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孤独的敏感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孤独的敏感者(精)》由王人博所著,《孤独的敏感者(精)》是一个有关闲逛者的故事:闲逛是一种诗意的思考;闲逛是一种收藏,将其所闻、所见,哪怕仅是一缕思绪都攥在手里;闲逛者想象力丰富,生性敏感,内心尊贵,他只听从没有目的地的乌托邦的召唤;闲逛者喜欢的孤独,是置身于夜色的孤独,是一个人在黑夜里的狂欢。
          有趣的是,虽然作者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宪政学者(《南方周末》),但他却说:专业性的学术在他这里,那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是人为挤出的一个地方,而剩下的那一大片空地,却被一个叫“闲逛者”的主人所占据。他没有固定的姿态,没有专注的事物,其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闲逛。闲逛既可以在挤满人群的街道,以漫无目的的游走姿态背离人群,同时又被人群推挤;也可以远离人群,在黑夜的世界里,在那些声色光影以及漂浮于心底的记忆中游荡。他偏爱的是后一种。
          黑夜中的漫游是一种无聊的快乐。鲁迅、本雅明、竹内好、北野武都是他造访的主人。其实,也不是造访,算是一种顺道的路过,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探头探脑。闲逛者在黑夜里漫无目的的游荡,这与那些白天匆忙有致的人们形成对照。任何有规则的忙碌,都是一种冗余。这是闲逛者遵守的基本价值。
          要说明一点的是:闲逛者并不提供娱乐,也不提供教诲,更不想用自我的剖白来换取冰冷的金钱。他呈现的只是漫游的快乐和收藏的热情。

    作者简介
      王人博:生于1958年,著名宪政学者,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在“西南”,被称为“西南政法的马克思”,是西南政法的精神领袖;在“法大”,“为人不识王人博,法大四年算白活”广为流传,曾被民间20余次提名中国政法大学“影响最大的或最能代表法大形象的人”。
      其代表作品:
      《法治论》(1989,与程燎原合著),90年代国内外极有影响的名著,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1997),中国宪政文化研究范式的奠基之作;
      《宪政的中国之道》(2003),“迄今为止最杰出的宪政研究”(《南方周末》)之一;
      《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关键词》(2009),“关键词”研究的代表作。

