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1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
  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陈虻,一个被崔永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6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1 17:43:48 | 只看该作者
  | 序二 | 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白岩松
  2013-07-06 23:22:28
  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不谄媚不闪躲,最后用不同于以往的平实语气,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平视自己。
  注什么是平视?
  电视节目做到平视了么,为什么要做到平视?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2013-07-06 23:33:49
  陈虻: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注思考朵唯技术,就是思考的能力和方式的锻炼
  2013-07-07 00:09:23
  这些总结既不是交给领导的,也不是交给父母的,也不是拿来给大家念的,就是自己给自己总结。后来我出去讲课,就有一种信心,只要是让我讲纪实性节目的创作,下面的人,只要提问,那个问题我一定有答案,或者我一定想到过。也就是说,你们遇到的问题,我当年在做片子的时候都遇到过,都曾经思考过,并且总结了应该怎么做,还分析了这样做的道理。
  注想起了支付的问题,工作中很对的事情是 可以分享出来的
  2013-07-07 00:09:06
  我过着过着突然明白了,“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啊。所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013-07-07 00:13:08
  。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一些
  注物质和精神,肤浅和深层
  2013-07-07 00:20:45
  放弃你的所谓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被拍摄对象,其结果你可以看到最真挚的责任,最深刻的批判
  注不要有上帝情节,如果只是给我们亲人做的一款产品?
  2013-07-07 00:23:08
  灵异奔放和老老实实。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团队同样是这样。
  注思想灵动 做事踏实
  纪录片,在央视是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2013-07-07 10:17:17
  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理性到场。
  注张小龙有同样的观点,理性和感性的思维
  2013-07-07 10:20:22
  电影记录片是把人关进黑屋子里,买票进去出不来了,怎么都得看
  注感觉和硬件软件的感受一样,买了硬件就是想做各种服务,毕竟是花钱进场的
  大道无术 万法归心
  2013-07-07 10:59:31
  陈虻具体提出了制片人对栏目管理必须抓住的四个环节:
  第一,被全员接受的企业文化——节目理念。
  第二,科学客观的人才和节目评判机制。
  第三,合理的分配制度,把干和不干、干好干坏拉开差距加以区分。
  第四,有效的业务培训和再教育。
  2013-07-07 11:00:57
  英国有一本书叫《开拍了》,你一定要说清楚每一次拍摄的目的,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拍摄的目的,只有他们理解你了,才会配合你;只有大家都能接受你的目标追求,才会提供一种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付出,而不仅仅是劳力和金钱方面的关系。
  对于生产精神
  注大家知道做这家事情的目的是是什么?
  2013-07-07 11:03:06
  。比如有人报个选题问我能拍不能拍,除了有硬性规定不能拍的之外,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从事的工作不是审核他能不能拍,而是帮助他把这个东西拍好
  注思维和想法的不同?
  不是行不行的问题,是如何把他最好的问题?
  2013-07-07 11:07:31
  员工在你手下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你要培养他,而不是一味的榨取,否则你只会失去人才,特别是潜在的、真正能够成长起来的人才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013-07-08 07:06:15
  就像我审片子的时候,我不是从理论出发,从道理来说应该怎么做,我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不喜欢看就是不喜欢看,我要问自己为什么不喜欢看。找选题也是这样,我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你要努力问自己:我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到底什么东西让我感兴趣?从这点出发,可能就是我们进入深刻的起点。
  注用户的思维
  做让自己满意的,多问自己为甚?
  真实永远取决于认知的主体
  2013-07-08 07:21:57
  摆拍一个镜头,得到一个最佳剪接点,但失去的是被拍摄者正常生活的心态
  结构的力量可以改变叙事的深度和走向
  2013-07-08 22:10:01
  他说:“什么叫好片子?就是那些领导在家愿意看、开会不愿意表扬,同时又找不到理由枪毙的片子”。
