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伊利亚随笔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春所言:对丁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
      这部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经典里的某些篇章,竟同布迪厄的看法不谋而合,这为我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背景下验证布氏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本书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本书所配的二十多幅插图,出自英国著名画家谢帕德(Ernest H.shepard)手笔,极具收臧价值。

    最新书评    共 2 条

    夕西然    没想到读200年前一个老头儿的随笔会如此有趣、如此亲切。本来觉得被推介为英国随笔典范的文章应该是满纸哲思、深沉古典、时时引经据典、处处长篇大论的样子,至少也像古老英国世袭的贵族爵位一样带着点儿高不可攀的劲头。可是,查尔斯·兰姆却完全改变了我的印象。      首先,从那篇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单身汉对于已婚男女言行无状之哀诉》之中便可看出,兰姆即使到了现代,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吐槽大师”。对于因家庭原因一生未婚的兰姆先生而言,已婚友人的一两句冷嘲热讽可能就成他心头大碍:“譬如说,那些结了婚的人认定我们这些未婚者啥也不懂,因此就对我们摆架子摆的十足。···一个单身汉在他们面前,哪怕对已一个很小的题目敢于略述己见,马上就会被他们笑为根本没有资格,不如免开尊口。”···于是,“满腔怒火”的兰姆先生在文章末尾不禁怒吼:“算了,对于我所认识的这些结了婚的男男女女,我不必再使用拉丁文代号一一细说了。只请他们在做人的礼貌方面改进一下吧,不然的话,总有一天我要把他们的真实姓名全公布出来,让那些肆无忌惮冒犯我的人知道知道我的厉害。”读这些气鼓鼓的话语不禁让人想起《悲惨世界》中对巴黎下水道长篇大论表示不满的雨果先生。这般真性情着实令人难忘!想想他们紧皱眉头、伏案提笔的姿态吧,你会觉得大师们都是如此认真而可爱!      当然,19世纪那些“伊利亚”的已婚读者们不知会作何观想?不过可不要就此认为兰姆先生是个“恶毒”的老头儿,是个没结过婚性情怪异的小心眼儿,那可就大大错怪他了。如果把这一篇又一篇文章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嬉笑怒骂喜形于色、擅长嘲讽与幽默、言辞中肯而又悲天悯人的大师。      当他回忆起往昔光景、旧时友人时,总是情真意切、娓娓道来。无论是儿时的学校友人、南海公司的老伙伴,还是那位把打牌当做人生的老太太,兰姆都用可以用寥寥数语让他们活灵活现。有时,他还不忘再夸张一些。比如在那篇让人叹息又忍俊不禁的《友人落水遇救记》中,兰姆就着实像个小孩子一般,以轻松幽默的语气来叙述整个世界。他一会儿把搭救落水老友的医生描述成童话中的巫师,一会儿模仿荷马诗歌般的语调来斥责那条剑河,一会儿又在梦中假想这位老朋友光临冥府时被古希腊诗人带上不朽花冠···我们在这般优雅有趣的想象中,似乎早已忘记这件事情本身是吓人且忧伤的。这种表达方式正符合兰姆先生本人的个性。据说,个子矮小、眼神深邃、有点口吃的兰姆虽然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却可以时不时以一两句十分有趣中肯的俏皮话搏来全场欢笑。      不过,何尝只喜欢取乐于朋友们,对于自己,兰姆也可以大挥手笔。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像小孩子的身份互换游戏一般,兰姆一转身变成了好朋友柯勒律冶,以他的口气来叙述儿童时期的兰姆在学校里是多么幸福。那时兰姆的的父亲还都健在,他们在学校里做工,住在那里,小兰姆便可每天享受家庭的关怀和可口食物。而相比之下,寄宿生小柯勒律治只能每天吃学校供应的那一丁点可怜食物并且默默品尝孤独。