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战飞行日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抗战飞行日记》真实记录了抗日时期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飞行员龚业悌在1937年和1938年每一天的空战、飞行、生活、休闲、养伤等事迹,详细记录了中国抗战初期空军纵横神州、转战南北,英勇打击日寇的壮烈历史,首次披露了作者亲历“814”上海大空战、“218”武汉大空战、“918”南京保卫战、“53”、“918”重庆大空战等的重要史实细节,被誉为中国空军壮烈抗战史的活化石。

    作者简介
      龚业悌(1914-1996),抗日时期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飞行员、分队长、副中队长,传奇的抗战英雄,亲历抗日空战183次,空战轨迹遍布全国各地、大江南北,个人单独击落日机3架,与战友协同击落日机6架,击伤日机无计数,重伤3次,九死一生,最终见证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1936月10月毕业于中央航空学校六期驱逐科,曾担任高志航大队长的僚机;他是参加著名“八一四”首次抗日空战的勇士之一;
      1937年远赴洛阳、南昌等地接受陈纳德等美国顾问团的空军军事训练。抗战全面爆发后,驻防南京等地,保卫京沪杭,参加著名的“814”上海大空战,取得骄人的战果。8月19日他单独击落日九六式重轰炸机一架,9月2日他又击落九五式水上侦察机一架。
      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赴汉口、抵郑州、飞兰州,随队接收苏联新机,并在大西北接受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的军事训练,与苏联战友建立深厚情谊。
      1938年,在苏联空军志愿队的支援下,飞西安、过襄阳、赴汉口,保卫大武汉,亲历“218”武汉大空战,此役单独击落九六式驱逐机一架。期间,与苏联战友一起,飞广州、南昌、九江等地,转战南北,警戒、拦截、寻歼在中国空域伺机轰炸的日机和轰炸日舰船,甚至飞赴新疆哈密接机。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掩护军民撤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作者观察时局认为:日寇华北兵力单薄,有西犯企图,似在虚张声势。
      1939年,保卫中国战时陪都重庆,防备、迎战日机大轰炸,参加著名的53重庆大空战,当时我空军第四大队25架起飞迎战敌45架重轰炸机。此役,他连续七次攻击敌机击伤敌机两架,第一次受重伤,记功一次,授伤荣臂章一方。
      1940年,日本空军对重庆大规模轰炸,他在9月10日和12日两次拦截战中,会同战友击落敌机两架,又受到两次嘉奖。他参加了“913”重庆大空战,此役击伤日机2架后,被几架敌机围攻,人、机俱伤,跳伞于四川的丰都县,从此不能飞行。
      1949年10月末重庆解放前夕,他毅然参加“两航起义”。
      1985年,他将珍藏的抗日战争时期文物十一件,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其中记录他1936年10月至1940年9月13日的《飞行日志》等陈列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

    最新书评    共 1 条

    shumi2    除了日记正文,本书有一半的篇幅(书的左页),是背景介绍文字和老照片。这些历史背景或人物介绍,哪些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哪些是编者添加的,绝大多数没有注明,着实不妥。有多篇文字,既与日记本身的行文风格迥异,又与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明显是编者依照当今的宣传口径编纂或摘编的,读来很不搭调。      照片也是。除一部分系明确由作者提供的珍贵历史镜头外,也有近一半照片未注明来源;而且,其中不少与右页的日记内容和日期背景并无直接关联,仅仅是为了配合那些“政治上正确”的说明文字,甚是莫名。      与其掺杂这些私货,莫如收录作者苦心收集的上千名抗战国军飞行员的名录,更有价值!         但日记正文和作者拍摄的照片,的确是珍贵的史料。这位37/38年的文艺青年,文笔甚好。      从日记中可以读出,当时空军的训练质量,后勤保障,与指挥水准,都很成问题唉 ------      在飞行员层面,基本的起降,射击,投弹等训练不到位,就连老队员的水准也不稳定;   时不时的摔飞机,且2/3是平常的起降训练或转场飞行,并非高难度战术演练;初期战损只占1/3。   严重忽视飞行员身体训练(日记中无体能训练记录,作者多次提到体能下降的情形);且飞行员们非战勤值班时常常饮酒和夜归;   雨天不安排升空训练,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训练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台风天的814空战战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总的层面上,空军高层的观念依旧停留在一战时代,只重硬件(飞机)和飞行员个人技术,忽视指挥体系的培养和后勤保障配套。   早期不安排中队级别的作战训练(多是3机编队),我9架驱逐机对敌9架轰炸机的战术安排,也仅仅停留在口头讨论中(又想到814傍晚的那场空战!);   即便在得到苏联的飞行员和战机支援后,依然缺乏无线电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地面和空中指挥;导航与预警能力接近与零。   战勤保障薄弱得一塌糊涂,相比飞行员,合格的机械师更为缺乏;前线机场基本没有后勤设施;治疗战伤依赖教会医院,跟陆军一样缺乏军医。   更重要的是,战备观念薄弱,迟至37年7月12日,日记中才提到5天前的77事变;我相信这绝不是作者一人的疏忽或无视,当是反映了全军的战备状况!而在武汉战役期间,飞行员们隔天就去市区看电影,下馆子,泡妞,纪律可谓松散矣。   另外,一场空战下来,全队不作战术总结,吃一篑不长一智啊!      这些个不靠谱因素叠加在一起,可以想象当时空军的战斗力水准了。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淞沪空战及随后一年中,打出了与日军在数量级上大致相当的战果,战损率明显优于陆军和海军,尽其所能完成了战术目标,也算是对得起民众的大力支援和天之骄子的称号了。         总体而言,这本日记还是非常值得一读。日记中涉及训练,日常生活,地勤保障,指挥等方面的内容,恰好弥补了陈应明先生力作中缺少的那部分,相得益彰。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纸张太次,装订质量更差,读了一半,书脊就脱胶散架了,鄙视一下出版社。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8:3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 09:23 , Processed in 0.32681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