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 0
|
五盒之谜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德盛全
看完“五盒之谜”,回顾我之前看过的侦探小说,偶然发现原来不知不觉间我已经看了这么多关于毒杀的侦探小说。奎因的“凶手是狐”,阿婆的“啤酒谋杀案“、“三幕悲剧”和“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安东尼伯克莱的 “毒巧克力命案”,卡尔的“绿胶囊之谜”以及本作“五盒之谜”,相同的题材被不同的作者描绘成众多大相径庭却又异彩纷呈的故事,人类的想象力果然是无穷。在黄金三大家中,奎因着重于故事的推理性和严谨性,阿婆偏好在凶手身份的意外性上下功夫,而卡尔则喜欢在作案的手法上做研究。卡尔以“密室之王”称于世,笔下的不可能的犯罪比比皆是,因此卡尔笔下的毒杀案,其重点毫无疑问是下毒的手法。本作“五盒之谜”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场凶杀案,凶手在众目睽睽之下毒倒众人,并且以利刃杀死其中一人。有迹象暗示凶手只可能是在众人谈笑风生的过程中往每人的杯中下毒,因而如何能够做到这点而又不被发现就成了本案挥之不去的谜团。从毒杀案的角度而言,本作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不可能犯罪。
“五盒之谜”在故事布局上秉承了卡尔一贯的内容紧凑,情节精彩的优点。小说以男女主人公在深夜偶遇,并一起发现了凶杀案为开头,像这样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心一直是卡尔的拿手好戏。和一般侦探小说一样,小说的主体部分讲述的是案件的调查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绝不是简单的问话、回答这么波澜不惊,中间夹杂着许多戏剧化的情节,如嫌犯的神秘消失、男女主人公闯空门、嫌犯的再度献身并且打伤男主人公等。而在小说的最后部分则是侦探小说惯例的案件解说环节,由我们的大侦探——H.M.解说案件的真相。虽然小说在总体上仍然是不免俗套地遵循发现罪案——罪案调查——揭示真相的整体架构,但其间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趣味横生,读来不忍释卷。
卡尔凭借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将故事讲得生动异常,给小说披上了一层十分精致的外衣,但是让人遗憾的是,侦探小说的核心——诡计在本作中并不出彩。本作中关于下毒的手法其实十分简单,关于凶手身份的推定也只能说是不过不失。这样一部形式优于核心的小说虽然读起来十分畅快,但是阅后却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缺乏回味的感觉,这点倒是和奎因第一时期的一些经典作品相反,奎因是用七分的平淡换来最后三分的大爆发。自从看完奎因第一时期的作品之后,再看奎因后期的小说,感觉能够在小说的最后能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越来越少,再加上奎因平淡的叙事风格,近来看奎因的小说确实感觉有些煎熬。相较之下,看卡尔的小说则要轻松许多,即使未必能在最后给我留下惊艳的快感,但至少阅读过程还是十分愉悦的。
总体而言,本作仍然可以说是卡尔的水准之作,虽然谈不上有多优秀,但也不会让读者觉得败兴而归,对于喜欢侦探小说的读者而言值得一读。
详情
中国推
这是我读的卡尔的第二部作品。相比于其他作品,这部小说并没有特别诡谲的气氛,相反,卡尔一开始就把你带进他的故事中,把各种奇怪的现象和线索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迫切地想要往下看。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叙述十分流畅,不知道是原作如此还是翻译给力,总之很便于阅读。读书快的人,恐怕两个多小时就能看完。从内容简介就能看出本书的Plot强,读起来正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说本书在Trick就毫无建树。相反,卡尔同样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谜题,亦是卡尔擅长的不可能犯罪。虽然的诡计不算宏大,但十分精巧,一般人难以想到。虽然卡尔把所有线索给我们交代的很清楚,但最后的凶手还是很难猜,不动点脑子完全想不到,真的,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有嫌疑。
