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3| 0
|
民主的细节 |
最新书评 共 8 条
冰子
让我开始正视“公民责任”这四个字的,是刘瑜老师的作品——《民主的细节》。
也许有人要讽刺了:我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这年头,不知有多少人还苦苦挣扎于温饱问题的及格线上,不知有多少人还在为房子车子以及触不可及的未来而焦头烂额。我居然有这等“闲情逸致”的功夫,来消费这“冠冕堂皇”的公民责任。呵呵。
其实这样的“讽刺”,有它一定的道理,至少在事实层面上,它是流淌于“正确”这趟清水的。我不否认,现在我们脚下的社会,是一个“亚健康”的社会,大家病得都不轻,以往一片维c银翘片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今换成阿司匹林也仿佛无济于事。越来越多的人都跑往国外“动手术”,恨不得一下子摘除体内所有的肿瘤,最好还能不留后遗症。
如果说,移民算得上是个个人的选择问题,那么当然无可厚非。无独有偶,恰恰因为“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所以我当然也可坐拥选择的权利:用一个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正确的事实;用怎么样的行动,去启动“改变”的基因调控码,而又不会惹他人萌生越俎代庖之嫌。
公民责任,就是我认为的一个好的出发点,至于最终它的落脚点会不会驻足于顶层设计,那我无从得知,这事儿得看缘分。
人人都觉得国家欠自己的,却鲜有人各司其职地按规则办事;人人都愤慨上层人士贪污受贿,却不晓得自己身后的平面镜里,也在映射一副为让孩子能入重点班而给别人塞钱的写照。我们不但喜欢抱怨国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甚至还喜欢把本是我们该履行的责任,大言不惭地丢过去,说一句:“反正那么多都没做好,再多一点不算多。You deserve it.”
公民责任意识的缺失,虽然不是这个“亚健康”社会的唯一病因,但绝对是个不容忽视的病因。它可以缺失在人行道上看见老人摔倒既不上前帮扶也不帮打电话的冷眼里,也可以缺失在地铁站内目睹他人频频插队却无动于衷的漠视中,还可以缺失在听证会上手握投票权却当它是张程序性废纸的随意中。
人多面广细节深,这是“公民责任意识缺失”最可怕的威慑力,也是公民责任的一大特点——接地气。所谓公民责任,它不是印在宪法文件上几条磕磕巴巴的记述性文字,而是渗入生活各方面真真切切、具体实在的细节行为,它取之于地气,用之于地气。所以,我们来做个换位思考,既然它可以在地气里灭亡,那就一定可以在地气里爆发。
公民责任意识,可以形成在人行道上看见老人摔倒上前帮扶并帮打电话里,也可以形成在地铁站内目睹他人插队时用恰当的语言做提醒里,还可以形成在任何选举会上珍惜自己的权利并正确行使自己的投票权里。人多面广细节深,这恰恰也是“公民责任意识形成”最直接的实效力。
太多太多的社会问题,都需要作为公民的我们秉承强烈的公民责任意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的频频出现,就像是从阁楼二层抛下来的一个个绣花球,有人却把它当成了烫手山芋,为求自保而避之不及。其实不妨试一试,在它向你抛来的时候伸出双手一接,因为这样一来,放在古代,你可能就是某某钱庄大老板的上门女婿,而放至现代,你可能就是某某创新变革的先驱者。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胸怀理想主义,哪怕只有一点点。它要求我们相信的:不是简单的一句“我可以改变世界”,而是:我可以先做好自己,先改变我自己,然后当我自己改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付诸行动。于是最后的结果是,我们都一起为解决这个社会的某些问题,推动这个社会的某些变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其实是一场接力赛跑,时间本人是这场赛事的裁判。看台上,有人看热闹,有人泼冷水,有人心里虽想大声鼓掌叫好,却碍于大众势力,硬是生生地把提到嗓门眼的“助威”给咽了回去。跑道上的我们,只有一棒接一棒地全力以赴,不畏冷眼,不惧流言,用隐忍许久的爆发力,在看台上那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中擦出星星之火,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的燎原之势,形成一场永远不会终止结束的接力赛——传递希望,传递信仰,传递正能量。
详情
MK@1Q8
《民主的细节》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刘瑜老师由浅入深,通过一个个美国的真实案例传达了她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观察。一样的“起承转合”的套路,呈现出的是对大洋彼岸的我们来说新鲜有趣的事件。故事说的生动,说理部分客观,可读性非常强。
其中“谁有特权上大学”一章,对讨论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占海特事件”很有参考价值。刘瑜老师开篇出了一道题:假如你被扔到中国参加高考,但不告诉你会被扔在北京、内地或是边疆,让你设计高考制度,你会怎么做呢?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发明了一个术语:无知之幕,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刘瑜老师这样总结罗尔斯的《正义论》——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然后从60年代的“平权运动”到1978年打响反对平权运动第一枪的“巴克案”,再到90年代加州对平权运动的废除,把几十年来美国关于公平招生的变革呈现在读者眼前。
正如作者所言,争论的核心在于“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的矛盾。“程序性争议”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
