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 89
|
滴答 |
最新书评 共 12 条
诗舞翩
4号那天在图书馆用了一下午和半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很庆幸发现了这本书并读完了它。
初见《滴答》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恐怖小说,当时是抱着看恐怖小说的念头抽出来看一眼的。被那句话吸引了“时间在星星周围滴答了一个天堂”。
我喜欢倪薇拉,喜欢狄夏,喜欢余谦,喜欢霍一宁。其实他们都是幸福的,遇到了彼此,并视若珍宝。
倪薇拉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单亲家庭就憎恶生活,反而很努力的活着,也许是遇见了余谦和霍一宁吧,如果没有他们,说不定她会是一个沉闷内向的女孩。在面对自己爸爸的归来,得知真相后,她没有故作姿态,而是选择宽容的原谅了。我羡慕她,也佩服她。
狄夏应该是这部书中最悲情的人物了,华丽登场,安静落幕。上帝给了她美丽和金钱,却没带给她快乐和幸福,而那三个人,那段岁月,就是她短短二十年时光中最美丽的篇章了。可是想想,离去对于她何尝不是最好的解脱呢?
余谦,开始以为他会和薇拉在一起的。安静,沉稳,正如薇拉说的那样,谦谦公子,温润如玉。可这种人往往活得更辛苦,当看透一切的时候,人是不会快乐的。他真的相信狄夏是嫁到那个遥远的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地方了吗?他那么聪明,况且狄夏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悄然离开。也许他明白,只是没说,只是自己藏在心里。
霍一宁,看起来玩世不恭的样子,其实这种男生往往最痴情,他们开玩笑惯了,不习惯表露自己的真心。他这么爱憎分明,默默的爱着薇拉,只是遗憾,如果当初他能够再勇敢些,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或许结局会美好的多。
其实我们都是时间的一粒尘埃,比起宇宙来说,我们太过渺小了,许多时候我们没能抓住幸福,珍惜幸福。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万千人的缩影,我们在世间寻寻觅觅,可有总是擦肩而过。
我们都太傻了,傻到不懂得,幸福就在我们眼前。
愿所有的人,都能幸福!
详情
晨夕
2008年,参加徐妍老师的教授指导小组,她是国内极少数做青春文学批评的学者。相比商业上获得极大成功的郭敬明和向主流靠拢的张悦然,她似乎更欣赏笛安、徐璐、周嘉宁,这些低调的只有作品没有新闻的作者。老师评价徐璐“让我们重新领会了80一代人语言和梦想的清脆质地。它是宽厚的,敏锐的,柔软的,忧伤的,更重要的,它是智性和坚韧的。”
开始关注徐璐源于一篇发表在萌芽上的文字,《你是即将到来的日子》。那是2005年的夏天,我刚进入大学,觉得从此彻底告别了那些张牙舞爪的好年华。在大学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我看到这样的句子:
成人也有成人世界的法则。很残酷,很无趣,也很无奈。再也没有了那种青春无所禁忌的放肆与舒展。但是,成人也有成人的精彩。来自勤恳塌实的劳动,理智的平衡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少年寻诗,中年变法,老年则炉火纯青。这也是生命丰盈之所在。
她用美好而干脆的言语戳破了我成长中莫名的恐惧与忧伤。后来又有了《西安1460》《从此尽情飞翔》、《关于理想的课外作文》等集子。她的文字不声张,不喧闹,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平和而温暖,它们都是擦干净了的,明亮而清澈。
《滴答》是徐璐第一部长篇,这个书名连徐璐自己也说“极不具备流行潜力”,“太平凡,太不响亮了”。“在这个奇怪的时代里,四处是虚假夸大的炒作和不甘寂寞的叫嚣,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保持缄默,以免受辱,也正好与一些人区别开来。”所以她用了这样一个朴素的书名,希望安静聆听的人感受到这个时针走动时发出的美丽声响。
最初是从网上看的,但没有连载完,第二天就跑到书城去买,虽然我知道从当当卓越上可以打折,但那种心情就是迫不及待。坦白说青春文学不会带来阅读上深刻的忍耐,但是徐璐让我完全沉浸于那个的关于成长的故事里,从孩童到少年到青年,从一条街到一座城,擦亮我们每个人被遗忘的成长。主人公们就在我的眼前——我在倪薇拉的身上,狄夏的身上,霍一宁的身上,余谦的身上,看到许多个我熟悉的人,听到许多我熟悉的语气,甚至常常惊恐的看到自己。
