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扶轮问路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9:2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21岁至今,历经三十余年轮椅生涯,史铁生成了一位睿智的作家和思想者。本书是凝结了史铁生近两年来所思所想的二十余篇随笔集。书中还收录了史铁生的十几首诗作。
      书中,花钱的事、看不见而信、理想的危险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7 09:55:33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心情抑郁,再次看了史铁生先生的《扶轮问路》。史先生以平淡而又富於哲理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史铁生之旷达,还有他对待生命的那种澹然,非历经磨难、跌宕人生不能体味……重读史铁生的文字,会发觉,生命其实就是“永恒复返”的历程……
      
             史先生对尼采哲学中的“永恒复返”命题有相当的认同感,并在文章中反复提及。而史铁生对“真理”的荒谬性也看得比常人更透彻:真理打倒真理,子弹射中子弹。读过龙应台的《不相信》,从而对于正义的评判标准有了更明晰的视角,世上存在不同的正义,而只要你选择了其中之一的正义,相对於这个正义之外,就对应了“不正义”,冰炭不容、势同水火……而我们所在的世间,亦是不断永恒复返的循环,生生死死,循环不息……死亡,正是永恒复返的不变之命题。
      
             史先生由于身罹绝症,步入桑榆晚景更是对生命有了更豁达的体认。史先生对梵高极为推重,“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为了经历生活”、“我们都是地球上的陌生人和朝圣者”……这些隽永的句子,让我们倍感孤寂,但又充满了希冀和梦想。史铁生,也许是中国最后的哲学家?至少,他在哲思方面的天赋远甚於当下大学里的哲学教授。史铁生和他所经历过的时代,走过春夏秋冬,直至寂寥天地……
      
            遥远之境,永远在天人合一向我们招手。“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千古浩叹,让我思接千载,与李太白的魂灵相通。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我才更能体验史铁生的心灵。虽然史先生的生命已然远行,但我们依旧在循环往复的世界里行走世间。荒谬绝伦的事情,也从未在这个虚妄的国度停止。世道浇漓,人心不古……物利和名声,对於一个人,真有那么重要?还是说,人们已经可以抛却精神的世界,迈向物欲的世界,不再有所眷顾?我已然知晓了答案……
      
            世间的梦幻,从天地混沌初开时就有了。远古的人们向往的也许是穿暖吃饱,中古的人们已经在向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然,亦有不少古人开始向往“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况味。今日的国人,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不用说,是阿堵物和孔方兄……也许,我们是该追寻逝去的传统了……岁月不居,思难靖。
      
             话不絮烦,言尽於此。但愿我的希冀不再是幻梦而已,也许,遥远之境,不羁的风,才是我真正的心灵攸归,而现在,只不过是永恒复返的生命样态罢了……行走世间,俯瞰尘寰,向往自由,无我之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7 09:55:33 | 只看该作者
      史老去世前后,我都在看这本书。可能是思想境界的问题,有点难懂。史老的其他早期的文章,包括《务虚》包括《病隙》以及其他几乎全集我都看过,觉得比较好理解。而这本书,我却翻来覆去读了许多遍,才体会出些许深意。面对此书,有向命运问禅的错觉。
      08年09年的文章。现在才知道这些时间史老的生命已经渐渐走向终结,也许人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真真正正参透命运的禅意。生老病死人生四苦,老和病或许只是人生难翻的几座山丘,翻过去了,读懂一点生命,读懂一点爱情。也只有在翻最后一座山丘的时候,才能真真正正地参悟。小到情,大到国。冥冥中一些无法被理解的潦草公式,左右了一些事情的结局。
      能写的就是这么多。内心的体悟远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0-27 09:55:33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周买了两本,一本送人。
      今日惊闻先生离世,
      感叹,世上又少了一个真作家。
      
      《扶轮问路》,喜欢先生的几首诗。
      
      今晚我想坐到天明
      另外的地方
      最后的练习
      节日
      遗物
      希米,希米
      永在
      预言者
      生辰
      秋天的船
      鸽子
      不实之真
      冬妮娅和尼采
      葛里戈拉
      我在
      
