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 0
|
福柯的生死爱欲 |
最新书评 共 4 条
磁器口
盛名之下总还有它的道理,有时候知识简直让人恶心,但又是唯一的道路。拥有智识的人应该多一份慎戒之心,对天地存有敬畏之情,方不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极端的否定往往提示真理,但也陷入悖论。
一个是有些想法已经不断改变,一个是未整理文稿未成熟,易被人误导。在什么层面说什么话是很重要的,对一个有公众影响力的人来说,确凿无疑才适合公之于众。
每种人都会寻找自我的意义并不断叠加,特别是曾被否定和特殊的人群。
任何极致都是毁灭。
生命为什么要存在?而且要极其强烈复杂的存在?
他是一种真实,而且真实的为人们内心放纵的欲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是人性一个真实的剖面,但这绝不是天启的真经,真经永远是一片空白,任何书写都是伪证。
受难所具有的道德强烈升华感是它对实施的人的强烈盅惑。
归于混沌,无名名状,痛快淋漓
没有轨道而可以飞翔。
在中间的现实决定了你的生存形式。
一切行为都是无所逃遁的。
仅仅字面的流传就足以造成反讽
意义和现实体味的意义是必须要考虑的
自杀本身所呈现的狼狈本身就涵盖了它完全真实的存在
勃起,这确实是两性之间根本的差异,没有这种现象让女人长期处于情感和欲望的混沌状态,可以自我欺骗和隔离。
所有的已破解差不多都是一个伪证,因为它切割了那模糊地带。
……………………
此书是2008到2009年看的,翻出来录了几段,不想录了……
详情
默措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法国人,米歇尔福柯在当代法国思想发展乃至世界思想发展中是一个及其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在西方思想界获得广泛的声誉,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萨特死后,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已经逐渐消退,而福柯死后,其思想的影响力却方兴未艾,日益上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福柯能够超越时代,从而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呢?这对于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的解答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一)
福柯经历了法国战后的此起彼伏、前后相继的三大思潮:以萨特、梅罗庞蒂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以巴尔特、列维施特劳斯以及福柯本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潮和以德里达、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实际上,他还是知识考古学的创立者、尼采谱系学的发展集大成者,他的考古学、谱系学等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众多领域的开拓研究,等等,都已经成为国外“福柯学”的重要话题。
美国著名学者克利兹曼曾经说过:“福柯之死在法国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历史学、哲学、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甚至是医学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就福柯的生平及其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成就来说这个评价无疑是很中肯的。
福柯在西方一直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斯芬克斯,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中国很多介绍福柯的资料都把原因归结为福柯本身文字的晦涩艰深,其实不然。毋庸置疑,文字的晦涩艰深和巨大的张力确实促使福柯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静下心来细读福柯,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晦涩艰深的东西实质上都带有术语的性质,而且福柯在他的书中都作出了很好的解释。而使福柯成为西方思想知识界的斯芬克斯的更重要的因素,我想,是在于福柯本身的博学与奇特的语言方式。细读福柯,不难发现其实福柯的著作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历史分析。在这分析的过程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自己独特的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方法论、思维方式,加上奇特的语言方式,再屡造新词、法语本身精确性极强的特点,福柯自然就会很难懂。
然而,福柯晦涩的文字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的读者群,却丝毫没有削弱他的影响力,反而在学院派那里更加受到欢迎,这就有点像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遭遇:在社会上并不得到认可,在研究者和学院派那里却广受推崇,这与著作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不无关系的。
那么,福柯为什么能成为福柯呢?也就是说,是什么成就了福柯的思想、他的哲学和他的伟大呢?