一读再读,感叹作者离开少年时代那么久,还能写得那么鲜活。徐璐也很会说理,如徐老师所说“充满智性”。《滴答》若去掉人物对话,便是很好的散文。只是智性偶尔也会过。也许是文艺学硕士的背景,她的文章里常常出现诗词,甚至诸如黑格尔萨特之类的名人名言。《滴答》偶尔出现的诗词歌赋因为主人公倪薇拉和余谦的文人气而稍显自然,加上霍一宁这个通俗到底的人物搅和(根据朋友们的借阅后反馈,叫嚣“人不猥琐枉少年”的霍一宁是最受欢迎的人物),小说在大多数时间里还是显得亲切而随意,但后来马sir这个人物的出现让氛围骤然吃紧,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个永远和倪薇拉争吵文艺观念的五十岁的人出现,尽管借此展现了徐璐深厚的文艺学功底和思辨思维,但此人很是破坏整本小说里青春的浪漫与散淡。
看的出徐璐为第一部长篇花费的心思和力气,只是故事的行进因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稍显吃力,情节上也稍显单薄。她尝试写命运,却用了算命这样充满宿命感的套路。
不过无论如何,《滴答》和徐璐,都是难得的,值得一读再读。她没有妄图讲一个回肠荡气的故事,拘囿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选择了更多显示特定的片断、微妙的细节、恍惚的场景。就如某一夜你梦境中闪过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拥抱,没有尽头的一次奔跑,没有散场的一场电影,没有唱完的一首歌……你会轻易沉醉其中,看到少年时代的自己,沉默着笑着闹着流着泪。最重要的是,徐璐的小说里不只有爱情。世面上的很多青春小说都用煽情的霸道的饱满笔墨去描述爱与性,至少让我觉得陌生而荒诞,现实是总有一大群人都在书山题海的生活中丧失早恋资格。朋友,课本,老师,父母,这些才形成我们真实的社交网络,大多数时候它们干净、单纯、温情。可就像周嘉宁说的,描写纯良比描写荒谬更难。徐璐做到了,她不只会写荒诞——同性恋的童话和霍爸爸,凤凰街上的疯子,卧轨自杀的男生,被当堂殴打的语文老师……她更会写温暖——教堂里的祷告,新年的烟花与告白,欢喜热闹的春游,四个人坚贞不移的友情……这才是我真实的青春,这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
在文学尤其是青春文学被商品化、产品化的今天,徐璐依然保有一个写作者的低调和自持,网路上甚至很难找到她的照片和博客,她始终以安静生活在内心的写作、以并不高产的作品与读者对话。她在书中借余谦之口赞叹朱天文的散文集《花忆前身》中的几句话:“我是要全世界的人都是眉目清扬的啊。贫穷可以,残酷可以,战争可以,生离死别可以,只要这个世界是清亮有光的,每个人是理直气壮的,我不能忍受人的脸上无彩无色无光。”
这大概也是徐璐的心声吧。没有80后曾经风靡的忧伤颓废喧嚣浅薄缠绵,她始终赞扬眉目轻扬清亮有光的青春,挥洒温情、阳光,传递积极勇敢的力量。
详情
JaneYa
看《滴答》,是因为弋珩的推荐。
这书大概是他在两年前推荐的吧,具体我忘了,我也是偶然翻看手机收件箱才发现他有推荐我这小说。
嗯,是,这短讯是我特意留着的,就在我使用的第二个手机号码上。这个号码上我留有弋珩、秋、淡然和小乖的短讯。弋珩的短讯是我特意留着的;秋的短讯我舍不得删是因为那一条是他许诺要给我幸福的,可最后没有,也就只剩这么一条;而淡然和小乖的短讯留着是因为手机收件箱还未满,还不需要删,简单说就是我懒得删。
我好像扯的远了,总是跟不上主题。
小说故事内容一般,一群孩子成长的故事,结局不好不坏,不是大喜,也不是大悲。我也不知道弋珩为何会推荐这样的小说给我,看来,他确实已经忘记我的口味。
不过,小说名字《滴答》由来的那句诗我倒是喜欢了。“而我喑哑,无法告知季候的风,时间怎样在繁星周围滴答出一个天堂。”
后来搜索了整首诗来阅读,一个词:漂亮。
可是,时间在繁星周围滴答出的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呢?回忆小时候的那些人,才不过短短的几年而已,却已是不同的模样。
信子在平湖教书;Kate早已失去联系;静儿与我是陌路;小海成了天使;陈浩东情路依然坎坷;小凡订了婚;天天哥哥找了彪悍的女友与我再无联系……我留在故乡,看花开花落。
忽然想起朴树的《那些花儿》: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详情
颦若潇
让我想想,初次认识是在哪一期的《萌芽》,是红色封面还是蓝色。记忆有些混乱。只是一直记得在一个落寞的晚上,还在上高中、成绩平平的女孩不想写作业,随手拿出新买的杂志,翻到一篇竟然一直读下去,欲罢不能。我记住了那种带点嬉皮,带点懒散却又清新自然地感觉。然后我便记住了一个名字,不是徐璐,而是《如歌的行板》——加州的阳光,《一步之差》、《孔雀》还有对于生活的乐观。
