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茜茜公主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2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0:4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茜茜公主:伊丽莎白(一位不情愿的皇后)》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内容简介:伊舍尔小城的婚约、小茜茜——1853年的奥地利——女亲王索菲——皇帝的婚配计划——巴伐利亚的卢多薇卡和马克斯——一见钟情——迟到的调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63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0 00:32: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的时候,是为了那个吸引人的标题——伊丽莎白:一位不情愿的皇后。不情愿?到底是为什么不情愿呢?我不懂。
      
      茜茜本身是一个生活在乡野之间的公爵小姐,头衔甚至还不是一个公主(茜茜的妈妈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里安一世的小女儿,父亲是她妈妈的表情,一位巴伐利亚公爵)。茜茜热爱自由,她喜欢其他的大家小姐所不喜欢的一切,比如赛马,比如登山。茜茜没有她姐姐海兰妮的安静,但拥有弟弟卡尔的调皮,茜茜还有自己的古灵精怪。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茜茜就是如此,她不爱被拘束,她向往自由,就如她的表侄子,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般,不愿意沉溺在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之间。
      
      1854年4月24日,未满17岁的茜茜离开父母,远嫁到了千里之外的维也纳。当上了所有女孩都梦寐以求的皇后。茜茜是抱着恩爱如蜜的爱情生活去的,可是,她错了。到达奥地利之后,现实不是如此。婆婆索菲的刁难,丈夫的情妇,第一个女儿的早夭,病痛的折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毁灭了茜茜的美好愿望。茜茜把自己全部投入到了精神世界去,追求精神享受。她去了英格兰,去了西西里,去了任何一个她想到达的地方,结交那些能让她快乐的地方。因为,她是心的国王。
      
      1889年,茜茜唯一的儿子鲁道夫去世。茜茜唯一的依靠也这么离开了自己,茜茜放弃了所有快乐的事情,鲜亮的颜色。她再也不需要伪装了,她可以真正做自己了。茜茜选择了环游世界,天意弄人,在日内瓦呆了不到两天,茜茜就被一个刺客刺杀了。茜茜最终以悲剧收场。
      
      茜茜,天堂是你的永恒的家。那里不会再有不快乐,你可以做你的泰坦妮娅,永恒的女王!
      