在文章的结尾,刘瑜老师按照惯例囧了一下天朝目前的政策既不是“程序性正义”原则也不是“补偿性正义”原则,只符合“夏天总是很热”原则。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不过估计教育部不会承认,他们会认为目前的规则在保证每个地区内部机会公平的前提下,又照顾了弱势群体(例如不以汉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群体、牺牲时间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群体等),属于“地区程序性正义”结合“总体补偿性正义”的“有中国特色正义”。
由于官方的暧昧不清,占海特的主动辍学反倒显得正面了,甚至被媒体贴上了“民主先锋”的标签。现实地考虑,占家非常无私,就占海特的年龄来说,明明应该诉求改变中考制度来获得继续在沪求学的资格,却高瞻远瞩地约辩异地高考;但作为“民主先锋”,眼光却又不够广阔,貌似在主张“程序性正义”的占家对于有中国特色的加分政策和各省市迥异的准入制度却闭口不谈,一心把火力集中在上海一个城市。
也难怪,在全国,上海是教育开放最彻底的一个城市,如果在上海都闹不出什么名堂,那其他地方都别想了。作为一个外来人口比重相当高的城市,上海的中考准入政策相当清楚,占家在占海特升入初中时就明知其不符合异地中考的条件,却等到中考来临了才引发公共事件主动辍学宣称制度不合理,动机相当可疑。(百度百科介绍道,在七年级的时候,一位天津籍的班主任老师提醒她说:“你没有上海户口,可能要回老家中考。”)制度改革需要时间,事到临头了才想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难道是指望上海的领导们息事宁人给她开个后门?如果这样的话,占海特要求的就不是公平,而是一种特权。
如此乱贴“民主先锋”标签,媒体不是无脑,就是已经惯于无下限的炒作。说到底,占家也好,和占家起冲突的上海家长也好,无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而发声,如果占海特是“民主先锋”,那和她对立的“守护者联盟”不也都是“民主先锋”?
大家都不愿意站在无知之幕后面而已。而超然物外地看待天朝的制度,正是许多国人缺乏的视角,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价值之一。
如果要拿教育说事的话,举个栗子,我们就来举国上下“程序性正义”一把,一张考卷,一条分数线,一锤子买卖,你猜猜那些教育资源投入最少的穷孩子光英文一项会被爆得有多惨?
详情
落箨
自从初中时代开始上政治思想课,我脑海里就有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愤青,愤青何以为愤青,愤青在社会上会怎样等等这种有的没的问题。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推荐一个帖子名为“八一八男生什么样的行为或表现让你觉得很屌丝”,看到一则回复
“——讲国外各种好的那种吧或者讲国外各种坏.还有骂祖国各种垃圾的
一看就没出过国
——愤青”
不愿浪费口舌去分析这条对话,只想借此引出主题“‘愤青’的下场”。
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的真实面容时,我坚定了不买这本书的决定。(我得承认在网上看人家的书是不道德的屌丝行为)
NICHOLAS DE GENOVA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是这位曾经穿越大洋去美国学习的教授所引用的第一个例子。我认为这是一条可以分成两段读的例子。NICHOLAS DE GENOVA在甩出“我希望在伊拉克发生一百万次穆加迪沙事件”后,这位教授就失去了情理与道德上“愤怒”的缘由,这句话是他作为“愤青”的某种转折点。第一阶段,之所以为愤青,我认为就像是凯恩斯曾经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因为私心:或者是担心远方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或者是出于人道主义。民主社会的人深知,作为单个个体声音是微弱的,于是这些愤青就围集在某些领导者周围,然而一旦这些领导者发生了某种变质,这些单个的人们就会重新寻觅一些代言人。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个体的权利才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无论他们意见是否一致。
很明显NICHOLAS DE GENOVA的言论让他离“愤青”越来越远,离为了反对而反对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脱离了私利、理智、人道关怀相结合的愤青是没市场的。
MICHAEL MOORE这样一位坚守一线的老愤青以至于作者想要给他颁发诺贝尔愤青奖。民主政府有一种自然倾向就是中央政府集权化,因为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一个可以统筹局面的政府来代替或者忙碌或者恐慌或者愚蠢的个人来行驶权利,保护个人。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类似“店大欺客”的结局。所以这种自国家建立之初就开始的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的,个人或地方同中央的拉锯必然会伴随各种声音,然后通过妥协来使双方认为都达到了一个偏离衡平不太远的状态。当这座隐秘的天枰偏向中央这一边的时候,麦卡锡主义的诞生就为必然了。而在这时个人又感觉到保护他们的政府越来越像脱缰之马了。
愤青不是人人有资格做的,也不是每个社会都配拥有的。没有褒义也没有贬义,只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不了解作者以及两个例子中的主人公,就事论事,难免偏颇狭隘。
详情
一本不
理想的公民
——评刘瑜《民主的细节》
读完这本书,又反反复复翻阅了几遍。书,绝对是一本好书。好在语言浅显易懂比喻生动,好在事例客观剖析深刻,好在态度中立论点精辟。好的东西太多,要在一时之内消化却也是件难事。所以暂且籍由这本书谈谈我心中理想状态的公民。一方面,公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从法律上讲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公民,可是有时候我们又表现得不太像一个公民,比如说像臣民,比如说身上还残留着许多鲁迅先生所说的“奴性”。另一方面,这个题目比较好入手,对我而言,仅此。显然,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是远不止此的。
