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速之客的自助餐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切的案件、幽微的人心——“推理小说黄金阶段”最后一位大师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的短篇小说,结构精巧,文字凝练,几乎全都取材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然而,其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动机和人性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3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4 18:29:00 | 只看该作者
      跟风买过据说是口碑风评最佳的《绿色危机》,看完感觉平平。打五折时候买了《寓所之骤死》,结局的逆转有亮点。而这本短篇集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其中数篇的结局让我不寒而栗。应该说有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但掩卷之后余味十足,如果不是纯诡计控的话,是完全值回票价的阅读体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6 13:14:51 | 只看该作者
      《不速之客的自助餐》是我读的吉林推理文库“彩色封面”系列最后一本。如往常一样,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的作品,几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我深深喜欢上了她的作品,也买下了此系列的五本长篇小说作为收藏。在这本书中,我感觉布兰德相信人性本恶。里面有好几位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撒谎,甚至谋杀。仔细想想,考科瑞尔系列的长篇中,探长总是喜欢把嫌疑人聚在一起,并且在一旁煽风点火,不就是为了让他们互咬么?这是不是也体现了人性本恶?
      《自助餐》是布兰德的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只凭《谋杀游戏》这篇文章,就能值回书价。我从来没能想到一篇短篇小说能够有那么大的容量:密室、复杂的线索、多重解答。以前觉得《耶洗别之死》这篇长篇里复杂的不可能犯罪能有五六个解答已经是极限了,但是没想到只有四十多页的《谋杀游戏》,也会对不可能犯罪提出四种解答,而且每种解答都很饱满。而且它真的是不读到最后一页,就不知道事情真相。而当你还被事实弄得晕头转向之时,看看小说的开篇,就会发现作者在第一段就已经有所暗示。
      除了《谋杀游戏》,《案发之后》《生死兄弟》《替罪羔羊》都是异常惊艳的。其中《替罪羔羊》也是用四十多页讲述了一桩不可能犯罪,也包括多重解答,但是和《谋杀游戏》相比还是稍显逊色。《案发之后》也是典型的布兰德风格,案件情节复杂纷乱,并伴有逆转。
      “开胃酒”里的四篇文章都是以考科瑞尔探长为侦探的短篇,都值得一看(《案发之后》《生死兄弟》都在此系列)。除此之外,我还推荐《谁是赢家》《后窗惊魂》和《天赐此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1 01:13:25 | 只看该作者
      前半部分是推理,后面多篇是希区柯克风格的悬疑风格,
      
      谋杀游戏一章力荐.
      
      替罪羊一文有疑问,不知道谁算真凶.到底有几声枪响被大家听到了?
      
      不过全书整体感觉,无论构思,还是叙事都比<不可能犯罪2/3>两部要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1 11:57:01 | 只看该作者
      
      
      文:慧剑无心
      
      
      不在惊,在奇
      时人所谓犯罪小说,予人印象往往是“扑朔迷离的情节、紧张刺激的场面、神秘惊悸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从广义上来讲,除了未能免俗的通俗大系里的纯言情甚或艳情小说外,畅销书架上百分之七十的侦探推理、恐怖惊悸、间谍冒险、都市奇幻、探险猎奇……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马桶文学,都在此列。
      自柯南道尔将侦探小说这一子类发扬光大以来,迄今已逾百年。推理小说或长或短,虽起初发展缓慢,但由于这种题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不但各行各业的非专业人士加入浩浩荡荡的写手行列,就连象牙塔里诲人不倦的纯文学拿奖大户也不时玩票。
      于今,它不仅充满活力,更是博采各家之长,日益发展壮大,在读众心目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当代作品由于视域广泛,题材新颖,更让人得以戴上增广见闻的高帽,于午休闲暇的片刻也不惜缝插针地赏读一二……。
      我们知道,无论何种文学体裁都有其“全盛时期”。现在就坐而论道的倡言所谓“内地推理小说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固然是可争之议题。但推理文学的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扑朔迷离、惊险诡异;杀戮无辜的罪犯心理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之杰作栉比鳞次,则是不争的事实。
      托马斯昆西于《论作为一种艺术之谋杀》里曾言:作家于书中挖空心思所极力渲染的各种罪案手法:或枪击、或刀刺、或绳勒、或药毒——甚至登峰造极地用冻得硬邦邦的羊腿予人迎头痛击,固然“在揭露十恶不赦的犯罪行为的同时,把人性中的善与恶的较量诠释得淋澳尽致”。但读者毛骨悚然之余,未必会惊慌失据进而弃之如敝履。反而孜孜不倦通宵达旦地手不释卷,其引人处无外乎独出心裁的设计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诡秘莫测的场景,环环相扣的悬念不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如果心理描写得当,叙述手段新颖,更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愈曲折离奇就愈能吊起读者的胃口。
      无论是推理小说黄金期的长短篇不可能犯罪,还是冷硬热血期反英雄角色的上下求索,再到日系新本格的奇诡扭曲的人格拷问,甚或新风气倡导的非虚构小说里的人性反思,无数大家极尽想象之能事,努力渲染出一件“奇事”,即为罪案小说中最重要的特征。
      
