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 0
|
左宗棠传 |
最新书评 共 12 条
盛宣怀
这本书是外国作者于1937年刊印,大体上以记流水账的形式记叙了左宗棠一生的主要事迹。外国人缺乏中国文化的基础,从而对中国的一些现象较难有深入理解,但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历史总会有一个独特的视角,让其能以一个客观真实的视角来为我们解读左宗棠。
贝尔斯是一位有眼光的外国人,他处身局外才更能看清近代伟人中的佼佼者,是左宗棠。
一、中国近代史第一伟人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由于其时间离我们较近,我们至今仍能提起很多名字,但能让现代人广为人知的,已经为数不多了。人们对于这些英雄的认识,大多也只是听说过名字,或者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言。对历史的轻视,表现了一个民族不知反思的特性,也表现了这个民族缺乏对前人的尊重。一个不会反思和尊重祖先文化的民族,一定不会强大中兴。
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胡林翼、彭玉麟……,清末高手云集,正应对了乱世出英雄那句话。在这其中,最让我佩服的人是左宗棠。论成就,左宗棠最大;论人品,左宗棠嫉恶如仇。众所周知,左宗棠是胡雪岩的一大靠山,这位富可敌国的商人是我最崇拜的商人。正是因为胡雪岩与左宗棠的气质相近,两人才能走到一起。这共同的气质,应该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吧。这不像李鸿章与盛宣怀,他们完全是另一番的嗜利气质。因为胡雪岩的缘故,又让我增添了几分对左的喜爱。
二、本书给我最大启发
(1)远见、计划与执行力
1. 太平军在攻入内地的第一阶段失去了3个伟大的领导人,这个损失令他们很缺乏建设性的纲领,这个纲领本来应该在他们取得最初的军事胜利之后就制定出来。
2.太平军方面起初也有一个明确的作战方案,他们在攻克南京以后似乎将此方案执行了大约一年。在那以后,如果说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帝国制定了什么明确一致的计划,那么他们的行动却没能显露出计划的痕迹。
3.太平军立足于南京之后,如同一只巨大的章鱼,从四面八方伸出触须,攫取食物。它毫不付出,一味吸收。南京从未成为军队的供应基地,而一支支军队从这个据点冲出去,然后又缩回来,一般都是满载抢掠的物资而归。
4.这场运动酝酿充分,组织严密,在发动之前竟然蒙蔽了朝廷长达12年多之久,然而组织中的3个关键人物在太平军抵达长沙之前就牺牲了。
5.(左宗棠破捻军时)他知道自己面临的任务是长期的,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在过去几年里他已有足够的经验,体会到战前准备的重要性。
6.左宗棠有一种罕见的天赋:在对事情的总体计划中,可以恰当地权衡一个问题的每个阶段,他不会盯着遥远的目标而疏忽了解决眼前的问题。
7.他的成功不是靠虚张声势,而是凭借建立在深刻理解问题真相基础上的有力行动。
(2)智慧与意志力
1.左宗棠最喜欢猛烈而有图谋的攻击。他有一种天赋的能力,能够以明晰的了悟面对整个战场,这一点超越了和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
2.这是左宗棠一生中的困难时期。1870年春天,他在甘肃处境不利,爱将阵亡,妻子又在3月份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一时之间,身体病衰,丧友之痛,亡妻之哀,作战失利,计划终端,谤议四起,全部砸到他的头上。一切都在考验他的意志,但他毫无在压力下崩溃的迹象。他很沮丧,但没有失去理智。他挺下来了,顽强地执行攻取金积堡的计划,一直坚持到这个目标实现。
3.他无比自信,只要掌握了实际情势,他从未优柔寡断。如果他对什么事情迟疑不决,也不会有人知道。他的部属总是对他的明决果断充满敬意。
4.左宗棠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奉命执行的任务,只能在严酷现实的基础上完成,而不能依靠伤感,一个人的判断力若以伤感为主调,他就无法在处置这类事件时大功告成。这种事情只有性格坚定的人才能搞定。
5.左宗棠具备在任何严酷的考研下都不会有丝毫动摇的意志力和决断力。他有非常强毅的身体和头脑。
(3)领导力
1.凡是不能做到有令必遵的统帅, 迟早都会陷入危机,而下属们也将一败涂地。一代枭雄拿破仑就是因为不断容忍手下将领们的错误而惨遭滑铁卢之败。
2.太平天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还得从它自身组织内部去找。这个组织根本不具备建设性的领导能力。
3.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不对能够在经历几次如此急切而毫无战果的行动之后,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效率,但松散组织起来的不对是无法办到的。
4.他具备一种罕见的能力,可以赋予一个团队以凝聚感和一致性,我们不妨称之为团队之魂。
三、鲜为人知的天德王洪大全
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有一位洪大全,历史真有其人,还是杜撰,又亦或是阴谋?今天已经很难探求百年之前的真相,我们权且相信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位神秘而伟大的英雄。同样让人遗憾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刚开始起势之时,就损失了三位富有远见与计划能力的英雄,这是必然还是天意呢?
历史上有太多个像洪大全这样的人物,也有太多这样不知是必然还是天意的事件,我们为其遗憾和惋惜。但试想,这遗憾是来自于目标没有实现还是来自于没有其他任人物那般千古垂铭?不管是哪样,人类的整段历史至多只能算是地球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就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英雄,也都有归为尘土消逝无形的那一天。我没有任何消极的意思,只是有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有比自得其乐更重要的事情吗?
