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0
|
旧闻记者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打破我
今天读完了钱钢的《旧闻记者》,原谅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我最想的是和大家分享下这个作者,希望有会去喜欢读,然后也明白怎么去做新闻,怎么一起捍卫新闻的自由,一直以来有个困惑就是过于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向右走,为什么英国左行,以及中间怎么转换的问题,钱钢先生的本书最后一片文章做了很好的解读,不妨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更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交通規則,將車輛左行改為右行,雖一字之差,對社會、經濟乃至文化習俗的影響卻驚天動地。今天的多數人都不會知道,中國大陸的行車規則,從前其實和香港一樣。我問過三十年代在上海做工的父親,那時他天天騎自行車送貨,是左行還是右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右!和幾乎所有的中國老人一樣,他已徹底遺忘,直到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前,中國大陸的車馬都是一律左行的。打開六十年前的《中央日報》,可以看見「上海市車輛靠右行宣傳特刊」。《靠右行駛與公共交通》、《靠右行之意義》、《安全與秩序》以及《駕駛人注意!》、《行人注意路!》一類的標題奪人眼目。上海市長錢大鈞為特刊所寫的「發刊詞」稱:
此項改革,係遵奉中央命令,原為適應世界交通趨勢,當此改革之初,深恐駕駛人與行路人漫不經意,致肇事端,……際此改向伊始,願提出「安全第一」之口號,並冀全市市民口誦心維,身體力行……
在國事紛亂、內戰在即之時,中央政府下令改弦易轍,進行這項據說頗受社會人士非議的「改革」,所為者何?
讀舊報可知,這是個不能不吞嚥的苦果。中國大陸的交通規則,原本是英國人帶進來的。但在世界上一直有左、右兩制。二戰爆發前,美、蘇、法等國均為交通制度上的「右派」。戰爭中,中美關係密切。西南邊境打通「史迪威公路」,美國「右駕」車源源而來。而且在戰後,汽車工業稱霸全球的美國,又必將是中國的汽車供應國。捨左而右,中國別無選擇。代價是慘重的,在上海,所有的公交車輛都要改裝車門方位。但如果不這樣,向美國進口車輛時要求改裝為「左駕」,則買五輛車須花六輛的錢,所費不貲。
關於世界上車馬左行還是右行的來歷,有許多說法。我喜歡下面這些未必確鑿的典故:人類最早有行路規則時,是一律左行的,那是因為中世紀騎士左手挽盾、右手持矛、左邊上馬。右行,據說自法國大革命始,為的是顛覆貴族的傳統;隨拿破崙的征戰,「革命」的右行制度遍及世界。美國先左後右,正與掙脫英國殖民統治的建國歷程 合。而大英殖民地,則左行不渝。
在一國或地區更改左行、右行的成規,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北京《青年參考》報曾發表唐岩的文章說,巴基斯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準備由左而右,但最終卻遭遇意想不到的障礙:該國有大量駱駝車,而駱駝已經習慣了左行,強迫其靠右,風險太大;駱駝「不同意」,改革只好中輟。而瑞典,據說為了棄左從右,還進行了全民公決,最後成功。瑞典之所以痛下決心,是因為和周邊右行國家的道路銜接。
中國可能是世界上陸地邊界關口遇到左、右銜接最多的國家。除了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四個接壤的國家,還須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作道路的左、右銜接。好在落馬洲等處都有聰明的設計,使過關車輛三拐兩繞,就由「左派」變成「右派」,或是「右派」變成了「左派」,更有「左右逢源」的一流駕駛。某次去澳門,CCTV記者站的朋友先帶我們在大三巴一帶的窄路上飛快左行,接 送我們從拱北過關。進了珠海,他們完全不須調整感覺,立刻又在濱海的「情侶大道」飛奔右行,令我們目瞪口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1 22:29 , Processed in 0.23813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