对童年幸福的无穷回味以这种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饱含多少深情。      另一次身份变换就更为与众不同了。这次兰姆假扮成“伊利亚”的好朋友,在哀悼刚刚去世的“伊利亚先生”。“他个子矮小、相貌普通、又有期期艾艾的口吃毛病,他在别人面前说话太欠考虑,他的朋友大都是些无恒产的人,他生怕自己看起来像个地方上的要人,他太像个大孩子···”在这位不知名友人笔下,关于伊利亚的一生林林总总,侃侃谈来。它们组成那个真实的伊利亚先生,它们是命运悲苦的兰姆一生的写照。      童年的时光已成回忆,精神失常的姐姐失手杀死了他们的母亲,也弄伤了他们的父亲。原本无忧的兰姆默默接受了命运的凄惨和亲人的死亡,独自承担起照顾精神失常姐姐的重任。如果读一读兰姆在当时写给好友 的信,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经过了怎样的挣扎,运用多么强大的力量来抹平创伤,又有多么大的勇气来面对身后的一切。令人敬佩的是兰姆先生将这一切融化于心,并未曾抱怨命运,反而像一个深切明了人生真谛的智者。所以,即时在忧伤时,他也把这忧愁感伤变成梦幻。比如那篇《梦幻中的孩子们》。       “他说过的笑话早已失去兴味,他讲过的故事也费人搜寻。他早就赶到老年冉冉而至。”在这篇假借别人之名所作的追忆文章中,兰姆将暮年之情写的十分耐人寻味。读过另一篇《退休者》的人就更难以忘记,兰姆是怎样描述了三十多年的小职员生涯,每天从九点到下午五点如在牢笼中一般,只有那厚厚的账簿是他的伙伴。然而,就像费尔南多·佩索阿一样,他在这漫长重复的工作之外漫游在自己的“第八大洲”。所以当退休的命令终于下达的那天,我们不难感受到兰姆发自内心的欢乐。“从名义上说,我的确度过了五十个年头。可是,如果你从这五十年当中刨掉那些并非为了自我,而是为了别人而耗去的岁月,你就可以看出我现在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哩。”看看这位老小孩的话语吧,即便是青春年少的人们也不好意思去浪费光阴了。      我们爱读伊利亚不仅因为他这种从容的幽默,优雅的俏皮,还有他的细腻敏锐、悲天悯人。比如《病体复原》一文中,描述生病时和病好后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时,兰姆真正写到了人的心窝上。我们只能有一种“可不就是如此”的感叹。还有那关于饭前祈祷、穷亲戚的长篇大论,都是圆融自通,有理有据,十分有趣。至于对乞丐、扫烟囱小孩等穷苦人们发出的怜悯之心与呼吁之词,也让人不由把他归为雨果那一类饱含悲悯情怀的作家。      当然,就像在那篇悼念伊利亚君的文章中所写,“他的文章多是一些急就之作,有许多华丽的修辞,”我们在阅读时总是遇到一连串来自于古希腊、莎士比亚或者弥尔顿等等那样古典的人名,兰姆行文中直接运用这些名字来,并不多加解释它背后的涵义,导致不知道其中故事的人不看注释就读不下去。不过这又何妨呢?“俏皮话和对它的赏识必须同时并存。一方面是闪电,另一方面就是炸雷。”兰姆曾经这样说,所以我们只管像雷雨闪电一般在这些有趣的文字中畅游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7-21 03:49
    bright    书当然是好书,翻译也是没话说的.   只是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我看萧老译的<尤利西斯>时也同样遭遇到了.   这本书是随性的漫谈,不讲大道理,是轻松幽默的风格,   所以看这本书本应该不吃力的.   然而由于大量漫长的注释(当然,这不是关键所在,比起现在许多书根本没什么注释的潦草态度,这样的译本不知要强多少倍!),被集中放置在文章的最后,以至于看时必须不断地前后翻书,对我这样习惯于睡前在床上看书的大懒虫,这样的阅读方式实在是太累了!   所以,我建议注释应该尽量简洁,然后还是放在同页的末尾比较好,比较方便阅读.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21:2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9:38 , Processed in 0.32721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