      先生【诗后语】 本人写诗,实属“票友”。以上姑且称为诗的文字,修修改改历时总也在十年以上,故每一首都不能确定其完成日期。仰慕诗歌已久。偶尔自娱自乐而已;终不怕献丑的原因,全在林莽老兄与蓝野老弟的鼓励。
      
                                                    09-5-2
      
      遗 物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个窗口
      那是我常用的东西
      我的目光
      我的呼吸、我的好梦
      我的神思从那儿流向世界
      我的世界在那儿幻出奇景
      我的快乐
      从那儿出发又从那儿回来
      黎明、夜色都是我的魂灵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棵老树
      那是我常去的地方
      我的家园
      我的呼喊、我的沉默
      我的森林从那儿轰然扩展
      我的扩展从那儿通向空冥
      我的希望
      在那儿生长又在那儿凋零
      萌芽、落叶都是我的痴情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片天空
      那是我恒久的眺望
      我的祈祷
      我的痴迷、我的忧伤
      我的精神在那儿羽翼丰满
      我的鸽子在那儿折断翅膀
      我的生命
      从那儿来又回那儿去
      天上、地下都是我的飞翔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你的心情
      那是我牵挂的事呵
      我的留恋
      我的灵感、我的语言
      我的河流从你的影子里奔涌
      我的波涛在你的目光中平静
      我的爱人
      没有别离却总是重逢
      我是你的你也是我的──路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0-27 09:55:33 | 只看该作者
      史铁生先生12月30日晚上脑溢血,
      今日凌晨3点46分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哀悼。
      铁生走好。
      
      
      
      
      著名作家史铁生今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逝世
      
      
      
      2010-12-31 08:45:03 来源: 齐鲁网(济南)
      
      
      
      
      据中国作家协会和其生前好友何东透露,着名作家史铁生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史铁生夫人表示,将不举行遗体告别,在之后适当时间将以适当的形式对他的离开表达追思。
      
      
      (本文来源:齐鲁网 )
      
      http://news.163.com/10/1231/08/6P7IHEJ200011229.html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0-27 09:55:33 | 只看该作者
      上星期看完了《扶轮问路》。开始觉得还是那些旧命题,命运、神性、信仰、爱情、残疾等等,不禁使我联想起生活里好些人,在年岁增长的同时越来越认命。但是看着看着,阅读速度变慢了,因为每一篇短文里面都有需要停下来重新思考的点。
      从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我与地坛》开始,读史铁生已经八年。基本上他所有的小说、散文和剧本我都读了,买来多个版本的文集,时不时重温,温故而知新。有人说,读多了没意思,看懂外国的哲学再回看史,就会发现他不过在入门阶段。这种言论让我有点担心,等我也读厌了,有什么可以读呢?
      《扶轮问路》的封面上写着“I WILL ASK I WHEEL ASK”,贴切地形容了这本书:这是他在轮椅上的思考所得,好似这思考还多得这轮椅相伴。如果把文学和哲学简单分开来讲,那么《我与地坛》的文学性比较浓郁,有大段大段的描写文字可以被摘抄出来,而《扶轮问路》是思考的总结,需要心智去理解,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已经用思考铺了一条更加接近人类共同命运的路。虽然这本书里不少引经据典,并且反复出现,但是一经他引用便不再是典故,而是他思想建筑里的一砖一瓦。
      正在看的《妄想电影》,带着读者走过史的来时路,再次回味许多以前的精彩片断。不断重复的松柏,鸽群,残墙……然而,出现了“顺水漂来的孩子”这个新意象(出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指的是主人公之一——淼。有趣的是,男主人公叫森,女的分别叫垚,淼,晶。还不知道结局是什么,但我已猜到一半。
      或许有一天我再也无法在他的书里找到新意,甚至没有共鸣,那时的我肯定走了更多自己的路。在他的书里,文学和哲学并不能简单分开,两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了他“一个人的似水流年”,得不得诺贝尔奖又有何干系。不过很期待看到英文版的文集,到处断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0-27 09:55:33 | 只看该作者
      ——《扶轮问路》读后
      
