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争论(全三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作者简介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1780年6月出生于普鲁士马路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十二岁时在波茨坦的一个步兵团中充当士官生。1793年,当普鲁士同革命后的法国作战时,他曾参加围攻美因芘城等战斗。1795年升为少尉。
      1801年秋,他被送入析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香霍斯特是以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以后的活动受他的影响很大。
      1803年春,他在该校毕业后,被香霍斯特推荐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在这一段时期,他经常参加香霍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活动,听康德主义基瑟韦特的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等著作,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
      1806年10月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他随奥古斯特亲王所率的步兵营参加了奥尔塔特会战,退却时在普伦次劳被法军俘虏。1807年10月释放回国后,根据亲身的体验,力主改革曾鲁士的军事制度。1808年到科尼斯堡(仍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积极参加霍斯特主持的军事改革工作,结识了军事改革委员会成员格乃泽瑙、波燕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后来进总参谋部,在香霍斯特属下工作。1810年升为少校。克劳塞维茨(1780-1830),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伦的战争。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成同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去俄国准备参加反拿破仑的战争。先在俄军参谋部任职,领中校衔,后任军参谋长等职。当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曾参加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会战等。以后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参加了对拿破仑的追击。12月,作为俄军联络官,同普鲁士军队的指挥官约克谈判,说服他反对拿破仑。
      1815年任布留赫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过林尼会战等。
      1818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升为将军。在任校长的十二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先后研究过一百三十多个战例,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并整理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
      1830年春调到炮兵部门工作。当时,《战争论》尚未修订完毕,他将手稿三千多页分别包封起来,并在各个包上贴上标签,准备以后修改,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1830年8月去布勒斯劳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同年12月调任格乃泽瑙军团的参谋长。1830年8月去布勒斯劳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同年12月调任格乃泽瑙军团的参谋长。1831年11月16日患霍乱逝世。死后,他的妻子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分卷,《战争论》是中的第一、二、三卷。

    最新书评    共 4 条

    克里斯    崇洋地说,这种富有思辨精神的军事书,恐怕也只有西方人写得出了。   顾卓新版(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翻译比较富有中国特色,“兵凶战危,在如此危险的事业中,再也没有比宋襄之仁那样的错误更可怕的了”。文中叹词也不用“唉”,而是“呜呼”。      本文并非对该书的诠释,也不是导读,不过是一个靠读书体验生活的bookworm的军事观罢了。      战争定义是什么?用武力逼迫他人接受自己意志的行为。而不一定是要消灭敌人。败仗第一悲剧,胜仗第二悲剧,屈人才是战争最佳答卷。中国也有句古话:杀降不仁。因为那已经背离了战争的最初目的。尽管如此,投降行为被古今中外一致唾弃,纵是“投诚”“投明”这样的褒义词也不能饰。毕竟,作为兵场叛徒,不同于商场跳槽,他于此方,于彼方,都血债累累(毕竟我们人类把战胜敌人与消灭敌人二词混淆良久,兵不血韧的案例几千年鲜见,可以忽略了),凭啥不偿命呢?      与国防文学史诗相比,与红警、CS相比,真刀真枪的战争对于军民而言,真的不是美好的。这个活动的特点有:危险、费力、以及严肃。与百姓工作的共同之处是:劳神。所以军人是美差,但绝不是淝差。 如果还有人以为军人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群体,那就是……。参见电视剧亮剑中田雨和李云龙的对话一段。实际上,统帅指令的技术含量绝不亚于牛顿欧拉的数学公式。何况精神压力远甚之。因为他们的命,不仅你的,都由你保管,能不在意? “当对你十分重要的A和B二人身陷囹圄,你救谁?”这样的精神炼狱对他们非小概率事件。所以长期的戎马生涯,会使一个人变得脾气很坏,甚至世界观。      战争时期,是一个颠覆百姓价值观的非常时期。屁大点事到这里就可能是死罪。而修身养性老夫子所不齿的行为到这里就可能是美德。长期的战斗,会使人在治掉轻慢淫傲的同时,却也增加了顽固易怒(如孙海英演的石光荣)。但对实业家而言,“与其不孙也,宁固。”我们要相信一个王实味,比一个黄克功更能破坏己方战斗力。 无论对于傻大兵还是贵族兵,战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脏活。与武术家不同,人家虽然练武最含辛茹苦,但又不玩命,对手也可以作朋友,李云龙楚云飞好惺惺相惜也得把对方往死里整。军队不需要霍元甲李小龙,兵者诡道也。也不同于散兵游勇,虽然独立武装对社会有着无与伦比的破坏性,但对于动武者本人简直是享受。玩暗招就把多不可一世的家伙结果了,像童年郭靖制服一高人。      仅有这些还不够。战争之可怕,还在于其巨大的偶然性。西方某大国有个战争仿真软件。他们试图模拟甲午海战。当他们把双方力量输入计算机,发现每次都是中国赢。这不惊奇,洋务运动的大清帝国兵力远远超过刚刚变法的明治帝国。历史上的结果呢,果然上帝掷骰子。      战争非一门艺术,但需要想象力这个放肆女神,虽然军人耻于空谈迂阔。谈兵离不开地图,想象的时候就在这里。 