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 0
|
杜甫的五城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嘟嘟
读着读着就走了,走着走着就读了......
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才疏学浅。当初兔叔讲杜甫的人生轨迹时,我知道杜甫是喜欢漫游的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了更多发现。
看完这本书,我想我最佩服的是当年赖瑞和先生的勇气和执着。他去的地方不是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走过千山万里说不定就为了一座荒凉的山,一座偏远的庙,可以想想当初的杜甫是怀着多大的勇气跋跋山涉水遍寻古迹的。
想来现在拥挤到名山名迹的游客是不是少了一份虔诚的心?近几年每当有节假日时都会有报道说某某地方游客量创历史新高,去某地方的山路交通拥挤堪忧。节假日出去旅游就是出去看人的,有朋友这么调侃道。我真为那些长眠地下的先人捏了一把汗。现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确实说明大家的腰包鼓了,但是旅游的质量真的提高了吗?
详情
无忌哥
小评《杜甫的五城》
由于最近一直都很忙,薄薄的这本书竟花了我两周的时间才读完,更可恶的是我的电脑系统出问题了,所有的一切都陷入瘫痪状态,包括我的英语网上听了,我都好几周没听了。这个周末我终于有拿到完好如初的它。于是我想尽快写下这篇书评,不然时间一久我那令人讨厌的大脑就会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自序,在自序中作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的书可以分为两大类的观点:一类是旅游指南,另一类作者将其称为“旅行书”。而《杜甫的五城》这本书属于第二类,因为这本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赖先生(作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狂,我先列举一下他到过的地方——拱北、广州、长沙、岳阳、桂林、柳州、梧州、西江、梅县、潮州、汕头、西安、兰州、酒泉、敦煌、柳园、吐鲁番、乌鲁木齐、银川、平罗、五原、呼和浩特、武川、希日穆仁、大同、北京、太原、运城、盐池、洛阳、昆明、剑川石窟、大理、丽江、重庆、长江三峡、常德、桃源、张家界、王村、凤凰、贵阳、襄阳、宝丰、铁门、华山、秦岭、汉中、广元、昭化、南坪、九寨沟、松潘、若尔盖、夏河、临夏、临洮、西宁、青海湖、格尔木、上海、杭州、苏州、祁阳、永州、福州、武夷山、惠州、虎门、武汉、郑州、开封、嘉祥、曲阜、泰山、济南、安阳、满城、五台山、砂河、浑源、应县、三岔、榆林、延安、蒲城、韩城、三门峡、扶风、平凉、固原、麟游、咸阳、宣城。傻逼了吧!这就是赖先生九次大陆之旅所游过的地方。当今学校有学霸,在我看来赖先生就是游霸,说笑了。
著名作家刘心武评价说“车之旅,足之旅,眼之旅,景之旅,更是人之旅;文之旅,诗之旅,心之旅,随作者畅旅,或可有浴魂之享。”我认为刘先生对此书评价过高。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是:两极分化严重,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写得好。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没价值,其实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以前甚至都没听到过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缺少细致描写,很多东西都只是一带而过,感觉像流水账,缺乏文采,这些主要出现在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相对就好一些。此外,我觉得作者很有钱,出手很大方,这应该是题外话。
我感觉最大问题是:书名与内容不符,书名为“杜甫的五城”,但书中很少提到杜甫,对主体五城的描写更是简略,给人不可思议的感觉。还有很多想说的东西,但不知从何说起,就到此打住吧!