      Farewell,my empress.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01:58:14 | 只看该作者
              像大多数读者一样,我是抱着对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及其女主角茜茜的热爱读完这本书的。或许有些人会失望于历史的真实,而对我来说,真实只是加强了这个故事作为悲剧的震撼力。“走下神坛”的伊丽莎白并不完美,甚至难以理解,连她一生向往自由的奋斗,都很难说是给了她一个常人眼中的“美满结局”:“她不愿扮演传统环境所赋予她的角色:她不是一个贤惠顺从的妻子,不是一个家庭的主妇,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不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第一夫人。她为个人的权利而奋斗,并得以实现。然而,她的这种“实现自我”,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这正是她一生的悲剧所在。而且由于她的执着,给家庭的亲情带来了种种恶果。”(《伊丽莎白》,p.1)
              这种自私以至于冷酷无情的“为我”,却是一个深处高位的女性对自身身份和所处时代的强有力的抗议:她不满足于成为一种形式,一个腐朽的帝国的象征,而留恋自在的自我表达,然而这种表达与她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是格格不入的。在对现实失望之后,她逃向了幻想与梦乡的世界寻求精神慰藉。伊丽莎白中年以后对体育的狂热,对子女教育和政治的冷淡和旅行癖,都与这种“得不到便宁可失去”(或者说all-or-nothing)的完美主义倾向不无干系。有人可能会惋惜这一点:她本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她在奥匈合并后拒绝干预政治的倾向,始终源于她对自身的角色定位:甚至不再是一个“反对派”,而是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冷静的、玩世不恭的旁观者。“我一想到他(指皇帝),就悲伤不止,因为我没有能力助他一臂之力。但我厌恶现实的政策,觉得它充满了欺骗。它只是一种搏斗,最狡猾的将获得最大的利益,而那些不忍违背良心而犹豫不决的人,则只能败北。在当今世界上,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不顾廉耻才能飞黄腾达。(Ibid, p.492)——与庄子所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同出一辙。对政治的蔑视使她选择了“无为”:“我们必须放弃行动。只有未发生的事情,才是永恒的。”(Ibid, p.465)。
              从她留下的只言片语和诗作中,可以察知伊丽莎白绝非没有头脑和眼界狭窄的女性。相反,她的过于敏感和清醒,使得她刻意把自己塑造成她不爱的维也纳宫廷的局外人。这一点使得了解她的身边人感到惋惜,“在她身上到处都是宝物,但却像在一座未经整理的博物馆里一样,可惜还都没有派上用场,而且她也不知道,应该用在何处。”(Ibid, p.293)。也难怪伊丽莎白要为她被浪费的青春和才能而慨叹,要为能够理解她的“后来人”留下成卷的诗歌了。晚年逃离宫廷,在外漂泊的她,也是经常处于匆匆行旅之中,从未找到心灵的安宁。“我曾生活我曾热恋,曾把五洲大地踏遍,但我的心愿从未满足”(p.452)——这种浮士德式的“永不满足”的精神,也正是她投身于不知疲倦的运动、学习和诗歌创作的原因。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伊丽莎白并没有一位杰出诗人的天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可钦可敬的。
              另一点引起争议的是伊丽莎白对美的膜拜。为了维持美丽,她不惜终生采用严酷的节食和运动疗法来保持体型。这种严格自律的生活看似与她所推崇的“自由”矛盾,实则是一体的:在茜茜看来,美丽除了是她的武器,她在皇帝心中的砝码,更是她自我认同的一种外在投射:美就是她的价值,也是她人格追求的象征。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过度的自我控制(无论是饮食还是其他方面)本身就是一种抗争的表达:当“我”很弱小,无法控制别人时,起码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茜茜年轻时因为宫廷的压制和婆媳关系所受到的精神伤害,很有可能是她树立这一自我防御机制的根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完美主义倾向、青春期自信心受到外界压制的人,更容易患上神经性厌食症的原因吧。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位长期只依靠牛奶等少数几种食物生活的皇后无疑是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如果再加上她对“一切肉体欲望的厌恶”(包括食欲和性欲),便更是精神洁癖和完美主义者的典型写照了。
              综观这位皇后的一生,我们尽管可以对她消极逃避的一面表示惋叹,却不能不感佩于这位女性的执著和坚强。细细分辨便能发现,伊丽莎白所逃避的都是她厌恶的责任;对于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关键词:匈牙利 海涅 马术 希腊),她则表现出了好学不倦、坚忍钻研的精神。如果放在今天,她应该有成为女学者或杰出运动员的潜质吧?可惜这些才能并不能为她的时代所用,也不能被同代人所理解,只好令后人为她的不得志而叹息了。不同于某些苛刻的评价,即使那些诗歌仅仅代表了一个衰颓中的王朝的记忆,我也不认为她一生永不满足的努力是徒劳的、无价值的。《浮士德》中说,“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凡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能将他搭救”(Whoever aspires unweariedly, is not beyond redeeming)。这是这位伟大女性最真实动人的写照,大概也是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自称为“世界民族”的原因吧。
      
      
              附:我最喜欢的伊丽莎白诗歌一节,录于维也纳霍夫堡宫茜茜博物馆:
      
      "I am a seagull, of no land,
      I call no shore my home,
      I am bound to no place,
      I fly from wave to wave."
      
