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想青年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21:5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理想青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内容简介:曾满怀理想,曾鄙视一切,一腔激情却不知希望在何方。无论多匮乏的现实,你总有梦想的权利。若干年后,回看这些文,或觉得幼稚、无病呻吟,而捂脸跑开;或重拾信心和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0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14 01:56:34 | 只看该作者
      『如今的我们为什么耻于谈理想,即使各种掩饰,心底都有一道伤痕,不想,它依旧在。
      但我们并不孤单,在各自的路上,邂逅不同人生,记录真实青春生活。斑驳陆离的青春自白书,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残酷现实和浪漫爱恋。』
        
      七堇年、安宁、步非烟、蒋方舟······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将记忆带回到了那段青涩时光。以文字的形式,集体致敬青春,传递向上的力量。有关这本书的内容,说不上讨厌,但也算不上喜欢。是已经过了这样感伤的年纪了吧。书中的故事或多或少映射着每一个人的影子——那些不曾与人分享的秘密,那段以为会铭记却被遗忘的故事,还有那群在记忆里来来去去的故人新友。只是有些过于矫揉的句子,让本来关于生活的简述,又带上了编写的色彩。当然,这也仅是我个人的感官。
        
      青春,似乎是个永不褪色的话题,这些年尤甚。每个人,无论是已经度过,正在经历或是即将迈进青春,都对它或多或少有着五彩缤纷的设想。而涉及它最多的,怕就是理想。长期的、短期的、宏达的、渺小的,各式各样,都装点着本不算太长的青春时光。或许我们『曾经恐惧过有一天所有的梦想都会破灭,恐惧那种心如死灰的沉寂。』但理想总归不是水中月镜中花,转眼消失不见。随着成长,我们越来越少的在人前提及自己的理想,似乎已经放弃了追逐的目标,但当剖开内心的深处,它们就会一点点被挖掘出来,不曾消失,只是被深藏,被现实遮上。
        
      甘世佳在书中说:谁还能想起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当初梦想着做工人、医生、解放军的孩子,如今漂泊在哪里?有多少梦能留给回忆?在偶尔触动的瞬间。初读这段话时,涌进脑子里的画面,是高三时教室外面的那面红砖理想墙。简单的塑料板定挂,一半贴着每次考试的成绩排名,从班级到全校;另一半,按照班头的要求写着自己的目标。统一的答题卡,背面出奇一致的都是每位同仁要报考的学校,白纸黑字,铮铮誓言,慷慨激昂。现在想想,理想的内容总会跟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相配。那时老师虽并未要求理想必填学校,可是大家似乎都避开了成为××家、周游世界的话题,默选了高校作为自己当时的理想。后来的后来,似乎认识的人当中,没有几个真正的达到了当时的目标,或低或高。可以说是理想破灭也未尝不可。不过在和为数不多的保持联系的老同学的交谈中,知道他们如今虽不再将那些目标挂在嘴上,但也不曾忘记,继续求学考研的,还为那时的目标奋斗着,有的甚至是跨了专业和地区。有些人会感慨说,那时的理想多少带着些年少轻狂,像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被家人的期许、现实的标准早已打磨的不成样子。时光正在吞噬我们的梦想。
        
      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只是在成长的洪流中变得谨慎了,小心翼翼了。不再年少的张口闭口谈论自己的理想,而是默默努力,于奋斗中慢慢前行。或许前进的脚步显得有些缓慢,但是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便无法回头了,不是么?我们最好的结局,是坚持着,走下去。
        
      正当青年,有足够的热血去挥洒,为何会因为各种设想的结果而止步不前?多年来我一直用“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来激励自己,倒不是真的认为只要付出就有回报,但坚信没有付出绝对不会有回报的道理。或许我们的理想会随着时间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而出现变动,但是它一直都在,不曾离开。不然,每一个人不都如同行尸走肉般活在这个世上?
      
