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4| 0
|
这辈子,你该做什么?(上) |
最新书评 共 8 条
槿兰
梦想是每个人的无价之宝,却也是人们最容易丢弃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一直在追着着一直到老去也没有得到,抱憾终身;有的人直接放弃了它,无禄无为的度过了一生;而有的人却伴随着梦想幸福着生活;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心态就会有不同的生活。
当我们工作后总是觉得工作的无趣,没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想要找更好的、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工作。可熟不知世上并没有理想的工作,如果你一直对工作的态度一直不变的话,那么你就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有改变你的心态,才会出现理想的工作。
想要真正的拥有即是你梦想又是你理想的工作可不只要改变你的心态,
1,找到一份适合你性格的工作。
2,就算不是对口的工作,只要你适合,那么你的专业知识也是可以在你的事业上帮助你的。
3,要有能力,不要没能力还好高骛远,当自己有真正的能力时就可以开始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
4,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并且有能力,接下来就要找到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使命性,就是我的工作可以为这个社会贡献哪些,可不可以帮助困难的人,这是把自己的工作过的更加的充实、完美、有意义。
工作有了方向,有了意义,也就是说生活的一半时间有了意义,有了社会对自己的认同感。
家庭也会被感染,只要抱有一颗关爱、感恩的心,和亲人生活也会很幸福。
再有,自己的业余兴趣,也是对于生活的调味品,不失枯燥,不失乐趣。
生活本身就是要学着关爱家人,关爱身边的人,再到关爱社会。
现在应该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详情
米田的
不论在什么行业,其从业人员都有可能相信自己正在造福人类,或是认为自己庸庸碌碌且自私自利。职业的高低贵贱没有既定标准,一切都在于个人的体验和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不论你与他人相处是否愉快,你都无法事先安排或预设,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两个世界与梦想的关系
梦想和小孩一样,都需要时间成长,不能把过高的期待压在孩子身上,得等到他们自己变成熟。解决问题是一回事,投身其中又是另一回事了;同样的,有梦想就应该去追寻,而不仅仅是成全它而已。
世界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职场,上班的地方;另一个则是我们所关心的事情所构成的世界,也是让我们在周末享受人生的世界。把这两个世界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不容易(这需要努力、训练和决心)。
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法,或者一种希望,那就是他们内心的渴望终有一天会实现,就像千呼万唤后的神冥显灵一样,然后一切人生答案都再清楚不过了。我们等待着那样的澄明之境。当我们的想法混乱不堪或是模糊不清时,我们通常不会坚守它们,而是假设这样的状态是告诉我们这条路不会通往正确的目的地。如果我们真的想做一件特定的事,感觉就会很强烈,不是吗?
人生的方向
有机化学中许多事物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如果你知道规则,就可以相当准确地预计结果。然而有机化学虽然是一切生命体的基础,可如果你认为人生课堂上的方程式也可以预测,那就大错特错了。解开疾病的难题需要不断尝试和犯错,需要有些希望,有些信心,同时做些猜测。找出人生方向也同样如此。那不是可以在纸上演算出答案的难题,你必须多做些尝试,看看管不管用,然后从中学习。
仅仅有兴奋剂是不够的,这个结论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体系而言,大概是最具威胁性的了。在这个信仰体系里,世界总是充满无聊和刺激的。工作和人际关系犹如电视频道,我们手握频道转换器,只要一有节奏慢下来的征兆,就立刻按下按钮,转换频道。