详情
白银那
这本书是一个叫贝尔斯的上尉所写的,他在中国学习工作研究左宗棠,最后写了这本书。由于网上只有四章,所以目前我只看了四章,先写下目前的感悟。
据说在国外有道中国菜叫“左宗棠鸡”,看过big bang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可见左宗棠在外国人眼中的名誉之高。就我目前看的四章,左宗棠39岁才算步入仕途,带领军队打仗也是到了49岁的高龄了,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在入仕之前,左宗棠先是研究中国地理,后是研究农耕和教育女婿。而他研究地理纯粹是兴趣使然,如果他的研究成果能保存到现在,那肯定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呀!可以看出,这些地理知识对于他将来可以领军打仗甚至不败有着绝对重要的帮助。
而基本上,除了上次看《曾国藩》的几章以外,这是我第一次直面历史书以外的太平天国运动。或许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它的发起,它曾经的席卷全国,它最后的结束。因为历史其实有着惊人的相似。宋朝的重文轻武而导致最后不得不偏安一隅,清朝为防止结党营私使兵权太过集中而使太平军前期几乎直捣黄龙。如此看来,一个时代的法则只适合那个时代,就像朱熹所言:祖宗的法是可以变的,法要常变才能常新。
而且在此文中,我第一次发现军队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加上严整的军纪、组织和高瞻远瞩,几乎可以颠覆政权,改朝换代。
详情
马可菠
就事论事,在书言书。觉得本贴有用的,请拿走;觉得本贴有诽谤的,请轻拍。
书不在手边,没法发出勘误来。
1、就书的装帧来说,只能给“还行”。
第一,本书号称“终生不败的谋略全解,大器晚成的悲喜人生”,且不说有没有谋略全解,我看哪怕是左公的谋略是几何,这本书也没有说的详细;而所谓的“悲喜人生”,更是只能在书中牵强地感受到。所谓谋略,不觉精妙;所谓悲喜,不觉动情。
第二,我看有一人评说这本书的封面让人觉得是本野史,我还真同意。还在书面上加上各种各样夸大其词的噱头,特别是下面的四问“为什么”。气球吹太大是要破的!
第三,可能是书面上图案设计的问题,书面容易褶。这个也不算缺点,反正说到这本书了,这一条也勉强算上吧。
2、印刷,“较差”
第一,页面排版不觉得友好。不是有个页眉,随手拉个页边距,就可以拿来印刷的。我不是学设计的,只觉得不好看,却也挑不出问题来~
第二,有地图,辅助阅读是很好的。可能是编辑觉得要独树一帜一点,反正是把图弄的坑坑洼洼邋邋遢遢的。有时,注释上有1234的,可是在图上却找不到1。
第三,这么多错别字的书,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小弟涉世不深,阅读很窄,看到这多错别字的,顿时对这个出版社也有成见了。(话说前些天去找正面战场的书,比较了几个出版社的书,觉得这个出版社水平确实次了一点,糟蹋了凤凰这个牌子啊)。比如说,它把明末将领“孙传庭”写成了“孙傅庭”(如果没记错的话),把“左军”写成了“在军”,多处“没有”是否应为“设有”,我不得而知。这点可以说是很差!
3、内容
第一,错别字已经在上文说过,影响阅读影响心情。
第二,翻译讲究的是情投意合,而本书的翻译虽算不上对语言的强奸,但是觉得这翻译出来的语言,机器味太重,好像不是人的语言。想想毕竟这也不是文学作品,给个“还行”吧。
第三,文不对题。比如最后一章是外国人眼中的左宗棠,可是内容颇多是左宗棠眼中的外国。如此种种,觉得颇有偏题的嫌疑。因为作者也只是一个军人,估计是信马由缰地写,给个“还行”吧。哎,真不值这个评分啊~
第四,参考书目。多次出现《年谱》,我还真纳闷了年谱是本什么书(最后的参考书目里面有一本什么什么年谱的,可能就被简写成《年谱》了)。参考书目中的页码多是该书的前几页,总觉得作者对于参考书目也未竟读。
对书中正文的评价我无力展开,毕竟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左宗棠的书。
总结:这是一本火车文学,在火车上看看,打发时间就好,随便草草地了解一个名叫左宗棠的人。
详情
侦探波
对左宗棠的事迹还是比较了解的,也买过关于他的传记,一本是官方角度,承认他爱国的同时也批判他镇压回民起义。另一本是他的后代写的,为他镇压回民辩解。
所以本不想买此书,但在书店里翻了下,发现对镇压回民造反这段论述较细,揭示了这场所谓起义的真面目——种族仇杀,回人屠杀汉人,官军也屠杀回人,对于这个好象在大陆还是禁区。于是买了。
一口气看完,发现真值得一看,对左平回和收复新疆的军事上有很详细的介绍,大陆的左的传记还没有过。
左是我最佩服的爱国者之一,他不仅是军事,还长于治理,公众体国,中国如今还拥有西域,可说是左公之力。永远值得纪念的一位名人,他对中国的贡献其实远比孙中山这类只会说大话的人要大得多的多。
详情
捷幡
这本书是1930年代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写的,按这个上尉的水平,在中国拿个几个中文博士不成问题。
作者感叹,为什么中国很少研究左宗棠,坚信在中国发达后会有人研究。结果时光又过了70年,这本书才被翻译回中文。
第一章讲中华帝国的架构背景等,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作者写到这种水平,惭愧。
这书的封面设计烂到不行,让我不好意思在飞机上看,让人以为我在看本低级野史。
昨天北京雷电,飞机迫降广州,前后9个小时才到,一口气看完了。
我现在明白一件事了,左宗棠在美国的知名度为什么远高于中国,中国的学者负有很大的责任。美国人都知道"左宗棠鸡"这个菜,以为这是中餐排名第一的菜,但在中国根本没有这个菜,因为改成"苏东坡鸡"才有销路。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6 12:34 , Processed in 0.41107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