  注还是以个人角度来判断好不好
  纪实影像的四次选择:选题、角度、时机、素材
  2013-07-08 22:43:39
  ,一是通过新闻实践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层面;二是把总结出的这些规律,试图再变成一种具体实践的操作方法,还原到每一个片子的创作过程中。
  注总结规律上升到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去饯行。
  这是跟m学堂今天说的观点一样,是自己职业和工作沉淀,也是能力提升的一个方式。
  但是我觉得,写作和坚持写博客是不是也是一个衍生。
  观点类谈话节目符合电视本体特质
  2013-07-09 07:35:12
  第二个是形式的创新。比如说真人秀,就是人家找到的形式创新。形式是可以创造的,但你一旦创造出来马上就会被克隆,你也不用指望着说这是我的独家形式,形式永远是公共的,而对于形式的利用和形式的开掘是你个人的。
  栏目化运作:前面有目标,背后有理念
  2013-07-09 07:38:43
  他说:独,就是别人没有你有;特,就是你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用足,发挥得淋漓尽致
  注产品的独特竞争优势怎么用
  2013-07-09 07:44:09
  陈虻:外在形式越简单的东西,智慧含量越高,因为它已经不再依赖形式了,必须依靠智慧,所以,策划在当前电视行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
  你要往上顶,才能顶出一片新天地
  2013-07-10 07:23:16
  陈虻:精神产品的创作者永远是这样的工作,你不知道这事该怎么办有挑战性,这是最好的状态。
  新闻改革永远是撞击反射
  2013-07-10 07:28:20
  陈虻:向下的题材向上做,向上的题材向下
  注延伸越长,不一样的感觉越多
  2013-07-10 07:31:25
  陈虻:我们低估了受众,我们有意地低估了受众,为自己的低级趣味制造借口。
  注屌丝是不是也是这样被低谷的一群人?可能他们的审美趣味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只是我们自己做不出来而已的一个借口
  2013-07-10 07:34:29
  ,一张是艺术片,一张是美国商业片,一张是三级片。那很多人就会觉得做艺术片需要思考,做商业片需要投资,三级片最好做,省事又廉价。你就玩命地做这个,然后你还说观众就爱看这个。你给他这个他不反对,但是你只给他这个,并不是说他就爱看这个,是人就三种都喜欢,但是没人做啊。所以我的一个判断是受众肯定是被低估了,或者是我们低估
  注吃屎的那个故事^_^
  2013-07-10 07:35:22
  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一个拳击运动员,他出拳打别人的时候,被别人打倒了。由此就认为我们不该出拳。并不是你不该出,而是你没有做到,你没有把这个作品做出真正的价值。
  注不能简单化,没有因果联系的想问题,这个方式不对
  2013-07-10 07:37:11
  当《生活空间》制片人时,我觉得我们离生活很近,好像生活是一个水缸,我们刚从水缸里出来,还知道水的温度,还知道潮湿的感觉。可是前两天我回家时,看着车窗外,觉得生活非常陌生,因为我们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我们自己很小的天地里的问题,因为忙碌而感到空虚。原本我们有自己的愿望,但当我们做得太多的时候,那种愿望已经成为能够正常地播出、尽量地少改,这似乎成了我们唯一的理由。
  注顺利上线,没有bug就是我们的追求
  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2013-07-11 06:44:00
  。我们不太愿意进入论辩,因为论辩容易进入极端,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坐下来顿悟。一切事物都是自我相关和自相矛盾的,是混沌和模糊的
  注极端?
  人什么时候想要的都是自由
  2013-07-11 07:10:19
  我听说现代人的一个标志就是享受信息,而不接受结论。
  《东方时空》总制片人陈虻:大道无术
  2013-07-11 07:16:49
  新闻系研究生: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制片人?
  2013-07-11 07:16:55
  大道无术。其实我也琢磨过,当一个制片人不就是当个官、当领导,要是天天琢磨这个琢磨那个,肯定琢磨不过来。当事实清楚的时候,你认为该怎么决断,就怎么决断。因为你的人格、你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决定了你这么判断,所以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所谓“大道无术”,所以我体会是应该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
  西方时空:假如
  注张小龙,我说的都是错的!
  别为自己的低级趣味制造借口
  2013-07-11 07:25:15
  我在新闻评论部提出一个观点,叫:杀入新闻主战场,任何回避的行为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都是不战自败的选择。你说现在都炒这个事呢,我就不做这个,傻帽!都炒这个,你就得做这个,不做这个你就死定了,因为观众
  注内容创作的力量,就好像写自己的主题博客一样
  2013-07-11 07:26:53
  我们知道我们在为谁做,但我们仍然会误判,我们为什么会误判?就是我知道了我就以为他知道了。
  当一个编导抱着一堆带子走进机房的时候
  注我们对于用户群体是要有把握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6 15:24:25 | 只看该作者
  很早就知道陈虻,因为他和他所在新闻评论部启动了中国电视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这只局限于了解他是很牛的人,是一群很牛的人中的某一领袖,基本在接近犇人。
  