正版与盗版
这个社会像一条流水线,把所有人都按部就班的打磨成一个样子。想想小时候的我们再看看如今,心里有多少悲哀和遗憾。这本来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按别人的思想而活。生活本应该快乐,为什么我们又不停的违背自己的意愿重复他人的生活轨迹。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轻视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趁青春年少闯荡一把,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by Ann)
【总结】
在书中,你似乎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影子。如果不想在麻木的过着日子,应该努力找回最初自己的梦想和生活真正的意义。
应该去追寻梦想,而不仅仅是想想而已。
什么是真正想要的?看到或想到的时候,感觉特别强烈。
怎么找出人生方向?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必须多做尝试,看看管不管用,然后从中学习,继续实践
详情
张恒哲
【关键词】
生活真谛、信仰、人生意义、成就感、真我、梦想、选择、改变、愿景、人生方向、人生目的、天赋、危机、使命、生活质量、人生经验、梦想、工作满足感、爱的能力、内心指引、生活乐趣、机缘、经济状况、精神收获、成长、思维模式、理想职业、平静、满足、珍惜、本性、职业规划、志气、人生答案、灵性觉醒、幸福、尝试、个人价值、潜能、人生归属、人生真谛、兴趣、嗜好、志愿、人生核心价值、理想、自由、独立、个性、运气、态度、挑战、应对挫折、对抗机制、工作意义、工作乐趣、使命、信仰、指引、安宁、就业环境、选择余地、工作困境、热情、自主、工作环境、自由、成为自己、独立、心声、定位、目标、方法、奋斗、意义、批判性思考、处世态度、完美工作、亲密关系、独处、
【恒哲笔记】
在我介绍的上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有一个名为《成功学不可学》的章节,其中,作者古典披露了一些著名的“成功人士”真实的发家史,以此来批驳市面上流行多年的所谓“成功学”之荒诞不经。
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般人都认为他在大一时从哈佛退学并投身商海是其成功的关键,所以后来有无数的糊涂小子,也欲效仿前贤,纷纷从大学里退学。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世界上仍然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为什么仿效他的后人没有取得成功呢?因为比尔盖茨具备两个常人所不具备的条件:第一,他出身富豪之家,少年时期就读于全美有名的一所贵族中学,这所中学耗费巨资购买了一台当时全世界罕见的电子计算机,让盖茨以弱冠之年就得以接触编程。到他考上哈佛之时,已经具备了10000小时的编程经验,别说是当时的哈佛,就是放眼整个美国,也没有几个人能有资格再教他些什么。既然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东西,为什么他还要留下来耗费时间?但是,现在的学生,如果没有在大学里打好基础,在竞争激烈的IT领域能获得什么成就?第二,他的母亲是美国上流社会里的名媛,同时也是一家富豪俱乐部的成员,这家俱乐部的另外一位成员,就是IBM当时的一位高层。通过母亲的引荐,比尔盖茨才得以将DOS操作系统推广到IBM的商用计算机上。如果没有贵人相助,就算他设计的DOS再怎么厉害,恐怕也会如那些IT领域的流星一样,在历史的夜空中一闪而过。
再比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很多人都以为他是白手起家,但是据《李嘉诚传》记载,他投身商海的第一笔资金,是找一位富商亲戚借来的。如果把这笔钱折算成李嘉诚当时的工资,他得不吃不喝50多年才能攒起来,如果他真正靠自己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攒够创业经费时,商机已经错过了半个世纪。
所以,出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古代或当代那些成功人士的所谓“成功经验”,一般人根本无法复制。因为“成功学大师”们只会反复强调:“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但是成功者成功的真正原因,往往会被他们有意无意地过滤了,这样的成功学,当然不可学!
