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0
|
全频带阻塞干扰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VALKIR
作为一个军迷,从常识的角度来讲全频段阻塞干扰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本书让人着迷的地方绝对不只是技术描写,更多的在于军人的一份豪情,对战争无奈,但绝对不抛弃军人的尊严的精神。这是现代战争中也绝对少不了的东西。
记得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高中生,会去读这本书也是因为看了《三体》之后对这个作家产生了兴趣,于是找来了很多他的作品而已。当时读完这本书,也仅仅是被一些情节打动,并没有发现到这本书里面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最近这本书由科幻世界编辑部和一个工作室改编了成漫画,出于当时那分感慨吾辈就买了一本,然而仅仅把漫画重读以后却发现,这本书比我当时留下的模糊印象其实要充实的多,于是又把TXT翻出来看了一遍,顿时感慨万分,于是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不知有多少人当初也有过和我现在一样的感慨。
《全频段阻塞干扰》有两个版本,一个中国版一个俄罗斯版,两个版本内容其实完全一样,只是地名、人名和武器名不同而已(其实还有两点区别就是中国版有一段日军碾压阻挡道路的中国难民的情节,而俄罗斯版没有,而中国版还有一名日军中校剖腹自杀的情节)。这可能是发表时出于审查制度考虑做出的修改吧,我并不知道当时刊登在杂志上的版本是哪个,不过很遗憾的是此次漫画改变的是俄国版。
但从此就可以看出,刘慈欣(当然,国内其他几个科幻作家也有这个特点,尤其是王晋康)的作品,或多或少是有些民族主义成分在里面的。因此曾经与某人谈论起大刘的作品时,某人只做出了一句评价就是“三观太正”。当然,作为一篇军事小说,这是不可避免的特点,但是在吾辈的观点里,在人类还没有做到世界大同的今天,任何把自己放大到全人类的角度作出的豪情壮语都只能是扯淡。毕竟我们还处在爱因斯坦所谓的“儿科病”阶段。对于刘慈欣的评价,有人认为他属于科幻界的“右倾”主义,倒也恰如其分。刘慈欣在大部分作品里都阐述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而不仅仅的是描写民族自豪感(至于三体已经将这一点描述的十分隐晦了,或者说刘慈欣自身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当然对于一个科幻作家而言,做到这一步显然是最基本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个人认为,至少是在这一点的描写上,刘慈欣表达出了他想表达的。
而且,刘慈欣的作品已经能够十分客观的描写战争(当然做不到这点就是三流小说了)。而“三观太正”这句话的之于这篇文章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战场上军人精神的正面描写了。《全频段阻塞干扰》同样作为一篇军事作品,这样的镜头也不少。无畏战斗的双方军人(注意是双方)、尸体垒成的胸墙、最后美军司令的那句“士兵们,上刺刀!”,都是十分传统的正面描写。但是不管这些描写是多么传统的东西,这些精神在军人身上都是不缺少的,而对于汹涌的电子风暴的描写,在我眼里和钢铁的洪流看起来一样激动人心,这也正是最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地方不是么。
不过显然,战争是残酷的,而表现这一点的,并不只是刘慈欣作品里那很有大刘特点的血腥描写。但是他在本文里面却探讨了一个更偏的问题: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科技不断进步,战争的残酷性减少了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文中的情形,当时美军为了夺取一部完好的干扰设备,与林云少尉僵持着,而后者手里握着一枚小型的燃料空气炸弹。于是讽刺的是,在这种生死关头,他们讨论到了这个问题
“您完全没必要采用这么野蛮的方式,这是一场文明的战争,它本来是会很顺利的,这一点在几天前登陆时我就感觉到了。当时岸上大部分的火力都被摧毁,只有零星的机枪声恰到好处地点缀着我们这场光荣而浪漫的远征,您看,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没必要……”
“我还知道另一次更美妙的登陆,”少校用纯正的英语说,她轻柔的声音如来自天堂,能让钢铁变软,“美丽的沙滩,有棕榈树,树上挂着欢迎的横幅;到处是漂亮的姑娘,留着齐腰的长发,穿着沙沙做响的丝裤,在年轻的士兵群中移动,用红色和粉红色的花环装点着他们,并羞怯地对着目瞪口呆的士兵们微笑……上尉,您知道这次登陆吗?”
唐纳森困惑地摇摇头。
“这就是1965年3月8日上午9点,在岘港,美国首批海军陆战队登上越南的土地情景,也是越战的开端。”
唐纳森觉得自己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刚才的镇静瞬间消失了,他的呼吸急促起来,声音开始颤抖,“不,别这样少校,你这样对待我们是不公平的!我们没有杀过多少人,杀人的是他们,”他指着窗外半空中悬停着的直升机说,“是那些飞行员们,还有那些在很远的航空母舰上操作电脑指引巡航导弹的先生们,但他们也都是些体面的先生,他们所面对的目标都是屏幕上漂亮的彩色标记,他们按了一下按钮或动一下鼠标,耐心地等一会儿,那些标志就消失了,他们都是文明的先生,他们没有恶意,真的没有恶意……你在听我说吗?”
少校笑着点点头,谁说死神是丑恶恐怖的,死神真美。
其实,对于我们军迷而言,武器大多数时候是充满美感的。而令我们困惑很久的问题就在这:死亡与美难道这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么?
