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书馆之恋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1: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常去的图书馆里,我们在他人的目光注视下阅读。阅读常常让我们置身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一种精神上的别处,比周围的世界更加真实。阅读时我们忘记了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或愉快或不以为然的目光,也逐渐忘却了身体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95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9 16:59:31 | 只看该作者
      传统图书和数字技术下的阅读之争,早已经开始,各家各言,每种方式都有极力推崇的人,而我更偏于传统阅读,虽然也会在网上或手机上看书,但是怎么也不如捧卷而读,在图书馆里闻着书籍里散发的气息,听着来自书籍里的声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9 21:51:4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标题党,评论和这本书完全无关。
      
      
      
      
      我给了还行,是因为我没读下去。当年是因为标题才买的,结果发现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神神叨叨的言说。
      现在还是冲着标题来。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修正过的,我也不例外。占领我记忆的很大一片场所都是图书馆。
      
      【小学时代】
      
      早就成了某派出所的地方,原来是YS图书馆,是我第一个栖身之地。
      
      小学时候大家都去CY综合商店借漫画看,我周末屁颠屁颠去YS图书馆借冗长乏味的世界名著。最有意思的是凡尔纳跟卫斯理了。
      这时候的图书馆洒满阳光。一个永远男生头的矮个小女孩,常常就着所谓的世界名著名单踮脚找书。
      是在那栋楼的三楼,还是二楼。因为是镇的规模,很小,就几排书。人也少,从来没见过我这般年纪的。
      用的借书卡是每借一本书一天算钱的那种。三年级大概是1角,后来涨价到2角。所以我看书飞快。
      借书卡,就是一张硬板纸而已,红色的框,标上数字。领到新卡,然后看着阿姨一个勾一个勾打,我来回奔走最后几天卡已经被汗水浸湿变软了。
      
      在书里的世界是最棒的。书架间来来回回,抽出一本感兴趣的,抚上书脊,像是可以感受它的脉搏。
      书是不会背叛你的伙伴,一本又一本书,像是延续与自己的对话,脑子里充斥的浮躁,都能在书里获得平静,不管是斯蒂文金还是但丁。
      
      【初中+高中时代】
      初中的图书馆, 有两个,学校的,还有那时的市图书馆。
      
      学校的图书馆,就是几个教室罢了。书很少,人也少。借过点江户川乱步的变态小说,影响力非凡。
      
      上初中后,YS图书馆拆了,就得坐公交车去稍远点的市图书馆。
      穿过一个有很多打铁铺的小巷,就到了。右边有一家水果铺,现在也是。汤包店...忘记是什么时候开在了对面的。
      五层楼,一楼是借书室,上面是一些期刊阅览室参考资料室什么的。
      这里是办年卡的,所以不用赶着看书了。
      
      很老的楼了,又建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常年开灯。江南湿气重,经常地板都会冒水汽。
      借完书我喜欢走上二楼或者三楼,有时候去看会杂志,有时候只是想听听自己的脚步声。这里非常安静,没有一处能比得过。只有老人才会来这里,戴着老花眼镜捧着梁实秋鲁迅之辈念叨。
      
      这个市图书馆是我对图书馆最深的怀念,可能就是因为那永远的潮湿和阴暗,不属于这个浓墨重彩的年代,就算是刚进的新书,也被这样的氛围故意做旧。
      而我喜欢旧书,那种封面已经烂掉了,用写上书名的牛皮纸来代替的书,最为喜欢。看着书里面斑斑霉点,都想好好的闻一闻。
      
      如果小学还有点母亲强迫的意味,初中就是真的爱上图书馆。没有叽叽喳喳的人,只有不会说话的好伙伴,太美好了。
      
      高中读书时间骤减,也就高一去过学校图书馆几次。高中的图书馆,和整个校园比起来,太寒酸了。
      特别的回忆就是,人生唯一一次暗恋是从图书馆开始的。后来看《情书》的时候哭得不像话,也是想到他了,仅是作为回忆的人存在了。
      他应该永远都不知道这件事,好像是有点浪漫呢,就把暗恋就埋葬在那个很破的高中图书馆里吧,在那里发生的,就应该这么安静的冷冻在我的半岛铁盒。
      
