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2| 0
|
星云7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Danys
陆续看完了《星云》前六辑,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总体印象还是很好的。所以拿到本书是充满了期待。特别是装祯明显有所改进,封面“星云”二字也经过设计(终于),不再用普通宋体了事,以及大量彩图的加入(封底及封面封底的折页上都是同主题不重复的图),整体变得精美了许多。开篇更增加了四幅彩页,都是90年代《科幻世界》常见的星际想象,显示出硬科幻的特色。
谁知第一个打击就是——不是长篇科幻?
这还是《星云》吗?
第二个打击接踵而至——不是原创科幻?
什么时候开始发翻译稿了??
不厚的一本书,竟有8篇小说,除了中篇居然还有短篇!顿时有受骗注水的感觉。不是有增刊吗?不是有译文版吗?没有稿件别出不行吗!
耐住性子开始看,首先刘慈欣在彩页上的随笔《宇宙随想》和彩图挺搭配,接着目录也很有设计感。而且欣喜地发现多了作者访谈和国内外2009科幻总结,后来发现每篇文章都还有黑白插图,总算挽回点颜面、感觉有点超值了。
美中不足是全书许多插画没有说明作者,特别是彩画。
江波的两个中篇质量稳定,显然对得起“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的称号。《星球往事》是典型的深空探测故事,长处在江波从事件的两端开始写,中间出现多次重叠和印证点,最后两端收拢在一起,故事到此为止。这个写法不算新鲜,但是江波运用得很娴熟,两条线切换得很好。初看时会对身在哪条线犯糊涂,进入后就不成问题了。缺点是,最后结局比较突兀,用一个大神来总结固然比较容易写,情节却显得一泻千里、有点对不起前文从容流畅的文笔。
《17塔台》也是采用这样二线并进型写法(看来江波很爱这套路),却是一个时间轴并行的过程,关注的内容从宏大的星系缩小到一国甚至一人(人体内的战争)。对于同样已经写了很多的AI智慧,应该说江波也交出了漂亮的答卷,独辟蹊径下扩建出自己的AI世界,显示他旺盛的想象力和处理不同题材的能力。用两个词:游刃有余、前途无量。不得不让我期待他的长篇创作。
另一位年轻的科幻作家小麦(1973年生),我也是第一次读:这一篇《镜中的罪犯》是其第一篇科幻小说。清华电子系的背景使他处理起小说中的电脑应用、图象识别来得心应手,很有说服力。情节也在有意的克制中不断推进、慢慢成型,最后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惊人的答案。本篇的不足在人物刻画过于简单,个个都是粗线条。当事人女核心专家、导师着墨很多,性格却不够鲜明,女专家作为道德审判者的形象并不丰满,则读者也很难相信她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其他重要人物导师妻子、美方专员、图形专家小贝以及杨警官,写得更是面目模糊。特别是导师妻子暧昧地夸女核心那场戏,美方专员和女核心数次调情、随叫随到、完全被哄着走等情节,透露出作者以想象代替人物行动、随心所欲处理素材的特点。浪费了几大角色的角力,完全没有悬念和张力。这和科幻无关,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文字功力还欠成熟。此外,小说题目也太简陋了点,和人物一样似曾相识又含糊不清,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标题。
第三位年轻作家长铗还是武汉高校在读研究生,然而作为科幻作者资历不浅。本期《麦田中国王子》也是一篇野心之作:不仅要解决多年来麦田怪圈的谜题,还要彰显作者学贯东西的实力。
然而正是这后一点,露出了孔雀屁股娇俏的一角。
小说从远古的“中国王子”传说开篇,先写了一个贵族之家的兴亡,再带出其古堡将拆的消息,引出一群探访者,故事正式开始。至此作者基本达到了效果,小说看起来象一部宏大的指环王系列。接着五人小组在古堡中的经历就象密室谋杀一样紧张悬疑,因为每个成员都不是偶然加入的。随着每个人的叙述和视角,逐渐展开了麦田怪圈的各个层面,最终完成了整个揭密。应该说题材相当引人,并且涉及了绘图几何学、生物动力学、乐理音律学、声音形象学、电磁学、神学、宗教艺术学、绘画、机械原理、建筑学、装饰风格……文中的电磁波音乐、超声波电磁感应混合着黑魔法、异教学说、东方传说,显得内涵丰富、非常眩目。但是我看的过程却犹如看央视十台“探索发现”:太多人为的转折,太多故示高深的知识,看起来涉及的专业很多,却在解迷时多有上当的感觉。所以不是“涉及”知识,而是“设计”知识。人为拼凑的痕迹太过。一波三折是巧妙,一波四折就是矫情了。
总体感觉:不知收敛,不算才情。
剩下四篇译作,质量不一。《星海深处》并无新意,相反星桥系统的解释反而不够清楚。《后会有期》以情动人,还不错。就是故事进展过快,情绪有点跟不上。作者的情况令我悚然一惊:
