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6| 0
|
只差一个谎言 |
最新书评 共 3 条
XiN
五个短篇,二百页不够,但能够让本书的主角加贺恭一郎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
“身材高大”、“面部轮廓鲜明”、“目光锐利”是加贺的外貌特点,只要他一登场作者东野圭吾就会对加贺进行这类型的文字刻画,久而久之,加贺的外貌特征便让读者深刻地记住了。再加上,近几年由《红手指》、《新参者》、《麒麟之翼》改编而成的电影以及电视剧的影响,我猜大多数读者只要听见加贺都会联想到阿部宽吧。
除了反复描写加贺的外貌之外,东野圭吾对加贺的查案方式也是有意重复刻画的。加贺主要通过“追问“和“观察”解决案件,对嫌疑人不停地追问,对被害者及嫌疑人有关的事情都进行细致的观察,结合这两种方法,加贺“简单”地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案子。看似“简单”解决,其实加贺绝对不是一个靠着天分去调查的刑警,东野圭吾在《只差一个谎言》的短篇集里由于篇幅的原因没有将加贺调查的细节详尽地进行描写,但只要读过《新参者》的读者都知道加贺是一个为了破案不惜日以继夜工作的刑警。
所以,综合了外貌以及调查风格再加上富有人情味的剧情,我想本短篇集使加贺在广大妇女读者心中的形象更鲜明了。
p.s 如果要我选出短篇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我会选择《失控的计算》,原因是,加贺细致的“计算”竟然出错了,哇哈哈哈。
详情
北极熊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白夜行》开始看东野圭吾的,觉得他的推理小说既不在社会派推理类型中,也不像江户川乱步一脉相承的本格式推理,倒是更像一种以推理故事为外在形式的人性故事。因此,也一直想看看东野圭吾写典型本格推理是什么样的——据说这是最考验推理小说家原创力量的故事形式。然后就找到这本短篇集子,果然很震撼。
即便是写本格故事,东野也似乎丝毫不打算放弃他所擅长的人性刻画,不论是主打的《只差一个谎言》还是重要篇章《失控的计算》,人物个性和心理的铺垫都不余遗力,也惟其如此,当人物说谎的时候,其谎言才更可信。想起阿加莎曾说,任何人都无法超越自己的个性说谎。这些本格故事中的人物塑造也在深刻印证这一点。完美无瑕的谎言真实得近乎真相本身,露出马脚只因最后一个谎言或者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失算。
详情
epic
《只差一个谎言》,似乎属于加贺探案集中不怎么显眼的一本。前有《恶意》不可推翻的经典地位,后有《新参者》来势汹汹的人情大戏,像《只差一个谎言》这种清爽的册子,按说不太好生存。
但翻过一遍后,忍不住想要在这里写下几句。
之前在日本的网站上查找《只差一个谎言》的介绍,忘了是在哪里,看到有人发表感慨,说纵使前面有5本沉甸甸的铺垫,但加贺探案集真正的转型,是从这本《只差一个谎言》开始的。
《毕业》和《沉睡的森林》,加贺恭一郎是主角,但那只是有关他个人的友情与爱情的故事。《谁杀了她》、《恶意》和《我杀了他》,加贺更多是在旁边为读者解惑,至多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虽然是个出色的警察,但仅此而已。
而到了后来的《红手指》、《新参者》和《麒麟之翼》,加贺恭一郎终于完成了最大的进化,从一个角色,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那么,完成这进化的前奏是什么?自然就是《只差一个谎言》。
东野圭吾出名的都是长篇,但他的短篇同样不可小视,成功的例子已经太多太多。而《只差一个谎言》这样一部短篇集,虽不能像“三笑”和《超杀人事件》那样夸张搞怪,可一旦把加贺恭一郎这个人物引到前台,就同样能让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变得厚重而值得回味。
5个故事里,最喜欢的当属《失控的计算》。东野圭吾在短短不到50页的篇幅里放入了太多要素。男人的家庭观,女人的爱情观,男人与女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差异,以及到最后一刻才揭晓、连加贺都意想不到的真相。其实冰棺材包裹的,不只有奈央子的爱人,还有她那颗祈求改变却不肯踏出一步的懦弱的心。
第一个同名短篇《只差一个谎言》,也是东野带来的小惊喜。凶手一开始就清清楚楚,但还是让人迫不及待看到最后。因为知道了凶手,并不意味就知道了真相。同时,再次出现与芭蕾舞相关的内容,似乎也是东野刻意的安排。即从这里开始,加贺再次作为“主角”,回到了小说的最前台,并由此开启了加贺探案集接下来的经典连作。
在这方面,最后一篇《朋友的忠告》也是重要的佐证。就像给加贺写番外篇一样,朋友的出现让加贺的形象更加饱满,这明显是一个人气形象塑造的必备过程。
前奏完成了,那么从《红手指》到《麒麟之翼》的出现也就变得很自然。《只差一个谎言》用非常轻松的短篇形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样的转型。无论加贺的粉丝还是东野的粉丝,这都是绝对不可错过的一册。
只差一点就是加贺。《只差一个谎言》合卷之时,加贺恭一郎就完成了“人”的进化。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15:39 , Processed in 0.38612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