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 0
|
亲爱的安德烈 |
最新书评 共 5 条
Healin
又想说声抱歉,因为“面相观”,似乎与不少好书擦肩而过,榜上的东西,我一向有些内心的抵制,亦如对于满街的流行时装。
然而这本书真不是,它很有吸引力,也不是我起初以为的一叠爱的家书,对于两个国度的文化的探讨,以及政治、人文等,这些都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也让我觉得欣羡。
似乎,从上高中起,跟父亲的情感密码就开始有些封锁,总觉得他那些获奖的论文都是中规中矩,没有我的意识流更有思想,对他的感情也是由依赖到叛逆。小学初中时还常给我讲作文,但是越长大越,能聊得话题似乎越少,因为聊不到一块,我所接触的领域跟他的领域已经相距太远,更多时候的电话,他都是在静静听着我阐述我的每一个决定的理由,利弊,然后点头,所以父亲的参考性也大大降低。而在感情观上,亦如大部分的中国传统父母,觉得女孩子这个年龄就应该谈婚论嫁了,而我,却坚定地认为这正是我理想路的启程,怎能分心。这也是矛盾冲突的所在。于是,不爱回家,不那么依赖,一周给父母去几个电话。
龙应台谈到自己的少年岁月时,也勾起我一些回忆。童年都是在一个小镇子上度过的,在爸爸的学校附近,所以接触的人多半都是老师,5-8岁之前,那一群教师子女晚上都在校园里玩耍,转圈圈,捉迷藏,去一位老爷爷的摊位上买炸的面窝和饺子。那时转着圈圈,然后脑袋突然晕眩的感觉,分不清现实跟梦,这种状态一直伴随着长大,后来知道,似乎是叫做大脑供血不足。那时的娱乐很简单,精神物质也没有现在小孩那么丰富,没有少年宫,没有钢琴课,舞蹈课。连唯一的能够参加六一演出舞蹈的机会,也被老师剥夺了,最后还是爸爸给班主任打电话,求着要给我一个上台的机会,参加了朗诵队。那时候我觉得很丢人,当然上台表演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
爸爸的那个学校,现在想起来是一种很阴郁的气氛,这几年偶尔过年过节去看外婆时会经过,妈妈跟以前的同事叙旧时,会走进去看看。令我惊讶的,经过了这么多年,我的高中,大学都过去了,这个学校,这个镇子丝毫看不到变化。我开始意识到这里的文化的封闭,人们都活在自己安适的生活氛围里,稍微有钱一点的,都去了城里,在那里置办房产,一经离去,便是永远。
那个学校里,压制人们的心灵的,还有病症,10岁时,和小伙伴一起跳皮筋的下午,一个小女孩突然摔倒,然后被送医院,之后查出骨髓癌,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蒙上阴影,她截肢了,一个小天使就这么破灭了。当然,她之后还是画画,得了很多奖,学习成绩一直也很好,这让我们还是觉得快乐的。
之后,学校里出现了很多癌症,各种变异的,每一年都有很多人住院,化疗,也有人相继死去。前几天,从儿时的朋友嘴里听说某某哥哥的爸爸去世了,年龄跟我爸爸差不多,当时我只有沉默,生命原来真的如此地脆弱。
而关于学校里的事情,乱的如同坏掉的电视机信号,以前某某男老师跟自己的女学生搞暧昧;我记得某某姐姐结婚时,在那个厂的大门后面,我们几个小家伙趴在大门下面的缝隙里,看着里面灯火辉煌,锣鼓喧天,后来知道这个姐姐是她老公的学生。很多的师生恋,我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跟他漂亮的老婆,可惜大学时候听说他也得癌症了,长期化疗,他们的孩子刚出生时就被送去抢救,先天性心脏病…… 加上童年时,妈妈总是病症不断,我一直在害怕突然失去她的阴影中长大,所以,高中之后,我拼命地逃离那个小镇,那座城市,把目光放向大海。
而那些老师的教育,我想是不是正是因为他们一时的“残忍”,给我们幼小的心灵便蒙上了之后的阴影?比如说,因为小时候经常打针,导致腿部缺陷,体育课跑步一直是我惧怕的,但真正惧怕还来自于某次体育课上有男生笑话我跑步的姿势像只小羊,而后的体育课我都想躲避,跟老师说明原因,但是他还是严令我必须参加,想想那个时候为了维护这可怜的自尊而做出的努力吧,宁愿在花坛上罚站,也不愿意参加跑步运动,这也为我高中时候的某段时间的自闭埋下了伏笔。那段时光是难忘的,你们得庆幸,我得庆幸,若不是遇到那本书,看到书里的那句话“你自己心中认为的事情的严重程度,往往大于现实很多辈”,我真害怕我以后的人生就此消沉。没有了现在热爱生活的我,没有了对每个美丽的景致都想按下快门的我,没有了对于烹饪美食作为享受,对于书籍热爱,对于理想执着的我。