——我曾做过专职研究人员(航空工程),但研究工作并不适合我,科学研究中那些繁琐的细节简直能把我给逼疯了。后来我当起了老师,但这个行当收入不高,压力还很大,于是我又投身产业界……
《射线枪》视角独特,科幻外壳、文艺内核。最好的一篇。《巨人肩膀》略有新意,但是我更看重对作者的采访:
——硬科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完整的科学细节、禁得起推敲的科学原理。
——我没什么耐心关注纯幻想的东西。作为成年人,我觉得迷恋子虚乌有的事情很愚蠢……对我来说,大多数奇幻小说是非常荒谬的。它的根基就是荒谬的……
——好的科幻小说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奇幻小说里没有现实……我不认为成年人需要通过(奇幻)故事获得安全感,这些故事也不可能为久经世故的成年人提供营养。
最后,2009国内科幻的总结中,终于看到科幻爱好者的身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全国第四届“原创之星”幻想文学大赛——我手上的两本得奖作品集还不知道怎么在豆瓣上建个书目呢!
看完本书,总体感觉不再是失望,而且很有兴味。好的作品和好的作者同现,反映出内地科幻文学的持续发展。这其中,尤其要感谢一直在艰难中坚持耕耘的《科幻世界》杂志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不妨用威廉·布莱克的诗句作结:
从一粒沙中看见世界
从一朵野花窥视天堂
此刻无限就握于手掌中
永恒亦未比片刻更长
——《星云》正如科幻文苑里的一朵野花~
写于首届“中文幻想星空奖”颁奖之前(当天实在没空参加了~)
http://www.douban.com/minisite/skyaward/
详情
某猪·
这一次的星云改变不少。文章数量更多,中西结合,有了彩页,封面风格作了改变,为每位作者都作了介绍和访谈,还有中外科幻一年的总结盘点……看得出编辑花了许多心思在求新上面,而且最终的效果也挺不错。
这样一本mook,形式上的东西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那么文章质量呢?
先来看看作为主打的江波两篇作品《星球往事》和《十七号塔台》。江波的文章很大气,想象力在目前的中国科幻作家里也是挺出众的了。而且我最近更是集中读完了他的《洪荒世界三部曲》等作品,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可惜的是,与《洪荒世界三部曲》相比,这次《星云7》中的两篇文章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技术的描写上并不出众、前卫,在故事的构架方面虽然也够宏大,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星球往事》让我想到杂志上最近登过的一些太空旅行文章,虽然说并非在情节上有太多重复,但故事整体的感觉就是很熟悉。回到地球发现已经完全物是人非,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构思,但人类的灭亡和超级智慧的出现却没有多少能让人共鸣的地方。在《洪荒世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银河漂流》里,虽然主角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但那个故事里的宇宙却丝毫没有荒凉败落之感,而是一种虽然与人类再无直接关系但却充满了新奇的、前所未有的生机的世界。而在《星球往事》中,人类的消亡并没有被描述得惊心动魄,尤其是真正的毁灭时刻还要到最后才被间接地展示出来。不惊心动魄不要紧,更遗憾的是它也没带来一个让人充满憧憬的新世界。那种超级智慧发展起来后,缺乏了《银河漂流》里的超级智慧所具有的另类的“人性”和可爱之处,是一个冷冰冰的、远离了读者却又不够高高在上的东西,只是那样不甚讨喜地杵在那儿,没有什么让人惊讶或感叹的地方。
而《十七号塔台》,两条故事线索同时推进的确是增加故事结构的完满、立体感的好法子,但只可惜那种更加微小、更加智能的医疗机器人的存在,给我一种古怪的感觉:在技术上看它只是现代已有的小型机器人的进化版,但在情节上它却又处在因为过度巧合而变得十分重要的一种地位。这就造成了不是那么令人信服的感觉。
当然,我仍然推崇江波,因为他没有丢掉他的大部分优点,这两个故事依然有他一贯的特点,在一个宏伟的世界里发生的事,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都很重要,共同谱写着壮丽的冒险曲。我能感觉到托尔斯心情的大起大落,能感觉到文驹的无奈……