详情
金城小
在九十年代左右,作为背包客,作者独自一人坐着火车完成了寻路中国的旅行,与旅行札记、穷游攻略等不同的是,这是位唐史学者,先读万卷书而后行万里路,有着广博的文化积淀,与他同行的是渴求已久的实践,文本知识的脱节使旅游起来自然多了一份不同的味道,对于探究性更加明确,而踏着的步调完全是以史为鉴!他并不热衷于现代文明的繁华,宁愿坐着拖拉机去寻访鲜为人知的遗迹;他并不陶醉于某一件举世闻名的文物,宁愿坐在华山下品读自然的馈赠,有时遗憾并不遗憾……
文章的叙述没有什么技巧,私下也与诸多看过此书的朋友交流,似白开水般质朴的文风,琐碎琐碎到每一次花销的数额,是很多人质疑此书的最大问题,开始读我同样被此问题困扰,后来慢慢释然,觉得这正是种入世脱俗风格。读的不是寂寞,是内涵,作者无论从寻访的路线还是游览的目的都做足功课的,而那种上车补软卧,下车找地名宾馆,尝遍全国美食,喝起各地美酒,完全不差钱的旅行是我梦寐以求的。
读到作者三过兰州而不留宿一晚,心里很是郁闷,看了黄河就死心,缘分也只是和牛肉面的,还为此愤懑的发了条说说,不过细想来作为兰州人的我都不知道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也怪不得留不住作者的心,心头小市民的形象顿时被显现。
最后我只想说心境、心静很重要,修行不够的我以后不管有没有机会都要走一遍,然后再知其然!
详情
或曰
这几天断续读完赖瑞和的《杜甫的五城》,读得兴味盎然,这书果然比《坐火车游盛唐》更见精彩,我的预期没错。
这本书记录的是赖氏的九次中国大陆之旅,短短几年间,他几乎走过了中国的所有省份。赖氏是火车迷,行程主要靠火车,时或换乘汽车。这样的出行方式,显然不如飞机便捷,好像有些费时费事,但是,对于喜欢“在旅途”的感觉的人而言,也许,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赖氏自己说:“写作时,我把重点放在旅程本身,想以一种沉静的笔调,细写火车旅行的乐趣和一些比较少人去的‘非旅游热点’。”这句“自述”,除了“沉静的笔调”与我的阅读感受稍有不同外,其他的地方,确实很能反映这本游记的特点。
一般人旅游,通常都是选择“名气”相对大一些的景点,而作者身为一位唐史学者,他所关注的,常常是与“历史”——尤其是唐代历史相关联的景致。不管是访碑或是寻访故址,他的足迹所达,很多都是比较寥落的地方。有的景点,作者到达的时候,经常没有其他游客。这样的环境,虽然时或简陋冷清,但是由于没有受到当代旅游业的侵染,反倒使作者得以安静地流连徘徊,发思古之幽情。对于身处如此环境的普通百姓,作者也常投以理解、关切的眼光,很可看出赖氏性情中自有一番温厚。
身为火车迷,赖氏行文时自然不时涉及到各地火车的情况,尤其是他乘坐不同火车的观感。不管是软卧或是硬座,甚至车里的布置都还是老旧的木头,由赖氏眼中看去,即使有缺陷有不适,它们终究是各具风姿。因此,不管是在享受着沿路的声色光影中遐思或沉沉睡去,或是因为嘈杂和拥挤而无法入睡,他都能够以一种平易的心态去感受经由火车而来的旅途的生动。这样的心态和我多年来坐火车的心境完全不同,由于每次坐火车,要么是受经济限制而不得不身处杂乱不堪的车厢,连个座位都没有,要么是受时间限制,一定要在某一个时间到达某地办某件急事,有那么一阵子,我甚至有些患上火车恐惧症。赖氏的条件和修养毕竟非困顿如我者所能及。
然而,赖氏的自述中,更需要注意的一句恐怕还在于“把重点放在旅途本身”。不管是游访那些比较寥落的景点,或是不以火车的迟缓与杂乱为意,其实都是源于他所在意的或者正在“旅途本身”。他对不少名声显赫的景点,虽然也会特别着墨,但是,整本书中,很少看到他会对某一景点做详细的描述。也就是说,具体到每一个景点,他的用笔其实不多,尤其是,他很少将笔触集中在某一观赏对象上进行细腻的刻画。而且,他永远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因为查了一些资料,或者知道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在每个景点引经据典地去“炫耀”各地的种种“掌故”。