      也许曾经年少的我们的确目空一切,一腔激情不知道安放何方,对周围充满了否定和蔑视,于混乱里不断地挣扎,但我们依旧怀揣着梦想。即使是在如今匮乏的现实里,我们依旧有梦想的权力。一路走来,被各种争议环绕着的8090人,慢慢的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质疑的声音不曾退去,可是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成绩反击。未来的舞台更大更宽广,我们不会放任自己拘束于一方的小天地,自娱自乐。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不能用以往的标准来衡量如今的我们,也不要将过去附加在我们身上。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不曾抛弃我们的理想,即使现实曾将我们打的遍体鳞伤。
        
      用稚嫩的笔,苍白的文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理想之名。正如文案里所说『若干年后,回看这些文,或觉得幼稚、无病呻吟,而捂脸跑开;或重拾信心和热血,感慨万千,感动自己曾如此努力和纯粹。不管如何,这一阶段都是生命的状态,最真实的存在。因为不管现实如何,理想永远不曾放弃,哪怕时日渐远,始终与生命相伴,不曾老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理想青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4 09:44:30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写下一个似乎是病句的标题。我想我大概又要把书评写的很主观和感性了。
      
      对于《理想青年》一书,我不能是个以局外人的视角阅之的读者。
      
      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想着《蜗居》里海萍对海藻说的一段话。
      
      『那天,陪妈妈去逛街。
         其实我们都不用走,那个人流就推着我们向前走。
         我不想走都不行,想停下都不行。
         我当时就笑了。
         我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来不及细想,没有决断,
         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被人推着向前走
         而我青春年少时候的理想,上哪儿去了。
         我的理想,就被这匆匆的人流,推得无影无踪。
         我曾经的坚持,内心的原则,和我年少的立志,
         就被这孩子,被家庭,被工作,被房子,被现实生活,
         磨砺的不剩些许。』
      
      作为仍旧在校念书的大学生,算是还正在经历着青春吧,然而看到这段话我已感概良多;我想对于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的八零后来说,对此感受应更为深刻吧。
      
      青春,理想,这些原本最该充满活力的名词,在如今的社会似乎日渐显得苍白和沉重起来了。
      
      虽然一直不喜欢以“××后”去对不同年代的人做划分,但对于八零后这一代人,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和欣赏的。不管是曾经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好,还是当初的叛逆轻狂,或者后来的隐忍埋首努力奋斗,等等等等,不管被冠以怎样的特征,不管我是否赞同他们的很多观念,我都是喜欢这一代人的。这样说的感觉有点怪怪的,毕竟相交之下我是更为年轻的,但是喜欢就是喜欢。尤以文字为代表。
      
      蒋方舟,步非烟,七堇年,安宁……这都是伴随着我的中学时代一起成长的名字,此外必不可少的也还有张悦然和韩寒等等。的确,《理想青年》所摘录的这些零碎的文字,在若干年后回看,连我都感觉或幼稚或无病呻吟,也有刻意掉书袋的,装文艺狗的,虽然这些都是少年时候的我所顶礼膜拜甚至努力模仿过的,但如今再看心中所感所想已是另一番风景。
      
      也许这样说有些对不住作者们的文字,但的确是,这些名字、这些人的故事、这些人对成长的唏嘘,带于我的触动更剩于文字本身。
      
      其实我还很年轻。我正走在青春疾驰的路上,我似乎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去做些什么。但正如《动心忍性》一文中提到的那本捡来的杂志上的一句话,『我最感到苦痛的,就是我的心太活跃了。』
      
      此外让我沉思最久的文章是《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我努力回想着自己曾写过的文字,回想着年少时自己曾怀揣的梦想,然后回到地面上来,冷观自己现在的生活,以及正在忙忙碌碌的事情。
      
      现在我正在没日没夜的为一年之后的一四年考研做准备,在综合了来自父母兄长以及老师的各方面意见之后,断了自己跨考现学的新闻双学位的执念,还是选择了极其严肃理性的本专业,虽不讨厌,但这并非我兴趣爱好所在。
      
      我从年少至今的理想,在所要面临的现实面前都显得有些苍白,连我自己都显得无力。我大概还是懦弱的吧,没有违背父母意愿放手一搏的勇气,或说一定要有人不开心的话,那还是我自己不开心吧。快乐是件太自私的事情。
      
      我现在所能做,也只是好好走完既定的这一段行程。我知道,对我来说,这只是一段路,不是我想抵达的终点,也不是我要就此停歇之地。『今天的放手,是为了明天更好的拥有。』
      
      我的理想还在。在等一个更强大的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7 13:54:10 | 只看该作者
      “80后”如今已是长大成人,他们所经历的青春跟以往大不相同,因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好时代,物质的丰富,精神的支撑,也都有了变化。在书写过去时,或多或少地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痕迹。如今,回看这些文,或觉得幼稚、无病呻吟,而捂脸跑开;或重拾信心和热血,感慨万千,感动自己曾如此努力和纯粹。不管如何,这一阶段都是生命的状态,最真实的存在。
      