有人视舞枪弄棒硬派少年“没教养”,颇理解其天真想法,但不得不承认:社会再文明,战争也不可能彻底消失,只要地球还有人类的话。不同之处仅仅在于随着文明的进步,杀伤力越来越大,而死亡前痛苦越来越少。试看哈马斯如果抓到敌人,就用锐石捣成肉酱,换是以色列则大炮一轰冒烟拉倒。      一般而言,野蛮民族比文明民族更好战:前者可能多是出于对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兴趣,后者则是迫不得已“以战求和”。具体到个人,他们的人可能是以战求军饷。你很难听到一个秀才嘴里说出“他在前方杀得正酣”这样的壮语。我们都喜欢“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娘娘腔了。 但是,军事天才却多自文明民族。土著部落里出得了拿破仑么? 英雄:英者,儒雅也,有修养有内省;雄者,硬汉也,识大体谋大略。二者缺一不可。我们习惯把将军和名士二者看作对立,这看法本来不无道理,但错误的结果是,人们只相信蛮雄能成事,并叫他们为英雄(比如项羽这样莽汉)。种种案例(从略)表明,秀才对战争而言不只是花瓶。      军法不仁,以士兵为邹狗。自文艺复兴以降,几百年来,由西到东,从立宪到共和,法律已由王法变为人权守护神—宪法。但是对不起,这条发展规律对今日军法无效!里面有很多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却不得不遵守的王八屁股——规定,比如被子要叠,而且往X里叠。犯军纪是可以求情的,比如战场娶亲。而违宪,谁也求不了情,特别是投敌罪。军法的触犯者并不一定是品质恶劣者,但鉴于渎职罪造成的后果,芳草生门不得不锄。 于是就充当了“士气向上”一招的祭品。(军法有大量求情的案例,但违宪也有个别求情成功的,张灵甫犯了和我党黄克功很接近的罪,不是出来戴罪立功了吗。 ) 军法中,最让人望而生畏的,最不契约的一件东西,就是“死命令”。一个任务,三月十日完成是英雄,是朋友,十一日完成就是罪犯,是敌人,这冷酷至极。但为战争胜利,又不可能变成活命令。只要“死命令”这个法学词语,有了合理性,上下级那种恩威莫测的猫鼠关系,就可以在今天某些角落里有了继续保存的理由。每当上下级适逢人际关系不好,上级就可以随便提出一个mission impossible来消灭他。张笑天著太平天国中,杨秀青杀曾水源用的不就是这招儿吗!摊上这样领导,你就是再有胆有识也拯救不了自己的命运了。   (未完待续)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06:58
    大答答    尽管《战争论》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其中阐发了一些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1.战争绝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   2.政治决定战争。   3.战争反作用与政治。   二、消灭敌人军队与保存自己军队的目的相辅相成。   1.适情确定战争的目的。   2.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最高目的。   三、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理论。   1.理论应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   2.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   3.战争理论必须考虑时代的特点。   四、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1.军事天才是各种精神力量和谐的结合。   2.军队的武德是一种可以单独考察的特殊的精神力量。   3.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   五、民众战争是战争的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   1.民众战争是战略要素突破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   2.民众战武装是一种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   六、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   1.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2.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   3.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是防御最光彩的部分。   七、战略上最重要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1.数量上的优势是最普遍的至胜因素。   2.要在决定的地点和关键的时机集中兵力。              详情 发表于 2013-8-18 03:10
    Jon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12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二、人民战争。他的这个观点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第一次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其实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懒得写),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二、万物绝对化、极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当然,读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本来还想写第三点、第四点……但他书中的语言太晦涩难懂,而且逻辑有的时候很乱,以至于我不确定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读得并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另外,他书中关于防御和进攻的论述占了一半,当中有很多的观点和现在的作战样式不相符合,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读。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更别提军事学这种充满“概然性”的科学。我想,如果给作者多几年的时间,他一定会给我们澄清他书中矛盾和不清晰的观点,但是造物弄人,这位军事天才英年早逝,适得他的军事理论也变得扑朔迷离,可能这本身也符合军事学的规律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8-19 04:09
    jack    有些理论已经落后,   但是够经典!         借用前面一位哥们说的话,   这是一本比较适合村长读的书!  详情 发表于 2013-8-26 06:5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9:48 , Processed in 0.24115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