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他极其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思维方式,而且读过福柯的人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关键就在于他对于死亡的关注。这种关注是坚定不移的,贯穿了他几乎所有的著作。他不仅用他天才的思维去完成对死亡的探索,而且还以施虐狂的性行为这种深奥难解、常人难以触及甚至想象的方式去探索死亡。由此形成了他对于死亡深刻的认识,由此派生出他的语言学、知识考古学、结构主义哲学乃至后来的后期结构主义哲学。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福柯他以施虐狂的性行为这种深奥难解、常人难以触及甚至想象的方式去探索死亡,这是福柯之前的哲学家中从未有过的。
早期的福柯是个存在主义者,我们知道,存在主义哲学家通常都是把孤寂、烦恼、畏惧、绝望、迷惘,特别是死亡的忧虑等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当作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福柯之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无论是它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还是让存在主义的影响达到顶峰的萨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被动的感受者。
而福柯则不一样,他是一个敢于体验的人,一个富有自我毁灭精神的人。为了写《性史》,他不惜自己亲自跟着美国历史学家西蒙德到著名的“死亡谷”,为的就是获得一种极限体验,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哲学研究服务,当然不排除其中有福柯自我满足的因素,但是这种敢于实践的精神还是很多哲学家望尘莫及的。除此以外,之前福柯在美国任哲学教授的那段日子里,每天黄昏傍晚,他都会跟自己的大学同事来到著名的旧金山男同性恋社区纵欲狂欢,即使在后来艾滋病出现以后,他明白他这样可能会染上这种不治之症,可他还是没有放弃这种体验,他是把自己的性经验当做哲学的研究对象的,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构筑自己的哲学大厦。当然,福柯注重的绝不仅仅是个体的体验,这种非个体的体验不仅体现在他与多个男同性恋者发生性行为,然后以从整体的视角去审视这一集体的行为,更多非个体性是表现在他对社会运动的态度上的。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当时在索邦大学哲学系任教的福柯鼓动学生参加革命,他自己也积极参与到“街垒之夜”的运动中去。后来索邦大学分裂,法国教育主管部门又在樊桑纳市建立了樊桑纳大学,福柯继续在哲学系任教,此时法国共产党已经失去昔日的地位,福柯果断认清毛派的保守与不合时宜,再一次发动学生走上街头。后来的资料显示,福柯其实是在在把这种运动当做一种集体式的极限体验,一种社会改革层面上的关于抽象意义上死亡的极限体验。
福柯很强调这种极限体验,这一点不仅从以上的事实中可以看出,从他在硝石库医院的经历中以及他的多次自杀到最后几乎是拥抱死亡的一次次极限体验中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很显然,这种极限体验在福柯的哲学生涯中可以说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哲学思想的伟大的滥觞之处。
(二)
走出福柯,纵观中国当代的哲学发展,曾经有人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敢也不能苟同的。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philosophia,这个词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os由动词philein而来,是philein的形容词形式,philein是动词,指“爱”,而sophia指“智慧”,从而,philosophia按其本义而言,乃是指“爱智慧”。而我们一直在说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再说中国没有哲学,我们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可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呢?
一方面,从外因来看,我们这不得不承认是来自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事实上从尼克罗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哲学和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开始,紧接着的弗朗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的政治哲学,再后来到贝克莱、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各自开拓的哲学领域,直到萨特、福柯的人本主义哲学这里,西方哲学的体系总是一种范式的存在。而中国则不一样,用古希腊的两个神话人物来说,就是西方哲学是阿波罗式的,而中国哲学则更多的融入了狄俄尼索斯要素。这种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哲学的形式上,还体现在内容上,比如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中国哲学的误解可以说是源自于对哲学本身过于狭隘的理解。
另一方面,从内因来讲,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哲学家太少,尤其是大家,简直奇缺无比,从建国以来,中国能数得上的哲学家也就只有向冯友兰、宗白华、李泽厚、刘再复、叶秀山等。也难怪钱学森先生会提出“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家?”的问话!那么,为什么当我们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多的数不清,老祖宗的思想精髓足以证明我们是一个聪明、优秀的民族时,我们的哲学却不能得到相应应有的发展呢?
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社会上大抵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 制度的限制
② 中国文化传统的制约
③ 汉语本身的不精确性
④ 学术造假风气严重
这些原因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外部原因。我们都知道,外部原因只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而不能决定事情的结果。那么,所谓“中国无哲学”论的主要原因就应该是内部原因----我们的学术研究者自身的原因。
当我们试图从福柯身上去寻找什么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我们要找的东西----大胆的冒险主义和对于哲学的献身精神。
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的主力在于大学教授,那么我们的大学教授在干什么呢?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称他们的导师为“老板”,他们要为导师做很多很多调查之类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好像学生们已经把导师们要调查的东西全部都做好了,导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材料来分析,然后得出结果了。但是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缺乏专业分析能力的学生们进行了第一线的实践,而作为科研主体的导师们却只能面对一大堆毫无意义数字,用已经成为陈规的方法机械地分析,然后得出永远没有创新性的成果,再写成论文包装一下,发表一下,就完成了所谓的“科研任务”。
静下心来,慢慢思索,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哪里?我们说,大学的任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知识。那么,根据那些既定的规则和一大堆毫无活力的数字,我们又能创造出什么知识?如果连知识都不能创造,那么又何谈能够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的影响全世界的哲学体系呢?
