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听到坂本龙一是高一。那时候班上有个从小在东京生活的同学推荐了我本叫《日之韵》的音乐杂志。从那时开始我每个月都会准时准点到华师大对面的音像店购买。一本十几块,里面有一本书和一盒磁带(后期变成了CD)。有教授的那期里面收录的是那首forbidden colours。混于各种视觉摇滚,民谣,爵士,流行的日本音乐中,这首歌显得尤为突出。我仍然记得当时反复收听的情形,那股神秘忧伤的气息强烈吸引着我。因此一度在网站上填写喜欢的音乐时,我总是写坂本龙一,虽然当时并未听过他更多的作品。
发现这本书也是事出偶然。因为需要,前阵子第一次用合成器编了曲,虽然自己听起来觉得非常粗糙,但在合成过程中感到异常亢奋。之后在网上搜索关于作曲的书,才得以十几年之后再次遭遇教授和他的音乐。
书里他已经变成了个老头,当然,是个帅老头。关于1990年之后那些什么环保啊,反恐啊,反核啊的描述,老实说,简直让人难以接受这是本自传的事实。后半本书就在Wagas嘈杂的音乐简单的午饭中看完了。不得不承认,或许这就是教授此后20多年的人生历程,但自己免不了更喜欢他求学少年时代YMO第一次散伙前的挥洒不羁。年轻时候的照片,可是一张笑的都找不到哇。教授说,虽然自己不是Paul Nizan, "但还是想大声地说,年轻不一定是好事。" 这多少让人觉得教授是认可自己那样度过了年青岁月;这就好像说哪个地方不过如此的同时总是带有对那个地方的怀念。
教授说年轻的时候就是想酷,看看他早期闷骚前卫的个人/YMO的专辑封面就知道了。整本书里关于工作机会关于末代皇帝以及所有的创作都看起来相当的顺其自然一气呵成,要我说这般有抱负的摩羯,在现实生活中可绝对没自传里写得那么潇洒。从对音乐的阐述和思考来看,教授可是相当理性和慎独,在作曲的学习上也极其系统和严谨。如果说说努力经历不愿意和人分享,一来努力是理所当然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有享受和不享受,没有努力不努力之分;二来教授是希望给人酷的感觉吧(哈哈哈),毕竟所谓自传也只不过是呈现自己愿意呈现的一面罢了。但就作曲的学习过程,音乐风格的形成和转变还是交待得很清楚。对没有作曲基础的我而言,这本书仍能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关于个人生活(咳咳,真是名副其实的教“授”啊...) 可想而知也是寥寥几笔,感谢伴侣之类的,只能说是采访者的失职才让教授狡猾地溜走,避重就轻。昨天就坂本这类神男,我问了我妈那个最俗的问题,“选择丈夫的时候,如果在nice, smart和handsome之间只能取两个你怎么选择。”颜控的她纠结了很久,最后憋出一句,“如果没有nice也谈不上过一辈子。”这也是所有遭遇坂本的女性的宿命吧:自杀的,和他离婚自己带孩子的,没名分甘愿跟着他的。好吧,总有人愿意过密度大长度短的惊心动魄的日子。教授说到自己曾经一个星期有六天去麻布泡妞,还精力充沛,虽说可能是事实,可从个六十岁的老头嘴里说出来,这该是有多得意啊。想到阿兰德龙年老后曾经说了句类似“突然有种时间流逝的寂寥感”之类的话,教授会否有这样的体验呢?
最后如果说教授有什么最大的感慨,就是那句俗话,“感谢祖国感谢人民培养了我,我今天的成功不只属于我一个人”。当他真切这么说的时候,我止不住点头了。我也要从小不读学校的书,接触各类美好事物,走遍这个城市的爵士咖啡馆,去学校游行反对考试反对分数排名,组个乐队玩儿玩儿......好吧,就当是为自己至今依然茫然不知做何是好找个理由吧。时代国家没有好坏,不同的时间空间成就不同的人罢了。以上。
P.S. 强烈推荐底楼论坛里掘火网上的两个书评。关于牺牲的那段太逗了。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