赖氏笔下的山川河流、寺塔碑墓,固然都在他的历史幽情中蒙上很多怀古的缅想,但是,他决不掉书袋,一切都在他个人的情怀中。这是很难得的,他所追寻的,确实是一种乐趣。这种乐趣夹杂着个人的历史情结、家国之思、乡土情愫,但是,决不沾滞。他感到惬意的时候,可以爬了一段华山,就因为被中途悠然的意绪所迷,放弃继续登山,坐着享受那份悠远的心境,而几次被困在一些荒远的小镇,他却认为,那是意外获得停顿下来的机会,可以领略小镇的风情,在那些荒远的小地方,赖氏对于当地的人情物态总是抱着一种善意的关怀和真心的赞美。有时候,当他坐在车上、船上,他会希望,那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这种“在路上”的感觉,或许是他所沉迷的吧?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虽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对于自己注意到的《西游记》的“在路上”的那种状态,即使现在看来,也还是和个人的“理想”息息相关的情景。
赖氏写这本书的时候,环境是很令人羡慕的。早晨,把可爱的女儿送上校车,回到书房,坐在外面有“幽深的古树林和一大片青翠的草地”的窗边写作,自限每天写一千字,上午写作,午睡后修改上午所写文字,晚上读书,就这样写了九个月,这就难怪他说自己“那时的心比较宁静”。如此环境下,自然会引发出“以一种沉静的笔调”写旅程的自我期许。只是,以我的读者眼光看来,他的这种自我期许,最终并没有真正实现,也幸好如此,如果只是“沉静”,大概是不会过多地引起我的兴趣的。这本书的笔调,在我看来,打动人心之处,乃在于它是以一种“微近中年的心情”抒写一份“少年时浪迹天涯的理想”。
虽然开头的几篇偶尔还可以感觉到其中带有淡淡的自喜的笔调,但是,这样的“缺陷”很快就消失了。作者逐渐进行佳境,沉静中有新奇与热切,欢愉中有惆怅与安恬。“微近中年”的心情使得旅程如平静的水流,清澈、悠远,一切都那么从容自然,带着难名的“伤逝”的情怀;“少年”的理想又使旅途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时时闪现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幻想。于是,这样的书中,我既看到了逝去的历史,也看到了当前的现实,既看到中年的渐入平静,又看到少年的七彩的梦想。这种夹缠、重叠式的心境主宰着全书的笔调,深深地撩拨着如我者的心弦,同时,它也可能使得一些习惯了当代广告式和“到此一游”式的旅游文化的人对之感到疏隔、漠然,甚至失望。不是每一个经过这些旅途的人,都会有作者如许的感受与心情的。像我,其中有些地方也是去过的,只是,那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趣味、身份等的限制与影响,所见所感,与赖氏就难免不同。如果现在重游,也许又有另一番感受的吧?
由于赖氏的求学经历是由文学而史学,又长期在海外生活,而祖籍却是广东的梅县,自小的生活环境中偏又不乏华人。这样的个人状况使得他的情结与常人有所不同,其眼光也与一般的游客有异。大陆之行中,他既会国语,又能说客家话和潮汕话,这显然给他的旅程带来别样的亲切与便利。而且,他对景点的挑选,对路线的安排,明显带着一名历史学者的印记。读他的书,很强烈的印象就是他对历史事件与地理的熟稔,这固然与他出行前做足了旅游的“功课”有关,但是,这背后何尝没有作者的史学家的身影存焉。看他的行文,各“景点”的地理位置、路线、历史因缘常在三言两语中清晰可见,这样的写作,决不能以“轻易”之心视之。有些自然景致或许不那么好的所在,于赖氏心中眼里却能看出另一番风情,这就不是“观光客”所能想见的了。