      【大学时代】
      
      高中开始市图书馆就搬了,应该是全国县级市的顶级图书馆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人很多。
      大学的图书馆,更多的是借一些参考书来copy论文。
      
      记忆中的图书馆,只能刹车,还不够久到让我回味。
      
      但是,我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图书馆的路上。=V=以此总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2 23:24:1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作者在对图书馆怀念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传统图书馆的留恋。作者在最后的一部分里,阐述了新时代下图书馆的危机。图书馆最大的敌人是那些电子书和电子产品。
      
      随着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书貌似有代替传统图书的趋势,它有许多优势,轻便,更容易让人读到。加之上网等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图书馆似乎很少人会去了,人们会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去图书馆的人少了许多,他们怕厚重的书籍,他们讨厌看到被别人翻过无数次已经掉页的图书,他们宁愿自己买一本(网上购物日趋成熟),他们更喜欢拿着手里的阅览器,随意的翻看。
      
      “不管人们愿意与否,这种把文本压缩为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倒退。因为最现代的批评方法表明文本的意义同样也依赖于载体的物质性。同样一张招贴,写入“七星文丛”中的某册和被缩减为明信片格式,其结果不会是一样的。人们非常清楚一个豪华的版本会改变人们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改变和19世纪的两栏通俗版本对理解的影响同样深刻。现出的数字化把一切都拉平了。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在去个性化。以统一、实用和方便的名义,数字化甚至让人忘记了什么是阅读的根本和阅读的乐趣。 数字化只是通向文本的一个途径,而并非唯一道路。”
      
      
      我时常觉得,数字化的图书只有内容,它不能让人能够品味到其他的。比如在看一本书时,很多人会注重它的封面设计,或者排版,以及纸张的选取,还有书味。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应该是里应外合。可惜,人们会渐渐失去这种理解和热情,就像曾经的音乐CD唱片,我们不仅欣赏歌曲,也会看重随CD附送的歌词本以及封面的设计一样,数字产品,让我们失去的更多的是一种身心的愉悦。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8 10:14:52 | 只看该作者
      我历来不爱看当代的译著文学作品。往事随风,傅雷、梁实秋这些翻译大家早已不在,现在能够潜心研究翻译内容,重神韵甚于意思的翻译人越来越少了。加之文字本身拥有的专属意味是积累多少年的翻译工夫都无法准确传达的。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若不是朋友赠书,恐怕我也不忍卒读,担忧的是毁了心中那一点中文的语感。只好略略翻阅,尽力捕捉过眼的思想精华。
      随便翻阅,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历史总是不停地嘲讽,正是以一本书的名义,或小或大,或红或黑,或者普通或者只针对精英,图书馆才曾经、正在和将要被付之一炬。原来,很多书籍的毁坏源自另外一本书的名义-----比如亚历山大图书馆,毁自《古兰经》的启示。毁书的名义背后,是冠冕堂皇的理由。道德、宗教、哲学、政治,皆可以为毁书之道护航。秦始皇焚书坑儒,打着维护统治的旗号;纳粹在法国禁书,举起的是道德的大旗。
      毁书的人,他们一定不爱书么?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纳粹的集中营里有艺术,像自由一样美丽。谁能想到,古勒莫告诉我们,纳粹的集中营里还有图书馆呢?虽然经历严格审查,可还是不死的书香。杀人如麻希特勒,其私人藏书室据说有大约16000册藏书,涉猎军事、历史、建筑、艺术、占星术和文学等诸方面。要想驾驭出了歌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民族,没有书籍垫底,实属登天之难。乾隆大兴文字狱毁人不倦,毁书不止,可在他任内编纂而成的《四库全书》又何尝不是彪炳千古。更近一点的事例,老毛读书无禁忌,资治通鉴读了17遍,对各类笔记小说古典文学驾轻就熟,毁起书来同样轻车熟路,连带写书的人,一并销毁。司马光九泉之下是否想到,当初写下的满纸雄文原指望泽被后世,尽史家一点道义,谁想落入私人书囊,打着实事求是的幌子,成了排除异己疯狂内斗的钦定教科书。那些在历史大江大海中沉沉浮浮的人物,成了老毛半夜起草新时期斗争大戏的参照物,不知他有没有记得写上“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恐怕连这点慈悲都不会给!司马光若是生在当代,恐怕老毛不会尊称一声师傅,倒很有可能把他投入万丈深渊。因为他看得太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3 03:10:40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向都对图书馆抱有好感,当年上大学那会,新建好的北区图书馆是我附庸风雅,装13的第一去处。我会带上法语作业,一瓶水和装在好看铅笔盒里的几只彩色记号笔坐在存放世界史书籍的书架附近,把仅有的几本世界史书籍通读个遍,偶尔抬眼看看附近有没有帅哥出现,可惜的是我们外院永远都只有单位数的男生总量,和更加惨不忍睹的质量。
      