这可能就是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哲学的原因吧。
那么,要怎样才能挽回中国哲学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毋庸置疑,当前的大学教育体制需要改革,要取消所谓的教师学术绩效考核,代之以鼓励学术的政策,让学术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其次,作为知识创造者本身的大学老师们也要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坚决抵制学术造假,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学术造假现象予以限制和严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创造者本身要以福柯为榜样,培养大胆的冒险主义和对于哲学的献身精神,从实践中获得体验,从而更好得打破陈规,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的创造。
详情
默措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法国人,米歇尔福柯在当代法国思想发展乃至世界思想发展中是一个及其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在西方思想界获得广泛的声誉,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萨特死后,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已经逐渐消退,而福柯死后,其思想的影响力却方兴未艾,日益上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福柯能够超越时代,从而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呢?这对于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的解答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一)
福柯经历了法国战后的此起彼伏、前后相继的三大思潮:以萨特、梅罗庞蒂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以巴尔特、列维施特劳斯以及福柯本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潮和以德里达、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实际上,他还是知识考古学的创立者、尼采谱系学的发展集大成者,他的考古学、谱系学等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众多领域的开拓研究,等等,都已经成为国外“福柯学”的重要话题。
美国著名学者克利兹曼曾经说过:“福柯之死在法国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历史学、哲学、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甚至是医学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就福柯的生平及其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成就来说这个评价无疑是很中肯的。
福柯在西方一直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斯芬克斯,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中国很多介绍福柯的资料都把原因归结为福柯本身文字的晦涩艰深,其实不然。毋庸置疑,文字的晦涩艰深和巨大的张力确实促使福柯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静下心来细读福柯,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晦涩艰深的东西实质上都带有术语的性质,而且福柯在他的书中都作出了很好的解释。而使福柯成为西方思想知识界的斯芬克斯的更重要的因素,我想,是在于福柯本身的博学与奇特的语言方式。细读福柯,不难发现其实福柯的著作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历史分析。在这分析的过程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自己独特的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方法论、思维方式,加上奇特的语言方式,再屡造新词、法语本身精确性极强的特点,福柯自然就会很难懂。
然而,福柯晦涩的文字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的读者群,却丝毫没有削弱他的影响力,反而在学院派那里更加受到欢迎,这就有点像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遭遇:在社会上并不得到认可,在研究者和学院派那里却广受推崇,这与著作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不无关系的。
那么,福柯为什么能成为福柯呢?也就是说,是什么成就了福柯的思想、他的哲学和他的伟大呢?
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他极其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思维方式,而且读过福柯的人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关键就在于他对于死亡的关注。这种关注是坚定不移的,贯穿了他几乎所有的著作。他不仅用他天才的思维去完成对死亡的探索,而且还以施虐狂的性行为这种深奥难解、常人难以触及甚至想象的方式去探索死亡。由此形成了他对于死亡深刻的认识,由此派生出他的语言学、知识考古学、结构主义哲学乃至后来的后期结构主义哲学。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福柯他以施虐狂的性行为这种深奥难解、常人难以触及甚至想象的方式去探索死亡,这是福柯之前的哲学家中从未有过的。
早期的福柯是个存在主义者,我们知道,存在主义哲学家通常都是把孤寂、烦恼、畏惧、绝望、迷惘,特别是死亡的忧虑等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当作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福柯之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无论是它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还是让存在主义的影响达到顶峰的萨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被动的感受者。
而福柯则不一样,他是一个敢于体验的人,一个富有自我毁灭精神的人。为了写《性史》,他不惜自己亲自跟着美国历史学家西蒙德到著名的“死亡谷”,为的就是获得一种极限体验,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哲学研究服务,当然不排除其中有福柯自我满足的因素,但是这种敢于实践的精神还是很多哲学家望尘莫及的。除此以外,之前福柯在美国任哲学教授的那段日子里,每天黄昏傍晚,他都会跟自己的大学同事来到著名的旧金山男同性恋社区纵欲狂欢,即使在后来艾滋病出现以后,他明白他这样可能会染上这种不治之症,可他还是没有放弃这种体验,他是把自己的性经验当做哲学的研究对象的,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构筑自己的哲学大厦。当然,福柯注重的绝不仅仅是个体的体验,这种非个体的体验不仅体现在他与多个男同性恋者发生性行为,然后以从整体的视角去审视这一集体的行为,更多非个体性是表现在他对社会运动的态度上的。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当时在索邦大学哲学系任教的福柯鼓动学生参加革命,他自己也积极参与到“街垒之夜”的运动中去。后来索邦大学分裂,法国教育主管部门又在樊桑纳市建立了樊桑纳大学,福柯继续在哲学系任教,此时法国共产党已经失去昔日的地位,福柯果断认清毛派的保守与不合时宜,再一次发动学生走上街头。后来的资料显示,福柯其实是在在把这种运动当做一种集体式的极限体验,一种社会改革层面上的关于抽象意义上死亡的极限体验。