我之所以读得大感兴味,也许还不是出于上面这些多少有点儿“堂皇”的理由,而很可能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枝节”。比如,其中的一些地方我曾经去过,而且,他专门写到我的老家潮汕平原,用的是赞美的语气,他还写到我生活过十年的济南,以及目前正寄身其间的城市,虽然后两者他的印象不佳。尤其让人亲切的是,他好像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买当地的好酒,并在惬意的时候,自斟自酌,还有,他和我一样嘴馋,对各地饮食都“心怀不轨”。而有不少地方,我看得笑出声来,举个例子吧,赖氏在惠州西湖游玩时,想到《儒林外史》中马纯上的游西湖,这个联想且不去说此西湖彼西湖的问题,只说赖氏想到的是马纯上“游湖以后,回到了下处,便‘关门睡了’。他竟‘睡了一天’,里面是大有文章的”,正是这种“里面大有文章”的想象,使我乐不可支。
或曰按:这是2010年9月7日写下的一篇旧文。今天,坐在书房里苦巴巴写论文,初冬寒意滋蔓,突然心中有些怃然,莫名其妙地想到这本书。真是奇怪。干脆把旧文翻出来,贴在这里,以作雪泥鸿爪之证。
详情
暗之瞳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唐史学家,他旅途中的目的地大都与唐朝有关,上溯至南北朝,下溯不超过宋。
很难相信,像作者这样一位“外宾”,居然能独自背包踏上一片片偏僻的土地去寻觅历史的足迹,一开始他还借着外宾身份坐坐软卧,后来只能跟当地人挤各种公共交通,有很多地方,他甚至只能搭乘拖拉机、小驴车前往。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走访的地方并非旅游热点:山东嘉祥的武粱祠、陕西麟游县的九成宫澧泉铭碑、西安唐太宗的昭陵和唐大明宫遗址。他所寻觅的是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尘封于岁月的历史遗迹。
作者是以一个唐史学家的身份去旅行的,所以,他的旅行不单纯的只是去度假而是与历史的足迹接踵,他能透过一个破败、坍圮的地方看到历史上的峥嵘与辉煌,看到历史的发展遗留的足迹,这与一般人的一般意义上的度假旅游是完全不同的。他常常一个人行走在荒凉的边陲小镇,不免有些许的孤独和忧伤,却也时常有着小小的惊喜和感动。
“ 我“想以一种沉静的笔调,细写火车旅行的乐趣和一些比较少人去的非旅游热点”。”
读书笔记之“难以解说的忧伤”:
茅津渡口,黄河水旱,水位猛降,渡轮停航,烂泥瘦削,草木腐朽......
韩城,一个荒凉落后的市镇,却承载了两千段年的历史,出了一位足以和日月争光的伟大史家司马迁。"祠堂下边,有一片不知谁家的农田。还有一头驴子,身上拖着一辆大板车,默默地站立在一棵青青的柳树下歇息,一动也不动。驴子的眼神永远是悲伤的。它立在那棵柳树下,给人一种亘古的感觉,仿佛一直立在那儿,伴守着司马迁的祠墓,已经超过二千多年了。"
“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已经干涸,老残的济南到底还是变了。如今的大明湖,游人繁多,湖水沉浊。
曲阜:孔圣人之故乡,今之旅游热点,孔府孔庙门票甚高,然破落失修。曲阜之糕饼、后现代之纪念品,使得小门生意独好,汉代名碑,顿失色彩......
"刘胜夫妇的幽灵,在这里静静地长眠了超过二千多年后,终于还是逃不过现代旅游的浩劫。金缕玉衣与长信宫灯已移驾博宫,只余陶器与泥佣相伴。"
中流砥柱崩了,当年修三门峡水坝时崩的,只剩下一小块孤零零的露在水面。而在唐代,中流砥柱使得三门峡水流湍急,困扰了精明的理财家,流尽了纤夫的血汗.....
《醴泉铭碑》:“ 他打开碑亭的大门。咿啊一声,高大的《醴泉铭碑》便悄悄的立在那儿。窗外的夕阳斜照进来,给石碑更增添一种古老永恒的感觉。碑身呈幽绿色,光滑滑的,石质考究,看来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类。它默默承受了一千多年来的拓印,而今连刻在碑上的字也被拓得快平了,快没了,只剩下薄薄的、瘦瘦的一层字迹。”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杜甫《塞芦子》
淡淡的孤独和忧伤......