      我们也许都有体会,在图书馆或者咖啡厅更能高质量地完成手头的文字或者工作,因为周围的氛围会让我们更集中注意力,反而独自在家就东游西晃就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我比较喜欢靠窗户的位置,下午的时候有阳光照到桌子上,图书馆的窗帘都印的是古体的文字,周围萦绕着图书馆特有的油墨和纸的味道,写完万恶的法语翻译后,我把字典归还原位,就开始享受我最喜欢的自由时间。
      
      我并没有把这本书当做是某种学术著作来看,我只是在里面寻找能使我产生共鸣的点。我喜欢Sex and City电影版里Carrie去借书的那个城市图书馆、那些有着时间沉淀的古老阅读室、古旧书陈列室、有年头的倾斜的阅读桌和绿灯罩的台灯、人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边看书边做着一些别人不易察觉的小动作,比如抠鼻子……
      
      在北京我就再也没发现有哪座图书馆能满足我的想象,国图里都是些学究型人才,他们不论男女都称某位他们敬仰的学者为“先生”,我怎么就这么反感这个词,不是针对这些“先生”们,而是这些读书读傻了的眼镜男,一点都不与时俱进,为了不看见他们,我更愿意在家阅读。
      
      啊,对,还有一个法国文化中心,在工体西路,光彩国际公寓的一层,在小孩子少的时候,那里的氛围还不错,有阅览室、书店和电影厅。如果公司搬回朝阳门,那里就是我要常去的地方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4 08:01:37 | 只看该作者
      “对我来说,由阅读、思考、写作和各种社交活动构成的在图书馆的日子就是一种对我的研究和平衡必不可少的氧气。我听天由命地想到我必须面对哪天因为年龄的关系我行动困难,连书目也翻不动。到那个时候,我还会有,至少我希望如此,梦到曾经陪伴我一生的图书馆的能力。”
      
      和作者一样,我对于图书馆也差不多具有同种感情,把周末在图书馆的时光看作莫大的恩惠和完全幸福的时刻。无论哪座城市,如果说让我选择其生活核心的话,我定会选择图书馆。即使是在杭州,美不胜收的西湖被认为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却也取代不了图书馆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能为思维注入活力,但是身在图书馆,那种沉浸的感觉对思维的影响更加深厚、有力。
      
      我的图书馆之恋曲中共经历了3位“恋人”,各有其个性。
      
      (一)        粗犷的沈阳老图书馆
      
      沈阳的老图书馆是我的第一位恋人,她租用了地段极佳的市府广场区域,交通四通八达,身处曾经最高的建筑“火炬大厦”裙楼中,可谓大家闺秀、出身豪门。但是,对于我这个穷酸的书生却毫不亲近——它位于车道的交汇处,车流量极大,每次去图书馆不得不横穿这条繁华的马路,一路小跑后仍不免有战战兢兢的感觉。然后,拖着两条因奔跑而疲惫的腿,还要登上十几级台阶才能进入,就像个书生进衙门一样狼狈。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沈阳图书馆的层高都很高,光线通透性很好,但玻璃是褐色的,有些故弄玄虚的庄严感,坐在窗户边,望出去是滚滚车流和韩国SR房地产公司售楼处,它用一些装饰材料在外墙上搭建出一个模拟高楼,真是对《建筑的七盏明灯》中“真理原则”的极好讽刺。(最近读到沈阳楼市的一篇评论,才知道SR新城卖得并不如意,当年这个市府官员的座上宾一直欠着不少债务。)
      
      由于这个图书馆可能是租借的写字楼,所以建筑中没有体现出图书馆的功能区域性,一个个小办公室占去了不少空间,整个借书区域也是拆散的。就好比她家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房间,但是真要让我找到她的闺房,可要爬上爬下找遍全楼才敢确认。
      