福柯很强调这种极限体验,这一点不仅从以上的事实中可以看出,从他在硝石库医院的经历中以及他的多次自杀到最后几乎是拥抱死亡的一次次极限体验中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很显然,这种极限体验在福柯的哲学生涯中可以说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哲学思想的伟大的滥觞之处。
(二)
走出福柯,纵观中国当代的哲学发展,曾经有人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敢也不能苟同的。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philosophia,这个词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os由动词philein而来,是philein的形容词形式,philein是动词,指“爱”,而sophia指“智慧”,从而,philosophia按其本义而言,乃是指“爱智慧”。而我们一直在说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再说中国没有哲学,我们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可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呢?
一方面,从外因来看,我们这不得不承认是来自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事实上从尼克罗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哲学和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开始,紧接着的弗朗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的政治哲学,再后来到贝克莱、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各自开拓的哲学领域,直到萨特、福柯的人本主义哲学这里,西方哲学的体系总是一种范式的存在。而中国则不一样,用古希腊的两个神话人物来说,就是西方哲学是阿波罗式的,而中国哲学则更多的融入了狄俄尼索斯要素。这种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哲学的形式上,还体现在内容上,比如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中国哲学的误解可以说是源自于对哲学本身过于狭隘的理解。
另一方面,从内因来讲,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哲学家太少,尤其是大家,简直奇缺无比,从建国以来,中国能数得上的哲学家也就只有向冯友兰、宗白华、李泽厚、刘再复、叶秀山等。也难怪钱学森先生会提出“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家?”的问话!那么,为什么当我们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多的数不清,老祖宗的思想精髓足以证明我们是一个聪明、优秀的民族时,我们的哲学却不能得到相应应有的发展呢?
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社会上大抵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 制度的限制
② 中国文化传统的制约
③ 汉语本身的不精确性
④ 学术造假风气严重
这些原因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外部原因。我们都知道,外部原因只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而不能决定事情的结果。那么,所谓“中国无哲学”论的主要原因就应该是内部原因----我们的学术研究者自身的原因。
当我们试图从福柯身上去寻找什么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我们要找的东西----大胆的冒险主义和对于哲学的献身精神。
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的主力在于大学教授,那么我们的大学教授在干什么呢?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称他们的导师为“老板”,他们要为导师做很多很多调查之类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好像学生们已经把导师们要调查的东西全部都做好了,导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材料来分析,然后得出结果了。但是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缺乏专业分析能力的学生们进行了第一线的实践,而作为科研主体的导师们却只能面对一大堆毫无意义数字,用已经成为陈规的方法机械地分析,然后得出永远没有创新性的成果,再写成论文包装一下,发表一下,就完成了所谓的“科研任务”。
静下心来,慢慢思索,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哪里?我们说,大学的任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知识。那么,根据那些既定的规则和一大堆毫无活力的数字,我们又能创造出什么知识?如果连知识都不能创造,那么又何谈能够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的影响全世界的哲学体系呢?
这可能就是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哲学的原因吧。
那么,要怎样才能挽回中国哲学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毋庸置疑,当前的大学教育体制需要改革,要取消所谓的教师学术绩效考核,代之以鼓励学术的政策,让学术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其次,作为知识创造者本身的大学老师们也要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坚决抵制学术造假,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学术造假现象予以限制和严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创造者本身要以福柯为榜样,培养大胆的冒险主义和对于哲学的献身精神,从实践中获得体验,从而更好得打破陈规,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的创造。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8:57 , Processed in 0.26805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