一个理想状态的公民应该同时具备两种意识:一是权利意识,一是责任意识。两者均不可偏废。权利意识大于责任意识容易导致社会混乱,责任意识大于权利意识则容易滋生极权主义。
先说说权利意识。公民的权利有很多,比如政治权利、宗教信仰、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教育权利、监督权利等等,具体参见相关法律条文。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近年时有发生的“强拆”事件就严重违反了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而“网络曝光”则很好地体现了公民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利。我们国家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跟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关,经历了两千年的帝制,要一下转过弯来还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一句说当今活人仍被玩于死人的股掌之中,这话也多少有点道理。另一方面,我国普法教育的还有很多工作要接着做。
再来说说责任意识。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公民责任意识最好的起点应该是遵守法律法规公共秩序。如果只争权利不讲责任,社会大概就要陷入动荡之中。像诸如“权力寻租”、“潜规则”等严重破坏规则的行为是对责任意识极大的伤害。普通公民应当具备责任意识,肩担重任的公职人员更应当具备责任意识。
理想公民的存在,有利于改进政府的服务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为人民办事的政府;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良性竞争发展;而最重要的是,理想公民的存在是防止极权主义产生的保证。
罗马非一日之功,理想公民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的教育引导与相对开放的自由空间。理想公民不是意见领袖,更不是暴民。对于社会万象,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任何偏激、不理智、煽动民意的声音只会一味地对社会造成伤害。
详情
WellBo
原文地址:http://www.shenc.cn/archives/62
1.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2.可悲的是,历史上的许多斗争,不是在“善恶”之间,而是在“恶”与“更恶”之间。
3.在所有杀人的武器中,沉默无疑是最凶猛的。
4.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毛泽东)
短评:关于历史的记忆,伪造历史不仅应当指扭曲篡改历史,更应当指选择性以及无细节性(大而概括之)地灌输历史。相比于前者,后者更能造成意识领域的广场效应。
5.有时候,我会感到奇怪,当爱国愤青们对“购买日货就是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而热血沸腾时,为什么这个国家里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对更显然的“消费责任”,比如抵制本国的血汗工厂,抵制某些企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呼吁改善那些给我们盖房子修马路的民工的生存条件,表现出同样的激情。
6.但是,资本的自由、商品的自由,并不等于劳动力的自由。华尔街大亨的资本,可以任意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但是第三世界的公民,并不能任意跑到发达国家打工。
短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从未改变,只是每个时代都会披上不同的外衣。
7.一个朋友说: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一致,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8.约翰·麦凯恩:“我们是比我们的敌人更好的人”。
9.在崇阳民主价值的同时,对民主进程中的陷阱保持警觉,才是真正的“民主现实主义”。
10.自由的悖论恰恰在于,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由的约束。
11.在法治国家里,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由的约束。
12.权利和责任,是自由这枚金币的两面。
13.民主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同团体间观念碰撞,使理性有更多的机会发出声音。
14.据说民主的实施需要民众具有“民主素质”,我不知道有什么比公开透明理性的参与本身更能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正如我不能想象除了跳到水里学习游泳,还有什么别的学会游泳的方式。
附:民主素质不是民主的前提而是民主的结果。——《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短评:关于民主素质的辩论推荐阅读蔡定剑的著作《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此外,需要留意,政治和民主自由是两码事,政治只是政治,而不天然地代表民主自由。
15.相比之下(指对比美国对麦卡锡主义的检讨和反思),某些社会对残酷、惨烈得多的政治迫害的遗忘速度,不可谓不惊魂动魄。
16.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17.苏格拉底:宁愿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也不做一头快乐的猪。
