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戈铁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3 19:45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内容简介
      十八般兵器是现
      代生活中,人们对古代
      兵器的通称。其实古
      代兵器不止十八种。
      一件古代兵器也许就
      是一块锈迹斑驳的铜
      或铁,但本书作者通
      过70余篇文章,娓娓
      道来,从不同角度,讲
      述了“十八般兵器”
      的产生、发展、制作
      过程,并发掘了它们
      特有的军事文化价值,
      饶有情趣。此书写作
      手法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有一定的可读
      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钟少异,浙江平阳人
      ,1963年10月出生。1979
      年至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
      学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
      古代兵器史和军事史的研
      究。1988年受聘为《中国
      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
      学科副主编,1990年编著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在
      1995年主编《中国古代火
      药火器史研究》(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著《龙泉霸雪――古剑的
      历史和传说》(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另
      在《考古学报》、《文物
      》、《考古》、《自然科
      学史研究》、《传统文化
      与现代化》等杂志发表有
      学术论文。
      

    最新书评    共 1 条

    宇文搬    在《“金箍棒”的本义和“谱系”》一文中,周汝昌先生从训诂学、民俗学的角度考证出陪伴孙悟空的“金箍棒”其实是“荊(正确写法是竹字头下刑字加两点)觚棒”的讹传。“荆”指的是一种比藤还结实的荆条,尤为坚固,“觚”是觚楞,也即棱角。“荊觚”便是中华兵器的老祖宗——殳(音shū,同“书”音),“殳”的美名千古传扬,然而其形制却鲜为人知,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才首次揭开其真貌。      周先生认为张飞丈八蛇矛和关羽青龙偃月刀的柄也是殳。从钟少异先生的《金戈铁戟:中国古兵器的历史与传统》中,笔者得知三国时,丈八蛇矛是槊的别称,所谓槊,乃是矟的别写。东汉刘熙《释名释兵》说:“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可见矟是骑兵使用的长矛,标准长度为一丈八尺。《艺文类聚》卷六十引《通俗文》也说:“矛长丈八者谓之矟。”按汉代一尺合今23厘米或略多,矟的长度至少有4.14米。蛇矛,大概取其细长如蛇之意。画家绘三国故事,多将其矛头画成扭曲如蛇的形状,然而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兵器。      至于关云长的宝刀,据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成书的大型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所载,其刀格处有龙形装饰,加之民间神话传说,罗贯中据此拟出了“青龙偃月刀”之名。“重八十一斤”之说,则来源于武举试力用刀,有时也能赢得不谙战事之人一阵喝彩,明代《武备录》卷一○三卷就说,只能“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可见其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战阵搏杀,尤须耐久,兵器过重,最为有害。      在那些已然成为历史转捩点的战争事件中,古兵器无疑是最为有力的见证者和诉说者。可惜由于对古兵器所知甚少,以致三人成虎习非成是的现象不绝如缕。虽然我们早已知道官渡之战中曹军所使用“霹雳车”其实是移动抛石机,北伐时用以对付曹军的“诸葛弩”其实是连发弩,然而即便简单如射箭,却不知其射法可分为“地中海式”和“蒙古式”(电影《阿凡达》中出现的射法就原始如前者),遑论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的兵器,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戟”,辛弃疾《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戈”,都不知其基本形制。      为了避免此前的尴尬,我读了《金戈铁戟》。这本入门书中专门介绍了戈的基本形制:“戈头的前部称为‘援’,上下有刃,前聚成锋:后部称为‘内’,呈长方形,上面一般有一个圆形或长方形的穿孔,称为‘穿’;援的下刃再向下延长的部分称为‘胡’,胡上也有穿孔;援、胡和内之间有凸起的‘阑’……戈柄在先秦时期专称为‘柲’,用木和竹制作。戈的装柄方式是,将柲的上端劈开,挖出空槽,将戈头的内部插入裂隙,使柲紧贴住阑,然后用麻绳或革带绕过戈头上的穿孔系紧。”还有戈的使用方式:“一是钩,即以戈援钩搭住敌人(特别是敌人的颈部),用力回拉,以戈援的下刃和胡杀伤敌人;二是啄,即用援的锋尖啄击敌人;三是摏(冲),即利用戈援的上刃往前推击。钩和啄是戈最主要的功能,所以古人称戈为‘句(勾)兵’、‘曲刃’。”而戟头恰恰是由戈头和矛头(称为刺)组装而成,它以钩杀为主,又兼备刺击功能。      套用中国先锋小说先驱马原先生《冈底斯的诱惑》中那出神入化的“元叙事”手法,我应该在此处打断文章,并进行一番自我检讨: 本文既然涉及到考古学,笔者也如梁文道般尊崇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那为何没自然而然地结合他的知识考古学?或许那样写能使文章显得更有水准。事实上,福柯的考古学不同于传统的考古学,传统的考古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知识考古学是反历史学的。如果说在传统考古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历时连续性或线性连续性,那么在知识考古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历时间断性或非线性连续性也即断续性;如果说传统考古学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性遗迹,那么知识考古学则研究人类的思想纪念物即精神文化现象。      2010年01月10日  详情 发表于 2013-8-2 05:2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15:21 , Processed in 0.37087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