      幸亏这种粗犷的性格没有给我带来多大困扰,我是一个对复杂事物有特殊好感的人,喜欢把别人认为困难或复杂的事物剖解开来、研究明白,对地理位置、计算机都是如此。我大学二年级为了考计算机4级(2、3级已经轻松考过),2周中天天泡在了沈阳图书馆,在犹如静止的时空里,艰难地咀嚼着汇编语言等从来没接触过的考试内容。4级证书顺利地考下后,我还是挺感谢沈阳图书馆这位恋人在考试前的陪伴,感谢她在繁闹都市中提供了一方安静的绿洲。
      
      是的,无论图书馆身处多么嘈杂的环境,进入阅览室后,我的心定会随着满目的书架而沉静下来。我曾经计算过,普通书架的一个格子可以放40本书籍,竖向上下放置7个格子就是280本,横向又有6列,加上书架可是双面的,一共可以放置3360本书。以我去年阅读一百余本书(每三天读一本)为参照,如果要读完一个书架的书籍至少要花28年的时间!经典之书那么多,而人生如此有限,有生之年能读懂半个书架的书足矣。
      
      (二)        阴郁的南京老图书馆
      
      到南京的第一个周末,我就计划好到南京图书馆办图书证了。
      
      你体会过那种相亲的感觉吗?知道对方就快近了,那种心跳加快、面红耳赤的生理反应。我在走近南京图书馆的时候就有类似的感觉,我猜想南京图书馆在繁华的珠江路不远处,应该也是人声鼎沸吧?它的建筑会不会令我眼前一亮呢?它应该是坐拥书城吧?
      
      但我穿行在熙熙攘攘人群中,反复走了几次也没找到,还是直到经过一大妈指点,才在一条巷子里寻得南京图书馆的牌匾。前后看了看才最终确认这的确是南京图书馆。
      
      第一次见它的失落感恐怕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一进门是个不大的院子,院子脏兮兮的感觉,很有衰落的工厂的感觉。我估计再寻找一下,也许能在院子的角落里发现个建材什么的。进门的左侧就是南图的主体建筑,是个毫不起眼的普通建筑。一踏进来,外面的暖阳霎时不见。我记得第一次去,是想找本Python语言的书籍,计算机书架在某个阅览室的最底部,脚下的木制地板踩过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天花板很低,窗户窄小,就像走在人家的地下室里。平时来借书的人不多,尤其是下午4-5点走入这里更显恐怖,我借完书之后也是很快就离开了,总觉得此地不宜久留。
      
      我唯一觉得舒服的是,门口的两个小窗口后面的阿姨,办理、退还借书证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南京的最后几个月里,新的南京图书馆快建好了,其建筑漂亮大气的外观与老图书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阴森的老南图在我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我思索这种强烈的反差:安静的书籍躺在阴暗的角落里等着你去发现,与你的头脑同样可以碰撞出强烈的火花,只要你的心是炙热的,书籍内在的思想依旧可以点燃你内心的热情,而无论它在阴冷中忍受多少年了。
      
      (三)        精致的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有很多乐趣是前两个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也是通过这个图书馆,我提升了辨别书籍好坏的能力。
      
      在这个图书馆呆的时间愈久我就愈喜欢这里:曾经这里的书证是收取年费的,现在改为免年费,只需要押金就可以办理了(好像是中国首个开创免年费的图书馆);曾经必须拿图书证进门,现在拿身份证和市民卡同样可以进来看书;曾经只能借3本书,后来扩展为一次5本书,而且超时一周之内都不会收取额外费用;曾经提包必须存在门外,还要收取1元的保管费,现在不仅可以带着包进入阅览室,还提供了自动的免费存包柜……对于读者来讲,这些客户体验的提升都是极到位的。
      
      另外,浙图于我还有额外的乐趣:从窗户望出去是绿树成荫的宝石山,在劳累的时候我可以在图书馆的四周竹林中走走;我可以带着笔记本使用免费电源和覆盖全市的华数无线网络;中午在读者食堂花8元就可以饱食一餐,这里的饭菜口味无可挑剔,那位收钱的大叔即使对10元钱也要一丝不苟对着光线照照看;阳光明媚的时候,我可以借书后在一栏之隔的黄龙洞景区草坪上躺下来阅读,草坪上总是有很多小孩子在嬉戏;我有时读书读到兴致盎然,掩卷后回味无穷之时,爬上宝石山,欣赏山脚下的秀美西湖。
      
