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94|回复: 1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治通鉴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5:4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 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大学唯一引以为豪之事,即坚持看过一遍此书。
          版本是《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纸新字大、竖排繁体,无标点,中夹胡注。
          师大净月校区,观此书者,唯我一人,可叹!
          尝闻一中文系毕业生拜访一老先生,老先生问其所学专业,既答之,复问:《廿四史》毕否?后生支吾不能答。老先生叹曰:中文系毕业,竟连《廿四史》都没看完。
          余读书甚少,心常戚戚。常闻浮华之人自夸读书何其多,余心不屑:毕《通鉴》否?
           去年毕业回家,即网购此书,比较诸版本后,选定中华书局版,此版不仅有胡注,还有张瑛、张敦仁、章钰之校正。再购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册》等书以为工具书,意气风发,准备再精读之。
          无奈步入社会,诸事倥偬,学业荒废。偶看杂志以弥虚度光阴之愧,啃大部头之气魄消磨殆尽。
           余以为,有志学者,当以绝大雄心,尽己所能,遍治文理诸科,如毕达哥拉斯、达芬奇诸先贤然。而首治之科,当为历史;史学入门之书,当推《通鉴》。文史诸大师,亦多自《通鉴》奠其学问之基。盖治史当先编年,待有条理,然后纪传,庶有成效。
           温公此书,前人赞美之辞多矣,余不赘言。诚一旷世奇书,学者不可不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前两天买的,中华书局 胡注20册繁体竖排新版本。标价498,网购400。
      
      明黄色云纹封面,总重10kg。字体较大,不费眼。厚薄正好合适手上奉读。
      
      以前读过中华书局的简体横排4册版,里面有些地方不太明白。胡注版正好可以帮助深入了解。计划1年时间通读一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本该是司马光为了警示帝王而作,但后世人更多的却是沉迷于书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谋诡计,因此历来"学阳谋者读孙子;习阴谋者览通鉴"的说法。而且我还在书店看到了专为公务员出版的精简版资治通鉴,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通鉴慢慢的读到了十六卷,可最近还是会时不时的想到那段燕王哙的事情。通鉴对燕王哙的记载不多,结合战国策,可以构建出当时的那个故事梗概:丞相子之贤德,燕王重视丞相,不断臣子游说燕王以上古尧舜禹的做法,把王位禅让给了丞相。丞相主政三年进行改革,燕国上下无序,燕太子引齐国军队介入,燕国内乱,燕王、丞相和太子都战死,燕国几近灭亡。
      
          其实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宏伟,很有剧场感,还有一种荒诞的悲壮。司马光在通鉴里指出了丞相子之有与连横家苏代的交情去说服燕王,然后又说燕王哙是想借禅让而博圣人名,感觉充满了阴谋论的气息。历史过了那么久,即便是司马光那个时代,战国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历史变成了传说,而传说成为了神话”。在儒家早已大一统的北宋,再谈论燕王哙的高尚失败,最后统统成了可耻的欺名盗世来敷衍结论。
      
          设想,孟子不是一生都在那个时代找一个以仁义治国的君主。可如果燕王哙果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王且丞相子之确实贤德,那么君王把王位传给相国,这不可不说,在春秋无义战的那个年代,是绝对的道德楷模。这样就是一个高尚的起点,即使燕国的太子能接受,那么实际上太子的属下却是实在不能忍受的。国王禅让了,国王是圣人;相国受王位,天下大治,相国是贤人;那么太子呢?位子不尴不尬。更何况太子的亲信党徒,本是大好前程等太子上位统统鸡犬升天的幻想,偏偏被“圣贤”的一出戏,从此成了龙套。再看贵族。国王做了让贤的表率,那燕国下面的王侯将相若是不贤,难道他们会心甘情愿的让给自己的副手?
      
          司马光在通鉴写到“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三百石以上收入的官员都由相国任用了,可以说国王禅让不可谓不彻底,不可谓不诚心,不可谓不逼人造反!
      
          事情的结局非常悲惨,国王、太子和相国都可谓死于非命,齐国几乎灭亡燕国。道德的标准本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秩序,可怕的是把错误的理想执行为现实,还自以为自己的伟大。这个脱离实际的道德标准,战国上演过,现在却还在不断继续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的史实,在书中作者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虽然书为统治者所写,但是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依旧也能获得许多感悟,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公元七五七年,安史之乱中雎阳(今河南商丘)被围,城中粮尽,因雎阳处于唐代江、淮的租、庸运入中原地区的中枢,守将张巡与许远决定不弃城,为解决粮食问题,他们以居民为食,期待援军来临。据《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的张巡传记载当时雎阳守军所食人数为“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这样的人间地狱在中国历史上绝非第一次出现,早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已经记载,宋文公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孟子曾经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何以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即有如此深厚民本思想的中华文明,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张巡死后,唐肃宗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并“官其子孙”,然而此事在当时即引起争论《资治通鉴》同卷即载有“议者或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张巡的友人李翰即为之作传辩护,上表肃宗“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議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惡揚,錄瑕棄用,臣竊痛之!”并指出张巡本意并不愿食人。是否褒奖张巡的争论才稍稍平息,唐宪宗时韩愈更是高度评价张巡与许远“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后人如文天祥、王安石、丘逢甲等都曾写诗赞颂,王安石赞颂他“就死得处所,至今犹耿光”。 在雎阳、韩愈呆过的潮州、湛江、合肥、浙江、台湾等地都有奉祀张巡与许远的双忠庙,这些歌颂及奉祀,都是强调张巡对国家的忠义、对敌的勇敢与谋略。如果为保全“天下”,可是以无辜的百姓为食,这天下,只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是君主的私产,则百姓沧为为君主争土地、交纳租庸的工具而已。韩愈自称上接孟子的道统,又怎么能违背孟子的教义呢?究竟孟子的民本思想将百姓、君主置于何种地位?
      