      ——Elisabeth of Austria, "North Sea Songs 7", 1885 ”
      
      (照片见相册:http://img1.douban.com/view/photo/photo/public/p1376312320.jp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3 14:04:48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终于断断续续地把六百多页的《茜茜公主:一位不情愿的皇后》读完了。整个过程,尤其是后半部分,只能说是越读越压抑。压在胸口的是整个哈布斯堡王朝的沉重。想哭,很想哭,眼球却干涩如沙漠。我从来对传记这种体裁无甚好感,更不曾想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没有“掩卷沉思”——我的目光停留在Elisabeth的画像上,久久不能离去。画像中的她苗条美丽、沉静优雅,谁又能想象到那是一个不情愿间背负了那么多责任、承受了那么多希冀,却又最终将他们一一抛弃的女人?
      
      对她,真的是很难评说。也许后世甚至根本没有意愿去“评说”她——她不像Marie Antoinette那样以传奇般的荒淫骄奢和最终被斩首的悲惨结局而在几百年后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著或咒骂着,也不像之前的Maria-Theresia那样兢兢业业地把奥地利建造成中欧举足轻重的大国——她只是一个不愿承担国母名号、不愿出现在奥地利人民视线中、甚至后半生都在竭力逃避维也纳的不称职的皇后、不称职的妻子、甚至不称职的母亲。如果我是奥地利人,在了解她的这段历史后,我恐怕连谈论她的力气都没有。如果没有《茜茜公主》系列的全球风靡,世界人民会知道她吗?尽管电影给大家灌输的完全是错误的观念——无论童话多么美丽,终究也只是童话而已。
      
      音乐剧里的那一首Ich Gehr Nur Mir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当然也包括我),给了多少人追求自由的信心(仍旧包括我),使多少人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仍然有我),但是,读过传记后却忍不住要去怀疑,这种对自己的追寻是否存在界限?是否一定要以逃避责任为代价?所有的勇气和信心,到底是Elisabeth带给我的,还是歌曲而已?
      
      Elisabeth若是生在现在,以她卓尔不群的才智、对文史哲的热爱、向往自由保持自我的人生态度、甚至敏感腼腆的性格,她很有可能成为在某领域极有建树的expert——其实当年被人视为毫无语言天赋的她在匈牙利语和希腊语上不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吗——所以我们说她生在那个时代是悲剧,我们把她一生的不幸归结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腐败衰落,但是,但是,我多么希望她在整个过程中仍然试图过履行责任、试图过力挽狂澜啊。我不要求她像Maria- Theresia那样励精图治开明改革,也不希望她在社交场合频繁地抛头露面(好像我可以左右她的行为一样||||),但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到她庞大的开支奢侈的花销(虽说这在任何皇室都是不可避免的),看到她任性地将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看到她几乎完全忽略吉塞拉和鲁道夫乃至部分导致鲁道夫最后的悲剧性自杀,看到她出于个人情感而非对民生民意的考虑做出并不完全利于奥地利的决定……我只能感到失望和遗憾。别误解我,对于女王我满心充溢着热爱和崇拜,我看到她的钻石星花裙就激动得两眼放光,我看到别人夸耀她的美貌就骄傲得好像她是自家人一样,我陶醉在她并不受奥地利人民待见的诗歌中,我老老实实地做读书笔记,在本子上列出格德勒宫等一系列将来有机会要去朝拜的地方,我甚至拿她的饥饿疗法作为减肥的鞭策——只是,太过爱一个人的话往往会不切实际地奢望她是完美的。维也纳市民和各国公使对她的不满和指责,就像是针对我自己一样,句句刺耳、字字惊心。唉,也许有人偏偏欣赏她对自己所蔑视的责任的完全抛弃呢。可是对于我来说,责任这种事情,无论是自愿还是违心,一旦落到自己身上了,就应该努力做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所以说我注定只是凡夫俗子一个,天生就没有成为超凡脱俗之人的潜质……
      
      其实,尽管MK爷爷本人对Elisabeth的境遇也是无限扼腕,可是从剧本上看,他对她的态度还算是比较不偏不倚吧。看到小卤豆腐可怜巴巴地呼唤“妈妈你在哪儿”,看到大卤豆腐向母亲寻求帮助未果才在绝望中投向死某的怀抱(这么严肃的话题好像不应该用这么不CJ的语气||||),这时谁对Elisabeth能不多少怀着些许责备或怨气呢?
      