然而,在读完了《拆掉思维里的墙》之后,我接下来读了两本书,又是属于“成功学”的范畴,但是,这两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们就是《这辈子,我该做什么?》(上下册)。这两本书和一般市面上的成功学有什么区别呢?第一,本书是作者波布朗森在采访了900多位人士之后,精心挑选的56个典型故事。这56个故事的主角都没有比尔盖茨或李嘉诚那样的“资源”,和我们一样,都是彻彻底底的普通人。第二,本书作者对“成功”的定义,并不是成名或致富。相反,他选择的这56个故事中,有几位还从百万富翁变成了普通收入者。那么,作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一、本书目的
作者波布朗森说: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都想了解这些故事所涉及的内容,都想知道故事的主题以及其中的精彩段落,寻求故事中那些更为丰富、充实和深刻的部分。我们还想知道自己将被引向何处——不是过分强求那份人生最后时刻的安稳,而是希望在这个时刻来临时,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是太过平淡。我们期盼一生能够有所作为,没有虚度年华。
本书内容正是关于这样的彷徨与渴望的。
站在寻找人生方向和勇气的十字路口,布朗森对那些探索人生意义的的人,或者那些至少在试着探索的人充满了好奇。他们与金钱、刺激、新奇所产生的诱惑进行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他们在世俗喧嚣中试着倾听自己的心声。在布朗森看来,真正需要勇气的事情就是:能够抛开别人对自己的固有看法,面对真实的自我。
本书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是指他们并没有特殊的资源或天赋,能够让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时,具备一般人没有的特殊优势。其中一些人是成功的,另一些则不然。其中的成果,并不能成为疗愈人生的灵丹妙药,却能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热切渴求。你想跨出向上提升的脚步吗?第一步:停止奢望。
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无法超越的东西。但我们时常也会遇到心理关卡,将自己卡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中。其中有些是来自纠缠不清的误解,有些则是来自根深蒂固的恐惧。偏见和误解,它们常常来自恐惧。我们开始把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障碍拿出来检视,处理好这些障碍,你才能真正面对生活,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本书的写作目的,正是要让那些缠扰我们的心魔无处藏身,借由书中人物的故事,让你看清这些误解和偏见,进而获得如何面对并跨越它们的真知灼见。
二、本书结构
本书的上册分为四个章节:《恰到好处的哲学》、《非白领阶层的看法》、《诱惑VS渴望》、《目的地VS旅程》。
这四个章节的主题分别是:
第一章:急于求成者在尚未累积足够的经验之前,期待作出正确的决定,并因此备受压力;
第二章:人们致力于克服自己所属阶层中的传统观念;
第三章:人们努力去战胜那些一度被误导的诱惑;
第四章:人们致力于处理那些已经冰冻三尺的难题;
下面,将依此展开这四个主题。
(一)恰到好处的哲学
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在遭遇到人生的困苦和打击时,能够化危机为转机,并懂得从这段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凝练出精彩的人生意义?大多数人都是从人生经验中发现生命目的的,但也并非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人生课程表中挑选自己想修的课程。
思考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并不是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要是对这个问题不理不睬,现实总有一天将会反咬一口。但是,梦想和小孩一样,都需要时间成长,不能把过高的期待压在孩子身上,得等到他们自己变成熟。
当你放弃寻找迷人的“理想职业”,并且学会欣赏日常的真实生活之后,终将获得了平静和满足。学习爱惜你的所有——尽力经营一切——起码解答了人生一半的谜题。
真正有意义的寻求是寻找你所坚信的事业。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时,那些无法避免的令人头痛的事和日常的恼人琐事都将变得可以忍受,你的信念也不至于再次动摇。就让你的大脑为你的心灵服务吧。
对自己的选择,我们总是抱有热情。但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更加勤于回顾过去,同时开放心胸,想想自己应该把热情放在哪里,以及一定不要放在哪里。
不要被那些总是知道自己人生道路的特例所干扰。人们常常羡慕这些人,似乎觉得他们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实际上,这些人也曾几经风雨。
(二)非白领阶层的看法
在阻碍人们寻找真我的所有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单是认真思考这个寻找真我的问题本身,就足以让人产生罪恶感了。
老掉牙的故事:有人问三个铺砖工人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第一个工人说:“我是为了工钱”;第二个工人说:“我是为了养家”;第三个工人说:“我是在帮忙盖一座教堂。”
“你以前寻找过自己的教堂吗?那么多年来,做了那么多份工作,你想到的只是工钱,还是也想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找到比较像教堂之类的东西?”是不是因为我们都不再去教堂,所以才需要做些有意义的工作?