      “如今的我们为什么耻于谈理想/即使各种掩饰/心底都有一道伤痕/不想,但它依旧在。”这样的词句在更多的时候是对过往的一种凭吊。在书中,“80后”对理想青年的理解也各有姿态,这正如蒋方舟所说:“我的柔软与隐忍,我的丰盈与凄迷,我放射的无人知晓却弥散凝结的千肠百转,在很大很大的“无明”“我执”里,我属于“我”的真诚隐秘的那一部分,在很大很大的全天下里,只有街头卖快食的人接受得到。”这也是“80”后青年的特色,活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在生活里所展示的不同侧面让生活显得光怪陆离,因为生存的环境差异,在他(她)们的笔下,理想青年也就具有了差异性。
      
      郑小驴说,就在这些散兵游勇、虾兵蟹将中,这代人文学未来的中坚力量,必然会在此产生。这是每代人的必经之路,而我们还在路上。莫小邪所讲的故事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正是每一代青年所经历的岁月,在更多的时候,他(她)们并不孤单,在各自的路上,邂逅不同的人生,记录真实青春生活。在这一点上,其所呈现的姿态虽然多种多样,却还依稀凸显出时代的片断。至于那是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尚无定论。这完全取决于一个时代划上句号的时间仍未到来,而生活在继续变革,也正因这样,这一代青年的青春期可能变得有点漫长。
      
      在那过去式中,我们读到的除了唏嘘,除了感伤,还有被称之为“正能量”的东西。是的,有什么比青年岁月所留下的记忆更为深刻的呢。在缅怀过去的时候,依然需要面对未来,既然青春终将逝去,不可改变,那就“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别具一格的辨别能力,特立独行的本质。在普遍雷同的现状面前,我们太需要多几根反骨,多几个独行侠”吧。
      
      在对“80”后的观察中,或许我们能发现,这一代青年所具有的特质是突出的,那一种迷茫与上进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或许是因为在青春岁月里,他们活得更为实在一些,而理想也扎根于大地,虽是千姿百态的青年,理想也还是一致的:快一点,再快一点,让日子迅速地走掉。长大一点,再长大一点,我们已经耐不住寂静的时光了。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80”后的过去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7 23:49:2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在路上
      ——读《理想青年》
      
        当80后一代部分人已过而立之年,进入集体怀旧时,我们不禁要问,你的理想被时光吞噬了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风靡,大概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听故事的人已经长大,说故事的人正在老去,而故事中的人却依旧年轻。没有人窜改他们的年龄,时间仍固定在某一年,如果你想永葆青春,最好的方法是在人们心中留下一段诡谲的传说。说这话的是1986年生的李晁,在一本新近出版、名为《理想青年》的书中看到的。
        这是一本关于传说的书。徐衎在书里说,好多年前的青春,好多年后还叫青春。关于青春的传说,蒋方舟、郑小驴、米米七月、颜歌、步非烟、莫小邪、苏枕书等都以文字的方式、告别、缅怀、祭奠。这些文字汇入一条岁月的河流,于是便有了这本《理想青年》。
        这些作者都是80后生人,如今他们都以各自之笔在文字的江湖闯下了或大或小的天地,当他们不约而同地拿起笔来回望走过的路,喜怒哀乐愁,得失寸心知,这是思索、反省的过程。
        书里诸篇文章,基本都是个体经验的呈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书的意义在于,集中个体经验的集中,管中窥豹也好,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个时代的脉络,抑或是其中的一条经脉,文字之脉搏,生活之经络。三十而立,也确实该到了做阶段总结之时了。
        那些时光,是林静宜最理直气壮地坚持自由和继续追梦的时光;也是戴日强“能挥霍的是青春,不能忧伤的叫捉迷藏”的流年,是蒋方舟“我的泪水就像老年人一样来得又急又怪,还不自知,只有用这种方法,把所有无奈、沮丧、失望都拦腰截断。”的无奈和坚持。那些时候,是坚强的,是坚韧的,也是艰苦的,更是艰难的,那时的一代人除了青春,一无所有。有太多的人像步非烟那样,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读书,那是一个多么好的读书年龄呀,与之矛盾的却又是,“想要的书和兜里的钱是永远的矛盾”。
        从文字之书读到人生之书,从韩梅梅、李蕾到朝九晚五或四处求职,也是很多人“梦想输给现实”的过程。用文字华丽地安身立命的步非烟就以过来人的经历写道:房子是横亘在80后一代眼前的一座高山。磨圆了很多人的梦想,也毁掉了无数段纯真的爱情。
        房子之外,就业是另一座高山。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步非烟的才气和运气,在文字的大道上,“每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阳光穿过纱帘,照在地毯上,心里会有一种温暖的感动”。同样有才的小说作家郑小驴,2006年,提笔写下了第一篇小说,后来他回忆说这完全是没有任何冬季的行为,纯粹是一种对苦闷的倾诉和本能驱使。他的感慨是:文学作为一种理想,成了纯粹乌托邦式的抒情,对这代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像前几代人那样靠文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郑小驴的感慨,大概也是太多曾经企图以文字安身立命之人的感触,正如那句流行语“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那样,多年后我们还能从更年轻一代身上,还能找回曾经的自己吗?
        当青春呼啸而过,铁轨依旧,我们也还都在路上,因为我们的心还在路上,——“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前行,让这个城堡里有更美的风景。”(步非烟语)
      
