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8| 0
|
一路向前 |
最新书评 共 9 条
Double
一次在去平谷的车上,两次在星巴克太古里店把这本书看完了。
舒尔茨把天天打造成星巴克,是重新定义的象征符号,而这一切不是在他任职期内完成的,恰恰是在他重出江湖时一步步打造的。宁可牺牲短期流行和跟随市场,以换取长久而无坚不摧的文化符号,舒尔茨是这样把星巴克铸就起来的。
看书不能免俗的落在现实,创业公司固然艰难,而缺失“铸就一种符号”的勇气和远见,则是从一开始就让人看不上眼的。对了,这话或许对金融分析师来说,他们不爱听。
总之这本书是在星巴克里读完的,喝掉最后一口美式,服务员递过来一张纸巾,在天朝这样缺失服务业精神的地方,这样真的是够了!不仅赢了,而且赢的体面。做品牌,我觉得应当如此之精神。
详情
xuemei
这是一个有关拥有信仰、有关努力实践的意志和决心的励志故事。不是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可以复制,但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创新精神、在艰难时刻跟随自己的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每一个人生都会拥有的时刻。
“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要鼓起勇气作出选择。而这些选择也许不仅违背了理性、违反了常规,也可能让我们不顾我们深信之人的忠告。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执迷不悟,因为,抛开所有的顾虑以及理性分析,我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们做了最该做的事,我们拒绝袖手旁观,哪怕并不晓得这样的行动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这种充满激情的判断会迸发出浪漫的火花,会让强者打响战役,会激励人们追求那些他人不敢实践的梦想。相信自己,相信我们认为对的事会带我们冲破障碍,开启我们新的人生。”
“当你身处一个紧要关头,一切都对你不利,甚至到了似乎你连一分钟都无法忍受的地步,也不要放弃,因为趋势逆转仅仅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
霍华德·舒尔茨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演说家。他的智慧指引他总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他的优秀的表达能力总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并能聚集一批优秀的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详情
不会游
这大概算是我识字以来第一本真正意义上使用概览的方法来读的书。说实话,书的内平淡无奇,语言一本正经,这也是我精读几十页后改变读法的直接原因。当然,唯一能把我的注意力拉扯回书里的,就是作者本人在书中描述的动荡经历和星巴克的核心价值、策略。
书的来源也很奇特,是两年前Schultz来复旦讲座的时候送的,当时只是觉得这个老板很会推广自己的价值,知道应该在哪里付出关键性的成本。现在读书的时候再回想起来,越来越觉得星巴克创始人及星巴克本身一直都贯彻着及其明确的价值推广的理念与决心。
噢天,我这样一个完全不懂咖啡的人,也开始跃跃欲试,筹划起第一次星巴克体验了!这就是星巴克价值推广理念的神奇所在。
有关作者Howard Schultz,有人说他就是一个好运的地痞流氓,直至现在也没有十分令人称道的专业知识和擅长领域,也有人说他是穷苦出身最终成功的典范。无论怎样,一个人的经历是无法掩盖的,就算是自己本人或别人刻意去遮掩,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某些“气息”还是会暴露这个人之前的所有经历。