  孙玉胜的《十年》、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小崔的《不过如此》、柴静的《看见》,东方时空的《点燃理想的日子》,无论在其中有没有提到这个名字,大家的回忆都不会绕开他。
  
  要感谢徐泓老师,整理了这些文字,我感到,他的态度在渐渐地站立起来,变得清晰。
  
  书的80%是对陈虻的电视新闻理念做系统的整理,我们更可以把它看做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从事新闻行业的,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而对于门外汉的我,只好去探究其上的世界观。因为我相信,无论我们面对哪类工作,都需要创新、富于思考、有责任感的精神。
  
  他给《生活空间》留下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用平视的角度去接触社会中的人,也同时坚持有知识理念的纪录方式。他敦促每一位编导,在前提拍摄的时候去做受访者的亲人和朋友,以尊重和理解来切入生活;在后期制作的时候用有内容的审美角度去展现故事,丰富故事的广度,挖掘故事的深度。
  
  他是个优秀的人,即便今时今日都是。我写这话时,隐约夹带着一种沮丧。小崔在柴静新书首发的时候说,看见,不仅指的是眼睛的看见。这对于记者来说,应该是最低要求,可在现在,却成了最高要求。
  
  可真不愿这样做了结束语。我想,该用怎样一种理解再去看看这个人?或许更应该是拓开角度,去谈谈是怎样时代造就了人。
  
  前夜连着看完了八集的《点燃理想的日子》,同意白岩松之前的表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是自由的运作造就了思想的创新变革,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只有体制的健全才会成就的行业的发展成熟。从整体而言,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任谁都无力阻挡。创造从来不会停滞,就像时代在自然前行。昨天,陈虻和那些与他同行的人,幸运地在一段标记创造的时间,把青春和激情留在了电视里。但你不可获知的是,你身在的今天到了明天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你的今天是否会一如他们的昨天那样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一个时代,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7 10:32:41 | 只看该作者
  陈虻的语录很对,但是这本书实在编排的很烂。
  需要从全篇的混乱排列中,识别出哪些是陈虻的原句,哪些是作者的串稿。
  真心累。
  作者串稿不但不出彩,还阻碍了直接读精髓。
  很烦人。
  
  出于对陈虻的尊敬买的书。作者也是陈虻的老熟人,可是是不是得至少有提纲挈领的刚要,再来下笔。并不只是几篇博客评论,几篇散记,一些语录,拼凑就可以对得起读者的。
  
  陈虻说过,一个片子,它的结构就表达了它的观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28 06:33:05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岁末,柴静的新书《看见》在新闻界内外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说它不大,因为对一位镁光灯下的名人来说,出本书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说它不小,是就这本书的影响而言。新书甫一面世,就受到竞相追捧,在豆瓣读书排行榜上,独领风骚了很长一段时间,几万人给出的评价居然在9分以上(满分10分,目前仍然有8.9分),实属罕见。
          在这本书里,到处倾注着柴静对一个人的感怀和思念。这个人言语犀利,思想深刻,他的一句话,能让你产生且痛且悲且叹之感,痛是怒中带痛,是自身弱点一下被人看穿的痛;悲是低到尘埃,无可奈何的悲,叹是由衷的叹服。这是谁?一个什么样的神人?能让优秀如柴静的女子这般拜服?能成为央视一干大腕们的精神领袖?合上柴静的书,你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
          此人就是陈虻,留一头飘逸长发,说一口地道京腔的北京爷们。央视曾经的记者、制片人、评论部副主任。
          赶巧,2013年年初,北大教授徐泓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面世了,它的副标题就叫:陈虻,我们听你讲。
         
