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 0
|
风月连城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晏小狼
金庸写小说惯于借史,而且借的很好,还会详细地作注解,比如襄阳城下大战与那位蒙古王的死等等。我觉得借的很好,读起来有点类似小道消息,像野史,有江湖味道,很传奇。
《风月连城》也有历史,说嘉靖皇帝让永乐公主到天授村祭圣,遭遇蒙古兵袭击。就这么一段。不过明朝没有过“永乐公主”,所以这一段是杜撰,我们看这一段有何用意?
一,女主角为皇室,身份尊贵。二,亲临北疆,出居庸关,便于袭击。三,被袭击,而且被掠。四,被掠是为了引出一个妖异的人,未必用于政治。
综合起来就是:有那么一个人被掠为人质,作他用。能够完成这样使命的虚构太多了,附会历史只是其一。当然借史更容易让人信服而慨然,然而疑窦一生亦易为诟病。
疑窦从哪里生呢?故事除了情节以外还有其他凭据,比如“天人五衰”、“郁轮袍”、“三连城”等等。
天人五衰是佛家语,杨逸之的仪态行为,作者言之有魏晋名士风流,完全不搭界的两种精神面貌吧。
所谓连城,就是城墩连在一起,妄说三连城,十二连城都有。
王维演奏郁轮袍大概出自《集异记》,《唐才子传》里也有转述,王维奏此曲为贵人激赏,关于“郁轮袍”小说中一段不错的文字:“《郁轮袍》传说为木神句芒所作。春日迟迟,草长莺飞,君子沐于春台,感花叶飘零,彩云流散,鼓琴而作,乃有怜惜众生,愿其常保青春之意。故闻奏《郁轮袍》者,不杀,不怒,不怨,仁爱忠厚,惠及草木,借春之勃勃,惜天下之生灵。”又附会在一起,附会的依据大概是:王维与杨逸之同等风流俊赏,或者说杨逸之像王维一样翩翩少年。
总之,在小说伊始,杨逸之是这样一个形象:武功超绝,风流倜傥,不为红尘而入红尘。为造设这样的形象,作者文辞堆壘,就像画漫画,以有限纸张,倾不尽笔划。终究,画是死的,人物活不起来。
越读越感觉到笔下这个人物如风轻如月淡,重的是那些概念,亮的是那些色彩。
杨逸之这个形象被造出来之后,有气质有风骨。然后他在小说中只做了一件事:救公主。他使用了两种方式:逃和求。
先看逃。天授村,祭典进行中,蒙古铁骑来袭,明朝卫兵不堪抵挡。彼时,武功高绝的杨盟主(逸之)中了暗器,被一掌打成昏迷。就在那关键一刻,他醒来了,血衣飞舞,光华错乱,然后他们两个就在马背上了,他强行维持“最后一点神志”,打马北奔,跳崖,骑马,愣是“凌空踏出一步”,反弹,坠地,挤出一个笑容,昏迷。不过,短暂,一声轻呼又将他“从深深的昏迷中唤醒”,奇迹出现了,他竟然能“勉强站起身”,将另一个拉到身后,并没有完,他还能“踏前一步”,张开双袖作羽翼。什么在支撑他?要报恩,是他妈的要报恩。所以倏然间将剑气凝聚,倏然涣散,竟然收发自如,奇迹,毕竟他付出了代价,最终重度昏迷。
切记,几个时辰里他昏迷三次,第一次,桃花树下古井旁,举行祭典吹吹打打没有将他惊醒,两兵厮杀也没有吵醒,举行祭典的人也忘了将他移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第二次是坠落山崖,他知道那有个回天谷不慎惊奇,坠落的时候他没有发现周围几百号白衣人,而且他们落在几百号白衣人围成圈的中央。第三次,他终于正式昏迷,因为没有再醒。
这样的故事结构还会几度上演,不要在此少见多怪。鉴于此等的奇哉怪,所以建议读者不要妄自揣测小说的结果。你认为杨逸之忍辱负重最后机关取巧摆平了重劫?你认为那个鬼刀手孟天成或者卓王孙天神奇迹般杀来?你认为江湖同道杀来营救?不!为了不落俗套,就牺牲主人公的某些人格特征吧!
再看求。撇开浩浩江湖,两国军队厮杀,故事转入了一个荒废而神秘的环境。只有三个人物,他,公主和重劫。有矛盾,公主要救五百号黎民,药方子被重劫掌握,他要救公主,而重劫要找一个神物,而据说神物在那五百号人中最后死的那个人身上,但重劫不知道怎么找。这是一场恋爱,多角关系,一部复杂的言情叙事开始了。他要救公主,公主要救黎民,所以他跟着救黎民,他妥协了;离不开重劫,所以求重劫,公主求重劫,他也求,公主信重劫,他也信,所以他献出了自己;公主还是被掠走了,他需要知道被送往哪里,重劫也正在他的神物发愁,当然重劫的如意算盘已经不止这些,于是合作开始了,于他的气质风骨而言,这种合作也算付出吧,他付出一种清;后来,他终于明白公主就是送给重劫的,他被愚弄了;然而此时他已经不能自主,如同一个可以被操纵的玩偶,所谓救人已经不可能,自救尚不暇,他仍然活着,这种活是一种耻辱,是谓瓦全,他还在求!
铁肩担道义,固然有气节显风骨。然而,落魄人有什么风骨呢?忍辱负重或许吧,之所以说“或许”,因为忍辱负重完了还要看意欲何为。杨逸之忍辱负重为的是报恩,报答公主赦免乃父之恩,不为道义,不为苍生,风骨何在?不过循一己之私有点孝顺而委曲求全罢了。
在此,不妨告知乃父与武林:杨逸之没死,尚能残喘。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19:17 , Processed in 0.46387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