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 0
|
洛杉机BB连续杀人事件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独书
大家肯定还记得TV版里L给阿月擦脚的画面,当时在下雨。这让我想起了《V怪客》,伊芙几乎就是在雨中重生。是的,上帝在雨中。其实这两部片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那场雨,比如V与L的忌日都在11月5日,等等。但现在不是要评比这两部影片。
我要说的大概是关于救赎,LZ是宗教这方面的门外汉,只能把自己认为对的说出来。很多人知道那个画面是有典故的:基督给犹大洗脚,之后就被犹大害死了。但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呢?
我认为,就像我主在替罪人赎罪一样,伟大的侦探也在替罪犯赎罪。
当年,福尔摩斯也是这个意思,他在死前对罪犯说:“若能保证你的毁灭,那么为了公众利益,我欣然接受死亡。” 的确,他其实和L一样,为了挽救人们的生命甚至可以做到这一步,与他们比起来,残忍掠夺人生命罪犯都不及他们脚下的一颗尘埃。
在《尼亚外传》里,L曾说,他做什么都是为了兴趣,破案也是为了兴趣。可我真的不这么认为,L其实很害羞的,害羞到他自己其实很关心别人的生命,都不好意思说出来。L死前的钟声就是个暗示: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
真的,福尔摩斯没死,V怪客没死,L也没死,“Because the ideas will not die.”
并且,有人居然还说基拉是艺术家,我快笑死了。虽然我是柯南迷,但我非常不同意“罪犯是艺术家,侦探是跟在后面的评论家”这言论。
艺术是源于人类的,是以尊重人的生命与自然作为基础的上层建筑。以犯罪及杀人作为基础的“艺术”根本不是艺术。
他不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最根本的道德操守就是尊重生命与自然,这只是一个恶心的杀人魔。对于这类罪犯们,他们如莫里亚蒂教授、基拉,有着高情商高智商,甚至把杀人当做宗教艺术,但我要说的是,在杀人的一瞬间,法律已经把他从保护和庇佑中永远地剔除,在杀人的一瞬间,他自己已经默认与人类为敌。所以他的结局是注定的,所以他的死,罪该应得。
罪犯就是罪犯,真理定义是永远不变的。
在我的心里,基拉是基拉,阿月是阿月。
我常常会想起阿月,想起他死的时候,在城市上空,高塔上死神的笑。如TV版第一集指出的:城市的夜晚总是寂寞。又寂寞、又无聊、又恶心的世界。
但是看见了月亮,就像做梦一样呢。
详情
バキュ
Death Note一直被我认为是近年来难得的令人想不印象深刻都难的佳作,尽管一直以来我拒绝看所谓的第二部。
可能和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如同在Death Note中我无可奈何的扑倒在月的脚下一样,对于洛杉矶BB连续杀人事件,我只看到了B,而无论Mello把L叙述为多么无以伦比的存在,都始终感觉不到。这种审美观,来源于对完美的不可抗拒。
隔的时间有点久,但现在回想起来,Death Note的第一部中,虽然因棋逢对手而遇到险境,也需要一丝运气在里面,但我认为月作为KIRA的行动是完美的,完美到令人脊背发凉;而在洛杉矶BB连续杀人事件中,尽管有一点点的瑕疵,B的表现也是完美的。不留一丝指纹的密室、苛刻的被害者入选标准、极其精致的谜题,精确到令人颤抖。美中不足的是密室略显简陋,不过虽然密室中的一些细节从三维世界的角度理性的看起来略有瑕疵,但难掩整个设计本身的光彩夺目。在纸上,已经可以称为完美犯罪了。
从凌晨一点到三点,最适合阅读此类书籍的时段,我发现字母党也有如此光彩夺目的一面。解谜只需要聪明的头脑,设谜需要更苛刻的条件,在这样的犯罪面前,侦探只是跟在后面的评论家,B,good job!