但刘慈欣用这篇文章给出了答案:无论是怎样的战争,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在人类斗争的战场上,文明永远是扯淡。
而后面,林云拉响炸弹前说的一句话,我认为凝聚了本书最精髓的东西之一,那就是短短四个字:“我尽责任”。
事实上,很多作者在写战争的时候,都喜欢借主角的视角描写一把人性。或者是杀人后的不适,或者是战斗理由的迷茫,但是这些东西在真正的战场上是几乎看不到的。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你在战场上想到的不会是为国家和民族,也不会是爱人或者亲人,更不会感慨被你打死的敌人。真正的军人,真的就如这四个字:我尽责任。
在我眼里,这四个字才真正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但无论如何,刘慈欣的作品是爱好和平的,但是他显然很清楚和平主义和反对军备发展不是一回事。当然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懂,我也就不说教了。但是作为一个科幻小说家,他在文中同样表现出了一个作家的无奈。刘慈欣的文章很喜欢在恒星这种天体上做文章,显然他很喜欢这种天体。而我认为本文的男主角就是他自己的缩影。在和元帅的父亲谈到互相事业的时候,主角说出了这样的话:
“爸爸,你把事情说反了。如果人们都象我们这样,用全部的生命去探索宇宙的话,他们就能领略到宇宙的美,它的宏大和深远后面的美,而一个对宇宙和自然的内在美有深刻感觉的人,是不会去进行战争的。”
但是主角同样也很清楚现实,因此,最后的一句话,似乎揭示了主角将要与太空站一起坠入太阳的结局:“爱因斯坦在他的后期研究中没什么建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过多地介入了政治。我不会走他的老路的。但,爸爸,到了需要的时候,我也会尽自己的责任的。”
同样的“我尽责任”,除了充满着一分豪情之外,更多的恐怕是无奈吧……
对于文中的思想的看法就到这里,但是既然我们讨论的是科幻小说,那么技术上面的问题也是不能不说的。
但是请允许我放过恒星模型这个巨大的一环,因为这不是我的专长,而且这篇毕竟也是科幻小说。因此一个空间站对于太阳的扰动到底如何我们不去讨论,在这里我想讲的,是关于未来战场上电子战定位的问题。
我个人感觉,毕竟因为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大都首先应用于军事,因此科幻迷或者说科幻小说作家必定首先是个军迷,至少对现代战争有所了解。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刘慈欣对于未来战争体系的认识还是很深刻和独到的。电磁波是无法避免的一个软肋,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全频段阻塞干扰这个设想无疑很大胆。尽管有相似的设想,譬如网上很多人对于EMP炸弹或者说类似的武器有着很深刻的迷信,但是EMP和压制干扰区别还是很大的。对于电子设备方面差距而言,或许不分敌我的干扰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这也很符合毛泽东的战争理论思想(这是很典型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过刘慈欣显然也清楚技术上也是有硬伤的。功率自不必说,干扰源本身自然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目标。因此刘慈欣在文章里最终还是做出了让太阳充当这个角色的处理,但是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矛盾:能研制出比西方先进的多的空间站的国家,又怎么会在常规战场上差距这么大呢。至于这篇文章另外的一些小问题,大都是因为文章发表时间很早导致的,例如刘慈欣文中提到的C3I,现在已经演变为C4ISR这个概念,而文中出现的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也因为项目的下马而导致它不可能出现在未来战场上。但不管怎么说,在大的方向上,这篇文章没有错,倒不如说十分犀利。
当然挑刺不是我的目的,但是正好说到这里,那我就顺便发表一下我的看法了,我想说的是现在很多军迷都十分迷信一些撒手锏性质的武器,弹道导弹反航母也好,EMP炸弹也好。但是事实上,这些东西或许能一时起作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弥补技术的差距。刘慈欣自己也写到了:“我们的战略好象在一个武林高手面前无套路地乱打一通,这开始会使他手足无措,但他总会想出对付的办法的。”因此,尽管我们在技术上还有差距,但是应该做的是乘这个世界上的各大国家都对未来战场的作战形式还在摸索的时机,抓紧缩短我们的差距,而不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些新式武器上。当然例如《全》一文设想的创新精神也是要有的,假若能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做到打赢未来战争。
或许你认为我说的是废话,当然我也承认我只是在扯正论而已。但无论如何,谁也没法预料到未来战争会是怎样,因此这儿只有按部就班的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么。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好战争与坏和平,不管我们军迷多么的迷恋战争,我们本质上还是爱好和平的。但尽管比起这篇文章发表的年代,现在我们爆发一场大战的可能性已经小了很多,我们仍然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降临,未来战场又是什么样子。
因此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祈祷文中的战争,永远不要发生在我们的世界里了。
附录:大刘直播访谈中对军人以及战争部分提问的回答
VALKIRA : 再问一个问题吧,本人是个军迷,在大刘您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全频段》一文,那么我想问一下,大流本人对军事感兴趣么?至于大刘的作品中对军事的描写,是否是您对于未来战争形态发展的一种观点?
刘慈欣 说 :
我对军事感兴趣,我描写的肯定不是未来战争的样式,未来战争战场上比较空旷,与传统战争相比缺少观赏性。
那么,抛开技术层面,大流所描写的书中的军人形象都是非常正直的值得尊敬的,但也是重视使命高于一切的,既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林云,也有下令“上刺刀”的美国将军,那么大刘对于军人以及战争到底是怎么看待的呢?
刘慈欣 说 :
关于军人的问题,题目太大,我接触军人很多,他们与现实中的其它职业的人差别不是太大,但在战争环境中,人会变的与和平时很不同,人性的各方面都被放大了。
刘:我的阅历与普通人无异(除了亲身体验过真实的战争),大部分还是靠想象,这不是写作的最好选择,但没办法,我也想多经历些,可做不到,前一阵想去太原(可兰)发射中心看发射,都请不到假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1:19 , Processed in 0.412461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