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这个世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她的主要著作《人类境况》、《集权主义的起源》等已经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在汉语学术思想界,阿伦特的思想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长达一生的爱情,已超出他们私人生活的范畴,成为20世纪哲学史的一个事件。
      此书的内容有:早年生活,渴求知识,献身精神和理性,告别德国,迫害和诽谤,艾希曼以及没有结束,美国的反叛,河面上的光芒等。

    作者简介
      Alois Prinz  http://de.wikipedia.org/wiki/Alois_Prinz

    最新书评    共 2 条

    智商归    2010-12-23 20:47      为什么喜欢阿伦特?         她的书、她的传记、她的思想像绚烂的极光一样辉映了自己灰暗愚昧的天空,智慧的光芒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的卑微和渺小,将我从幼稚狭隘的对于自身各种不幸的抱怨与深陷对即将到来的可预见的黑暗前景的不知所措中解救出来。         从她那里学到了对事物理性的分析态度,认识到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狭隘。而要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就要从分析他的思维方式着手。反过来通过分析自己的思维,解释自己过去的行为方式,赫然发现自己是这样的一错再错,不肯遵循真正的心声,蒙住了自己的双眼,不能看到宇宙的广阔,世界的美好。从此,生活中的烦恼都这样了然,哪怕依然有许多暂时没有理解的真理,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于人生价值的衡量,慢慢开始在心中构建了雏形。         明明是衣食无忧没有种族歧视不用受迫不会坐牢被捕家庭幸福的学生=v=,却为了自找的各种麻烦对生活悲观失望作茧自缚,何等无知,何等愚蠢;明明天资不足后天却不知弥补,只知道一边故作乐观一边一味悔恨自己的无能;明明生性强硬却不知道怎样在他人的狡辩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候又懊恼自己的妥协;明明不喜欢年轻的残忍,却又对他人尖刻又冷漠。所谓的不成熟大概就包括以上这样一个案例,于是乎就有了“悲剧的诞生”。         她的每句话,每个故事都像教堂的钟声一样沉重缓慢的击打着我的内心,以前那个脆弱又惶恐的“我”在不知所措无地自容中死去,那个加有他人臆想与期待的“我”是虚幻而毫无意义的,经不起现实猛烈的冲击,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生活在不存在的各种幻想与希望中。“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她的书就是这样点亮了我前进的路灯,将我从歧途上吸引过来,这个过程如此惨烈以至于近乎使生活天翻地覆。(额……是不是夸张了)说起来后来去抽签抽到个“过河拆桥”,说起来我不迷信这也不算什么好签,不过我确实觉得从那以后的生活是如此的与过去不同,如此的美好,就像那个书名,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这个世界”。      2010-12-23 20:47   【说起来S酱的复杂化和跃进式成长大概是从09年底到这个时期】  详情 发表于 2013-7-22 03:38
    锤子     用什么词汇来描述汉娜.阿伦特,美貌与智慧并重,正义与良知的化身,激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这里,我更愿意这样描述她——一个一生独立思考的伟大女性。她对极权主义的控诉,对平庸的恶的反思,对意志和精神生活的讨论,是那么有力。在男性为主导的思想世界里,她身影是那样的清新靓丽。    让我首先从她颇有戏剧性的出生谈起。汉娜的父亲保尔是患有梅毒的。在他短暂的康复得较好的一段时期,他成了汉娜的父亲。之后,他的病情再度恶化而离开人世。这其中的机缘巧合甚至让我一再想到世间能力超凡的人总有神灵相助的说法。    汉娜的母亲马尔塔是个相当强势而果决的女人,这可能是汉娜在成长过程中,虽然缺少父亲的陪伴,但却从未显现女孩柔弱、羞涩、犹豫的性格。在一件事上,可见一斑。他们是犹太人家庭。如果学校老师在课堂上有反尤言论,汉娜就会马上站起来,离开课堂回家。而马尔塔就会就此给学校领导人写信。她写过许多,都等级在册。在15岁时,汉娜甚至联合同学抵制一个老师的课程,被开除了。这也产生了另外一种后果。汉娜似乎总是在换学校,并且也自学很多东西。她在柏林大学学习时,在家乡柯尼斯堡的学校还未毕业呢。    毕业后,汉娜来到马堡,成了海德格尔的情人。据说,海德格尔从她那里获得了写作巨著《存在与时间》的力量和灵感。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书里这样写道: ...一个人在海德格尔看来并非如同一个物体那样存在着,他不是简单地在那里,而是有一个“此在”,他认为自己是“被抛”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的。他的生命根本不确定,他是自由的,甚至“注定要自由”。人,要抓住一种属于他自己的可能性。人必须对他自己的生命作出决定。    ...死亡等待在生命尽头,不止是他人的死亡,而且是你我的。认识此在的这一基本前提并且面对它,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其中包含着生命的本真。但是恐惧等待在这种本真之中,并非面对确定之物的恐惧,而作为人的深不可测的本性的恐惧。在经验这种恐惧之前逃避是每一个人的自然本能。海德格尔了解这种逃避的许多方式:逃入某种烦,也即逃入策划、盘算和期待之中;逃入消遣,逃入到那些所谓的“常人”之中,进入其中没有人是他自己的公共舆论,消失在一种普遍不负责任之中。所有这些逃避手段在海德格尔看来最终都导致人将自我掩蔽起来,僵化地生活而且割断生活和自我的联系。如果人们能够承担起这个世界的重负,如果人们有勇气忍受面对空虚时的恐惧,如果人们加倍地镇定坚守在这种危险的此在之中,那么人们将会以“本真”的方式无所畏惧地存在。    海德格尔在希特勒时代加入了国家社会民主党。“逃入”了纳粹创造一个“理想社会”的虚妄之中。在本书里,他没有被提及曾经真诚忏悔过。对孤独的思想者,一个在弗赖堡山间小屋创作《存在与时间》的哲人,一旦他投入社会实践,竟是那样笨拙而固执。这样的哲学,我想不过是虚幻的语言游戏而已。汉娜的为学之路却恰恰相反。她积极投入战斗和论争。在她离开海德格尔后的一生中,不断的返回弗赖堡与海德格尔见面。吸引她的也许已经不是思想、理想之类的东西,而是回忆和感激了。正如在整理雅斯贝斯所指导的汉娜的博士论文《奥古斯丁的爱的观念》时,她写道:生命的死亡恐惧和欠缺感是渴望的根源,处于与之相反的另一面的感激,感激得到了生命这一馈赠——一种人们在痛苦中亲身体验的生命——......是记忆的根源。最终使死亡恐惧得到缓解的不是希望或者欲念,而是记忆和感激。    希特勒上台后,她流亡法国。二战中,法国也逐步沦陷。一次,她和一群伙伴们伪造长官签名,机智地逃离了法国维希政府的集中营。这些集中营后来都被德国占领军接收,集中营的许多人由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06:5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22:39 , Processed in 0.28513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