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家陈寅恪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书作者参以陈氏的文集、诗词,完成这本系统论著,深入研讨了陈氏一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成就与地位有持平之论,对陈氏寄托感情的《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等力作亦有中肯的评析。本书初版由香港波文书局1976年印行,后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1977年先后两次增订再版;其间,1992年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以《陈寅恪评传》为题出版简体字版。此次再版,据1997年联经版,并经作者重新校订。

    作者简介
      汪荣祖,原籍徽州,1940年生于上海,抗战胜利后即随父母移居高雄。1961年台湾大学毕业,1971年获美国西雅图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柏堡)任教三十一年,曾任美中学术交流协会访问学者,上海复旦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咨询委员,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纽约Peter Lang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研究丛书》主编。出版中英文专著十余种,包括《史传通说》,《史学九章》,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 and Modern Nationalism(Oxford),A Paradise Lost: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Hawaii)等;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散文集两种,《学林漫步》与《诗情史意》。
      
      
      附: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钻研梵文、巴利文和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1926年归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后任教于国内各大学及香港大学。1949年后,任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学识渊博,治学涉猎中外,于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语言学等均有造诣,尤精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及清初之文学、以及佛教典籍等研究。主要著述有《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

    最新书评    共 3 条

    四廢書    1、考據與義理:考據不是研究的終點。由考據求證史實,從史實提煉史識。考據纔能由單純的求知手段與義理對接。      2、學術、學人與時代:學術儘管與現實有距離,但它不存在於真空中。不同時代的不同學者身處的環境,面臨的困境,要解決的問題不同,這必然影響和改變著學術的面貌。學術、人物、時代,三者要連接起來,整體觀看。      3、文史互證:文學和歷史、文學與思想,真的沒有分得那麼開。古代文學自說自話的日子是不是久了點?      4、學問的根基:校勘、考據、辨偽、小學功夫、徵用材料的範圍,一言以蔽之,處理文獻的能力。此外,經典的閱讀亦不可少。所幸自己的思路一直都是對的,希望能堅持下來。      5、詩文修養:為傳統文史學問之人,詩文修養不可少,老弟這方面功夫還要加強下。采藥兄昔日之言,猶在耳邊。     详情 发表于 2013-8-9 23:59
    viking     早闻其名了。先生名字中“恪”字发音为“que”,是为对其尊称。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特别之处时,就对先生肃然起敬。    史学家,我不懂史学。先生艰辛却坚毅的人生,自由而独立的学术坚持,这是我心目中的学者。学术,可以不去理会政治。先生真是奇人,看书过目不忘,懂得多种语言,双目失明以后仍然授课;史学研究大家可以信手拈来首首诗歌。       生于帝国之民,死作共产之鬼。    出身于不夷不惠之间,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    这都是先生自己的诗句,是先生一生的写照。想想,先生在文革时期的遭遇,悲痛啊!作孽的党!       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关于文人的自由,书中还有这么一段:“一般而言,自由主义者根据二恶相较取其轻的选择,其右派选择了国民党,其左派选择了共产党。但无论左右二派,大都对国共二党均无幻想,只是表现中国自由主义者的一种无奈。”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国是否还有自由的学者所在。寻觅中……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是陈先生为王国维题写的纪念碑铭。汪荣祖认为这正是先生自己一生最好的评述。我认同。独立、自由。能有几位学者可以担当这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01:15
    soviet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陈寅恪的一生,恰做了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汪先生的这部书,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纵观寅恪先生的一生,大抵是不自由时多、顺遂时少。在大时代的阴影下,往往为历史的波浪所裹挟,不能自已。    当抗战军兴,北平沦陷,为陈寅恪人生一绝大转折点。此后父丧、书亡、目盲、足膑、辗转流徙、再无宁日。    寅恪先生岂不想在清华园过宁静的书斋生活,然而异族入侵、身为前朝勋戚之后、幼诵孔孟圣贤之书的陈先生怎能留在敌占区做亡国奴?故携家南下,开始了“辗转西南天地间”的漂泊生活。    旋接英人汉学教授之聘、本拟赴英,谁料欧战爆发、道路悬绝,此又岂人力所能为之。盖皆非先生之所愿、而时代之所迫也。    至抗战胜利、山河重光,先生本可继续治学,做出更大的成果,岂料赴英归来、风云突变,内战爆发。又打破了清华校园的宁静。先生乃不得不再度南下,从此“无端来作岭南人”,直至生命的重点。在建国后那万马齐喑的岁月中,被剥夺讲课权利十余年,只能以“颂红妆”为事,最终死于“文革”。此又岂先生之所愿,然时代如此,不得不然耳。    总而言之,汪先生的这部书可概括为“一部自由思想的历史、一部不自由人生的历史”。论者每以目盲为陈先生后半生治学的最大障碍,其实那对聪明如陈先生者只是枝节问题,而最大障碍端的在时代。    或可以陈先生的诗句做本文的结尾:“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02:1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7 05:16 , Processed in 0.05254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