    最新书评    共 1 条

    才云鹏    才云鹏         2013年1月27日《深圳晚报》http://wb.sznews.com/html/201301/27/content_2364105.htm               “为人不识王人博,法大四年算白活”,这句略带调侃的小口号洋溢着褒奖的味道。作为中国宪政学界的顶级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的《法治论》1989年甫一出版,即在中国掀起“法治热”,成为国内法治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热潮正涌之际,王人博突然把研究重点转向宪政理论,随之而出的《宪政的中国之道》被评为“迄今为止国内最杰出的两本宪政作品之一。”   王人博卓越的前瞻性与洞察力于此可见一斑。现在,在作者新著《孤独的敏感者》里,这种洞察力以一种平凡的姿态,不可思议地落在跟宪法学不搭边的专业之外。然而,这也恰好验证了,开篇的口号,绝非仅来自作者的煌煌学业,实际上,浓郁的人文主义气质,是其广受推崇的真正原因。   这是一部随笔集。从宪政学的枯燥单调揣测,作者似乎应该同样严肃乃至铁板一块。打开本书,却看到一颗充盈着美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思辨以及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的鲜活灵动而丰富至极的心脏。在这名宪政学者的内心,究竟有多少隐秘的思想?宪政学研究的是国家根本大法,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本书探讨的是比根本大法还更根本的东西:人性。作者却轻描淡写地将序言定题为“闲逛者絮语”,那么,什么又是“闲逛者”?   实际上,王人博曾经的高考志愿是中文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是其骨子里的偏好。鉴于其最富有精力的时光,大多被宪政研究所缠绕,作者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梦想---在教学中沉入职业之归宿,而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尽情享受思考的愉悦。这种态度并不暧昧:生活将你推到了某个位置上,不要以自怨自艾作为终结,无论如何,我们的选择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本书虽然与其专业无关,但不能否认,专业缔造的严谨在这些直抵人心的片羽吉光中更显功力,尤其如前面所述,其洞察力的贯穿使平凡的生活放射出哲理的光辉。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睿智的王人博。他读杂书,听古曲,看欧洲和日本的电影。在观影《菊次郎的夏天》时,王人博悟出了“生命即是游戏”,而我读到此处,忽然懂了作者的幸福所在:问道于日常琐屑,揪扯出荦荦大端,才是生活这场“高级游戏”的真正意义。这种意义建立于思考之中,思考与思考中的收获就是幸福。正如作者所说,“幸福永远与心理有关。”甚至,与遭际都无关。学者自有高度,但生活不避流俗,在喧嚣俗世中固守着心灵的净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里没有学术高低之分,只要你学会思考。这样的思考,换不来真金白银,但唯有这样的思考,才能在阳光下尽情释放它的纯净。   宪政学者的唯美文字因而成为难得一见的奇观。同时说明,宪法之枯燥,与生活细节的丰富并不冲突。实际上,对人性的深层思考,不仅是宪政研究的立论之本,更是一切人文学科的核心基础。每个人都生活在重力之中,谁又是现实中的超人呢?点滴生活中蕴含着的生命真谛,正是“闲逛者”不时捞起的幸福,而能成为一名幸福的闲逛者,据作者说,是因“我的眼睛与耳朵总是要比别人慢一拍。”在时代节奏乱成碎步的今天,慢一拍的好处,在于能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体味生命。大场面给我们以震撼,但真正的幸福,都蕴藏在细节中。   看得出,作者在治学之余,大量时间用于读书、听音乐、看电影这些貌似终老南山的闲举。但陌生的名录告诉我们,作者的面向非常小众。其实,越是小众的东西,越蕴含着珍贵的个人体验。朋友看过《V字别动队》后说,“恨不得无人看这部片子才好,我才能独占。”这句话道破人作为个体的最核心本质。每个人都应有最新鲜、最独特的自我,盲从、服从、顺从,正逐渐使我们失去自我,最终使人不复为人,社会不复为社会,国家不复为国家。   在对本雅明、北野武、鲁迅等人及其作品的评述中,作者超越了学界或攻击、或吹捧的决然论调,阐发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相信,在很多时候,鲁迅是“不想写字、不想做文的。但是,不写、不做的时候比写与做更无聊寂寞。”作者用李长之的话做了概括,“人得活着。”职业,更多的意义是一种宿命,而没什么使命。此虽非惊人之语,意味却如此悠长。   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观。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最应珍视的资源。昆德拉说,“高明的小说家都隐藏在作品后面”,因其自知没有资格对读者指手画脚。也正如帕斯卡所言,“我思故我在。”在敏感者的体验中,因为独特性,甚至连“哀伤的本质也是愉悦”的,“美国的宪政主义者无法理解中国宪政主义者的痛苦,正像意大利的球迷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球迷的痛苦。”痛苦的唯一性,是人的唯一性的内涵体现。一切问题基于人的“低度”思考,才具真正的逻辑。作者甚至对许嵩、周杰伦也做了精湛的分类剖析,如医生手持柳叶刀,但他剖开的是自己的内心,“把音乐切碎”,让宫商角徵羽打通自己的奇经八脉,祛除体内潜伏的毒瘤。这种独特诠释,与乐评人的风月呻吟自有云泥之别。   作者在宪政学研究中说过,“西方人不能替中国人思考”,同理,任何一个人也不能代替另一个人思考。这是差异,而不是差距。敏感者之所以孤独,正在于对这种独特体验的追求,唯有敏感者才能听到生命自身的吟唱。在《刺猬的优雅》片尾曲中,作者就听出了天外之音: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当作者把未知的漫漫旅途归于神秘宿命时,切莫以为他是一个悲观者,乔万尼奥里说,“只有最深刻的悲观主义者才能乐观。”看透生命的本质,失败与挫折不再撕心裂肺,等待死亡的过程中也将抽离恐惧和焦急,如黄昏时刻遥远家中的炊烟,即使眼睛看不到,心也能感受到温暖。   作者明显与时下的利益主义保持着相当距离。文章在完成自身审视的同时,折射出作者内心深处真正希冀的人生状态:生命中不能缺少思考。作者对思考的定义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要挑剔,要怀疑。在躁动中保持清醒,在低调中保有智慧,拥有一颗既滚烫又清澈如水的心,是知识分子需具备的素质和精神。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拥有独立体验,中国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看不到机锋权变,纸香中只有明透通达。“心性与心智,事业与职业,彼此纠结冲突…庸庸凡世,孰为智者?”全书充满思考的况味,如温柔的潮水涌入我们几近麻木的灵魂。随意翻至某一页,都是一杯热气氤氲的清茶,这种心与心的交流是如此亲切而又亲密,显然不是“为了消磨夜中的无聊和寂寞而写的”闲适小品。不怕被窥视到内心,于孤独中尽享闲逛者的幸福,这是一部宪政学者的真正自白。     详情 发表于 2013-7-26 15:2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5 15:11 , Processed in 0.24123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