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 0
|
模仿犯(第一部)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大猫咪
从白天到黑夜,我如被攫住般焦躁地读完了宫部美幸的《模仿犯》。看到结尾回归开头的有马豆腐坊,长吁一口气,但心中的情感仍然翻涌而拒绝平静--小说结束了,然而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人,这个故事对人的影响,可不可能就这么结束?
作为京极夏彦的书迷,我热爱有学术理论支撑,融合文化背景、具有复杂精妙结构的异世界的故事。但是,即使通读了京极夏彦所有作品,概览本格派作家、读的推理小说绝不算少,而且口味非常挑剔的我,看完这本书以后也不得不承认,即使这不是我偏爱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故事,这本小说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推理小说。没有之一。
会给出这么高的评价,不是因为宫部美幸的技巧,而是因为她的内心。我没有看过对她本人的访谈,单只就我所读到的内容发表感想。
在推理小说中,杀人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阅读的恐怖有时来源于意想不到的杀人手段,有时来源于杀人的目的,有时来源于对现场气氛的渲染,有时来源于所有活着的人类对死和对尸体的恐惧心理--但是,阅读的恐怖与真实的恐怖比起来,总是带有扮演的成分。这是因为小说所描绘的场景与读者的真实生活实际是无关的;正是为了克服这种无关,作者才煞费心思地描绘主角的性格和故事的环境,为的就是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可是再怎么产生代入感,故事中一死七八个的阴森现实也还是离读者的日常太远了,反过来说,也有可能是因为离得太远了所以才可以放下人性去肆意描述;但总之一句话概括,就是推理小说中的人,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受害者,都缺乏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
然而宫部美幸不同,然而《模仿犯》不同。在她的小说中,一个人死了不是死了就算了;杀人犯的残酷不仅在于他/她抹消了一个人存在的权利,更在于他/她毁了和受害者相连的一切社会联系。受害者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她是生活在家庭、社会的联系中的;一个人被杀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就像投入石子到水中后引起水波荡漾一样,会波及到想像不到的地方去。鞠子的消失毁了有马一家,她父母的分崩离析,母亲的痛不欲生,老爷爷的彻骨之痛且不说,在事件解决中得到救赎的真一,完成了心愿并将人生拉回正规的女作家,结尾处关闭的有马豆腐坊唤起的路人母女的交流也能看出这个事件对书中世界的影响。宫部美幸笔下的世界是万物彼此相连的有人情味的世界,这点人情味儿让读者在残酷的剧情和黑暗的人性中得到救赎,但也正是这点人情味儿造就了死之恐怖,使习惯了看待扭曲人性、杀人流血的推理读者认真去反省何为生命,何为活着。
当然,宫部美幸如果只是停留在说教的层次,也不足以使这本小说成为经典。这本小说本身的架构、设计、剧情、人物都臻于完美,笔触老练圆熟,并没有出现京极夏彦小说中为勾勒主旨常出现的大段说教,也没有将千头万绪出现的证据和推理过程通过名侦探之口一一收尾。宫部美幸的道理是通过剧情说出来的,是读者切身体会书中角色的心情时悟出来的;她只是讲故事,她不评论,她相信读者看得出真相,读得懂剧中的伏笔--比如小朋友拣到了手机发烧时吐露真相,妈妈报警这条线索,我相信就是使警方产生怀疑并在x身边布控的证据之一--如果是寻常推理小说,一定会在结尾时至少提一下这条线索,但宫部美幸没有。她作品中的线索不像一般推理小说一样,全都展示在光明的舞台上,而是有明有暗地纠缠在一起,大江汇流般导向最后的结局。因为尊重了读者的主动性,所以读者的感受也就分外深刻而具备感染力。这种激发读者思考的能力使本作远远超越了作为消遣读物的推理小说本质,而进入了文学创作的不朽殿堂。
