验和思想的侵蚀。可笑的是,我内心一直有个观察者,看着我自己,而我做的,放佛就是让他看似的——我束手束脚,步履维艰。我一直在寻求淡定、内心平和的方法,找来找去,发现方法就在内心深处。
作者大爱,专注,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不想达到他的境界,因为我只是一个俗人;但我想活得潇洒、单纯、漂亮,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相信我经历再多些,返回来看这本书,体会将更深。希望到时候,我能感谢当年的幼稚与自卑。
详情
老赵
读这本书的过程需要用痛苦来形容,犹如生龟脱壳一样把长久以来精心搭建的虚幻,愿景,对错,都一层一层地剥离。
书中大部分段落都是在讲述一个真理,那就是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这是终极的孤独,人所依赖的的一切都是虚妄,在带给你快乐一刻之后则是无尽的空虚与痛苦。
作者在心灵上已经达到了纯净的境界,或者说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很难想象如果全盘地按照书上的方向去做的话,应该如何的状态在现今这个肮脏,丑恶,恶俗,你死我活的社会上生存。
这样的一种清静心下,需要世人对金钱,性,地位,成就,生死,甚至时间都破除了迷幻和追求,放弃执着,分别和妄想。这样的状态下俨然是成佛的状态。试问,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像作者一样在幼年时期就被送进皇家学院学习,一生有人侍奉,能够潜心探寻真理,并经历拙火体验最终重生而大彻大悟的。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为生存而活,甚至没有到达生活的层面,悲凄哀哉。书里面只是大手一挥,指着这说:这些全都是错的,又一直那说,那里很好。
普通人读过之后单剩下一堆的问号,徒增烦恼。
但是当你在各种的愤怒之中清醒过来以后,你会发现这老者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
详情
罗罡
今天看完这本书,很有感慨。
什么是自己,做自己很难。不去模仿,不去追随,自成风格,真的很难。我也受很多人影响。有些东西可以去学,有些东西是天生性格里带来的。比如有些人我以前看不惯,但经历一些事后,我也开始慢慢学着欣赏他。
人都是会变的。人都是会慢慢走向自己的反面。我也是,以前讨厌的人,现在居然开始慢慢喜欢了。
上中学时,我也想做一个科学家,一个生物学家,但是后来,我的生活动荡,我的经历诡异,我的想法也随之改变。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够聪明,是从事不了科学研究的;这个人,如果够聪明,就应该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兴趣。
我不想成为别人的工具,也不想成为自己的兴趣的工具。我为什么要去从事科学研究呢,我为什么要成为科学的工具,我为什么要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奴隶。我没有必要这样做。
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不以金钱衡量,不由群体界定。拿出研究一个课题的时间,去研究自己,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放弃对外物的执着和迷恋,返求自身,回视自己,心外无物,唯有一己。为什么要去看书,为什么要去做学问,为什么要去研究科学。
拿出一生的时间,只去研究自己,多么开心。你管世界是什么样子。
详情
AbyssZ
20120625-20120702 克里希那穆提 若水译
神书。
要写这样的书真难,因为他否定一切宗教、经验、思想。我们活得支离破碎,矛盾百出。我们的一切学习和思考只不过是用别人的东西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给自己设置更多的障碍。所以别人的东西对你来说都没有意义,你只能靠你自己。于是我从头到尾一直在揣测他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性,事实上他说的“中心点”的概念与“目的”相同,他说只有中心点消失了,爱才会升起。既然他的经验对我来说没用,而且他也不追求有用(目的性),那他干嘛还要写?也许我又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经验(功利性)来揣摩他了。那好吧,就当克里希那穆提写了,我不知道他为啥要写,他写的东西也肯定对我没用,只有我自己才对自己有用,然后我就接着看吧。在看的过程中,我不带任何崇拜、谴责、成见、思考,我就是看,好像看一颗树、一粒沙。也许美和爱会出现,也许什么也没有。事实上我还是受到了他思想的支配,我还是他所说的那个生活在现实里的矛盾体。因为自我的匮乏必须依赖别人来渡过人生。
我觉得这个书的翻译不咋地,或者可能就只能翻译成这样,说不定译者在工作过程中也十分纠结。这本书所表达的东西不知用个什么形容词才好,反正就是很颠覆:
我们支离破碎苟延残喘地生活在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却丝毫没有能量。我们建立的概念,宗教、理想、真理、原则、责任,都是妄想依赖别人的思想和经历,为自己找到力量,克服恐惧暴力等种种。但是恐惧暴力其实本来就是自我的一部分,你若不带任何先入思想去看的话,它们本就属于你,而你又想消灭他们,冲突就产生了。如果你在不停地和自我冲突,内部斗争,别人的东西能够拯救你吗?再去认真看看那“别人”的东西,也不过是各种自我冲突的堆迭,一种主观创造的解决方式,用来麻痹自我,赐予他继续生存的虚无的力量。
我们做事的目的是得到快感。为什么我们从不停止,因为快感稍纵即逝。为什么快感总伴随着痛苦和阴影,那是因为我们妄想快感可以持续或者复现。其实你要是知道你只拥有当下,关于快感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一刻你是快乐的,你没有再得到它的欲望,你也没有处心积虑地等待他到来,这是真正的快感,而不是让你制造冲突的平台。