最后的推理部分,H.M真有点埃勒里·奎因的味道,逻辑性十分强,让你心服口服,读起来很过瘾。
详情
暗蓝色
经典一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果单从历史意义上来看,《五盒之谜》恐怕绝对无法称得上经典。
这本《五盒之谜》(《Death in Five Boxes》)是约翰·狄克森·卡尔1938年的作品,H.M.系列的第八部作品,1938年是卡尔创作的巅峰时期,他的小说既保持着了以往创新诡计的惯例,又渐渐开始在故事情节上大做文章。同期作品《歪曲的枢纽》和《犹大之窗》的锋芒完全掩盖了这部《五盒之谜》,相较之下,这部作品似乎就没有太吸引人眼球之处了。
熟悉约翰·迪克森·卡尔作品的读者,尤其是H.M爵士的忠实粉丝,想必对这个系列的程式了如指掌。从这一系列的开山之作《瘟疫庄谋杀案》,到“黑白红系列”的崛起,以及在后来的《我的前妻们》、《青铜神灯的诅咒》等作品,一直遵循“怪谈传说+不可能犯罪+诡异的文笔”的哥特式模式。而这部作品却是一个例外。但即使如此,故事一开篇以一种近乎惊艳的方式开场,使气氛描写的精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森德医生在伦敦某条街道遇见了一名焦急的女郎。女郎认为她在楼上和别人聚会的父亲有危险,请求森德医生帮助。结果医生进入客厅,发现所有参与聚会的人都中毒昏迷发,起聚会的东家则被刺身亡。紧接着疑窦丛生:一把奇怪的雨伞,一场奇怪的聚会,三个昏迷的人。一个人带着四只手表,一个人带着闹钟上的闹铃装置,还有一个人居然带着生石灰和磷。随着调查的进展,大家又发现此案牵扯到五个消失的盒子……调查过程中,警察和H.M.得知,掺有毒药的酒在准备过程里一直都有别人看着,没有任何下毒机会,那么究竟是如何下毒的呢?
虽说卡尔在哥特式作品中独领风骚,以至于后世一有类似作品便被冠以“类卡”的名号,足见其气氛描写的功力之醇厚。然而在摒弃了古老传说之后,这部《五盒之谜》依旧能牢牢将带着的视线锁定在密密麻麻的铅字之中,扣人心弦。开篇方式不必多说,但凡若在书店中捧着这部作品伫立5分钟以上的拥有正常汉语阅读技能的推理迷,一定会决定一口气将其读完。而在中篇过程中,卡尔穿插进了许多元素,注入冒险、爱情等等,令人欲罢不能。
如果说作品布局实属上乘,而诡计则同样不失水准。毒杀作品似乎“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一干“女流之辈”的最爱(没别的意思,大家别误会),从波洛的登场作《斯泰尔斯的神秘事件》开始,到后来的《三幕悲剧》、《畸形屋》等,精妙的毒杀手法令人叹为观止。其他作家像多罗西·赛耶斯、P·D·詹姆斯等人,都喜欢以这种并不血腥的方式置人于死地。
毒杀者的心理相对其他类别的杀人凶手也有着微妙的差别。在许多涉及毒杀的推理小说里,探究的重点并非下毒的手法,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凶手为什么要下毒,或是毒杀对谁最为有利。埃勒里·奎因的转型之作《凶镇》(1942)便是极好的例子。而在约翰·迪克森·卡尔的作品中,毒杀与心理学更是密不可分。在1939年的《绿胶囊之谜》中,卡尔则是借菲尔博士之口提出了一份很另类的毒杀讲义,透过一系列真实案件来剖析毒杀者的心理,足见卡尔深厚的“犯罪底蕴”和野心了。这也恰好和这部作品《绿胶囊》的副标题《心理学家的谋杀案》相照应。
而在如今的很多推理作品,更关注的是“如何下毒”,而且基本是在众人监视的不可能状况下投毒。H.M.系列的第三作《红寡妇谋杀案》(《The Red Widow Murders》,1935)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能够“杀人”的屋子,在没有任何人接近这间全封闭屋子的情况下,里面的人却逐个死于剧毒!这部作品将毒杀和密室结合起来,配合卡尔经常使用的历史传说和哥特式背景,在最后通过一个双重解答让读者喘不过气来,算得上是H.M.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如何做”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卡尔的不少作品中,诡计一直是最大的亮点,特别是早期作品,其诡计也经常散见于各类“一分钟探案”之中,这部作品则又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不过即使诡计被泄了底也没有关系,卡尔依旧会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令人不确定的气氛,不到最后一刻,即使事实呼之欲出,也能让读者不确定到最后。
