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纽约琐记(修订版)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3-4-21 09:57:4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陈丹青文字的粉丝,从《退步集》到《多余的素材》到《纽约琐记》(修订版)等等一路看下来,也随着他的情绪和话语方式一路跌宕,体味到怒目金刚转化为文殊菩萨的机妙之处。
  
  《退步集》上来就开骂,骂教育,骂中国艺术界,骂和他发生关联的许多人与事,说得都很有道理,也很过瘾,但总体上是“破”得很激昂,“立”得很苍白。活脱脱的怒目金刚,我以为,那就是真正的陈丹青。 
  
  国内呆了两年后学乖了,成天价的怒目金刚把自己搞成了疑似愤青,颇不值当。于是翻出以前的文字鼓捣出一批“续编”和“修订版”,我以为是狗尾续貂,但发现无论是原版还是修订版,都那么精彩,连妥协都妥协得有那么有品味。“徒呼奈何,徒呼奈何”啊。
  
  这一本《纽约琐记》(修订版)可以理解为是一本典型意义上的艺术笔记。即便没有陈丹青的大名,也足以称得上是正派艺术人写的有关艺术的严肃的负责任的有想象力的文字。
  
  当时他写这本书基本上是在美国,尚未被“国中”的种种不爽挑起战意,书中对当代艺术和名家的点评与感想都“发乎情,止乎礼”,所以情感质朴行云流水偶露机锋自不在话下,全无《退步集》和《多余的素材》中让人隐隐嗅出的戾气。
  
  戾气是个害人的东西,它让人徒生骄妄之心,全无容人之怀,更可怕的是由此产生的阴阴的破坏欲。好在陈丹青是见过世面的艺术青年,他在快要出界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自己,又收住了自己。但这“戾气”总象盘旋不掉的印记。
  
  《纽约琐记》(修订版)是一次意味深长且颇具诚意的回顾。平心静气地讲纽约,讲艺术,讲博物馆,讲画家,点缀以匠心独具的插图,怒目金刚竞显现出一些文殊菩萨的庄重和智慧。
  
  陈丹青RELOADED,仍然让人期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3-4-21 09:57:47 | 只看该作者
     彼时心情平淡,在某个中午随意翻开此书来读。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那个自己学画坚持古典的绘者。他平衡不了自己的爱好与家庭,只好找侧重。嗯,但是我喜欢的是他的率真,对于绘画的执着。并且也可以享受了生活。还有坦希,喜欢帮人把画挂起来的画廊老板……
      我很喜欢陈丹青文字中的诚挚风骨,风骨本身也是一个意向了。就像起草时线条要大气一样,这种感觉。
     其关于artist没有个艺术家的“家”字的解释很得人心。
     前半部分的记叙读起来让人开心。相较那些无“家”的artists,我——大多数——亦是与作者一样少了无保留的坦率,但却都是对他们的状态有所憧憬的。
     听陈丹青的描述,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一种状态,是不由得要开心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3-4-21 09:57:48 | 只看该作者
          04年陈丹青交给清华大学油画系的辞职信让我见识到了他的“脾气”,了解朋友为什么总爱称他是“可爱的愤青”了。学识渊博广有涉猎已是不易,人到中年,还带着青少年时期的赤诚,更是难得。
           出乎意料,《纽约琐记》是本没有“脾气”的书。没有多余的牢骚没有奇怪的比较,这本琐记就是琐碎记事,老实得与众不同。老实的仅仅是内容,作者行文仍是带着西式的机智幽默与东方的聪颖含蓄,讲讲他的所见所闻,讲讲美国的画廊、博物馆、美术馆,还有那里的本土艺术家(?),给你一个他眼中的真实纽约--那些异国他乡的日常情景,生活。
           书中还评述了不少著名的大师。这也是我的遗憾之处,印刷品不能完整的向读者转述一件艺术作品的魅力。有时候作者在文中记述一幅他非常欣赏的作品,如何如何让他神魂颠倒,却故意不配上插图。大概是怕印刷品的“转述”不能传神吧。
           当然,遗憾仅是来源于印刷。这本没脾气的书还是很好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3-4-21 09:57:49 | 只看该作者
     艺术家的生活就是在社会边缘游走,既不与政治结盟,更与商业隔膜,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会为捍卫自己的画室做些游行的努力,也会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不过成功与否究竟是由谁来决定?画廊还是博物馆机制、收藏家?成名的毕竟是少数,有些画家死后成名,生前穷困潦倒;有些画家终身都默默无闻,有时候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坚持理想并能得到认可的毕竟是少数。或者从事艺术真需要些天赋,想起《立春》里刻画的执着于艺术理想的小人物终生相,艺术能使人疯狂、执拗、坚持……把它当成全部,就要准备着为它付出代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3-4-21 09:57:50 | 只看该作者
  陈丹青卖得最火的书应是《退步集》和《退步集续篇》,然而我却不买不看,因为听说那两本书是陈老师潜行名校经年、一朝得道恍然悟出国内教育体制原是垃圾的心血之作,由此可见其错误之严重:既诋毁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又有惊乍于阿妈原来是女人的矫情——国内的体制,需要您陈老师几年才能参透?我不原谅他。
  