这部小说特别打动我的另一点,在于它展示了真正的恶。推理小说本质上写的都是失去人性的人,所以作家对恶的把握也就直观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我曾读过一位名字扑扑扑的国内作者所写的七宗罪,在深刻的母题下,所能揭露的黑暗只不过是性欲造成的冲动型犯罪,非常名不副实,非常令人失望。京极夏彦远胜一般推理作家的,也在于他在作品中对人性之扭曲黑暗与数个不同的人由自己的个性自行其事造成的命运之无常有非常精彩的认识。京极夏彦的所有作品在读后都令人感到发自心底的恐怖与冰冷,而这种感情绝不是因为读者胆子小或者害怕尸体。只有认识到人性之恶的作家才能描摹出这种恶;令读者觳觫的也正是这种恶。宫部美幸在书中所描绘的恶是无端降临到无辜者身上并将之摧毁的失去人性的力量,她的杀人犯是欢乐、无犯罪感却又蓄意做恶的人,这一切比科幻小说中因沉迷于从混沌中创造生命的科学怪人创造者,或是将兽性与人性混杂的莫罗博士都更令人脊柱发凉。也可以说,推理小说这种形式比其他小说类型个能体现人性之恶,而宫部美幸展示给我们的,是不受父母及社会约束的孩童之恶会恐怖到何种程度,这一点对于当今这个重智力不重心灵更不尊重人格的社会,这个培育出马加爵、李天一、铊公主的社会来说,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恐怕还不是最令人恐怖的恶:以前我曾看过一部30分钟侦探的剧的结尾篇,里面所展示的最令人恐怖的其实不是罪犯杀人,而是罪犯杀了人却连理由都懒得给,是杀人犯摧毁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群人,唯一的理由就是“我不高兴,我看她不顺眼”。这种无限自私无限无知的恶只好称作婴儿之恶了。从相反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推理小说家其实都在对抗这种婴儿之恶,都具有对人的关怀:他们至少认同杀人这件事,是应该好好给一个解释的。而只要这些作家还在写作,还在为读者提供惨剧发生的各种动机,哪怕结局再惨也好,我们都仍能看到那一线虽微薄却从未断绝的,人性的光辉。
详情
蝶舞
《模仿犯》-宫部美幸.蔡康永推荐的.据说当年横扫日本文坛六项大奖.费了点心思才拿到书.
刑事案件受害人田真一在大川公园遛狗时卷入一场有预谋的连环杀人案为引,展开了此起彼伏的悬念。宫部美幸在书中设计了43个角色,每个人物不仅是有名有姓,人物性格、过往经历甚至童年往事都一一交代详尽。在《模仿犯》中,凶手不断地利用媒体预告自己策划好的谋杀事件,作者通过描写警方、涉案人、新闻界以及日本大众对事件的不同反映,以点带面地展现了当代日本的社会心态。
故事很长,2部,四本,加起来大概比120回的<红楼梦>长一点.说实话,前三本看得我象个焉茄子.美幸阿姨,描写得太细致了,以至于我第一时间就想到她本人一定是位爱说话的中年妇女...结果我的猜测非常准确.不过,一点贬义的意思都没有..因故事描写的细腻,周全,流露出的温柔和善良是女性特有的本质.难怪美幸阿姨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可惜的是,虽然觉得前三本太过长,却还是觉得第四本短了一点.不过,冗长的都是前面唬烂的地方,最后结局超级短,也算是她的一大特点.
能横扫6大奖项,自然不会是省油的灯.尽管罗嗦,这种写法却很细腻地描写人的心理,让你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所有人物甚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于是,推理小说上升到了社会的高度,整本书的气势也见磅礴.可惜的是,当小说提升到社会角度的时候,就不得不将社会的阴暗面向下,而将社会向善的一面无限放大了.坏人终究是死得其所了,好人终究还是幸福快乐的生活着.连闹离婚的滋子居然也过上了王子公主的美好生活.这不是一中年妇女的美好愿望吗?大太阳一般的一心向善的结局大概也是获奖的原因之一吧.社会总是有人来歌颂的吧...不然哪里来的蓝天白云,碧空如洗捏?
于是,总觉得对终极BOSS浩一的心理刻画就少了那么一点,差了那么一点.同意某亲说的,最失败的一节,是他给增本打电话要求他伪装罪犯.那么能自我控制和伪装的人,就这样毫无心理挣扎的自我毁灭?而且杀害自己的母亲,心理和原因是不是该交代那么一点点捏?我承认,我也沉浸在浩一所编排的舞台剧里.....
本来还有一个疑惑,明明对浩一的描写,至少表面上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爱笑帅气的年轻人,怎么就有个绰号叫"豌豆",还说笑起来和豌豆极其相似.一个正常的帅哥怎么能和豌豆联系起来捏?后来才知道,原来日文的原版里是叫ピース.听说ピース=Peace=Peace Mark的缩写,也就是笑脸图标吧...这个才是恰当的嘛.该死的翻译.害我在之前的第一部的印象里浩一就是一胖子形象...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美幸阿姨的影响,感觉自己写这书的时候,也罗嗦了好多....不过,本人最不喜欢的就是罗嗦,美幸阿姨的确是不我的菜啊...哎...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5:43 , Processed in 0.460287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