读书笔记之“惊喜”与“感动”:
“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文笔之清丽,笔调之沉痛,历史感之强烈,也一直令我深深着迷。在这条陇海线上,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入睡。一千多年前,不知有多少军人、文人和赶考的士子,走在这同一条路上,到西京去。甚至连帝王到泰山封禅后,或者到洛阳过冬或“就食”后,回京也得走这条路。我躺在卧铺上,虽然很疲倦,却难以入眠。列车每到一站,我总是忍不住,悄悄爬起来,到站台上去张望一阵。”
“我就这样半睡半醒,经过三门峡、潼关、华山、渭南这些早已进入了正史和通鉴的城镇。第二天,一大早六点左右,火车终于开进了西安站。从小开始,一列长长的火车,慢慢开进站台的景象,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上,或者是在电影上,总会给我带来一阵莫名的、激动的情绪。总觉得,火车进站是一个很感人的场面,充满各种张力和联想。好比意味着:战争结束了,出征的军人,终于逃过了浩劫,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又好比一个长年在北方当官的人,终于辞官不干了,回到了温暖的南方。”
" 这三清殿的废墟,前面并没有任何标志,也没有任何围墙,只是孤零零的立在玉米田中。我也随着那些好玩的小孩,爬到土堆上头去。那里长着一些杂草。在夕阳下,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景物都染上一层温馨的金黄色调。 站在这一片废墟上,想起从前唐代的皇帝们,在面对忧患的艰难时刻,如何经常都会在殿中登高“北望昭陵”,或“北望献陵”,祈求这两位创业先帝的启示,寻求精神上的安宁。然而,这显然只是象征性的举动,因为在长安这一带,也不能清晰见到昭陵或献陵。我到的那天,正是天气晴朗,蓝天万里无云的好日子,但也只能见到一些不知名的远山朦朦胧胧的影子。"
“又爬了一个小时,经过十八盘路,终于爬上了顶峰。然后,转个弯,突然又有另一个高山湖泊呈现在我眼前。湖水一片黛绿,早晨的太阳从左边照过来,湖面泛着微微升起的烟雾,偶尔有水鸟飞起。有一群小羔羊,从湖的右岸列队走过来。湖后面,又是几座高山。我终于见到那座最高的终南山了!它苍绿的顶峰,在白云中若隐若现。阳光、湖水、白云和山影,交织成一幅光影不断变化的画。我幻想自己划着一叶轻舟,划过寂静的湖心,转个弯,隐入一座山背,航向永远的终南山去。'
“ 中午回到昭化,吃过饭后,我在旅馆的客房中,坐在窗前,喝着泸州老窖。窗外那不知名的青山很美,绿草很苍翠。在这样一个下午,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镇,对着这样美丽的青山饮酒,真让我有一种恬淡的闲散。直到我有些微微的醉了,像五四诗人王独清所说的,“身上添了中酒的疲乏”,才上床去,睡了一个特别悠长的午觉。”
“在镜海附近,见到一个藏族的水磨坊,用流水的力量来推动石磨。简简单单的,木头搭建的小磨房,立在水面上。它几乎隐在树丛中,在一片黛绿色的风景和水声中,出奇的动人,幽深极了。两个藏族小男孩,在磨坊外嬉水,浑然不觉我在远方呆呆的看着他们。”
“然后,乘了一辆藏民的小驴车,到树正海去。车上,有几个藏族少女,有说有笑。她们都长得很美丽,眼睛大大的,没有甚么打扮,穿着藏服,很纯朴,然而却有一种让人惊心动魄的媚力。看着这些藏族少女,我想起法文中所说的“致命的女性”,觉得她们很符合那种形象,美得可以致人命的。或许,只有九寨沟的美丽山水,才能孕育出如此“致命的女性”来。”
“ 我投宿在县城内唯一可以招待外宾的松潘县政府招待所。办好住宿登记时,才不过早上十一点多,走到大街上逛。县里只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走过一座木桥到城北的市集去。右边,是一座高高的青山,可能是岷山的余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左边流过来。溪岸上,有几棵杨柳树,柔柔的柳枝在和风阳光中摇动。在一个马路的交叉口,一名穿着鲜艳藏袍的藏族妇女,手里牵着一匹白马。她大概刚巧遇到一名老相识,两人便停在路口闲聊起来了,样子是那么的优游。那匹白马默默的在一旁站立等候,很有耐心。”
“我一直等到十一点正,看着邮局终于准时关上了大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回不得不相信了。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晚关门的一间邮局,而这样的邮局,竟位于中国川西一个边陲小镇,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 走过一座小桥,看着那条银蛇一样的小河向东流去。不远,有一名老头,独自坐在河边垂钓。更远处,有人骑着一匹黑色的马,在放牧一大群的牛羊。夕阳就将西沉了,西边的天空染上一大块橘红色。我终于爬到那隆起的小丘顶上了。风很大。远方的山峰,无言地躺在夕照的金黄里。我站在这山丘上,独立在天地的苍茫之中了。
啊,若尔盖,人间绝美的牧场!”