          为了撰写这篇文章,我特地翻出了孙玉胜的《十年》。陈虻的辉煌是从走进《东方时空》开始的,《十年》讲述的正是《东方时空》诞生和发展的故事。这本书也有一个副标题: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显然,孙玉胜认为《东方时空》的诞生是一种改变,而陈虻管这叫“出发”。
          为什么要改变?给个理由先。
          孙玉胜说,原先的电视语态“假大空”,观点生硬,充满了说教意味。陈丹青在一篇文章(见《七十年代》)里称它“非人腔调”、“声势虚张”。陈虻说这是“强奸式”报道。其实,在传播学里,对应这种报道方式的理论,名称并不那么让人讨厌,叫:“枪弹论”或“靶子论”。
          除了传统电视语态需要改变,具体说来,陈虻觉得,以前的电视关注的都是官员、名人,普通老百姓被挡在了镜头之外,对事件的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挂在嘴边的一个时髦词汇。学者、名人、三教九流,甚至市井闾巷里的普通百姓人人爱谈。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说,但凡一种观念被热议,被系统化,甚至成为显学的时候,往往是这个时代缺乏这种东西的时候。譬如儒学,孔子之前的三代没有儒学之说,因为儒家精神是贯穿在时人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的。孔子忙着整理诗书礼义,后世儒者前仆后继,不停地把它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正是由于儒家精神不在了,大家想把它找回来。人人都要吃饭,时刻都得呼吸,有多少人会写大部头文章来论证吃饭和呼吸的必要性呢?当然,照目前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趋势来看,将来没准吃饭和呼吸之道也会成为显学,不过,至少现在还没有出现。
          《东方时空》改版前的那个时代,对现当代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那正是一个需要人文关怀的时代。
          陈虻没有告诉我们,当年孙玉胜看中他的理由。但是,柴静描述了当时陈虻对她面试的情形。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最关注的是什么?陈虻问。
          我最关注新闻中的人。柴静答。
          面试之后,柴静猜测,怕就是她的这句回答打动了陈虻。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大家奉为圭臬。其时已是世纪之交,离《东方时空》开播已经过去了七八年。观念上的落差,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七八年是个什么概念?
          陈虻说,把新闻仅仅当做事件来看,你只会从政府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看待事件。那么,每一个事件,你都会得出一个既定的结论。甚至在拍摄之前,你已经有了观点。
          “人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体和发射体,它汇集了所有的东西。你关注人的时候,好像你是放弃了对社会的关注,但实际上你在认认真真地关注人的时候,你就在关注整个社会。”
          通过关注人来实现对社会的关注,通过关注人来达到人文教化的目的。这,就是陈虻最初的出发点。后来,他又把人文教化的目标改成了记录历史: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
         