以上。
详情
方柯
泄底慎入
这个推理小说中的诡计真的相当精彩,环环相扣,极尽巧妙而又一点也不牵强。这是这个小说最棒的部分。
但除此之外,我十分受不了其拼命自吹自擂,拼命往L脸上贴金的部分,好侦探不是吹出来的。当然,我也佩服L在《死亡笔记》,尤其是终章中的表现,但他实在也达不到作品所吹嘘的标准(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标准)。说什么,如果L死了,世界的犯罪率就会上升百分之几十,这话听着当真十分幼稚,暴露了作者哲学社会学的彻底无知。犯罪率的抑制绝不是靠厉害的侦探完成的,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不是。就拿本案来说,这个案件就是L(或者说,L过于高大的形象形成的阴影)造成的,从这一点而言,厉害的侦探会导致犯罪者的挑战,侦探本身也会成为犯罪的诱因,这本身就是对侦探抑制犯罪论的一个反讽。
另外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凶手(BB)的角色塑造,虽然对其日常行为的描写太过于做作,显得令人恶心且很不真实。但抛开这一点,此人的心理事实上非常值得探究,看到最后,我不由得对这个角色凭生无限哀悯。L的巨大却无形的阴影严酷地笼罩在包括BB在内的华米兹之家的孩子们头上,导致了A的自杀,叙述人米哈艾尔凯尔的自我抑制(这一点也很值得分析,但是我懒得分析了),也导致BB精神的极度分裂。一方面BB在行为上极力模仿L(甚至于做过头地,很不自然地模仿,这是自我抑制、自我丧失的显著表现),一方面又竭尽全力地试图以叛逃、残酷毁灭他人(杀死无辜者并严重毁损遗体)、毁灭自我(自焚)的决绝方式来获得自我,展现自我,证明自我,对压抑自我的L提出以生命为代价的挑战。
但在这一切之上的L,实际上只是一个自我压抑之下产生的幻影。(终其一生,BB并没有真正见过L,我毫不怀疑BB对L的想象中,绝对有夸大的、神化的成分)。这一点暴露出华米兹之家企图训练孩子们做L的复制品、接替者这一措施的本质错误。强求一个人成为另外一个人,必将导致此人的自我抑制,其结果不是自我的消失(米哈艾尔凯尔),就是自我的反抗(A、BB)。与其训练众多孩子去做L的替身、复制品,不如训练他们做自己,做有自我身份和自己独特个性的侦探,以这些孩子聪明的头脑,如果加以适当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优秀侦探的,即便单独一个孩子无法取得L的成就,但这么多孩子总的成就加起来,恐怕不会亚于L,至少不会出现A的自杀和B的叛逃、杀人这样的悲剧。但是作者对于这一点似乎同样是毫无察觉,笔下的华米兹之家还在源源不断地炮制L的复制品(似乎已经炮制到第四代),并对这种炮制流露出某种肯定。这对L和这些孩子,尤其是对孩子们而言,实际上是源源不断的悲剧。
此外,作者特意描写了BB的“死神之眼”(通过死神之眼,可以看到他人的姓名和寿命,BB选择要杀的人,都是寿命到头了的人)。实际上这个“死神之眼”,也是毫无必要的,对BB的动机、能力都毫无帮助。“死神之眼”在文中的作用有:1.说明三个牺牲者反正都要死,以减轻L的罪恶——这场连续杀人由L引起,死者的血同样沾污了L的手——而有了死神之眼,就可以消除L之罪;2.作为杀人动机的一部分——BB想通过死神之眼,看到L的真名、寿命。但1完全是欲盖弥彰,反而消弱了对侦探小说来说非常必要的暴力之美以及文章的力度。2则完全没有必要,以连续杀人并自焚来实现对L的反抗,已经足以成为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动机。“死神之眼”的设定,从两方面来说,都是画蛇添足,是生拉硬扯地要和死神(《死亡笔记》)扯上关系。而且,似乎还流露出作者一种既企图尽力展示暴力之美,又唯恐过于暴力而良心不安,乃至于有些畏畏缩缩的矛盾心态。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分裂的文本,作者的本意和实际透露出来的信息之间有巨大的裂痕,分析这些裂痕,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或可探索出推理小说的一些潜在母题。不过,懒得再详细分析了,今后再说吧。
详情
穷财神
这是一本书,真正喜欢L,喜欢死亡笔记的人都应该知道吧,这本书执笔的是西尾维新,小畑健只负责插图。讲的是基拉出现之前L和南空直美的故事,交待了DeathNote中南空曾在L手下工作过这一细节。这次的故事要说和“死亡笔记”也不是完全无关的。
标题中的DeathNote并不是另一本死亡笔记,而是指M的手记,记录了连N所不了解的L的故事,至于N不了解而M了解这点的缘由我们就暂不考虑了。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洛杉矶发生三起类似无差别连续杀人事件,其手法颇为神经质,意外得L介入了这次调查,但从不出现与人前的L必须找一个能代替其手脚和眼睛的调查员,此时正被停职的FBI南空直美就成了L的选择。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更加的了解了L,更加的了解了M,更加的了解了那个福利院的一切,更加的了解了渡边,更加的了解的死亡笔记……这本书真的是超级超好,推荐给大家!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9 23:32 , Processed in 0.41684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