他们或许真的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点不理解的行动,会对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产生影响的吧。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高中时候的排桌位都是按照名次来的,但是我的理科成绩向来都是单位数和双位数之间,因此我应该是坐在倒数的位置,可是英语,语文,甚至没怎么上过课的政治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于是老师们就开始纠结了。幸好,我也压根不想要跟成绩好的同学同桌,自己默默坐在倒数第一排,继续安逸。
对于咖啡馆,是的,电影里看到很多,那是很自然的事情,虽然国内这些年也开始火了,豆瓣上看到很多,武汉也有一些很火的咖啡书馆,但是,说实在的,去过一些,发现并不安乐,大多是人流攒动,小清新一点的,去的多半是摄影爱好者,安静坐在那看书的少之又少,高端一点的咖啡馆,则是业务需要,谈案子,谈合同。于是,我慢慢觉得,还是深夜窝在自家沙发上看书的好。
暂且说这么多,等想到点什么再说点罢。文字有时如同突如其来的暴雨,一下很多,但是说不准到一个点,也就突然停止了。
详情
Keer
其实我也很纠结
今年22岁,前18年在北方长大,19-21岁在南方上大学,学小语种,22岁在欧洲交流半年。我曾经很听父母话,是外人眼中的乖乖女,学习认真,心无旁念。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离开家以后,我开始‘叛逆’,迟到的‘青春期’。不清楚这种改变的诱因是什么,离开家?西方文化的熏染刺激?留学?无论如何,爹妈觉得我不在听话了,我们开始互相质疑对方的一切。
我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膝长谈、试图妥协,却收效甚微。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我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够成熟了,可以独当一面,且独自在外的时候确实如此啊,然而不认可;我质疑一些他们的做法、质疑公正、质疑社会现象、国家问题,反馈的是不懂事的评判和你要妥协、不要总是看不惯的教导;被要求整理房间、做事规矩、不抱怨、情绪不外现、感恩……我发现有时竟觉得无法共处,只想逃出去。
我的感觉就是,在外面我是一个要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成人,但是一踏进家门,我马上变成了一个“反叛期青年”。我有一个内部角色转换:“一边在思索股票操作的最佳策略,一边要对妈妈解释为何昨晚凌晨五点才回家。跟你说真的,后者比前者还难。”
但我也必须理解,
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成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
《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真正静下来思考解决办法的机会,我只能再交流、再妥协、双方互相了解,但愿还有时间空间。
详情
枯芒草
整个暑假都是懒懒散散的,这本书也是花了挺久才终于读完。
在涉及到大陆,台湾,香港这样的问题的上,有时候会有点不爽。
就像某读者在书中写到的,谁给你的优越感?
但再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会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优越感呢?
