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0
|
燃烧的电缆 |
最新书评 共 1 条
md2
有段时间我一直把译林当作另一本科幻世界来看,由于迈克尔克莱顿的作品我一直都是看的译林版,所以误以为美国小说凡是和科幻沾边的就都是和克总一样的专业水平。比如《深海风暴》之类作品就确实很精彩。某个外星人在火卫一上用弹弓弹波尔布特他家玻璃的小说虽然蛇尾,但是也算过得去。
后来我才发现译林大部分作品都没那么冷艳高贵,一般都是西德尼谢尔顿老师那种带有励志色彩的社会批判作品,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会被日本人归到推理范畴的犯罪题材。
其实推理就推理嘛,美国作家都经过专业训练,小说技巧比日本鬼子强太多了,一定不错看。
我真傻,真的。
在看这本之前我对迪弗老师一无所知,更不要说莱姆系列了,过去我就特讨厌安乐椅侦探,要是知道这是史蒂芬霍金侦探我绝对不看了。
《燃烧的电缆》我是当科幻看的,按照美国佬的分类,这叫“技术惊险小说”,因为不能说的理由,我对电力犯罪很有兴趣,觉得肯定是像克莱顿巨巨一样充满技术细节,然后线索一二三都只会导致你误入歧途,最后卷入政治阴谋,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
但是看到小说第一个犯罪现场的时候,我就傻逼了。
那种描写方式,一看就是高中物理不及格的天才查了一堆资料缠着几个业内人士编出来的。如果说第一个现场还算有点靠谱的话,高潮部分他干脆就连材料的电气强度都忘了。后来一查,老师第一部小说是十一岁的时候写的,哦呵呵呵呵呵呵……
果然我还是看得少,对美国科幻的印象根本就是错的。
(这小说还有个译名叫《驭电人》,有点味道,不过不符合中文科幻小说简单粗暴的命名美学,要真是用了这个名字我大概就不会上当了)
好吧,我不看科幻了,就当犯罪小说看吧。
我过去的印象是美国犯罪小说都是真实系的,按日本说就有点社会派,案子本身不重要,线索一般也是扯淡的,破案纯属偶然,所以小说重点不在案子上而在故事本身。
但是这个印象也是错的。
一开始我看墨西哥钟表匠出现的时候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直到嫌疑人变成女主管他弟我才觉得不妙——这怎么好像日本鬼子的思路,一个套一个,怎么复杂怎么来,根本不管合理性。日本人的美学就是工作量=质量,老师相比也是这个公式的追随者。
而且美国人还有个好莱坞带来的毛病——追求最大意外性,你要是看到作品开头出现一个无关紧要的路人甲,后面再没出现过,那凶手就是他了。这书至少套了3层假象,而且毫无推理,单纯的“你没想到会这么复杂吧,说不出话了吧。”
最讨厌的是老师还没忘记作文要首尾呼应,收尾部分的犯罪手法也是靠民用电。《睡偶》也是老师写的,我觉得比这本强多了,但是我要是学法律或者心理学的,肯定感受会大不一样。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个小说的套路,那就是1+1-3+2-4+5=25,工作量有了,意外有了,逻辑在哪里?
评价是推荐,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要是看了《人骨拼图》,对电缆的评价一定会上升的。
哦,另外,帮手A靠社会工程学找到凶手,然后喷了高科技小组一脸,这情节虽然很接近现实,但是我很不爽,我想给老师帖个标签——“自己连灯泡都换不了的文科生。”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5 01:20 , Processed in 0.22844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