      史铁生近几年的新作,最近结集出版了。手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扶轮问路》和《妄想电影》,向铁生先生默默致敬。《扶轮问路》这部集子收录了他21篇散文,此外,集子中还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诗作15首。捧读《扶轮问路》看见的是生命开出的顽强、璀璨的花朵,从他的新作中,我看到了一个“爱命运”的史铁生。
      他在集子《扶轮问路》的多篇文章中写道“要爱命运”。“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扶轮问路》),史铁生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生病,说生病还有些避重就轻。实际上,他一直在和死神抗争。“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他忽地残废了双腿,一个人摇着三轮来到这个园子,一连几个小时想着关于他的死”(柳宗宣语),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如今已经有36个年头了。从1980年开始他又罹患肾衰竭,当时医生叫他“争取再活十年”。史铁生如今在《扶轮问路》中写道:“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在此之前,便有论者曾指出:“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他写道:“尼采那一句‘爱命运’真是对人生态度之最英明的指引。当然不是说仅仅爱好的命运,而是说对一切命运都持爱的态度”(《放下与执着》)。史铁生放下的是命运中的磨难,执着的是爱着他的命运。他“爱”那不好的命运,但并不是“喜欢”这命运。然而,他说:“一日忽有所悟:那二十一岁的遭遇(双腿残疾)以及其后的三十几年的被拖,未必不是神恩”,“就好比抓了一手坏牌,你骂它?恨它?……但你要镇静,对它说‘是’,而后看你如何能把这一手牌打得精彩。”
      生活充满变数,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史铁生所理解的“爱生活”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多么近似啊,史铁生在《智能设计》一文中写道:“尼采说,伟大的人是爱命运的。是呀,既不屈从于它,也不怨恨它,把一条冷漠的宿命之途走得激情澎湃、妙趣横生,人才可能不是玩偶。那又是什么?又如尼采所说:既是艺术品,又是能够创造并欣赏艺术品的艺术家”。
      史铁生爱着他的命运,他书写生与死、爱与苦难、有与无、自由与终极意义等等大问题,表达通俗浅近,幽默而明朗,读来令人醉心。在谈论这位大作家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撇开他身体的残疾而不谈的,但似乎也不可以撇开,他的写作和他的命运是一体的。这位自称“专业生病,业余写作”的史铁生,时常能面向人类普遍的精神难题,解开那些令自己困惑的结。
      
      本文发表时,编辑重新做了标题,见《时代信报》:《与命运融为一体的写作》http://sdxbepaper.cqnews.net/sdxb/html/2010-04/02/content_1148677.ht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7-21 12:36:17 | 只看该作者
        史铁生老先生:
        
         你好啊。
        
         下了很大的决心才给你写信,一想到你现在在天堂,含笑(一定是憨憨的那种)看着我,看我写每行字的表情,看我删删改改的文字,就觉得异常紧张,有点像“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就像你说的,我们不能因此放弃思考,因为也正是这笑声使宇宙生气勃勃,况且这笑声并无半点恶意。那——我就写呗,你笑,就笑呗。
        
         第一次读到你的书大概是《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虽然我爸很喜欢,但未能引起我多大共鸣,我想这大抵与时代经历是有关的。里头收录了一篇《命若琴弦》,这大概也算你最浅显易懂也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篇了——没办法,大众的眼光总是这样的。
        
         然后慢慢地,你的眼光从琴弦上的生命转移到了灵魂,——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你的书——《灵魂的事》。我琢磨了很久它的英文译名:Think On Soul.我很想来逐字和你探讨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个单词Think,即思考,我想这是你大半辈子都在做的事儿。读你后期的作品,我越发觉得你不只一个writer,更是thinker。因为那一篇篇几乎不带任何写作技巧的哲学随笔,透出的是你思想的光芒而非文学的气息。
        
         On,这个介词同样让我觉得十分有嚼劲。很多时候我们在用灵魂以下的肉身思考,而这往往是我们最无法挣脱的桎梏(真好,你全然没了这个羁绊)。同样甚至更加美好的是,在你尚还拥有肉身的时刻,你也站在了灵魂的制高点,在它之上,尽情舞蹈。
        