罢了罢了,都是凡人。计较什么呢。
另外,两代人,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与碰撞,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在全本书的最后,截取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大多都是说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剥夺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
我想了想,好像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
当然我妈也会唠叨,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放心,但他并没有用他设计好的路来框定我的未来。
并不是一直像长辈那样,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像朋友。
当然,这也是近几年的事,因为我独立的意识渐渐形成。 不再是孩子了。
但是,仍然需要感激吧。感谢她的信任。
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一直是如此的明显。
中国家长似乎给人的印象就是严于管教,包办一切。
而我们这一代,从小有着开阔的眼界,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并不具有我们父母小时候那种服从的品质,我们更渴望自由,自己去决定一些事。
于是,矛盾开始了。
可是啊,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反叛的时候,我们依旧是如此的依赖着父母?
习惯使然也好,其他什么也好,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能够完全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有这能力么?
不管再怎样改变,在我们的血脉里,是中国人对于亲情的极度重视。几千年的传承并不是假的。
就像这本书信体的书一样,我相信着,并没有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彼此有足够的耐心去好好沟通,也许互相妥协,最终总会达成共识。
详情
sue
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成功。有人认为自己很平凡,放在人群中都不会被发现,没有耀眼的容貌也没有张扬的个性,他也许会感到自卑,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也许这个人的沉静内敛就是他最棒的优点。
这位母亲虽然是亚洲人,但是她也有着不同与亚洲母亲的教育方式。她虽然和安德烈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看法,可是她尊重他的思想,他们会很认真的交流并且很平和的去处理这些矛盾。
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也会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隔阂,虽是母子,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的差异,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来HK也有一周了,能理解他们讨论的关于HK文化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人口密度极大的城市,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之下,导致他们依靠速度来提升工作的效率。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这个地方,虽然拥有西方国际化的视角但又不能脱离传统的中式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相互交织融合,形成现在的这种状态。
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也很复杂,不过我认为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详情
hothot
以前我也像安德烈一样想象着自己活着他人有那么一天的时候都会优雅的老去。在门前屋后种一点花啊,傍晚一起迈着蹒跚的步子散散步啊,戴着老花镜看看书啊,提着篮子晃悠到菜市场买点蔬菜小鱼烧一桌可口的菜啊。。。。。。
而尤其是像龙应台这样的人,肯定饱读诗书,针砭时弊,到了老年对于人生百态自然看得更加透彻,更加。通透,会活的更加自在潇洒。
而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至少,以上的内容都是我们的臆想。
老了之后要担忧的问题远远不可能让人很潇洒很优雅的老去。
这至少可以慢慢从我们身边的老人身上去体会。
奶奶的身体一直还算不错。偏怕热不太怕冷。直到几年前的冬天,奶奶也开始怕冷起来了。而且晚上一躺下,耳朵里就有轰轰隆隆的声音做响。带她到医院转了一圈,专科医生说:这是岁数大了都会出现的普遍问题,无法消除。失望而归。看着她被耳鸣折磨,大半夜大半夜的睡不着。
人渐渐老去,身体的机能也随之慢慢变弱。维持日常生活的机体如同运行的速度越来越缓,如同缺少润滑油的齿轮。
皱纹渐生,胳膊上、脸上生出许多老年斑来,四肢越来越无力,无法再拎起从前举重若轻的东西;步履日益蹒跚。。。。。。
有时候人的老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候人的老去却像汹涌的大潮突然跌至低谷一样。
而它对于任何人都再公平不过了,不过有的人这个过程来得早一点,有些人要晚一些。如同死亡一样,终究会有到来的那么一天。
而让我惊异的是,龙妈妈会和儿子开诚布公的谈这个问题。
他们的谈话涉及的范围太宽泛了,从生老病死到情绪情感,从政治派别到国家大事,从人际关系到中西差别,几乎无所不包。
这样相互敞亮的态度估计让大部分的父母和子女都很羡慕。
但是如果真正让我们自己亲身实践去跟父母做这样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估计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双方会别扭至极。
如果问父母你们老一点的时候会怎么样,做什么,他们肯定会跟你瞪眼:帮你们带孩子啊!
这是一定的。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24 , Processed in 0.46589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