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1| 0
|
迦陵论诗丛稿 |
最新书评 共 1 条
wey
之前去图书馆没借到这本书,无意看到坦子书桌上放着这本书,有幸借过来拜读。
作为一名女性,叶嘉莹对古典诗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领悟,从她对诗歌的论述以及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特有的感性的一面,而在感性之中又流露出她严谨,理性的一面。
叶先生认为,诗歌是一种感发的生命,这种生命孕育并产生于诗人对外物的感动,传达并完成于读者的解读和被感动。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例说》中说到:“诗歌之所以异于散文,除去外表的声律之美外,更在于诗歌特别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诗歌是诉之于人之感情的,而不是诉之于人之知性的。”接着她又说“《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的创作首先需要内心有所感发而觉得有所欲言,这便是诗歌之孕育的开始。”她认为诗歌的感发作用,是最为符合诗之特点的。如果诗歌不能让人感动,不能感动自己,也不能感动他人,则读之无味,也就很难称其为好诗。因此她最终得出结论:“诗歌之评价,则当以其所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之浅深厚薄之质量,为品第之标准。”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本来作者写的是很有深意的,有韵味的,但是你对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平生,写诗的缘由和心情不了解,则你就体会不到那种幽眇难言婉转悱恻的感受,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则读不懂这样的诗歌。叶先生所讲授的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是让你一步步地接近、走进诗歌的殿堂,让你不知不觉间感受诗歌的美好。她在分析曹丕《燕歌行》诗中“援琴呜弦发清商”和“明月皎皎照我床”两句诗时,从作者所传达的情意和意境出发,同时引用北方俗语“银河掉角,要穿棉袄”,由此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样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进而解读出“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诗中女主人公在秋日夜晚满怀相思之情和遥望星空而倍感惆怅的独特感受 。
叶先生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她对古典诗歌的评赏独具一格且亲切有味,能使读者与古人心灵相通,走进古人内心的世界。像这样类似的分析遍布于叶先生的文章,又如她评李商隐《燕台四首》:“面对如此幽微窈眇的诗篇,我们所见的只是一片心灵之光影与彩色的闪烁,一切言荃在这种光彩中都早已成为糟粕。这种在作品好象是一种在梦幻中的心灵之呓语,原来就不属于人类理性之解说分析的范畴之内。”她用几句诗意的语言,恰好把李商隐这几首诗的特点概括了出来。但叶先生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进一步从意象、句法等方面对春,夏,秋,冬四首诗进行了理性和富于逻辑性的分析。她说“关于《燕台》四诗之时,地与人,还有不少其他的猜测。”接着她还列出“以人而言”“以地而言”“春夏秋冬之章法而言”等等数种说法,在此不一一列举,最后分别对春夏秋冬四首诗歌进行详细论述,可见其考证之周详,论述之严谨。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她说“‘蜡烛啼红怨天曙’,义山以此一句为《燕台》四诗之总结,从章首的‘风光冉冉东西陌’之生意的萌发,经过多少深情苦恋的向往追求,缠绵往复,最后却只落得一片啼红的临终哀怨。”义山这种对生命对情感的感悟,也引出了叶先生对理性对真理的领悟,她说“义山这四首诗真是写尽了宇宙间所长存的某一种长怀憾恨的心灵境界。这种境界该是只可以相类似的心灵去感触和探寻,而并不可也不必以某一人或某一事加以拘限之解说。”最后她又以自己有感而发的一首小诗作为总结:
信有姮娥偏耐冷,休从宋玉觅微辞。
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
叶先生的评赏古典诗歌就不仅具有古典诗论重视体验和感受,同时也具有细密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述,避免了古典诗论因偏于感悟式论断而缺乏理性的考据。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0 10:23 , Processed in 0.20983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