         Soul,灵魂,多么美妙的词汇。如果不是从西方基督教经院哲学的角度来考量,它几乎是高于一切的。你说过,在《命若琴弦》中,你表达了肉身的残疾;在《命若琴弦》之后,你开始思考灵魂的残疾;也恰恰是每个人灵魂上的残缺,成了上帝存在最重要的证明。
        
         尽管《灵魂的事》处处为你今后的哲学思想埋下了伏笔,但影响我最深的还是那篇《爱情问题》。每次上网,爱情总是出现最多的字眼,人人都像当爱情专家,人人都好像是爱情专家,但又一次次心甘情愿地受伤,然后重蹈覆辙。就像《圣经》给这世界了一套最完整的价值系统一样,我一直以为,你关于爱情的文字是留给这个世界的男男女女最可贵的遗产。“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你总是一下子就点明都市男女对爱情急于求成的原因。
        
         还记得我读完这本书后向朋友感慨:以前总爱写读后感,读了史君《灵魂的事》却连读后感也写不出来了。如今再思量原因,大抵是因为你所写出的,大多是我未曾想到的领域,在我的世界是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又如何能有感悟呢?
        
         如果你现在确在天堂且在基督的爱里,请一定替我向祂传达我最深沉的感激。我11年上半年去了教会,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见主并且开始主动思考生命的存在和信仰问题。就在我9月份受洗后不久,我读到了你的《病隙碎笔》。如果说此前我对基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祂的全能和慈爱上,那么你无疑是开启了我对于宗教哲学思考的大门。我始终记得那句:“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始悟自己所信的原不是祂的福祉和祝福,乃是许诺的希望和救恩。
        
         《昼信基督夜信佛》是我在枫林晚偶然购得的,当时的惊喜程度远远超出了我所能描述的范围,也就不赘述。第一篇同名随笔就把我震撼了——原来,这就是你调和的方式。天国就在信仰的过程中。这本书应该算是你真正意义上的绝笔,因为还有未完结的篇幅。不过,未完成的多了去了,你终于赶赴了那场上帝的邀约,你一定有好多好多精彩的事儿要和我们分享,那咱也别急,以后天堂见呗。
        
         前面扯这么半天,想说明的是,读你的作品是一个流畅的过程,我很庆幸自己能从你以往的作品中,找寻到你的那么一些思想轨迹。这才是我读后最有感触的地方。就像我前面写过的,你先是思考肉身的残疾,然后是灵魂,到了《扶轮问路》,又想了生命和存在,永恒复返和灵魂归途。你的思想在逐渐升华的过程中熠熠生辉,而我何其幸运,能成为那么多亲历者之一。
        
         如果真要写关于《扶轮问路》本身的一些启发,其中一点是我渐渐明白回归的重要性。不论是语言的回归,还是价值观和永恒的回归。
        
         语言的回归,说白了我觉得你挺喜欢抠字眼,什么“喜欢和爱”,什么“身外之事”、“身内之事”,这些我们用滥的语言,到你那儿似乎有了说不完的意蕴。而我以为这是作家该有的语言敏感度。
        
         再说价值观的回归——还得说说你的“斤斤计较”,连餐厅里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对话你都要脑补那么多!哈,开个玩笑。还得谢谢你为我指明了个人价值的取向——回归上帝的价值。
        
         还有永恒回归,多数人会在思索的时候不由自主地陷入虚无,而你智慧地点破:只要勤劳勇敢地向那迷茫之域进发,人间智慧难免也要在某一处汇合——我们皆是以这有限之在来面对无限的。
        
         越说越玄乎了,无怪有人说你的文字生涩难懂。于是窃喜,难怪我也终于拾了点牙慧致使总有人说读不懂我的文字?
        
         这样草草结束好像不太好,不过想到以后写信机会还很多,也就不觉得遗憾。我想不管身在何方,我们都还是那群朝拜者,对着远方虔诚而苦涩地观望。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就在那里,冉冉升起。就像你初见夫人时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正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9 21:11 , Processed in 0.0692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