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 0
|
良辰 |
最新书评 共 14 条
艾晨
我想我还不是一个称职的阅读者,在看《良辰》以前,我一直以为颜歌是男的。说不出什么具体的理由,可能就仅仅是因为“颜歌”这个名字给我的感觉,以及对那本《关河》知其名未观其貌的印象吧。是这些先入为主的判断直接引导了我的自以为是的结论。没想到颜歌居然是个女的!在《良辰》的后记里,我看到颜歌这么写着:“甚至想成为她的母亲”,“他给我买酸奶,糖果,缎带袜子,发卡”,“陪我去买一条漂亮的新裙子”,“我已经不是他的小女儿”。原来颜歌真的是个女的,如果这些文字不是我的错觉。
当然我得声明一下,我这么说一点都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我只是太意外了,而关于颜歌也只不过是个引子,我要说的是这本《良辰》。关于《良辰》。
良辰,良城,顾良城。十个顾良城,九个故事一个童话。
在引言里,颜歌说:“我憎恨所有说故事的人,从说书人,到小说家。我发誓,他们从不知道那些故事对于故事里的人,到底真正意味着什么。他们从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下了什么。”我很讶异于她会用上感情色彩这么强烈的词语,憎恨,发誓。于是在开始看《良辰》的正文之前,我兴奋地以为她即将为我讲上一些精彩绝伦的故事。我真的是满心期待。
“而我不得不遗憾地被告知,这依然是一个形而上的,如同嚼蜡的老套故事。”当然这是我看到最后才知道的。我有些不甘心,挣扎着看完了《良辰》。段首那话是颜歌说的,她是诚实的。她知道所谓的‘“地道的小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写出来的。
我在想,颜歌也许是矛盾的,她所憎恨的那些人里面应该也有她自己吧。在后记里,她又这么写:“在这些故事里,我试图向大师们致敬,……,你很容易就会在小说中看出蛛丝马迹。”这让我怀疑颜歌开头引言里所说的,是否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她那么剧烈而激昂地说“憎恨”,却又在文字里模仿那些她所憎恨的大师。这或许只是一个套,而我那么轻易地就相信了。
颜歌那么精明甚至是狡猾,她先说好了她是“独自一人,诉说着可能将被谩骂羞辱甚至误读的文体”。她把什么话都提前说尽了,所以无论最后读者怎么说,她都可以作出一副“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你们果然都没读懂我的故事”的神情。
关于《良辰》,我虽然还是很认真地看完了整本书,可是仍然读不懂,不知道她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是等待还是寻找?抑或是回忆?是“爱与被爱,错过与失去”,还是“一场肥皂剧”,“一片虚无的空白”?
颜歌的文字不见得多华丽或者朴素,构思也不觉得有多巧妙。我感觉书里最好的文字反而是那篇后记,而书中那些凌乱的情节就像是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斑驳梦境,遥远而不真实。故事里的人物——特别是那个身具多重职业身份的顾良城——到了最后不是走了,就是死了,总之就是从那个地方离开,消失不见了。所有情节的发展过程都是那么的奇怪奇怪。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样对你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颜歌自己在引言里说“顾良城和女主角的相爱是我将一再告诉你的内容”,说这本书是“关于游离者,失落者,遍地忧伤者的一切。关于那些被遗忘的相爱者的一切”,“关于不断失望,又像笨女孩一样始终坚强愚蠢地残存着最后希望的,一切”。而在后记里她又说,“这本书,实际上,从头到尾,情人只是一个噱头,它是关于母亲的,关于那个最爱你的人,你最爱的人,离开你的人,再也回不来的人”,“从此以后要独自生活下去的那个人”。
所以说我被骗了,你也看到了颜歌的狡猾。她就是这样,在开始的时候说得那么的冠冕堂皇,等到了最后自己再把前面说的给否决推翻掉。然后颜歌就那么无辜地站在一旁,看上当者的笑话。就像书里的那些文字,其实只不过是她的错觉,是她臆想出来的一场幻梦,一场失落的回忆。她用文字给所有人(包括她自己)构筑了一间病房,而她假装置身事外,拿着望远镜在不远处偷偷窥视着里里外外所发生的一切。
详情
小说家
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顾良辰
我是有的
一样 从未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可能是小时侯看动画看多了 得了妄想症 我编出一个个人和他们的故事
复旦的表哥 长得很好看 会给我买所有想要的东西
比爸爸还亲的舅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解答我所有的疑难问题
类似顾良辰的男生 带我天南地北地去玩 也会摸着我的头说 他们都是傻子 我就觉得你很棒啊
。。。。。。
到处讲给别人听 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长大之后继续编 可却也开始怀疑 呃 不会是心理有问题吧 或者真的得了妄想症
看了良辰 还是觉得自己脑有病
可是会笑 恩 原来有人和自己是一样的 也会在这个灰蒙蒙的世界中 幻想出一个个色泽鲜亮 面目模糊却眉眼亲切的人们
真好
虽然并不是有多太一样
妄想症就妄想症吧
总比一无所有的好
详情
乌冬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想象一个叫冯夷的男人,在爱我。他为了我去寻找我们的天堂——水习滨。那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我甚至很清楚地知道,那里会有一间叫“河内”的酒吧。正因为自己有这种想法,所以读了这本书,才会有题目那样的想法。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夏天下雨前的空气一样浑浊,浓稠,充满着灰尘的气味。虽说这十个故事都是不同的顾良城,但是我只看到一个顾良城,一个“我”。每个故事说的都是“我”的内心的不为人知的隐忍的事。“我”不可能大声地跟所有人说自己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厌倦。只能以一种能表达又不会被轻易看破的方式来描述。
多说一下,书中有些怀疑是作者记错了的事,比如《剧作家之死》中的林奇本来是买巧克力的,后来就变成双喜的习惯买口香糖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9 10:38 , Processed in 0.22778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