      虽然双忠庙林立,赞词代出,但后世对此事的异议一直未息,如王夫之虽然高度评价张巡守雎阳保江淮之功,对他食人行为的评价是“若巡者,知不可守,自刎以徇其城可也。”守孤城,绝外援,粮尽而馁,君子于此,惟一死而志事毕矣”,“过此者,则愆尤之府矣,适以贼仁戕义而已矣!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并担心李翰为张巡的辩护,会导致“后世之贪功幸赏者且以为师,而恶流万世”,对于张巡 “唐室之可褒,君子不忍言”,他认为张巡在粮绝之后个人为君主尽忠即可,不能延及无辜;是否这些思想才符合儒家民本思想的本意?
      
      民本思想起源于《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寧”;《左传》更是说“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这种以人民为政治之主体的思想经孟子发扬光大,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法家以民为君主之生利工具的思想得势,但因儒家的民本思想符合人性,故历经二千年而不绝,清初宗羲说“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谭嗣同更是提出“因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这些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有相当的
      
      贡献,从道德上从君权形成限制。可是,这些思想是否否定君主的存在呢?还是只是追寻“开明的君主之专制”?为何自《左传》有“上思利民,忠也”,但后世仍强调对于君主之国的忠诚高于百姓呢?又或者说是否在儒家的民本思想上,存有这样的尊君的根源?
      
      诚然,孟子问过齐宣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明揭暴君可杀之义。说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这是明显的以民为主体的政治思想,然后他的政治思想仍是君子治理的理想,是從“君”的地位來為“民”想辦法,不出君道,雖有民為本、民為貴的思想,提倡仁政,都是自上而下的惠济百姓,并未提倡由民做主,“民”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他强调的是“君道”,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由天授,“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是在圣君贤相的统治下的民本思想,是“重民”“贵民”,并非民为天下之主,仍不脱“教民”“养民”以期改善当时的虐政,期待致君为尧舜。
      
      唐朝,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这样的儒家思想衰微的乱世,民本思想如当代历史学家金耀基所论处于低沉期,转而接近法家尊君抑民,韩愈,虽然自称上接孟子的道统,但在《原道》中公然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这是公然的将君主、将天下的重要性置于百姓之上啦。
      
      黄宗羲是亡国遗民,思考明朝所以亡国之缘由,著成《明夷待访录》,陈述其政治思想,他对明代政治弊端的分析则认为是君职不明,以天下为私产,“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认为明代废除宰相,未对君权进行限制是祸害的根源,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他的解决方案也只是破除“君为臣纲”之迷信,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为天下,非为群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感叹“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他所欲改进的仍是“君道”,他的理想仍是贤人政治的理想,以使百姓可以“自利”;并未否定君主存在,也并非提出以民为主,仍只是孟子提出的“贵民”。
      
      正因为中国古代占主流的民本思想中,虽然提出民众是政治的主体,为政者应当“养民”,但是这些思想的政治目标旨在寻求明君,防止虐政,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仁政”理想而已,立君是为民,使天下安宁,注重天下民生,“天下”仍在首位。虽不重人君之“身”,即具体的君主为何人,但仍重人君之“位”,仍然维护君主制,那么在如雎阳围城这样的非常时刻,且安禄山与主要的叛军将领多为没有文化的非汉族,捍卫天下及华夷之分,身为忠臣的张巡做出为了唐室天下的安危而以百姓为军粮的决定,并不为奇,后世各地的双忠庙、文人雅客颂词也在势所必然啦。
      
      柏杨曾经举美国和墨西哥战争时阿拉姆城为例,当时守城主将大卫克拉克先疏散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然后征求志愿军与城共存亡。他说“阿拉姆之围,可歌可泣,睢阳之围,我们没有歌,只有泣,那是已瘦成一把骨头的女人和孩子们,被暴官们宰杀时痛彻骨髓的哀泣。中国人没有生命的尊严,在恶君凶臣、强盗匪徒眼中,一文不值;就是在所谓圣君贤相、忠臣义士,以及高级知识份子眼中,也不过是使他成功的一种手段。每一思及,悲愤交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帝王的暴政愚行或是嘉言懿行、充满各派军事力量之间的战争及至非常血腥的细节描写、充满不同种族之间联盟背弃征战朝贡事迹,请问你是否愿意阅读?
      