      
      ——————————————我是不正经的分割线————————————
      
      
      1.p72,“……对这两姐妹来说,英语就像她们的黑话……”
      
      看到这段我真无语了……英语在欧洲地位一向这么低吗,堂堂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居然不会讲?!……
      
      2.Elisabeth要是生在现代,肯定是宅女一名吧……
      
      3.基于Elisabeth对男女之事的厌恶和收集各国美女玉照的热情,那个,我讨打地推测一下,她会不会是,you know,蕾丝边儿?——迅速逃走(我就这么点儿见识和勇气……)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6 16:13:12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想给它打5分的,但不知怎么阴差阳错在上面打成了4分。前不久利用寒假读完了这本书,读得粗糙,但是惊心动魄。因为那里面有太多历史的真实。我自己也看过《希茜公主》的,那部电影很美丽温馨,充满阳光与盛夏玫瑰一般的浪漫。然而真正的故事却是那么阴沉、怪异,充满了让人难受的感觉。开头仿佛是一个美好的童话般的场景,但当你读下去的时候,发现一切不知道什么时候慢慢改变了,变得如此的不和谐,最后居然成为发展为残酷。真的,当我在知道SISI的儿子鲁道夫是由于自杀身亡的时候,我感到很震惊,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服自己去原谅SISI本人,她身为母亲,对那孩子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书里你会发现一个充满了阴郁的世界,SISI父亲马克斯公爵不忠与她母亲的痛苦,SISI姐妹们超绝美貌却匹配不幸婚姻,SISI婚姻本来拥有的灿烂开端却蒙受战败的耻辱。(我一直怀疑是那次惨败导致SISI对丈夫的仰慕一落千丈,从她的性格来看毕竟还是崇拜英雄主义的)接下来便是逃离、远行,尤其是匈牙利之旅之后,我们的女主人公沉迷于崇拜美貌、体操、马术、降灵等种种外人看来非常荒谬的生活,这一切都会令过去对她怀有良好印象的人们痛苦难受。我不知道SISI为什么选择这种逃避的生活,我非常同情她的丈夫,要独立支撑一个日薄西山的帝国。而SISI虽然因美貌在欧洲享有巨大威望,却拒绝为她的国家承担责任,甚至是外交形象的责任。政治上她做出最有影响的事便是奥匈分治,而且这一成果无论当时和现在都无法说得清是否积极。
      
          以SISI的性格来看,她不应该是一位公主,更不应该是一位皇后。她应该是许多更美好童话的女主角。然而,15岁那年的一次意外抉择,却把她推上了一个既无法让她施展自我,也无法给她带来幸福的位置,她在那个位置上度过的毕生岁月都禁锢了她。这就是童话背后的真实。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9-2 19:36:2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电影的影响,所以一直很想看看这位幸福的公主的真实的生活,其实很久以前就看到过一本关于茜茜公主的书,可惜是别人借的,而自己也没有时间,所以就错过了。最近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也看到了童话的破灭,真实的历史!这个美丽的女人有任性有痛苦,皇后的生活根本不是美好的。最终悲惨的死去!不过还是很喜欢她,只因为罗密.施奈德的公主太美太浪漫了,无法忘记的美好回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3 12:39:18 | 只看该作者
      画中的女子侧立在开着鲜花的亭廊前 白色的纱裙上坠满金色的星星 一头长发挽在脑后 佩上朵朵星形钻饰
      姿态华贵 又带着些许活泼灵气 手执白扇 对世人露出浅浅的微笑
      