      故事里的“固死”
      起先,世上有所谓“侦探小说二十戒”。当年,据说入会资格繁难的英国犯罪作家协会(CWM)的每一个新会员在入会时都要宣誓严格遵守这二十条“铁的纪律”,以保障所谓“公平性”的读者趣味。而今,笔将们则更倾向于采取一种更为宽宥大度的出发点,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努力把故事说得深入人心。
      传统观念里,无论什么时代的侦探小说,都无外乎“有人惨遭谋杀,凶手逃之夭夭……”。无论是精神疯狂的连环杀手的暴烈态势,还是高智商人士精心策划步步为营地妄图脱身,甚至邻里妯娌间偶尔龌龊导致的愚人愚行,凡此种种或惊心动魄或惊慌失措,无外乎拒绝受世俗束缚,虽不能做到不为人所知(如果能做到不就没故事看了不是),但多妄想逍遥法外。而故事往往就是围绕正邪(或亦正亦邪)两端的博弈展开的。而随着剧情的延展,谜面的揭示往往就伴随着一具尸体展开了。小高潮的建立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人格冲突。当然,不排除有很大一批所谓喜好“一长串的死者”的作家,借此发展出专门以刺激读者为乐的恶趣味。
      从某种角度来讲,正是古典推理固有的这种“陈列尸体”的疏离感,使得无论是读者还是作家本人,都未能对罪恶本身给予更多的关注。而这种阅读体验,常常会让观众产生“嘉年华心理”。小时家人带着去看马戏表演,第一次看见狗熊固然新奇,但下次去总希望能看到些新花样。如果每次都只看到它老是那样走来走去,就很容易让没耐心的小朋友审美疲劳了。而小说中的丑恶行径离现实生活愈行愈远,也成为古典解谜小说逐渐没落的直接动因。
      
