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詩詳注(全五冊)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8:5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杜诗详注(全5册),ISBN:9787101004854,作者:(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5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0 19:37:36 | 只看该作者
   ——评《杜诗详注》
      去年夏天,我去了趟我景仰已久的杜甫草堂。绿树葱郁,清风拂面,我似乎回到了千百年前的盛唐,躬耕陇亩,隐居山林。昔日的茅屋仍然伫立在浣花溪畔,只不过已换成了另一种姿态。修葺后的茅屋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它本身的意义与价值被破坏的荡然无存,我听见了来自百花潭无奈的叹息,这许久的叹息回荡在杜甫草堂中,久久不曾散去。在旅游地理中有一个修旧如旧的原则,是指在历史人文景区受到破环又重新修缮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人文风貌。重建后的杜甫草堂,多了几分闲暇娱乐,少了太多品赏子美诗歌,居安思危的氛围。回想千百年前,一个诗人站在浣花溪畔举手挥毫,泼洒文墨,把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怀写入诗篇。他虽然身居成都,可是始终未忘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以诗言志,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以己之死换天下人之幸福,这是一种何其伟大的胸襟。此时,我手捧这本《杜诗详注》,看到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觉为少陵爱国情怀所动。古人云:“时势造英雄。”在我看来,时势不仅能造就英雄,同时也能成就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的诗歌常分为两个时期,即是以“安史之乱”为界,将杜诗的创作划为“安史之乱”之前与之后,而子美的诗歌成就多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在经过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乱时,杜甫的诗歌也日趋成熟,笔力雄浑遒劲,所写的诗篇多为直叙现实,反映战乱年间民不聊生,人民凄苦的境遇。
      站在诗史堂前,看着这位瘦骨嶙峋,白发苍苍的诗人塑像,不禁令我肃然起敬。周围的游客互相拍照留念。不懂事的孩童在一旁嬉笑打闹,他们又怎么会知道伫立在他们面前的是值得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的诗人。子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他那如历史般的诗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将民族与人民装在心中的精神;一种视同胞为血肉之亲的精神;一种渴求国家完整统一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需要我们后人延续与发展的,将国家与民族铭记在心也是我们华夏儿女必须要做到的。在杜甫草堂的简介中,这里被誉为“诗歌圣地”,而我个人认为,这里更应该是一处“居安思危”之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我在草堂看到了别番景象:游客聚在一起饮茶,以麻将会友,好不快活。当“诗歌圣地”摇身一变成“娱乐场所”,我看不到人们的瞻仰而来,更多的是为娱乐而来。不知道是这个时代变了,还是我太冥顽不化?
      对于杜甫的死因,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因顽疾而病逝。可是据传杜甫因被洪水围困了九天,当地的县令用小船救了杜甫,并以牛肉好酒招待他,由于饥饿难耐杜甫暴饮暴食,最终吃太多而撑死。当然,这只是传闻,确不可信。这又让我想到了孟襄阳,本身就有痈疽,仍不顾医嘱与好友王昌龄痛饮食鲜,最后病情加剧,溘然长逝。其实,不管是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的死可能过于离奇,但是他们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珍奇瑰宝,是诗歌殿堂里的耀眼的琼琚!
      读杜甫的诗歌,是在读历史,读现实,读人心。在如今这个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已渐渐淡忘了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人们已看不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残酷;已看不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已看不到“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悲惨。可是我仍然看得到杜甫诗歌里所流露出来的曙光,那曙光仍照耀着后人,那曙光仍指引着我前进!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9:59 , Processed in 0.0429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