      这些内容充满中国的传世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但是此书是否真的有鉴于治道,或者说为帝王者会以此书中往事为鉴?只不过隔了两代,到了神宗的孙子钦宗,就成功地复制啦此书中唐纪二范例:通鉴唐纪二记载隋末诸雄争霸时,有次发生在翼州的战争,有人劝城主说不用抵抗,他来做法事却匪,土匪攻城时,这人还特地警告兵士说不用抵抗,叫一群妇女在那抖裙子,就这样大家一起送掉城池送掉命。
      
      徽钦二宗读到这段后,是否会重演金军兵临城下他去不事防备信用妖人做法令开封城陷落的悲剧呢?人类擅长不吸取教训。
      
      对于《资治通鉴》,我曾长期怀有偏见,认为道德取向太浓,所以一直抗拒阅读,直到在老师的命令下不得不读唐朝的部分。可是一读之下,为其精彩的描写所征服,竟是欲罢不能,前言往行、精彩的战争场面描写,文字精炼,我完全将之作为小说来读啦,不忍释卷。
      
      目前只读到唐纪十五,读到”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驾崩,眼见他从唐纪九初临天下时乐于纳誎、爱惜民力、不轻易征战异族,逐渐转变到唐纪十五的独断、陵侮大臣、大营宫室、仅因为他族不来朝贡就出兵,房玄龄等大臣从贞观初的勇于进誎到频频称主圣明。
      
      这一过程的记载也许有利于警醒后世帝王不重蹈覆辙,可是,李世民难道不是时时自警并要求开国老臣们时时提醒自己吗?仍旧是无改于他的自我膨胀的过程。中国古代何以从来没有生出于君权的有效限制机制?汉学家们曾经认为儒家的道德理想、人主上应天命的理念、五德终始对于君主们谨言慎行有相当的限制。 这也是《资治通鉴》此书的主旨之一,可惜,传说或想象的天命、道德、兴亡之道并不能束缚君主。 李世民在读过隋炀帝文集后,惊奇于炀帝也赞尧舜恶桀纣,然后自己却肆行暴虐。这自然是要谈到无限制的权力的老话题,非本文之旨。
      
      唐纪前七纪主要记载隋末各军阀逐鹿中原,互相之间的征战,军阀之暴虐,百姓所受之苦,惨烈如同但丁笔下的地狱。第八、九纪主要记载世民诸兄弟之间争斗,世民如何得大位。史家粉饰之下,仍见血影重重,如玄武门之夜,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宿卫”,名为保护李渊,李渊见而惊问,再说“此吾之夙心也”,不但不能追究建成元吉之被杀,对建成元吉的儿子们全部被杀也未置一词。
      
      唐纪九到十五主要记载李世民的言行、大臣作为,及中原政权与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丽、吐蕃、岭南政权之间的交往、战争,内容雷同于是我们在历史教材中读到的陈词滥调,李世民如何体恤百姓与群臣、如何爱民如子,贤臣如何做,逆臣如何背弃主上,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如何背信望义,唐如何不得不发义师征讨。作为今人,面对这些粉饰谎言,我不能理解后世的人如何能有所取鉴。因为明君总是对的、逆臣如何理亏、异族总是背叛,后世君主读啦,除啦有助于他们肯定自我的行为是伟大光荣正确外,基于谎言与空话,如何反思?
      
      更何况,治理天下难道只有一些明君正确言行录就可以吗?唐纪九提到李世民作《帝范》赐给太子李治,难道这本书中也充满了道理正确的治世格言录?汉宣帝对汉元帝不满的原因是因为元帝太好儒, 意思就是太爱讲道德大义这些,而“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李世民此书,估计是传子不传书的帝王之术:)不会是自己的格言录
      
      再论神宗之立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通鉴》唐纪,至少就我目前所读的内容,司马光的眼光只盯着君主、太子、大臣、异族,除了一些道德大义的言辞外,极少涉及到民政,治理天下,难道不应当以民政为先?对于租、庸、调制只有寥寥几笔,不写出为何如此,当时的民情为何。对于格律令的更改,如对“肉刑”的减少,只强调李世民爱惜百姓,难道不是因为当时天下初定,需要百姓力于耕作,因为对不轻易损伤身体吗?
      
      这些是中国传统官修史学之大弊,我不知道这样的史学读后如何令人“明智”,况且以其中充满的谎言,后世君主学会的可能更多是巧言与作伪。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8-22 17:46:45 | 只看该作者
          史是人写的,中国古代史官具有很高地位和独立性,但是免不了受当权者这影响;况且史也属一家之言,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史。
        最近在读第十三册,冲着太宗去的,感慨良多。
        贞观前期,太宗简直就是政治完人,感慨、敬仰之余让人感到怀疑。看到贞观后期,应证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概寡”,分水岭是魏征之死。
        可见贤臣对皇帝的重要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8:11 , Processed in 0.0570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