在现代社会之中,关于一个人的“使命”观念,已经从宗教使命扭转为工作使命了,也许真正需要做的就是把观念再扭转回宗教使命中来。可是,这种想法其实并不正确。这本书中所介绍的人里半数都有虔诚的信仰,可是从来没有一个能因此而免除寻找自己人生方向的困苦与挣扎。他们大多数都曾坐下来,向牧师、神父或精神导师寻求指引,却从来没有因此得到内心的安宁或因此而作出人生的决定。
找到自己的路是件大事。凡是重要的大事做起来都很难。
布朗森遇到过不少在工作中由于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深感苦恼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在危害社会,而不是在推动社会进步。然而,无论工作多么令他们难受,无论羞耻感和厌恶感多么强烈,也不足以促使他们毅然决然地采取行动,放弃不干。长期耗损的社会成本只不过是在酝酿一个戏剧性的爆发点,而唯有遇到有关个人的利害冲突时,才会真正爆发——不是因为危害了社会,而是因为个人陷入了危机之中。只有当个人生活频临危机时才会触发真正的改变。
我们可以崇拜圣人,却难以效仿他们。我宁愿听到脆弱的意志在经历挣扎之后如何做正确的事。毕竟,犹豫不决是人之常情。
(三)诱惑VS渴望
失败令人难以忍受,但有些成功却远比失败更危险。如果你在错误的事情上获得了成功,那么,名声、金钱和机会可能会把你永远锁在里面。的确,离开一桩大多数人眼中的好差事,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在离开华尔街或硅谷的那些年轻的百万富翁之中,布朗森觉得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些用金钱帮自己实现梦想的人。但他一个也没找到。
平常人都会有的幻想——把你的梦锁在保险箱内,出发去赚“他妈的钱”,然后再来到保险箱旁,把箱子原地提起。布朗森遇到过很多做过此类尝试的人,但他们无一成功。
很多人获取了财富。为获取财富所花费的时间会达到原计划的两倍,为获取财富所付出的努力也会超出原有的预计。获取财富需要付出更多的牺牲,作出更多的改变——离开时,你将不再是进入时的那个人。而且,你最终会把自己的情感托付给那个世界——心理上也与那个世界相适应,以至于你不会真的想要逃离那里,真的带着钱跑掉。在求取成功的战斗中,你会逐渐重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你会接受各种价值观念。
他们是否有足够的钱允许他们离开并改变自己的人生?当然有。他们很想这么做。每天他们都会幻想不止十次,但他们做不到。他们好像无法放弃那些源源不断向他们而来的现金收入。他们想得到一把金钥匙,以打开他们的金手铐。无论他们挣了多少,再多的钱都不足以令其自由。真正的改变必须由本人身体力行。
布朗森不是在倡导你放弃自己日常的工作去追寻痴心妄想。但是,请不要把梦想锁在保险箱里,也不要因为期望最终能拥有一大笔财富而把人生的几年时光耗费在日常工作上。若相信那个梦想,你就应该承担风险。
诱惑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这里,金钱的诱惑当然很突出,但是,备受重视的恳求、被爱的渴求和实现他人理想的渴望也同样突出。这些诱惑都是以“雄心”的形式向外展示的。随后出现的便是那些令我们筋疲力尽的诱惑:舒适的魅力和安宁的镇定作用。你会看到,这里并没有公式;你会看到,他们并不总能成功;你会看到,拥有金钱可以使梦想变为可能,但并不能使实现梦想变得容易。
(四)目的地VS旅程
本章的四个故事揭示了人们如何在寻求改变和坚守岗位、在追求理想和接受现实的两难中进行选择。
不让小挫折阻碍自己的前途,我的备用方案并不是通往不同的目的地,而是同一个目的地。如果你必须走后面那条路晚些抵达,那也没有问题,不是每件事都非做对不可。重要的是活在今天并全力以赴。不断奋斗开创更美好的新生活。
停止寻找一些外在不能提供的力量,并且意识到自己必须先作出选择,然后再努力奋斗。总不能一直找寻完美的工作——一份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让人快乐无比的完美工作根本就不存在。要是继续找,只会让自己继续受制于外在环境。我要反思自己,从内心出发,从投入生活开始。过去我并不是从舞台上出发——而是在舞台上实现自我。我是从不断磨砺中开始的,现在我必须继续磨砺自己。
这本书里的每位主人公都曾有过在生活中迷失的感觉。对一些人来说,这种认识引导他们追寻梦想。但有时放弃梦想才是最聪明的选择。布朗森不只是表面上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他曾看过追求梦想的负面结果。
如果你想要玩一场游戏,你就必须接受拿到一手烂牌的可能。
详情
欲罢还
看这本书纯属意外,按照往常习惯我可能鸟它一眼都嫌浪费我几模特的时间,原因之一是:这类书名被我划入成功学之类的忽悠族群里;再者,此书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来标榜身份。因为我的愚昧,对畅销书总抱着轻视态度(很多言论在抨击畅销书,可如我等不懂文学,思想又尚且肤浅之辈,凭什么把畅销书一概一棒子打死呢?),今日才醒悟过来,我的这种轻视态度无非是一种没脑子的追随和假清高。窦文涛同志好似说过:读书吧,只要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够了!所以吧,咱这些看不懂《道德经》的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些畅销书的。
回到咱要荐的这本书身上。这本书我想适合正在寻找方向又浮躁的人看,推荐理由如下:
1、此书上的排行榜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排行榜,咱这榜爷雄踞的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的榜首。你要是对于众人的智慧平均水平信不过,咱不鸟它!