不可否认,Schultz是穷苦出身,不但穷苦,他还没有像其他穷苦出身的成功者一样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关怀,只有家暴与鄙夷。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养成了他独立的性格,也帮助他提前掌握了独自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我无意去说他是否有什么地痞经历,我只是觉得他作为一个又贫穷到成功的人,他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决心、超凡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执行力,这些都是隐藏在光纤外表下咬牙修炼出来的,值得称赞。然而我觉得他的童年经历对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他对人生追求的态度,不像很多人在商场里就是为了更多的利润,Schultz总是极大地去追求别人的认同,无论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利益。追求认同,仿佛成了他一生都在做的事情。
开始的剧情平淡无奇,星巴克出现危机征兆——董事重返总裁职位——复出——困难重重——开拓创新,整个剧本没有任何出人意料的地方,所以一直到他开发新饮品、新机器,培训咖啡师,撤掉三明治,改造供应链,减少门店,人道种植,这本书都没有足矣吸引读者的闪光点。但就当我以为剩下三分之一的内容将会继续平淡下去的时候,作者丢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新奥尔良的大集会。这是全体星巴克代表聚在一起共商大事的盛会,本身除了规模大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但盛会的地点选择在了新奥尔良——一个饱受飓风摧残并尚未恢复的城市。于是,帮助这个破败的城市重建,成了这次集会前最好的热身。星巴克人陆续投入到这场战役中来,我突然惊奇的发现,在某些事情上面,人们的投入越多,热情反而越高涨,这与我们之前以为的热情越用越少形成对比。志愿者们恢复城市所贡献的劳动,是普通志愿活动中志愿者贡献的好几倍,并且他们拥有无比高涨的情绪。毫无疑问,新奥尔良大会将会成功。
整个大会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激励作用,通过一些体力、脑力劳动让伙伴们的目标和价值统一起来,并携手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谁不喜欢一步步逼近目标的快感呢?又有谁会忘记自己和哪些重要的人一起完成了自己的某个目标?大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尤其是前戏,让大家找到了共同达到目标的信心与勇气,归属感随之加强。
紧接着就是美国大选营销,这本书读起来也开始让人兴奋了。“让每个人为美国大选投上一票,为我们的未来承担起责任”,这样的理念实在是很有道德说服力,如何实现呢?——很简单,免费咖啡。看起来是一项资本的释放。这样的活,让伙伴们干得更加起劲。
紧接着,强强联合,利用twitter和facebook扩大自己的营销范围, 调整自己的理念,让三明治重回柜台,采用速溶咖啡,甚至与魔兽世界合作。这一系列举动,都把星巴克从以往传统的理念中彻底解脱出来,使得它对于新时代的营销手段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此回想之前的一系列举动,虽然不够系统,也没有后边的措施来得震撼,但它们一直都是遵循相同的规律:
坚定自己对品牌的定位和感知。
把这份感知带给团队中的所有人。自信,并让自己的伙伴鼓足勇气。当然,这要归功于自己的积淀和现有的资源。不可少的,还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坦诚总是能够为人格魅力加分。团队的认同感也及其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做慈善项目不只是对外界的宣传,更是对团队自身使命感和认同感的加强。对于伙伴们的会议,最重要的是让会议充满激情、诚恳与智慧。
全世界都属于那些不怕脏的少数人。
同时,领导者应该强迫自己在不精通和不感兴趣但公司需要的方向上钻研,正如在其擅长领域做的那样。
总之,星巴克最牛的地方莫过于价值的宣传和运营。价值成为企业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客户生命中的一部分。
它真的赢了,至少它让我这个对咖啡不感冒的人决定明天去星巴克尝试一次。
详情
寻路地
我还记得08年经济危机带给世界各行各界的震撼与打压,星巴克也在纵横数十年以来首次出现销售额下降的局面。不管是大环境所致,还是决策层失误,霍华德在那个节骨眼上推翻了当时的CEO,夺回自己的霸权。
比起起兵谋权的政治斗争,让星巴克重新焕发生机花去了更多的时间,可说是一场持久战。霍华德赢在了事必躬亲见微知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与瑕疵,精心雕琢自己的宝贝——星巴克。比如一天内服务员对顾客说“XX刚好用完了,能否稍等片刻”的次数,又比如做咖啡时背对顾客的不友好姿势。正是这样执着,才能够在一片质疑声中,坚持几十年研发速溶咖啡并最终取得成功。我不由得想,也许之前的CEO的经营理念也没什么错,大家拼的,只不过是谁能坚持一路向前。