  幸而陈老师是有慧心之人,及时发现错误,出版《纽约琐记》来补救。正如陈在序言中所述,《纽》是其近年所出的三五本书中,尚可读的一本。书中有陈老师82年初到纽约时的一张照片,相中人面有菜色目露凶光,直勾勾地望着镜头,愣得象刚到广州火车站的农村青壮,狠得象东京街头指名手配的通缉犯。这种饥饿与凶狠,除了因体内白菜馒头白开水营养值过低造成,更因陈对艺术的极端渴求和纽约艺术品极大丰富相匹配而流露。凭此信念,陈老师横扫了纽约多个美术馆和画廊,沉得住画室被拆的颠沛流离,才修得成今日之风景。
  
  《纽》的内容繁杂,海龟式的勇毅、割裂、思乡、返身固然诚挚(陈老师旅居纽约凡18年),但最值得看的是描述美术馆和画廊两章。那是陈的原初状态,既须为物质贫瘠计量,也最能心无旁骛地欣赏吸收艺术。商业的脂粉气既未爬上油画,那流连和驻足就显得纯粹。在那里,陈接受着数不清的大师和历史沉淀的洗礼。美术馆收藏的都是名画,观者虔诚礼拜;画廊则是画家(画师?)的自由市场,合着无声的吆喝,待价而沽。作品名声的高昂或消沉,就象丛林里的开花与落叶,平常得尽可忽略。寄寓着人类想象力拓展的艺术品,又因人类想象力的匮乏,终于要以钞票才能成为其良莠的标准及流通的凭据。也藉着此标准,陈得以名成利就,然后,他有这样的慨叹:
  
  “在世纪末,我发现自己宁可不是个艺术家,庞大如火车站的艺术博览会几乎要摧毁我对艺术的最后信念。我梦想是个敦煌洞中的奴隶兼画工,如今谁都尊称他们是艺术家;我也宁可如少年时在山沟里为新嫁娘的木箱木床画上龙凤呈祥,为死者的骨灰盒画上松柏常青,然后在红白喜事的宴会上分得一副碗筷,听乡亲口口声声称我是大画家。”
  
  从18年前初到纽约身无长物的青年,到名成利就的中年,再到心思纯良只知提起画笔的原初,陈丹青这个圆,画得异常圆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3-4-21 09:57:51 | 只看该作者
  琐记的琐记
      ——《纽约琐记(修订版)》读后感
  