                                        二〇一三年三月七日晚,北京,鲁院515室
      
      (《理想青年》,王翔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定价:28.00元)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8 23:59:59 | 只看该作者
      谁的青春不迷茫?
      评《理想青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文/小刀
      
      最近和三五好友聚会,免不了怀念起“年轻”时候的糗事。说年轻也就是初中,高中那一段所谓的青春。这样的话题除了拉近彼此的感情,更多少有些悲凉的意思,多少有些不甘心和失落的成分,因为潜台词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这本集子也正如此,编者当初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做一本有关八零后的书,对这一代人的梦想、命运、现实等等,在文化层面上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回望,约了很多稿子之后,发现之前的主题实在太过宏大,这个多人合集无法体现,但是作者朋友的文字让编辑爱不释手。好比要开一个100人的大会,最后被变成了三五好友插科打诨的小聚会,各自撒娇扯淡,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样一本小集子。
      青春、当初的理想,永远是聚会里生冷不忌的话题,哪怕是再不善言谈的人,谈到那段也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且几乎都会越说越兴奋。我们可以在对方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找出一个类似的事情,表示自己当初更牛逼,或者更傻逼。
      活跃于媒体的蒋方舟在赶场录节目之后疲惫不堪,会这样发牢骚:“我渐渐习惯了一个动作,就是用手掌将脸从下往上推起,再从上往下拽拉,然后不断反复。这个动作是我观察老人做保健操时学会的,学名叫作“干洗脸”,我叫它“老人搓”。我猜测,老人爱做这个动作,是因为他们的泪腺太过发达,现代人需要减压,老人需要减泪,搓脸能把眼泪止住。”
      红极一时的七堇年在土耳其那次治愈之旅这样记录“我转过脸去,面对车窗外异国他乡的夜晚,在他们一家人温馨欢娱的背面,感到阵阵心酸如蚀,终于失去控制,顷刻之间泪如雨下。满脸都湿了。一直咬牙不敢吭声,侧着脸,面向窗外,确保这场痛哭无人知晓。”
      拥有总多武侠粉丝的作家步非烟这样记录了自己在北京以文换房的故事:“存钱的时候,它们都只是一个数字,冰冷、遥远,却是这十年来我写下的文字所换。当我最初写下这些文字时,从未想过他们能换来这些数字,也没想到几年中它们已不知不觉累积到七位数之多。我有些惊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说不上多,但却每一个都是自己亲手创造。”
      七堇年/周语/莫小邪/米米七月/蒋方舟/步非烟/苏枕书/林静宜/颜歌/莫小邪/郑小驴等,这些熟悉的名字,讲述着自己故事和悲喜。
      我们这个年纪,每个人都开始有自己的故事,当然并不是都愿意找人诉说。这本书的宝贵之处,在于这些同龄人愿意将自己抽屉里珍藏的文字,本不愿也根本没想过与众人分享的文字,交给了编辑,并且汇集成册。这本集子希望是一次让人愉悦的阅读体验,不管当时多么伤心,多么迷茫,如实记录,只为祭奠那终将逝去的青春。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19 , Processed in 0.0617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