          陈虻到《东方时空》有三个岗位可以选择:一个是总制片,管理《东方时空》的所有栏目;一个是做经理,筹备一家公司,为《东方时空》制播分离提前做准备;还有一个,就是到《生活空间》栏目做制片人。陈虻选择了后者,因而成了中国电视业第一批制片人中的一员。
          后来,他反复提到在央视这次前所未有的变动中,体制变革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制片人有了用人权,他就可以把有能力的人请来。陈虻招人之随意,令受聘者都无法接受。面试不是关门闭户、正襟危坐,学历、年龄、经历、理念、待遇、要求等等等等一连串的追问。而是在央视梅地亚厅,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他翘着二郎腿,我也翘着”(柴静《看见》)的一次随意谈话。并且,主要是陈虻在说,受聘者只负责听。签约,也是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随意写几行字。
          陈虻说,我们只有改变体制,才能最终改变我们的产品。注意,这里他说的是“最终”。改变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即使有了新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力依然强大。
          “比如你有用人权,可以把有能力的人请来,但是你却设立了一个学历的门槛,比如我们有奖金激励的机制,但是你还是平均主义思想,所以说有了新的体制不等于就有了新的大脑。”
          有了新的大脑,新的体制就可以了吗?当然还不行,你还得把它们内化成产品质量,让观众认可。
          在任何一个团队,队员的整体素质都不可能一样,即便大家的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个体之间的差异依然明显。甲的特长是调查,乙的特长是记录,丙的特长可能是认识事物的角度。怎么实现栏目的品牌化和节目内容的统一?分配机制又如何理顺?
          陈虻告诉他的团队,《生活空间》以之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可以概括为“目击者”的态度,关怀的态度,人本人道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放弃所谓责任感,放弃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关心你的被拍摄对象。不要过于热衷讲述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否则,你就会“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这样的表述,即使在当下,在一些新闻人的眼里,依然带有“反新闻”的色彩。我们那么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导向的作用,教化的功能;我们那么强调新闻叙述中的张力,所谓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你居然说,这些都要放弃!
          陈虻在建构他的新闻理论的同时,对既往的新闻传统进行着大刀阔斧的解构。至于这种解构该如何看待?笔者以为,对任何一种观点,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不是说观点不可解读,而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的媒体生态环境里,它们都有可取可舍的地方,尤其是在眼下的中国。但起码一点,这种观点在它自己的体系里能否自洽。陈虻的一系列理论无疑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话说回来,《生活空间》的品牌和风格是建基在陈虻的新闻理论基础上的,是其团队成员一致认可的一种“态度”。
          柴静等很多陈虻以前的部下都提到过,有陈虻在的评论部审片室是一道风景,很多人前去聆教,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江湖上流传的陈虻语录也是从这里散播出去的。陈虻审片很严厉,但他从来不告诉编导如何修改,编导想不通,宁可降低播出要求,绝不逼着编导改。按说,跟编导说清楚哪里有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这样更有助于栏目风格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一般的做法。但是,陈虻却说,“如果我告诉你怎么改,你照着我的去做了,你就仅仅是工具而已了”,他说他的责任是激发出编导修改的冲动。如果“你自己想,改的就不仅仅是片子了,你改的是思想,改的是思维方法,改的是判断体系”。
          这就是陈虻锻炼团队的独门秘籍。不是逼你改变,而是引导你改变。当所有的队员都有了一种共识,都建立了自己的认知坐标系,还愁节目风格不能建立吗?
          至于分配机制的问题,陈虻毫不隐瞒地说,《生活空间》开播之初,也存在分配不公的抱怨。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要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你得给大家一个理想。这个理想不是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更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你得“让每个人都相信它是值得追求的,而且追求了以后是可以实现的”。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陈虻也是成功的,评论部的这批人不是被称作中国电视界的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吗?
          有了上述这些体制、理念、凝聚力等方面的保障,再加上一系列技术操作层面的革新,陈虻以及他的团队所打造出的产品,很快便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陈虻,无疑是领军中国电视界的前沿人物。他曾在很多场合,表述过这个观点:当你觉得不知道怎么做节目的时候,是节目最受观众认可的时候,当你觉得做得最顺手的时候,恰是节目走下坡路的时候。
          换句话说,变,是电视节目唯一不变的宗旨。
          他说,电视是个很时尚的东西,你对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就是你该考虑离开这一行的时候。
          在《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本书里,类似的陈虻语录,还有很多。
          见仁见智,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笔者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与同学交流业务的时候,笔者说过这样的话: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一些新闻理论和实务之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但凡把国外的一些新闻理论拿一些到国内来,把它嫁接到理论上,就是非常前沿的理论,把它用之于节目中,就是非常火的节目。例子你可以信手拈来,远的如脱口秀,近的如各种娱乐节目。
          陈虻也说过,他有很多理念的火花来源于国外媒体。所以,陈虻的理论,你可以说新,也可以说不新,但在国内的确很前沿。不管是臧也好,否也罢,有一点不可否认,他的很多观点的确值得借鉴,尤其新闻从业者借鉴。
          至于借鉴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是,你得弄清楚借鉴他的理论来解决什么问题。每一种理论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理论构筑者在建构他的理论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建构的。陈虻的问题,就是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问题。
          所以,观念、理论尽管拿来,问题还得我们自己去寻找。这是我们借鉴陈虻理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9:35 , Processed in 0.0596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