      几天前,把《纽约琐记(修订版)》翻完,终于确认了陈丹青在这书再版序言里的话——他出过这么三五本书,也就这么一本尚可读。大致原因,这虽是陈丹青先生第一回写书,但写得扎实,写得用功,特别那洋洋一大篇《回顾展的回顾》,读得出学生认真作论文的傻而珍贵的劲头。文字技巧,也不像之后那些书里捻熟得有些油滑。之后的书,批驳教育的文字,狂风一样刮着,刮完了,弱下去,只剩下不流动的空气。虽是不断再版着,那也只是畅销书的畅销罢了。
      论阅读感,我其实很喜欢《退步集》,那是我读陈丹青的头一本书,也吸引我读掉他所有的书。因为文字好看,又是在骂人——好看的骂人,读起来很爽快的。《退步集续编》,凑数文章多,论及鲁迅的那几篇还可看,其余的不值书钱。《音乐笔记》谈的什么,不记得了,大致是借音乐谈他自己比借他自己谈音乐的文章多。至于《多余的素材》,题目也真恰当的,确是不成品的素材,确是多余出版,也许不如不出版的。
      学生的时候,看到过原先两卷本的《纽约琐记》,觉得贵,舍不得买,似乎那个版本没彩图。这回的修订,定价比原先两本还贵,但我见到里面缤纷的彩页,大师画作与珍贵照片堆叠书页,即刻买下来。
      我美术眼界的开窍,多亏李泽厚的那本《美的历程》,虽然那本书说的不全然是美术,但让我晓得美不是“好看”那么简单,就像我读过余华那本谈古典音乐的书,看过一些涉及摇滚历史的电影,晓得音乐不是好听那么简单。后来读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如坠云雾,美的历史变成满篇满眼的哲学用语,读到康德那一章,终于读不下去,读不懂,放下了。后来明白,应该先看些哲学书的。这读了半本的书让我好歹明白,美不是漂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升华性命的。
      《纽约琐记》的好,我想是对一个个画家的个性,一幅幅画作的气质进行对照的罗列与陈列,让我明了美的概念里有着美学概念之下实在而生活的一面。陈丹青写画家们的平常日子,比如他写他的画家朋友奥尔,如何一边给人油漆广告牌忙生计一边自顾画着卖不出的崇古画。他也会写画家的逸事,比如他写德加画画的斤斤计较,会将许久之前送给朋友的画拿回来重新修改。他甚至单单描述画家的样貌。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乐意颠覆往常的看法,比如他说毕加索的画人物肖像其实没有夸张,也没有变形,只是以儿童的视角,企图在画布上画出它所见的全部,所以将立体的面画成一个平面而已;比如他说夏加尔到晚期的画是假天真,天使飞得太久了。
      我不知道他对不对,我并不懂得画。但我知道他说的好,因为那全然是一个阅画无数的画家看画的真切感受,是喜爱,是憎恶,是敬而远之,是远之且不敬——怎样感受,陈丹青便怎样说出来,丝毫不掩饰的。这是这本书最具价值的地方了,因为这些感受,叫我意识到,学会如何感受一幅画,是懂得画为何美的第一步。
      我原先去美术馆看各种展览,只是硬生生盯着一幅幅画,盯着画里不动的景象,盯着色块,盯着笔触,盯着水早已干了的墨,看完了,好像没有看。
      相比《回顾展的回顾》的严肃较真,书里有趣的,是一篇《我的画室》。画室是画家的中心,连接着怎样生存与生活。陈丹青讲了自己画室的租金,讲了怎样从一间空屋很快“摊得一塌糊涂”,讲了画室的被拆迁以及为拆迁而打的官司。那是一个留洋中国画家的生活自描了,陈丹青文字好,不乱抒情,读来轻松不轻巧。
      书里也有对画论的辩论,对历史的翻检,有些是我不能理解,不能全懂的了。须得再多看些书,多看些画,再去读。
      读完这书,按照书里提及的画家,又去城里一间卖美术书的小铺子里淘了几本画册,都是多年前出版的次等货色,印刷粗糙。我只买的起这些便宜货,不过这不大的城里真想买好图册,也买不到的。至于美术馆,有小小的两座,有一些省内当代画家的展览——和没有一样。只能眼巴巴再翻翻书里《美术馆》这篇文章,借陈丹青描绘,再幻想一把国外那些琳琅满目挂着珍贵画作的美术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3-4-21 09:57:53 | 只看该作者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了《纽约琐记》的修订版,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这是几年来
  陈丹青书中惟一一本让我见到后就想购买的书。--这是一本画家诚恳地谈论绘
  画的书,而不是一个文化名人、知识分子谈论文化和社会的集子,虽然后者也
  没有什么不好。
  