      这个笑容 很迷人 最初认识她 是在屏幕上 那时她已不在 而饰演她的罗密与她几分神似
      忆起某一年的春节 自凌晨起播放希茜公主三部曲 那时 欣喜的 裹着棉衣 端坐着看 没打过一个哈欠
      
      这样的日子 过去很久了 希茜公主 曾是我心目中最幸福的女人 她的故事 宛若童话
      她与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见钟情 弗兰茨更是不顾母亲反对 毅然抛下海伦公主 选择了小希茜
      她似乎拥有了女人所梦想的一切 她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但是 走入历史来看 并非如此
      
      也许罗密把希茜演绎的过于完美 也许是人们心中总希冀着完美 所以世间人都只宁愿相信
      那个奔跑在巴伐利亚森林如小鹿般的希茜注定闪跃在年轻的皇帝必经的路边 甩动命运的钓钩  钩住一段浪漫姻缘
      可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 一切都是子虚乌有 一切只是电影编剧天才的设想
      
      她的父母 亦是贵族间缺乏感情色彩的联姻  并非如电影中的那般琴瑟相合
      似乎也只有皇帝的一见钟情 奥地利的皇帝是不可以拒绝的 十五岁的她 别无选择的走入了霍夫宫堡重重的宫殿里
      
      她再也没有从中解脱出来 她无法习惯宫中的繁文缛节 也无意当皇后
      她总是感慨 他不是皇帝该有多好 他如果只是个小裁缝该有多好
      她需要的只是感情 对未来婚姻的渴望也仅仅是纯洁的情感 她想做的只是个普通人 自由自在的生活
      
      可这个感情细腻 充满幻想 高度智商的女人 却拴在了一个理智型勤于事业的男人身上
      他不是不爱她 甚至他是一生都在崇拜热爱着她 可他却完全不去理解她妻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于是 他们之间 出现了一条鸿沟 也许 没有了那顶沉重的皇冠 有更多的时间 他们倒真会成为幸福的一对
      
      希茜 她的一生都在反抗 反抗宫廷 反抗皇宫 反抗维也纳 也反抗她的皇帝
      她选择不断的旅行来逃避 她疯狂的爱着骑术
      为了避开丈夫 她甚至为丈夫挑选了情妇 并为情妇祝福
      所有的一切 大概是她对这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 没有选择的余地的 冷酷的报复
      
      最后 她在旅行中达到了她的目的 死亡
      在日内瓦 被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用锋利的锥子刺入了心脏  没有很多的血迹
      周围是观看着悲剧的芸芸众生 而她却体验着死亡带来的骤然幸福
      她终于达到了她的目的 她解脱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赢得了这场反抗的战争
      
      她似乎也是个有些奇异古怪的女子 她没有电影中的那么完美 那么快乐 总泯紧着双唇 带着些许的忧郁
      可这并不影响我 喜欢这个现实中不完美的她  她不是好母亲 好妻子 好皇后 神经质 爱幻想 。。。
      
      她写过 我只属于我自己 当我想跳舞 只能按我想要的方式去跳
      这种自我实现 没有给她带来幸福  也许 也正是她一生悲剧所在 如果你以为她的一生是悲剧的话
      我并不知该作出何等评价 因为 也许 也正是她的这一点 深深吸引了我
      
      她的不完美 她的真实 她为自己活着的那份自私   也许 这些都是爱上真实的她的原因
      慢慢的 似乎 爱屋及乌 会爱上她的一切 她曾经踏过的土地 她呼吸过的空气 她生活过的帕森霍芬 她最爱的匈牙利  
      她的一切一切 都在心中 她会是永远的希茜 我们的公主希茜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15 04:25: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评价的基本原因是: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某皇后的超级粉丝...
      好像是唯一容易买到的中文版的伊丽莎白传记,我就不说什么了……
      P.S. 看到茫茫和某W的名字不由得爆掉……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7:14 , Processed in 0.1101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