《星海深处》和《巨人的肩膀》虽然不算是两个极端,但的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星海深处》故事进展到一半的时候我还认为他们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平安返回,可是最后我却发现我错了。这让我感觉很懊恼。作者要这样让主角面临抉择却又无法抉择,是我无法改变的事情,但它的确使我无奈、叹息。从让读者被激发出真切的情感这点上说,此文是成功的,但我真不想在无数的希望和美好事物展现在面前后却被灰暗的结果重重来上一锤。《巨人的肩膀》则大为不同,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轻松、友好与充满希望的明亮感,虽然在某些角度上说看到后来者超越自己真是很不爽的事情,但起码他们知道了自己并不孤单,更何况后来人愿意和他们同行,去向更远的地方!我喜欢这些人物,也喜欢索耶大叔在最后向我们展示的并不确定但能引起种种遐想的未来。在精心安排下形成的回味悠长的结尾,往往是把文章抬高一个层次的关键。
《镜中的罪犯》,这篇的作者真是一匹强势的黑马!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展开的故事有足够的张力,技术细节虽然没有太多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描述得很完善可信,而且做到了与情节的紧密结合——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而且文笔够好,节奏得当,能让人一口气读完。我有点联想到了《达芬奇密码》……作者有一种天分,压缩许多的信息填充在区区数个场景、短短数个小时中,但却不使故事显得臃肿,倒是相当地生动真实。
《后会有期》的背景挺有意思:大撕裂,作用的次序是由物质的尺度来决定的。可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文章着力描述的这对母女却总给我一种不甚明显、但就是无法忽视的违和感。作者介绍也提到了,他是擅长写宏大的硬科幻的。这也许就是这篇转型之作给人别扭感觉的原因。当一个作者习惯了描述亿万光年尺度的事件,再回到小小地球人的家长里短、日常琐事时,就会难免造成尴尬的局面。我也说不清……总之,这种违和感真是纠结的存在。
《麦田里的中国王子》这东东实在不好评价。我不太了解这些历史,也不了解与之相关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也说不上来把所有这些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个故事,是否显得生硬或YY了些。但就阅读体验本身来说,我认为铗子这个故事确实有一点“试图编圆”但却没能完美做到的感觉。前后的伏笔照应、疑点解释等都做到了,但就是给人一种“作者你希望这样发展于是就这样发展了”的别扭感,而不是很顺其自然地得出了结论。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那位拉丁语青年就是一个很古怪的存在:为什么每到技术性问题的关键处他都能用他“恰好有过的经历”之类的东西来引导读者明白剧情呢?然后是其它角色与故事开头埋下的伏笔所形成的照应——为什么这些应该得到心理或是其它方面的回应的人都正好到齐了,然后也正好都得到了应有的回应呢?有人会说,哦,赫尔岑勋爵发出那样的通告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切么?但这仍然不能完美地消除这种刻意感。就故事本身而言——把历史抛在一边——为了完成铗子的构思,为了解决他们本来就想解决的事,这些人齐聚一堂……实在是有点不可理喻。
《射线枪:一个爱情故事》,不过不失的黑色幽默。这让我忍不住要拿它与科恩兄弟的电影《严肃的男人》对比:两者都是试图用“稍微有点儿怪异”的情节展现一个并不高深的主题,但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读者来说,恐怕这并不那么容易接受、消化。一把射线枪能够干什么?是的,这确实是个现代版的石头汤故事,但问题在于这个故事里的“石头”,也就是射线枪,并不是那么确切的一种“局外旁观”的存在。作者对射线枪的描写不可能不让我们觉得它会带来些什么新奇的事物——可到最后它也没有。在石头汤的原版故事里,那颗石头一开始显然就是一个本身并无用处的诱饵而已。但在这个仿写版里,我们不可能忽视射线枪有可能引起的主人公命运的变化之类的东西。作者可能不想完全照搬石头汤的套路,可是自己又点明确实套用了石头汤,这么一来,就形成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的落差。故事讲圆了,就和那严肃的男人却不得不面对让他无法严肃的世界几近崩溃一样,杰克也十足憋屈地纠结了十多年。但最后即使抱得美人归,又能给我们多大的满足与安慰呢?