“最让我惊讶的是,流经安阳市的洹河,竟如此接近这宫殿区。我站在那宫殿废墟上,洹河就在我的脚下。瘦瘦小小的洹河,在一片小小的树林山坡下,静静地往东流去。在早晨的太阳照射下,它发出闪闪的金光,一切仿佛就像三千多年前的某一个清早那样。我不禁发了呆,似乎可以见到殷商晚期的一个宫女,提着锥圆形底的盛水陶器,穿过树林,来到这河边汲水,然后回宫里作饭。”
“清静、纯朴和天然”......
《全国列车时刻表》
真的很艳羡作者可以像一个诗人一样游走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旅程上。周车劳顿后,在客店饱睡一顿,然后自由地穿梭于一座座陌生而熟悉的山林或城市,打量着世人匆匆的生活,仰或映照着斜斜的夕阳。偶尔的小憩是伴着旅馆窗外的青山,听着汩汩的泉声,品着醇香的美酒。吟叹于名山都邑,村落古镇,历代名碑,历史典故;简陋的火车站,洒满阳光的边城的早餐摊,人间烟火的气息别具风韵。不禁感叹这可能就是一个唐史学家独有的纵观历史的瞻泊情怀,清淡的沉静的笔调与宁静自然的心境。
详情
独孤求
拿到书,首先我想到的五座城池是巩县,扬州,洛阳,长安和成都,心想按这五城来追忆杜甫的一生应该差不多吧。但赖先生没这样写,因为书名源于杜甫的一首诗《塞芦子》: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这里的五城指的是唐代西北重要的五座军城:丰安(今中卫),定远(今平罗),西受降城(今五原以北),中受降城(今包头以北),东受降城(今呼和浩特以北)。赖先生因为想感受“五城何迢迢”的滋味,想要坐火车由兰州到呼和浩特旅行,后来却一改初衷,九次到大陆旅行,行程48658公里,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可谓壮游。其实,这本书叫做“坐火车游盛唐”反而更为准确。
关于这本书,我要补充两点:1.92页的“大漠孤烟直”:内蒙古接近河套一带,从秋初到春末,常形成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近地面温度特高,向上则急剧下降。烟在由高温到低温的空气中越飘越轻,又无风力搅乱,故凝聚不散。2.131页:古代历来盐分为四种: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和岩盐(矿盐)。西周时运城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历朝历代除了作为贡盐外,还养活了无数百姓。说解池是大地之母毫不夸张。
这本书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写的非常“认真”,细致到无微不至,细致到不厌其烦,乃至细致到显得琐碎。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看到1990年宝丰火车站里挂着“严字当头,铁的纪律,团结协作,优质服务”的牌子,还知道1990年在松潘寄个包裹到香港要二十元三角……
但是赖先生旅行的时候带着一种我所没有的视角和心境。首先对于热门旅游景点,他没有过多叙述,而是刻意避开了,反而花更多精力在那些冷门文化景观上。其次他把目光更多投向了下层民众,不着痕迹的写出当时的社会万象。而那些景象,对大陆人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会有人去写。最后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平静的文字背后我可以读出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他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灵光一闪间,书中也间或出现让人沉醉的画面,如过三峡时“我”在甲板上的很中国很诗意很悲伤又很幸福的状态,如盛夏“我”穿着背心乘车走在山西高原时领会到四十不惑的境界,等等。
最后借用官方评论来做个总结:“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者以平静的叙述方式、饱含深厚的人文情怀,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祖国历史的追怀、对壮美河山的挚爱以及对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关切。种种情绪,像一股潜流,静静地在文字背后流淌。此书像一壶淡淡的清茶,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滋味。”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9:50 , Processed in 0.29528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