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瓦戈医生》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3-9-8 19:16
  • 签到天数: 2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14: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介:《日瓦戈医生》是苏联当代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53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6 10:35:2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日瓦戈医生》结尾处戈尔东说的话:“历史上这件事已经发生过几次了。高尚的、理想的、深沉的变粗俗了,物质化了。这样希腊变成了罗马,这样俄国教育变成俄国革命.。”
      
      如果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不带任何的先入之见,那么,很多好的出发点最后都要归为伤害和邪恶,很多似乎能救世的理论最后都只是让问题以另一个方式出现。希腊的静穆和悦,思想神光和城邦民主,接任者即是罗马的广阔版图,神秘宗教和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所谓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育了我们资本主义并不是历史的终结,只不过是一个过渡。一切人的最终发展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受制于各种社会性的影响,变成人格化的资本或者人格化的其他。然而,到应用时,革命的力量,秩序的颠倒,人性的扭曲这些东西除了带给我们伤痛和怀疑,更是对我们最初愿景的绝妙讽刺。
      
      或许,马克思的预言是不可以被刻意应用的,就像哈耶克认为的那样,一切设计的后果总是提醒我们自己的愚蠢。应该让社会自己去发展着,自己去证明着。
      
      在这种革命或运动的情境下,一个性格温和,不愿任何人受损,只想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人,一个分不清立场,站不对位置的人,一个厌恶任何极端激烈和狂飙的不知可否算是清醒的日瓦戈医生,他能做什么?
      
      能做的有两种,一种是成为它的同谋者,另一个是成为那种反对者,或者是温和的反对者,即那种不红不专的边缘人。而反对者的下场会被所谓永远正确的历史洪流冲刷到岸边。
      
      或许,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生活不是每天的新鲜和变革,这种变革会是有风险的,我们还是去想想真正的创造性的东西,虽然可能没有口号相伴。
      