纵观全书,“宇宙冒险”“未来景象”“神秘往昔”“浪漫传奇”……似乎科幻的几种典型题材齐聚一堂,要构造一场完美的盛宴,鸡鸭鱼肉,哪一样也不想少。但遗憾的是,在加入外国作品的前提下,国内作者的光辉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也让《星云》系列原本留给大家的“中国本土科幻的沃土”印象打了折扣。而且,在选文风向上看,编者似乎并没有一种强烈的想要保持本土作者的优势、让他们成为全书主角的意愿,技术上《星海深处》足以盖过《镜中的罪犯》,创意上江波和铗子的优势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当然够不够创意够不够好看,都是个人的感觉,但我依然希望编者慎重考虑减少外国科幻在《星云》中的篇幅,保持它前六本的特色,并让其中的故事更加“奇特”一些。我喜欢《掉线》,喜欢《去死的漫漫旅途》,正是因为它们有够“奇”。这次星云7中的本土作品,共同的缺点就是虽然可信/宏大/细致,却没有太多闪亮的新奇感。真正的饕餮盛宴,不能只靠“大”来造就,更需要美妙的创意和新鲜的技术。
最后,希望下一本《星云》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希望杂志社坚持推出更多优秀的本土科幻作品,让科幻事业走向真正的繁荣。
详情
Chines
1.《星云七》似乎让许多幻迷不约而同地怀旧起来。江波的文我读的并不多,但看到03年刊在“每期一星”里的自我介绍,一下子觉得他亲近了许多。那段自我介绍,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这个03年的作者。再次在《星云七》上读到它的时候,我默默唠叨了一句:原来,这就是江波啊。这么说来,其实自己挺喜欢江波,只是我不知道罢了。嗯,从这番醒悟之后,我记住了更鲜活的江波,而不只是他的故事。
03年的时候,我参加中考。和很多sfw的读者一样,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里,感觉每天生活最有趣味的时候就是忙里偷闲地读读科幻了。后来的高中三年内,除了高三,我几乎是每期不落地在读sfw。很多故事都还记得,并且想起它们的时候还会感到害怕、欣喜、讽刺blalbla,但却有许多和作者对不上号了。就像江波给我的印象一样。
这并不是说江波是一个让人容易忽视的作者,只说明我是一个不大细心的读者罢了。
2.江波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这个作者很善良。或者说,他在思索这些故事题材和反思现象的时候,对宇宙本身的态度是乐观的。因为他也人类这伟大且伴随许多血腥、丑恶的文明的一部分。
他的小说,人类痕迹很明显。而且,读了他的小说,你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人。所以他的文章虽然少了份鬼气,却多了份亲和力,让人容易产生共鸣。(还是很煽情的。)
3.这本书中,最喜欢长铗的《麦田里的中国王子》和斯蒂芬·巴克斯特的《后会有期》。个人觉得这两篇文简直是催泪弹。长铗文笔老辣,《中国王子》有着童话般的宁静色彩,整个故事设定却又让人觉得,这是不是在向某英国侦探小说家致敬?
4.《星云七》的选文很好地支撑起了这一期的主题:核心与边缘。清一色的硬科幻,让人想起刚被科幻小说迷住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在读了硬科幻之后,才能真正喜欢上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有很多种趣味,但恐怕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是“硬”的部分触动了我们“软”的地方——这才是真正属于科幻的核心。
《星云七》是不是在暗示,硬才是科幻的核心?但核心-边缘的交汇,似乎比软-硬的划分要高明了许多。科幻迷在不断长大,不纠结小说类型之争许多年。
那么,边缘又是什么?人类的科幻小说要让外星人读了,在文化大量交流之前,他们最能理解的是其中宇宙的普适法则。我所理解的边缘,就是不同的系统相交之处。各种现象、思索都在边缘游走,成为我们理解核心不可缺少的材料。
5.不少人认为读到这本书好像读到了从前的科幻世界,是因为它足够核心吗?