考上大学对于我来说非常不易,我不聪明也算不上用功。大学里的时光我大部分时间用来打游戏,另一小部分用来看感伤与看小说。我在图书馆把01年到06年的《萌芽》合订本翻了个遍。我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看的《忽然长大》、《乒乓38°5》,我只记得当自己在寝室里兴奋地把《莫名湖》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而被同学夸记忆好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这些文章是同一个人写的。
大三上的时候,我的生活黯淡,忽然想看那篇给我深刻记忆的《如歌的行板》,可是已经找不到那本《萌芽》,于是我选择了百度,然后我认识了徐璐,知道这篇小说被收录在一本叫做《从此自由飞翔》的小说集里。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便顺便在当当上买了它。而当我拿到书翻翻后的感觉我没办法形容,因为这本书里一大半的文章我都看过,而且,我似乎觉得我些东西被连了起来,串成了线,一下子,所有的灯都亮了。
这个叫徐璐,大我3岁或4岁的姐姐和我一样姓徐,和我一样出生在武汉,她一定有一个京剧世家出生的邻居姐姐,有一个作为精神领袖存在的表哥,喜欢摇滚,喜欢《泰坦尼克号》,喜欢动物……她一定读过池莉,读过《麦田的守望者》,读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她一定跑到过长江边大喊,背过《致橡树》,和寝室里的姐妹们好过、吵过、闹过……她一定不知道,我的大学也有一个湖莫名的存在着,我也有着激动人心的梦想与对青春的希望。这些,其实都是我的臆想,这些,其实都是不一定的一定,这些,其实对谁也不重要。只是有时候我想我似乎在重复着某个人的故事,貌似有了一种继承感,就算是自作多情,也是一份踏实。
看《滴答》是大三下的事,我还在继续我的大学。我的霍一宁已经成了海归,我的狄夏已经不知身在何方,而我从来不可能达到倪薇拉的高度,可我依然无法从青春的记忆里爬出来,因为那些真实的存在已经刻进我的生命,就像徐璐的文,伴随我的成长,便不知不觉地成了一种情结。
今天,偶然有幸,在豆瓣上看书评,一个读者居然有和我一样的代入感,下面有人评价说,他想起了一首歌叫《你叫什么名字》,我立马搜出来听了一下,然后在一个人的寝室,放声大哭。
徐璐姐,再等我2年,我一定去北京看你。
详情
平和
我实在不忍心给她3颗星,我太喜欢她之前所有的作品了。
我曾经那么喜欢她幽默文笔中隐藏的忧伤,那么喜欢她故事中的主角因为自尊而错过的爱情,那么喜欢明明心中饱含恐惧与失落也能幽默带过的随意。
这本关于青春、友爱、成长的书,幽默还是有的,就是有些桥段太过老套了,让我小失望了下。不过也许是我寄予她太高的希望,更何况她已经比她同龄的作家写得好多了。
因为你之前所有的阳光与坚强,我多么期待你会写出家庭普通正常里出生的孩子也会拥有心理上不为人知的缺陷,也会拥有对友情爱情的执着,来将你与你同时代的写手正式区分开来,为什么你曾经一度不用的萌芽风出现在了你的长篇里,为什么一定要让你的主人公都带着这样与那样的缺失背景呢?
详情
风潇汐
凌晨一点,我终于看完了这部小说。
心里繁杂的念头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全都烟消云散,脑子里一片空白。有一个声音不断蛊惑我:你应该写点什么。
好吧,那我就写点什么吧。
故事编得很好,足以以假乱真。里面有一种郭敬明式的悲欢离合,只是比郭敬明的故事更深刻。结尾时,倪薇拉略带希望的等待让我有一种解脱般的欣慰,只是不知道是否会等来一场更为巨大的苦难。我无法想像,也不想去想。
所有的故事都是两个鲜明的主题,欢娱或者苦难。徐路无疑把后者演绎到了极致。所有的生命在命运的倾轧下变得面目全非。我至今无法勾勒出他们的轮廓,不过他们倔强的眼睛在我的脑海里早已鲜明。
他们在庞大的苦难下倔强地反抗,给这苦难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以致让我们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时间、命运,多么冷硬沧桑的字眼,徐路对此的思考让我有些触目惊心。也许我们略显单薄的内心有些无法承载这许多而庞大的苦难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6:55 , Processed in 0.261815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