      死去的不光是人而已
      而在渐行渐远的与读者斗智为主题的“设谜揭秘”小说的夕阳时期,有一束别致的彩虹——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她以其独具魅力的视角,为读者集中展现了一道欧洲资产阶级的风情画。著名侦探小说编辑爱德华戈曼曾说过,假如勃朗特三姐妹能笔耕不辍至今的话,相信她们也会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未能免俗地涉猎非传统题材的犯罪小说。而以勃朗特姐妹为榜样的布兰德,则同样是一位“以细膩的笔法反映中产阶级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秉承自然主义的态势对轻浮虚荣的芸芸众生持一种怜悯地批判……”著称的天才作家。在她不算丰厚的各类作品中(与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相较,大多数作家都算不得著作等身),基于商业考量,也会精心设计曲折的情节,繁复的伏笔。但使传统解谜小说得以延续,并焕发别样的黄昏余韵的是她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白描手法。传统探案小说在故事结构上过于专注犯案研究而人物脸谱化(罪犯,次要人物严重与社会现实脱节)的弱点,在布兰德身上得以弥补。正是由于她更加关注于人物的性格及心路历程,所以后世评论家给予其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常常把她和现代大行其道的软性犯罪小说家们画上等号。也有别于独树一帜的冷硬作家的一味悲怆,在延续传统的分折犯罪动机的叙事规范下,她更集中反映人物所承受的社会规范的束缚和小人物的痛苦挣扎。
      中产阶级中有着各种各样有别于以往的所谓社会规范,为了维持体面的居家生活时尚,其虚伪的虚荣心导致的些许束缚力往往在很多时候会超出法律甚至道德束缚的范畴。在拒绝平庸直指本心的“拿来主义”大行其道的大环境的倡导下,原本中庸的“个人主义”往往向狭隘的“利己主义”发展。其间,有别以往的是作案动机并不“邪恶”,大是大非造成社会动荡的重大罪案(叛国,种族灭绝)绝少出现,当真相得以充分揭示的时候,仅仅是:偏执的凶手妄图将某物或某人据为己有,或企图掩饰不可告人之事,由于其诉求遭拒,于是铤而走险,以身犯难……。
      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群体的圈子里,对于脸面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真正的道德水准的看重。以往为人所称道的查理狄更斯对犯罪动机淋漓尽致地揭示,转变成为布兰德所集中描绘的社会压力对人性的扼杀。通常传统侦探小说作者笔下的恶棍伏法,已经很难再引起读者的共鸣。毕竟“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一拥有崇高社会地位的“高尚人士”不惜面临声名不保的境地,突然犯难暴露出的丑恶内心,做出有悖于天理的举动后,又要费尽心机设法摆脱破案人的追查,同时还要极力维护自已岌岌可危的社会地位,这样的情节才会对读者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布兰德讲述的是没有一个人值得饶恕的现实,进行的是“通往地狱之路由善心铺就”的残酷写真,常常会让观众心悸的同时激起强烈的共鸣。
      
      生活的乐趣绝非“乐道”
      海明威说优秀的作家只同死者竞争。而著名冷硬私探小说作家钱德勒更是不无感慨地在《谋杀巧艺》中感慨: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家不仅要同所有没有埋葬的死者,还要同所有大批大批的活着的人竞争。
      在骑士风格销声匿迹的时代,脱离“封妻荫子”范畴的个人内心的阴暗角落,往往才是布兰德所要抒发的“人性”。要的是描摹生活,而非描绘死亡。所以,在小说《绝技》中,作家不惜花费几章的篇幅,有条不紊地建立起一个小范围的社会群体。让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登场亮相之后才引入谋杀凶手,从而彻底打破以往的封闭社会格局。如阿加莎一样把人世百态放到显微镜下细致入微的观察,又如马洛般借各个人物的口表达对生活的不屈。甚至连盲目的乐观和自欺欺人的诓骗都让人恨不起来……。
      而最后几章里一章一人私密的揭示(另一种“没有一个人值得宽恕”的展示),则仿佛向往一潔死水中扔进一颗小石子,眼看着被激荡起一圈圈地的涟漪扩散开去,其间的惊心动魄多次转折,让没领略过“视线密室”的读者往往心怀揣测又踌躇再三……。
      我们可以从《绝技》中领略到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在她的带领下游览不同的国度。浅尝辄止的调侃笔法,阴郁冷暗的象征主义风格,或言或歌的场景切换,浓墨重彩的人物交锋……从中可以看到犯罪小说在经历了种种演变后,呈多现出的多元化发展。
      布兰德是这样一个高明的作家:在情节脉络已经成竹在胸的时候,并不急于调整细节,而是深思熟虑对各类元素的调用;一旦经过反复演示得出可望产生某种独特甚至独一无二的效果时,随即为其量身定做可塑之情节——全文里,无一字一句其直接或间接的意向与构思无关……。这一切的一切,都通过她的智慧,由其笔下的人物在《绝技》中集中反映出来。人称《绝技》从各方面来说,都可称之为作家的绝响,实不为过
      过去几十年间,虽然传统得探案小说无论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均发生巨大变化。摇笔杆的字匠们不时地创作出令人惊异的“警世启迪之作”。而令人挑灯夜读布兰德的不是令人发指的犯罪事实,而是其间反映出的人性的不同侧面,以及对波谲云诡的世事的探讨。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8 23:42 , Processed in 0.0483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