详情
若水默
瓦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随风浪舞,饱满挺直的麦秆仿佛十六岁少女娇嫩的腰肢,柔顺地下腰,给远方灰黑色的尖顶城堡绽放一个神秘的微笑……
“呐,那是中国王子在指挥他的士兵们呢,”人们如是说。
是的,没错,那些“十六岁的少女”更像是忠诚而训练有素的士兵,永远的守护着这座“渡鸦”城堡,永远的随风谱着那一段又一段写满悲切与愁苦,仇恨与缅怀的雄壮之歌……
十二平均律的完美诠释,声音形象学的充分应用,约翰贺维耗尽自己的青春,放弃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应去争取、享受的一切,发挥他那常人难以企及智慧,一个人,默默地,独自承担,谱写出那永不消逝的电磁波乐律……
葡萄美酒夜光杯,金钱美色、权力地位、乃至自己的容颜自尊,我想,从贺维家族蒙冤受辱的那一刻开始,就都被约翰贺维——这个麦田里的中国王子——置之度外了吧……
终于,飘落人间的中国布衣王子的冤屈在新皇帝的即位后得以昭反,而这位麦田里的中国王子也在他去世后得到仇人的忏悔。
十二平均律对电磁波频率的完美切分自然引来了贪图名利的小人,也使得这曲萦绕在麦穗间的乐律步入世界名流。怀着对约翰的深深愧疚,具有多重身份的赫尔岑勋爵招募了这次渡鸦城堡之旅。
小说在这次旅行中徐徐展开,于味道浓重的叙述中不停的带给我们“惊喜”。旅途中神父与梅尔顿关于云雷纹等的讨论,城堡奇异的结构,约翰博爱的收藏和巧夺天工的发明,飞过城堡直落而下的白鸽,乃至日复一日为城堡搬运土豆的莫尔顿……看似不经心,却是作者布置下的一个又一个“陷阱”,为揭开渡鸦城堡那层最后的面纱所作的铺垫。
小说通篇华丽流畅,悬念迭出,显示出了作者长铗深厚的写作功底及其作为一位理工科高才知识的广博。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了,内容除主要涉及乐理、电磁学、蝇口实验、声音形象学,以及我们熟悉的麦田怪圈、云雷纹等,在譬如约翰外貌变化等等细节之处也无不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然而,最初计算地在准确,在若干多次的相干叠加后也会产生杂乱,再精致的乐律也会有变得刺耳平庸的那一天。随着时间推移,伴着昔日仇人深深的忏悔,大概,贺维家族的冤屈也可以随着电磁波的紊乱而消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
铗子是一位近年来在科幻界的迅速崛起的“年轻”作者。他的文章我比较熟悉,从不固定文风,哪怕那个风格取得了多高的成绩。可以说,他多变的风格,扎实的功底以及令人信服的实力早已使之成为无数少女趋之若鹜的璀璨明星(……这一句请忽略)。同样的,这篇小说也以其故事的迷人和够硬的科幻程度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相信,更多铗子的作品值得我们期待~~
详情
阿毛
虽然是借来看的,但依然很震撼,兴奋以及……其他。
刘慈欣的《宇宙随想》,虽寥寥数语,却是蕴含了他怎样深深的思索!
至于江波,我认为入选的两篇都是极佳。《星球往事》简直是对未来的宏大的猜想。“人类没有灭绝,它们是人类的造物,它们继承了人类的思想……”或许,成为盖亚其实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啊……
但我也得承认,收入的长铗的《麦田里的中国王子》太过生涩(虽然我一直很喜欢他),或许他的构思不错,但他的诉说方式却有点偏离小说,显得过于僵硬,不如《674号公路》。
《射线枪:一个爱情故事》我也很喜欢。
科幻时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明明我们是对的,明明我们的思索是有益的,是深沉的——至少是无害的,却总是不被人理解,甚至总是被人排斥、讥笑,就像是与高浓度的咖啡、醇黑的巧克力的纠结。可是我们该知道,我们从这种苦涩的思索中得到的快乐、甜蜜,是远远大于离群索居的孤独的。
被人疏远是应该的。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你想的一样,这是缘分问题。
(以上回答一个朋友的困惑)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0 06:43 , Processed in 0.39573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