时间也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个概念。我们只有自我,自我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过去是为了使用经验来解决冲突,但只可能带来别的冲突。未来是一种逃避,因为行为只能发生在现在,如果现在的自我一直相信未来,那么他将永无行动的时刻。如果现在冲突存在,那么冲突永远存在。所以时间只是幻想和现实的不一致。还有那永恒的话题死亡,我们只有当下,每一刻都在死亡,不必恐惧。
对于爱的定义也颠覆了。我们大多数所说的爱只是因为交换到了某些东西而产生的快感。我们为了维系快感而建立了很多操守、责任、准则,我们是有目的性(中心点)的。只有在忘我的观察和感受中,美才会出现,爱才会生起,与别的任何事情无关。到了说爱的章节,我认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结构都可以宣告崩溃了。几乎每个人都有坚守的东西,奋斗的理由,而所有人都被告知所谓的社会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人解决目前问题而发明的其他问题。道德并不比古代愚昧的猜想高尚,因为他们的目的一样,手段也差不多。我们基本上可以否定自己目前拥有、学习到的一切了。因为没有一样是我们自己的,包括爱。
所以自我的主要工作是观察(洞悉)。忘我,没有任何评判标准,也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观察。在这样的观察中,冲突消失了,爱和美自己出现了。一种孤独的状态,一颗赤子之心,敏感而活力地生存的能量让你不断重生在每一个当下。
你打开一扇窗,风可能会吹进来,也可能不会。你不在意或期待最后的结局,因为你已经是那阵风了。
详情
选词太
劳资被欲望驱使,追名逐利东奔西波,利欲熏心的侵蚀而耗费自己的生命。劳资背井离乡,还不是内心“嫌弃”那里的落后?迷失在灯红酒绿里,以为长了眼见与阅历,过得还颇沾沾自喜。劳资欺瞒、巧取,为了那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拖着疲惫不堪又强作兴奋的躯体。以为爱上了一个女人,可以不顾从前与现在的所有,却永远无法逃脱对未来的惶惶不安,自我指涉的爱上一个自我判断的投影,完全应证了人性的自私。
以为能淡化所谓的“家庭地位”,可“社会地位”无时无刻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永远在体制中挣扎着匍匍前行——红灯,绿灯,斑马线,税单,报表,特殊窗口……永远在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中不知所措——同事,同事的情人,同事情人的儿子,他儿子的老师,老师的同学,同学的老公,老公的同事,老公同事的客户——劳资。劳资还没来得及目瞪口呆,就被这个匪夷所思的世界解构得支离破碎。
尽管明知这些让人乏味的规则,那些让人厌恶的品性,暴戾的,淫秽的,贪婪的,嫉妒的,愤怒的,以为觉得厌恶,却恰恰不但不能摆脱,反而还乐意用接近和实施来释放自己诉求的“快感”。被规则束缚的我们亦然想用规则控制别人,被贪婪所剥削的我们亦然想用暴戾做抗争,无休止的斗争,在没有硝烟的暗涌中浮浮沉沉。无休无止。
解脱?逃离?一旦念头产生便成了永远无法完成的愿想。
劳资盯着外面那颗死气沉沉的香樟树,那是颗“香樟树”我TMD认识它!1000块钱一颗的!还是不落叶的!但是也不香!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我就知道这么点。要我脱离已知的经验和知识,能让我重新认识它吗?随着风颤抖的枝叶,光照的地方浅绿色,阴影部分墨绿色。树干没那么笔直,树皮纹路精细而粗糙的矛盾存在。三米高以下部分的树枝被人为的砍掉了,被修剪得对行人不构成障碍。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和谐”。
没啥叨叨的了。
详情
Mr.Beg
狂风暴雨般的伶俐言辞,第一人称的口吻,一种逼仄感迎面袭来,迫使你不得不锁紧眉头阅读、反思、联想,迫使你一口气读完,因为中断会让你烦躁和不安。
作者在试图和读者对话,但是作者经常“威胁”读者,如果读者怀有这样或那样的他不同意的想法,他就拂袖走人。
他的这种做法会给读者一种强势、权威的感觉,阅读过程中甚至会读作者产生愤怒与抵抗。然而,他却恰恰在以这种方式帮助读者摆脱一切固有模式、权威,包括此刻的作者极其文字。
这种交流场极强却绝不迎合读者的文字,难得一见,唯有敢于面对自己敢于批判自己的人,才有可能(仅仅是可能罢了)认同作者的思想,然而作者会通篇暗示你,认同你就输了。这些文字的目的不是让你认同,接受,恰恰可能想法,让你反抗一切,解放自己,完全认识自己,最后,扔掉这本书。
一本让人冒汗的书,一本充满挑战的书,它告诉你现有的世界运行模式(二元对立)永远都会生成矛盾,快感与痛苦。要么是一本好书要么是一本烂书,彻头彻尾地否定了现在的人类处境,并且给出了新的活法,然而真的后者就是所有人想要和能办到的么?
这个世界的运行惯性太大了,而自身已经由内而外地被同化,想跳脱出来简直没可能。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是由这个机制建构的,即便用这套符号系统接受了机制以外的另一种机制,可是还是很难挣脱。
一本所述思想让我内心矛盾、呼吸急促的书,一本迄今为止对我构成挑战与威胁的书之一。一本想让我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的书,我要质问他,和他争论,和他握手,向他致敬。
他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我都思考过并且得出了类似结论。
语言作为一种离散的描述符号,能够复刻真实的感受非常不易,我甚至怀疑是否能做到。
必须把思考能力的基石码好,先让自己面对抽象,慢慢地再增长出全貌、丰满,直至文学的真滴,最终达到一种正反合的回归。
趁大学时光,狠读书。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1:16 , Processed in 0.41430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