      在精神上,浙江图书馆给我带来愉悦的惊喜也不少:
      
      *摆在图书馆门前的周末书市风雨不误,我因此淘到了不少便宜的杂志和好书;
      *《周末大讲堂》请过卞祖善、潘石屹等名人演讲,言语平实,营养丰富。本周请的是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整个礼堂挤得水泄不通,过道上坐满了人,两个入门处塞有5层人墙阻隔,刘伟用了极其通俗的言语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引得观众频频点头,尤其是讲到一个东北县长在三年把一个县终于弄成了国家级贫困县当作成绩汇报时,下面观众爆发出许久的笑声;
      *与浙江音乐厅合作的音乐会,只需20元的门票,就可以听到来自欧洲音乐家们演奏最纯正的音乐,那场木管二重奏的演出,精彩纷呈。只是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听音乐会的习惯,总是发出各种各样的响声,包括我,在这样的平民音乐会熏陶下才知道了何时该鼓掌,如何与音乐家互动。
      *在北京奥运期间免费开放视听室,可以随时入内观看大屏幕投影。我记忆很深刻的是,第一个比赛日的上午,我偶然发现这里在放映女子48公斤级举重比赛,很多读者和图书馆员工聚在一起,共同为陈燮霞加油,一起叹息一起喝采,比赛后才知道这是中国取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在离开学校许久之后第一次找回这种一起呐喊的记忆。
      
      在浙图,我能熟悉每个书架上放置的书籍类型、我能记得哪个座位下有插座、我会从一个人的看书姿态能大致猜出他在阅读哪一类书籍、我练就了从封面装帧来判定书籍好坏的能力……
      
      结语
      
      杉浦康平曾经谈论书籍具有五感:1)书的重量感;2)手触摸的感觉;3)打开书,随着书的翻动,油墨和纸张的气味不断地刺激着读者的嗅觉;4)书页翻动,纸张的声音;5)读者阅读书籍,最直接的视觉感觉。我的图书馆之恋也是体验书籍给我带来的各种感觉,当日暮降临余晖洒满窗外的树林,我用手轻抚过架上的书脊,我将感恩送给了书籍和图书馆。我和朋友说:每当走进图书馆就感到文思泉涌,很多工作的思考都是在图书馆完成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图书馆我会更加沉浸,用一种恋爱般的气息来呼吸带给我无限的创造力。
      
      生命值得经历,图书馆值得爱恋。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6 22:17:22 | 只看该作者
        在常去的图书馆里,我们在他人的目光注视下阅读。阅读常常让我们置身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一种精神上的别处,比周围的世界更加真实。阅读时我们忘记了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或愉快或不以为然的目光,也逐渐忘却了身体的束缚。被书吸引的读者完全沉醉其中,就像一个嗜睡的人一样任凭身体做出一些冒失的举动。沉浸在阅读中的读者自己毫无察觉就会做鬼脸,抓头皮,叹气,傻笑,皱眉,有时还会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技巧挖鼻孔,掏耳朵。我的本意并不是谴责这种随便的行为,人们可以将类似行为视为一种重获的自由,或者正相反,一种不合时宜地追求自由的结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22 14:52:10 | 只看该作者
        对我而言,并不能清楚说明幸福是什么,而有时我感受到的,也许可以称为幸福。
        场景一。下班后,查到想看的书,记下条码,然后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间寻寻觅觅,眼睛一亮,抱着书回家,神采飞扬。
        场景二。面试结束,要从遥远的地方赶回家,即将下地铁时不经意的回头,发现传说中的“光合作用”,转一圈,抱回一本书,恋恋不舍。
        场景三。开心网,朋友点到我答题。如果有任意的钱,想要做什么?回答:开书店,开任意多家,洋洋得意。
        ……
        虽然没有大家看来表面的耀眼,可我大概是个容易感到幸福的人呢~借以书的名义,常常在小小的瞬间,能够从心底发散出真正的幸福之感。
        合上《图书馆之恋》,感受到很多共同的场景,与书有关的心情。可以作为我的幸福场景四。而我的小幸福,大多与书有关。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4:49 , Processed in 0.0452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