短评: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选择思考,注定孤独。
18.围绕着“政治正确”展开的这种辩论,本质上,是自由社会里,求真与求善之间的冲突。维护“政治正确”的人,试图在一个充满不平等的世界里,为弱者讨回公道。而反对“政治正确”的人,试图打开一个没有思想禁区的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地追求真理、畅所欲言,说到底,真实的东西不一定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并不等于事实。
短评:在真善美这三个价值中,我隐约认为,美才是终极目标,、;真和善,都一定是有美的价值的,而美,却不一定有真和善的价值。这种感觉再读完《上帝掷骰子吗》一书后尤为强烈。
19.商品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事实上,观念的市场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观念的平衡。
20.思想这个东西,就像石头缝里的草,只要没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将它连根拔起,总能悄悄找到自己的出路。
附:学习和接受教育不一样,学习是为自己之需要,接受教育是为社会只需要。所以我说,学习的人是完整的人,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接受教育的人只是零件,只能被人创造出财富的一部分。(当时的感悟,如实记录)
短评:学会独立思考不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甚至也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不至于活得那么糊涂,死了也走得不明不白。
外三条:
1.最愚蠢的一代:鲍尔莱恩写的这本刺耳又易读的书将告诉你,科技与其创造的数字文化,并没有开阔年轻一代的视野,相反却让他们日益沉溺于自我小世界里,以致阻碍了一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今日美国》
短评:互联网的发展无疑加速了生活的节奏,同时,由于虚拟连接的扩张,现实中的连接却逐渐减少。
2.梭罗:我到森林里去,因为我想从容地生活,只面对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我想看一看我是不是无法了解生活,我不想在我即将离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短评:生活太过厚重其实是一种错觉,事实是扁平化的生活带给了我们过量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处于超载状态,努力生活是一种加法,但是想要真正活过,要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
3.麦迪逊:如果有检查言论的权利,那也应当是人民检查政府的言论,而不是政府检查人民的言论。
短评:我想,大政府小社会和大社会小政府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
注:书摘手写记录于2011.12.13,博客录入于2013.7.24。
详情
大白鲨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说我们从来没见过资本主义,就批判了100年。对于一项自己没有仔细观察过的事物,我们哪里来的那么多勇气就敢开始妄加评论呢?想想都觉得可笑。
首先我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故事书来看,觉得刘瑜将一个她所看到真实的当代美国,尽力不带感情色彩地一页一页地展示给你看。其次这是本很好的随笔集,作者的文笔细腻和风趣,读起来一点,非常轻松。 最后才是这本书的教育意义,了解一个事物的细节,我们才能开始评论,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支持还是批判,不管我们以后终将纳入世界大同,接受普世原则,还是继续刮骨疗伤般地继续内部地变革,民主总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世界上大多数人向往的民主是怎么样,她是如何自我发展和约束的,我们担心的那些弊端,机制自身能否进行修正。
国民长久形成的封建奴性一直是阻挡这个社会进步的巨大阻力,对民主,我们一直缺乏信心,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一直在回避和推诿。如果真的民主了,社会到底是怎么一个样子;大家都可以任意地评论,指责,调侃政府,国是否真将不国也?真的来一次全民直选,是否又会造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民主是否就是低效率的别名?除了打扫自家的门前雪,别人家的瓦上霜是否就可以不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如果变成了平等合作的关系,国家是否又要经历分崩离析?太多关于民主的问题,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别人给我各种假设和答案我都会一笑了之,然后找出与之相对的解释他驳倒。在不断的辩论,和无底线的实验后,我们还是迷茫。
好吧,那么我们就先停止假设和辩论,先试着去了解一下当代美国的民主是怎么样的,了解她,再评论她,再决定那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方向。
开篇的《托克维尔的那场旅游》,当时我觉得很生硬,但等我读完通篇再回头读这篇序言,觉得这才是正本书的提纲,后边的每个生动的例子,都是很好的注释。如果后面每篇文字,对我们已经有所触动,那么再读这篇长长的论文,就觉得轻松多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9:28 , Processed in 0.26557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