      摘引克立克对乔治奥威尔的一段评价:”他力陈政治的首要地位只是为了保护非政治的价值。他为一家左派刊物写专栏,有时会不写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而去描述蛤蟆的生活和习惯。这种有意挑衅的目的在于提醒读者,按照应用的轻重缓急的顺序,日常的小事和永恒的东西应该排在政治之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7 21:52:44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其实最多算是浏览了一遍。
              这本书的作者让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获得诺贝尔奖不久的莫言,再一个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日瓦戈医生》作者和莫言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所处时代不同,遭遇的境遇也不同。因《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奖的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苏联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敢去瑞典领奖,还因此而被迫害;而莫言却因获诺奖而添荣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中时期看过,那时我在人生低谷,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人更加坚强。《日瓦戈医生》我只是开始被书中景物的描写略微吸引了一下,不知道是因为我看的电子版错别字太多还是其他原因,一直无法用心看下去。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分别从各自的人生视角真实描写了当时的苏联社会,而人生观的不同也使得他们对社会有不同的认知。也许,我们对一个社会的评价,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无法说某种制度好或者不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10-30 12:40:1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这本《日瓦戈医生》在读到106页的时候,还是没有一种想象中的惊艳感。
      说起来其实俄国作家的作品真正读了的还只是陀氏的,再来看《日瓦戈医生》,似乎这个民族的作品都有着其西伯利亚高原气候的感觉。就好像今天重新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冬日清晨的树,都带着北京冬天里风的味道。
      书看到现在,最有感触的还是冬妮亚分娩和戈尔东去师部医院看日瓦戈这两个情节。前后只相差两个章节,“马车夫载着戈尔东经过了许多被毁的村庄……在这些被战火夷平的村庄里,有如置身于寸草不生的沙漠中,从这一头可以一直望到那一头。那些劫后余生的老年妇女,每人都在自己的废墟中间搜挖着,翻拨着灰烬,不停地把一些东西收藏起来,似乎周围还是墙壁,所以外人看不见她们。她们迎送戈尔东的目光似乎是在探询:这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清醒过来,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安定而有序的生活?”
      据说产妇分娩的疼痛是最高级别的疼痛,那么,我想,革命应该就像是大地分娩了。似乎是谭嗣同说世界上没有不流血的革命,要革命就要流血。这样说来,战争就是分娩前的阵痛了。关于战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话要讲,对于生活在安稳岁月的人来说,战争的魅力在于那满腔热血挥洒之后的我们今天的幸福,多多少少是有些庆幸的,然而也不尽是如此,看电影《辛亥革命》时,片尾旁白说他们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而奋斗时,我真的哭了。战争是残酷的,那么多鲜活美好的生命,迎着炮火一次一次的向前直到再也站不起来。我有时候在想,是什么使得他们突破对死亡的恐惧,标准答案是信仰。然而我想大多数人是无暇去思考这些的,也许在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时候,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日瓦戈医生在冬妮亚分娩产子后,他毫无当父亲了的狂喜和自豪,“这些都是他所意识不到的,最重要的是冬妮亚,这一度受到死亡的威胁而又幸运地避开了它的冬妮亚”。这是日瓦戈对于生命的尊重的体现,由此也可推知他以后对于革命的选择。无所谓新的生命和旧的生命,对于他而言,能使生命鲜活的自由的活在天地间才是最重要的,无疑不论出于性格还是职业,他都无法完全理解战争,理解暴力革命。
      事实是,下卷我觉得比上卷好看的多,之所以下午昏昏欲睡,是因为我到现在,依旧还是无法接受尤里和拉拉的爱情,或者说,我不能完全理解。我一直认为,书中的人物远不如书中人物的思想来的吸引人。然而下午,在安季波夫死前,与尤罗奇卡长谈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无疑,与尤拉相比,这个算配角的人物我更喜欢。他是工人出身,他有着接近底层人的朴素的思想,但同时他又受过大学教育,我喜爱他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胜过尤拉的奇怪想法,他参加革命是为了逃避和他深爱的妻子之间的尴尬,他明明能干到可以可以挑起革命的担子可他同时又单纯的像个孩子。他在战斗中明晰了信念和目标,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在战争胜利后被遗弃进而遭清洗。我突然有种感觉,是否死亡是人一生最绚烂的一次绽放,安季波夫如是,尤拉也如是。尤拉的死是猝然的,然而看到他死去我很平静,使我动容的是他的葬礼。他失去了拉拉,没有了冬妮亚,世界容不下他的思想,他的死亡在我看来是一种解脱,倒说不上他自己愿意去死,只是我看来是一种跳脱的释然。但是,在他那个精灵一般的弟弟和拉拉讨论整理他的手稿时,我突然有一种我是叶夫格拉夫·日瓦戈的感觉。我突然觉得尤拉好像是我的亲人,他的思想从此不再在他的脑海不再由他的嘴巴表达出来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让我非常难过。
      我不喜欢尤里·日瓦戈,这是头一次我觉得书中的人物的思想奇怪到我难以全部理解,他无法完全说服我,但是我没办法否认的是,他的思想本就不是从理性说服出发的。尤拉或者说本书作者的思想,我觉得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爱与善的感动。无论是戈尔东讨论犹太人处境的阐释圣经的那一段话“在深思熟虑的心灵里,在新的生活方式当中,在被称作天国的新的交往范围里,没有民族,有的只是个人”,还是西姆什卡关于圣经出埃及和圣母未婚生子的同等意义的解释“从古代的观点来看是微不足道的人的私生活,何以在上苍看来竟与整个民族的迁移具有同等意义呢?因为要用上苍的眼睛并在上苍面前评价一切”。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赞同这种纯粹的个体的自由,然而,这种对于个体的关怀,对于人类每个个体的自由和幸福的重视让我十分感动。还有他的“历史有如植物王国的生活”的观点,有趣的很。我想,尤拉或者说作者也好,其实从来没有诋毁和反对革命的想法,苏联当局和西方某些利用此书的人对于本书的看法的确都是有失公道的。尤拉或者说作者的不理解革命后的一些现象是有的,也是正常的,但说到底,历史有如一个植物园,它冬天的时候残破萎靡,但一到冬天,短短几天,快到你看不到,它就恢复了生机。谁也不能创造这种改变,但是可笑的是,我们总在崇拜着那刹那改变时产生的人和精神。植物园的繁荣是所有植物一起繁荣才出现的,对于个体的关怀其实就是对于整体的关怀。上帝的天堂和自由的思想里没有民族,然而正是在这思想中,我对于拉拉没有印象,对于冬妮亚也没有印象,但是我却对于俄国的农民有着深刻印象。
      我始终搞不懂拉拉,我无法理解其强大的魅力。我觉得冬妮亚的形象就像信纸上的一张肖像,就像尤拉、戈尔东、西姆什卡的观点都是来自尤拉的舅舅——韦杰尼亚平,而拉拉又与尤拉观点相一致,书中的人物的观点统一来自作者,唯一让我觉得相比而言有趣的特别的,就是没有与尤拉进行长篇深入的思想对话的安季波夫和加利乌林……
      好吧……读后感就到这里……其他的东西还没系统明朗化……我就懒着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11-2 18:02:25 | 只看该作者
      先看过电影,觉得情节激烈,非常好看,赶紧买书来看。不料看书时却觉得情节松散,许多地方似乎不如电影改编后有冲击力。直到看至上半部快结束时,才觉得放不下书了,一口气就读完了。下部的写法非常精彩,回过头来,这才一点点明白上一部松散情节的意义。
      
      战争的残酷,不绝人性,这在许多名著中都有表现,这本书的独特在于,对我国公民会有更多的启示,更多的感同身受。表面上的一套,实际上的一套,理想中的一套,现实中的一套,就像个迷魂阵一样,许多人陷落了,只有极少数人历经艰险幸存了,并且搞明白了这一切。
      
      书中有两个人物让我不够满意:日瓦戈的弟弟叶夫格拉夫,他的幕后生活一点没有交代,也没有暗示,让人觉得不可信,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时代,却会有那样一个高尚的人存在?不如电影版的那个人物,无情一些,但比较符合那个社会会制造出来的人。电影中他对哥哥说,你写的诗成问题,赶紧避难去吧。而书中他极力援助哥哥,神秘而力大无穷,全力为哥哥设法,很会变通,并且没那些教条思想,有点不可思议。另一个人是桑杰维亚托夫,他是个党员,同样势力很大,乐于助人,且没有什么条件,这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高尚?同样是缺乏交代的。
      
      故事发展得极凑巧,角色们总能复出,把自己的命运交代清楚,构思上说巧妙是一种,说小说味儿浓是一种。总之,把一个时代的人的命运展现出来,像部史诗,值得一读。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1:35 , Processed in 0.0486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