我后来喝过超市的速溶咖啡,真的简直像星巴克洗咖啡机的水,能够尝到糖、咖啡、奶、可可、香精,却香味尽失。星巴克养刁了我的嘴。
值得一提的是,书的尾部提到了中国,作为一路向前的商界领袖,中国理所当然是他现在和未来的重要市场,星巴克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详情
archli
集中了2天时间,看了《一路向前》,有关星巴克的复兴之路,一本有关咖啡的经营管理书。如果说前者的《就想开间小小咖啡屋》是一个有关梦想的启蒙教程,后面的《一路向前》则是商战中的坚持。
不管再多的人不屑于统一的商业形象及标准化的流程和规模化经营,非常多的中国人对咖啡的理解是由星巴克启蒙的,就像邦乔维启蒙了20年前的中国摇滚乐,就在这两年,星巴克突然就这样遍及身边,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数量剧增,在麦和肯两家逐步由“中高档”成为低价快餐的同事,能用来换一顿饭的一杯星巴克咖啡就这样在身边多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哪怕不喜欢喝咖啡,也偶尔会陪朋友进去坐坐,说说生意或扯扯闲篇,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空间就这样走入我们的生活。“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恰如其分,即是物理上的空间也是心理上的空间。星巴克成为每个社区的邻里中心,甚至可以部分取代教堂的功能,给了更多人走进星巴克的理由,喝不喝咖啡有那么重要么?星巴克让我想起童年记忆中农村或小城镇中总有一个小卖店聚集着孩子们的获得零钱换成美食欢乐,甚至像一个烽火台,小卖店老板甚至成为流言集散地或信息传播者,一如《乡村爱情》的“大脚”。扯远了,但“第三空间”真实的存在着,午休时间,去趟星巴克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哪怕里面真的有点人满为患,有点嘈杂。
星巴克最初虽然基于给人提供一杯美味的咖啡,但为了支持规模化扩张,“美味”始终是统一的、标准的,大众的,无法满足太多的个性需要,那又如何呢?敲这些字的时候,这本书不在手边,但凭记忆最深的,大部分与咖啡本身无关。咖啡早就成为一个符号,维系了各种因素,凭回忆想想,看我记住了哪些?
* 寻找一台咖啡机,能调出味道不错的咖啡,后来,这台咖啡机的革命变成了不能阻挡顾客和店员的视线,最后,要让顾客能看见咖啡豆;
* 保持咖啡的味道,全美星巴克停止营业一天,全员培训;
* 寻找一种加热散发出味道比较小的点心或热狗,以免破坏了咖啡厅里咖啡的气味暗示;
* 店员要熟悉顾客的习惯,对顾客保持自然的微笑,有距离却非常熟悉,不一定叫得上名字,却知道他们习惯点的咖啡;
* 一个重要的营销活动:鼓励公民投票,“这一刻,你与星巴克,不止咖啡的意义(不一定是原话)”;
* 直接采购咖啡豆,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咖啡种植人的利益,包括教授种植并到原产地收购;
* 寻找一种速溶咖啡的品类,使速溶咖啡保持现磨咖啡的味道,为新一轮增长获取原动力;
星巴克这部商业机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此舒适的空间,或是独处、或是交流、或是谈判的空间,在现今的中国,星巴克更像是一个传教士,在写字楼、商业中心、旅游集散地这些人流量极大的地方选址,保障了收益也给咖啡打上了一个烙印,社交的、商务的、昂贵的印象,跟工作有关,跟人流有关。想想麦当劳和肯德基进入中国初期的情况,基本类似,如今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偶尔的午餐在社区店度过,发现学生占主流,偶现大爷大妈,真是平易近人啊。
在北京这座都市怪兽面前,社区像一个专门给老人准备的词汇,大概只有老人、幼儿园前的孩子和专职妈妈可以在院子散步,其他都投身于伟大的工作当中去,期待星巴克走进社区的那一天,也许是一种象征,当”第三空间“成为一种日常行为而非奢侈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会变得更美好?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10:21 , Processed in 0.25079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