2、书的作者是本身有过丰富经历的人——职场的生活的,是一个有着理性思考的作家(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3、书中写的是诚实面对生命的56个真实故事。作者花费了一两年的时间,收集了大约900个故事,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书信往来、电话沟通、近距离接触上。他不是一本浮躁作家速成的畅销书。
4、作者与访谈者的接触是深度的接触而非简单的采访,作者在不同人的身上不断地寻找答案,并不是简单地得出某些结论,他和很多人保持着很长时间的联系,跟踪着他们的动态,用管理学流行的模式来讲的话,就是有执行、反馈、评估的过程。我感动于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便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
5、想象一下听56个有经历的人讲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考,对你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收获!
6、读者反馈。别的读者咱先不提,就先说我这个读者吧。这是我在瞎折腾了半个月之后浮躁和焦虑地情绪日盛的情况下,不小心在粒子桌上发现的。现在放下了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心里踏实了很多,我还是充满了激情,并尝试着保护这种激情,我正实践着脚踏实地,我知道会很难, 或许有时候还是会退回到原点,但是正如书中的许多人一样,这都是缘于一种寻找到正确方向的热情!对于折腾着的这个暑假我也更坦然一点了!
详情
雪碧航
思考“人生之路该怎么走”是种奢侈的行为吗?
“关心这种问题的都是喜欢幻想,或者是受教育过了头的那帮人。这些人妄想追求幸福,其实只要狠狠地给他们一巴掌,叫他们乖乖接受现实就行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喜欢看普通人的故事,这本书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没有特殊的天赋和优势,是些愿意探索人生意义的人,以行动改变人生境遇的故事,没有统一的成功模式,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一些人成功,另一些却没有。和作者一样,我对一些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以及他们展现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我也喜欢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没有过多评论以及引用专家的观点,“因为那些聪明的观点太过抽象,远不如进行采访来得踏实”
常常觉得,不管是怎样的故事被我读到也许很难马上在生活中得以转化,但它们会变成种子埋到心田里,抑或变成雨水浇灌到已经埋下的种子上,突然有一天,发芽、开花。
当然书中也有作者对他自己经历的回顾,而写书的时候也正是他遇到了人生关口,写作过程与这些人的接触对作者产生了影响,让他摆脱了过去一些原本扭曲的生活方式,帮他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作者所说,真正需要勇气的事情就是:能够抛开别人对自己的固有看法,面对真实的自我。(突然想到黄西和他讲的笑话,呵呵,难得真是在美国更容易些)。
而且,这本书能让读者从一些细节看到美国的社会,不同职业和相应的收入情况、各种非盈利组织项目、军队对拓宽年轻人视野的作用、多种获取学位及职执业资格的渠道、针对各行业的法律规定等等,当然仅仅是局部的。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考虑或者讨论诸如我是谁、人生意义何在之类的问题,因为这看起来既不会有结果更可能带来焦虑,但如果你对面对真实的自己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
P.S.这本书豆瓣标签是“职场”,觉得不贴切,能改吗?就像作者提到的,这书所涉及的内容看起来主要是工作,不是心灵、品德或爱等重大课题,但其实它是这类问题的现代和世俗版本。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9 05:48 , Processed in 0.23449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