不过,这部作品虽然可读性极高,但却总有“难堪大任”之感。作品整体看来似乎有实验作的感觉。整部作品虽然能吸引住读者,使其一口气读完,但实际上,卡尔在这部作品中担任的是“讲故事的人”,整部作品也只是一部“出色的故事书”,推理部分逻辑不够严谨,这篇作品中某些支撑作案者身份动机的线索的出现甚至有些突然。比起同期作品来讲似乎要逊色不少。
但从广义上来看,“经典”一说,见仁见智。与其呕心沥血创作出一部晦涩难懂的“里程碑”式巨制,倒不如像这部《五盒之谜》,带给读者以非凡的阅读体验。
详情
龙潭星
装帧:[7/10]
书面以暗淡的土黄色为背景配以与题目相呼应的古老的黑色盒子和依附于盒子的黑色长茎花,虽然设计简约但可以给人以神秘,魅惑之感与这本推理小说给读者的感觉相得益彰。书中的各章节之间没有图案修饰但文字安排简单紧凑,字体大小适宜,视觉感觉良好。
宣传:[3/5]
相较于其他类型小说而言推理小说的宣传更多是依赖于作者的魅力,我相信任何喜欢推理小说,尤其是不可能犯罪的人都不会错过推理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作品。尤其是在吉林“古典推理文库”已经进行到现在阶段来说,宣传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但还是让人感觉力度较弱,虽然是现实决定的,但还是有些令人遗憾。
翻译:[4/5]
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人们往往会觉得翻译后的小说失去了原著的韵味。这篇小说虽然在有些语句上也是为翻译而翻但整体感觉不错,语句流畅,算是翻译的好作品。
文字内容:[28/30]
小说线索隐蔽,逻辑性很强,构思精巧,,结局出人意料但并不突兀。事件的发展引出越来越多的秘密,同时主人公的情感也发生着变化,最后的结局也算是比较美满,情节急促,推理结果让人称奇但回想前文才发现线索都呈现在文中。同时,不同于往常那样充满诡异气氛的行文也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卡尔扎实的功底。
诡计布局:[26/30]
作为公认的密室之王, 约翰狄克森卡尔的这小说里怎么能没有不可能犯罪,这本《五盒之谜》也不例外,但是这一次并没有出现卡尔擅长的鬼怪传说,也没有将不可能犯罪与超自然现象结合,本书的解答都随着事件发展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果也充满根据。只是在H.。M。推断出费格森与辛克莱尔夫人之间的关系时很突然使人不解缘由,所以,剪掉几分。
评测员感想:[18/20]
个人比较喜欢JDC笔下的H.M.,这位大侦探不同于其他英国绅士形象,他说粗口,穿戴不讲究但却热心有正义感真正体现了绅士的实质,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本书个人读起来却并没有之前卡尔的书的那种诡异的气氛——很多人喜欢叫“哥特”吧。事实上读过很多的卡尔的著作中“怪谈”“传说”+不可能犯罪+诡异的文笔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而这本书却以其其务实的解答赢得了我的好感——没有超自然的现象,没有鬼怪传说,依据充分,答案才让人真正信服。或者有的朋友会不同意吧,毕竟每个作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果写出“不像”的作品来难免会有些失望或者感觉消失了“卡尔味”的东西。但是个人还是觉得引人入胜的笔法如果诡异得过了头,反而会影响读者对精彩的推理的认知,况且凭借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缜密的架构也足以挽回那些“不卡尔”的分数,令人不由得感慨大家果然是大家。更何况以卡尔一直以来的负责精神,这本书当然可以算是不可能犯罪的经典之作。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4:10 , Processed in 0.25121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