  《纽约琐记》大约是陈丹青90年代后期出的第一本散文集,包括他在纽约所见
  的绘画同行和画展,这是我想了解的画家陈丹青,一个中国人,古典主义的造
  型功力扎实,跑到西方去瞻仰自幼膜拜的大师真迹,却发现那一路已经只存在
  于博物馆中。中国人反而继承了西方的古典,在“艺术家就像蟑螂一样多的”
  纽约,在商业生意经的画商和还沉溺在抽象表现主义荣光的评论人中间,古典
  主义画家如何继续画下去?陈丹青写了画家的交往,“如让 雷诺阿所言,一个
  法国农民和一个中国农民之间的话题,会多于他和法国金融家之间的话题”
  我尤其喜欢他写他的堂吉柯德式的画室同伴奥尔和另外一位登上正途的(被
  美术馆接纳和承认)画家坦希的散文,文笔有点像北岛,但是绘画和文学的
  现代化问题,毕竟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你在同城的美术馆中能轻易看到卡拉瓦乔、
  伦勃朗,鲁本斯真迹的城市,但卡拉瓦乔的学徒永远会是当代美术圈的门外汉。
  
  这真实而令人感慨,特别是那一代中国油画家,我想起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夜色
  中,各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街头肖像画家,坐在小马扎上一排给各种不同肤色
  不同语言的人画素描人像。这就是纽约梦--“这么多年了,总得去一趟雅典,
  在梦中你穿上一双鞋子,却在纽约把它脱下”--依稀记得这是欧阳江河的诗,
  我想起时代广场人行道暗处某个华人女孩子一丝不苟给扎着鼻环的黑人青年
  画炭笔肖像,画者和顾客都那么严肃,全然不计身边肮脏的人行道和汽车的嘈杂,
  就像年少时在中国某个明亮美术教室中画希腊石膏头像。
  
  纽约的画展和美术馆是令人流连的,本书中篇幅最多的《回顾展的回顾》,
  喜欢看绘画的读者一定会感到很愉快,我们希望看到画家谈绘画啊,希望看到
  《西藏组图》的作者谈德加,毕沙罗,马格力特,董其昌......对于业余爱
  好者很有启发。
  
  但是这对作者来说也许是不够的,陈丹青文笔太好,思路又活跃,见识也广了,
  
  “我现在不愿仅谈艺术,因这话题似乎愈形狭窄贫薄--在所谓风格、手法、
  主义、观念的背后,我以为还有别的话题在:我们为什么要来画画?所谓
  艺术家是怎样的‘人’,这种‘人’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究竟是哪种角色?
  何以自处?.....我又不敢仅谈艺术,因这话题如今恐怕已经贬值,中国是
  大变了,变得我几番回国拜见艺术家们,总发现众人的心思其实并不在艺术,
  而假艺术之名的种种活动,也或隐或现牵连着别的动机....”
  
  这是1999年初版序,这就是后来《退步集》的源头吗?<纽约琐纪》是“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
  
  作者的生活“因这本书而转向,出现新地带”。而回国工作后,每每来往于
  美国和中国之间,“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
  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如何深刻地改变和重塑一个人”这则是现在修订版的序言。
  如果没有离开纽约,陈丹青说,就永远不会有这本书,就像北岛说的“重逢
  是一种良药”,我喜欢这种状态,虽然在告别和重逢再三之间,和过去的自己
  日渐淡漠而疏远。这就是我更喜欢这次的修订版的原因--
  
  一份干净而淡漠的沉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3-4-21 09:57:54 | 只看该作者
  狂喜欢再版后的封面设计。
  漂亮的灰色,含蓄而优雅。厚厚灰包围着中间小小的照片空间,再忙再乱的心在拿起书的一刻仿佛就能安静。
  
  挺喜欢这本书里陈丹青叙述的语言,感觉和他以后的几本书风格都不太一样了。书里主要介绍着他在纽约的那段时期看过的一些画展和认识的朋友,期间穿插着他离不开画布画室的生活。语言生动也很真诚,居然一直吸引着我这个对西方油画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把它看完了,大概是因为书里有很多他的思想和看法,而不是一本干巴巴的介绍西方油画史的书。
  同意另个书友的说法,这是一本真诚的书,喜欢他的文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6:49 , Processed in 0.0591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