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国际知名的孙中山研究学者黄宇和院士,继其《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英文原著在1986年出版后,再用二十五年时间的努力,遍访广东省、香港、澳门、夏威夷、英国和美国的档案馆,并频频到翠亨村、香港、澳门和夏威夷等地作实地调查,经过细致的考证,最终把孙中山前半生的曲折经历,以及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最忠实地呈现出来。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解答的重要问题包括:
      孙中山祖籍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他是否中原贵胄的后裔?
      孙中山的国学根底如何?是否只是一名“番书仔”?
      在檀香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孙中山身心变化有何影响?
      孙中山曾有过当传教士的念头,为何最终放弃,
      孙中山是否真的曾在香港拔萃书室念过书?
      孙中山自称其走上革命道路是由于在香港念书时所受到的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是什么?
      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是否同时策划革命'
      1895年的广州起义,号称有“决死队”三干人,为何却未举先败?是否真如史书所云杨衢云调度失宜所致?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是否曾如他自己所言,由朋友在城墙上用吊萝载着他降下城墙而逃离广州城这么惊险?
      孙中山逃至香港时,是否曾在域多利监狱作客?
      通过对类似上述微观细节问题的研究,本书最终解答了孙中山为促使中国“现代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这一宏观历史问题。
      孙中山前半生的事迹过往由于原始史料的缺乏,大多数研究者都只能语焉不详。通过黄宇和院士的不懈努力,相信《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巳成功还原了孙中山前半生的最真实面目,为“孙中山研究”以至历史学研究,立下了良好的典范。

    作者简介
      黄宇和院士(Professor John. Y. Wong, D. Phil. Oxon, F. R. Hist. S., FASSA),1946年生于广东省番禺县石楼镇茭塘乡。父黄鉴波,母陈慕贞。幼随家人到香港定居。先后就读于九龙牛头角庇护十二小学、九龙华仁书院、香港大学。1968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71年完成博士论文后留校。1974年起受聘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任教,从讲师逐步递升为近代史讲座教授(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
      1978年英国皇家历史学院遴选黄宇和为该院院士。2001年澳大利亚国家社会科学院遴选黄宇和为该院院士。
      黄宇和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香港大学亚洲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又先后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圣约翰大学,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武汉、中山等大学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讲学。研究领域包括孙中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近现代中国国际关系。
      黄宇和院士历年著作
      英文专著
      Yeh Ming-ch'en: Viceroy of Liang-Kuang, 1852-1858
      Anglo-Chinese Realtions,1839-1860
      The Origins of an Heroic Image: Sun Yatsen in London, 1896-1897
      Deadly Dreams: Opium, Imperailism and the "Arrow" War(1856-1860) in China
      中文专著
      《两广总督叶名琛》
      《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
      《两次鸦片战争与香港的割让》
      《孙中山先生与英国》
      《孙逸仙在伦敦:三民主义思想探源》
      学术论文六十馀篇
      

    最新书评    共 1 条

    《無涯           由黃宇和先生文而起的兩點思考          緣起乃是吾校之G先生,在新學期第一堂課的講演中,以某君在豆瓣網上駁斥黃宇和先生之原話,讓我們思考。我時正在做畢業論文,頗與G先生有所交流,親愛的G先生并一力推薦我讀黃宇和先生大作《三十歲前的孫中山》,并謂余曰:“此心血揮灑之作,力透紙背,定能大大啓發汝,助汝進入學問殿堂。”并電郵黃先生一文《大學所謂何事》,供我思索。我讀後頗有感慨,結合所歷之經驗,或思或想,以至於夜不能寐,遂成於文字;其中不乏年幼偏頗之揣度,寄给G先生。寫罷一覺沉沉睡去,也就把此事給忘了。       豈料這些大膽之言竟然漂洋過海落入澳大利亞院士黃宇和先生手中,幾周之後,又經G先生電郵給我。黃先生西洋風度,雅能容人,謙遜有加,并提議曰:你如有興趣,可去一讀豆瓣那篇書評,并將已有之想法一併成文。此事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卻也是一番奇遇。前輩既已有邀,遂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列位看官,小女子不才,初入學門,偏頗之處,還請包涵。         由于豆瓣不能粘贴附注,文章请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8dc0d0101cka4.html  详情 发表于 2013-7-21 22:3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1:52 , Processed in 0.71721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