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道说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看(上下)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 觉得她的书很无味
  到了今天
  我才敢说我读懂了一点 也就是那么一点
  那种透心的凉 有姜花那么凉
  
  透彻 清醒 没有半点女人对爱的幻想
  
  有时候 也觉得看破红尘的女人其实最可怜 “因为周遭一切对伊不外空明澄澈 灵台一片溶溶月”
  得到领悟 便失掉了热情
  
  但是 在我心中 她还是热的
  因为纵使看透 至少还是热爱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
  否则怎么会对爱原谅和宽容
  
  
  话语说再多 都是无用了
  幸福的答案我也还没解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她应该是一个无法亲近的女子,散文中随和了很多,一点点世俗的喜悦,兴致勃勃谈论的生活,但总有突然清冷的点缀,张爱玲喜欢归喜欢,其实又是不相信它们的意义的,生命是一场虚无罢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 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
  有很多人你以为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
  于是 在你暂时放下手
  或者暂时转过身的时候
  你心中所有的 只是明日又重聚的希望
  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希望也不会感觉到
  因为 你以为日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过来 当然也应该这样一天一天过去
  昨天 今天 明天 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但是 就会有那么一次
  在你放手 一转身的一刹那 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
  太阳落下去 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 有些人 就从此和你永别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长满了虱子
  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
  灵魂如风,却从指间无声划过
  
  
  我突然强烈地感受到珍惜的重要  感受到所拥有的珍贵
  所以我在努力
  因为非常在乎结局 所以非常努力珍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一点没错。
  
  不单成名,人生多半事情,也是一样。
  
  今天早晨,突然间很不想起床,没缘由的非常难受。
  
  天气预报说,冷空气今天来袭,24小时降温6-8度。这种天气,或者真的应该休息。
  
  前两天maggie和我聊天。
  
  我们很久不聊了。我以为她又去了Denmark公干,她告诉我她现在老家安心养胎,说现在的感觉很温暖。
  
  她问我怎么样,感情、生活、其他、等等。
  
  实话说,我也不清楚。
  
  城市太嘈杂,人在不知觉中变化..............
  
  所以想到张女士那句话,很经典,成名要趁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阵子,因为找工作的缘故,觉得青春渐行渐远。猛然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无比的感到辛酸。记得高三的毕业礼物,买了这本书给自己,这是第一部我所拥有的关于张爱玲的书,那时还不懂得,只是听同学和老师们说过关于这个奇女子的故事。完全是听的耳熟,才动了心。可动心之后呢?对于张爱玲,我喜欢她的散文多于小说,并不是她的小说不够出色。由于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喜欢的东西也不尽相同。那么精致、细腻的“爱”,温婉动人,至今都能背出那段美丽的话。那么无奈、包含无比苍凉之情的“她”,细刻着她对母亲无可名状的深情。还有诸如姑姑语录,炎樱语录之类,深刻幽默。所谓懂得,只是感悟得到作者彼时彼刻的心境,心之相通而已。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伊,但我可以在某个瞬间,恍惚刹那间,看见曾经伊所有的感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近一段时间痴迷于女子的文字,王安忆、萧红,以及张爱玲。爱玲的小说自然是早已熟稔于心,然而散文其实读得并不多。大三时买来一套精美的《张看》,这几日才细细读完,释卷往往齿颊留香。冷心冷眼的聪慧女子,玲珑剔透的奇巧文字,分分寸寸的市井热闹兼着融在骨子里的贵气与古典,我一直这样看待这个二十多岁便写绝男情女欢文字的奇异女子。然而今日闲闲读到几行文字,心中却一震
  
  她说现时的文学总以讽刺为佳,只因人原本是天真幼稚又感性的,抱着罗曼蒂克的梦想看待宇宙人生,及到伤了,感性受了挫折,便忙不迭地缩回去,只露出一副冰霜一般的聪明模样,句句讽刺,字字辛辣。然而,人却常常忘记了,感性之外还有感情。
  
  读到这里,想起余杰对先生的描述,他说先生是一位冷嘲大师,却终其一生都在与冷嘲作战。我也曾这样自诩:捧着一颗热心,冷眼看世界。
  
  爱玲,果然终究是二十余岁的青春女子,纵然文字里遍布密密的精明、分毫不让,字里行间缝隙处却才透出这么一点真心,读得人心中一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张爱玲的散文很耐读,越读越能体会出个中滋味。
  我喜欢读一阵,稍微有点厌倦了,就放一放。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又会被她吸引。
  好像民谣歌手的浅吟低唱,虽然很精致,但不能久听,要用Hip-hop来调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收集了张爱玲的散文。她的散文和小说一样好看。
  装桢非常漂亮,轻,手感好。一看背面发现是有一版《沉伦》的设计合和儿工作室设计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1-7 12:21:11 | 只看该作者
  出家门,开二十分钟高速公路,有一个很大的中国杂货公司,叫瓷艺,像个仓库似的。据说所有的货品都是从大陆海运过来,所以价钱极公道。占地最多的是家具,瓷器。其次是书和DVD,VCD。要算准了他们的海轮入港时间,才能抢到好东西。这套美丽的书就是这么掏来的。* 两本淡淡粉色底的小书,有着微微凹凸的棱面纸的封面,装在酒红色的书套里,书套上印着银色的篆体张看二字,做成一个印章模样。斜斜的左上角有一朵若有若无的玫瑰。也是银的。书脊正中处的书套被淘空成两个半圆,露出书的名字,错落有致着,一本上写着“张”,一本写着“看”。
  
  在书架上放了一个多月了,每次目光瞄过都忍不住赞它的装潢别致,却一直到今天才抽出第一册看起来。一看就是一天。恰逢阴雨,倒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周日来。
  
  听过不少人赞张爱玲的散文,说是比她的小说好。一篇篇看来,细细品了个中味道,才知道怎么个好法。将散文和小说比是不是有点像用香蕉来比苹果?但是个人感觉她的散文比小说更耐读些。读《张看》好像在读一份博,一个叫张爱玲的女子写下日常琐事,她周围的人情世故,楼下的小贩,菜市场里的女佣,拉黄包车的车夫,甚至橱窗里的模特儿,街角的面包房,咖啡店,她的朋友,爱人,她的写作。。。五粮陈杂,各具风味。
  
  有极喜欢的几段,抄给大家:
  <blockquote>
  关于"市声“
  
  附近有个军营,朝朝暮暮努力地学吹喇叭,迄今很少进步。照说那是一种苦恼的,磨人的声音,可是我倒不嫌它讨厌。伟大的音乐是遗世独立的,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属于超人的境界,惟有在完美的技艺里,那终日纷呶的,疲乏的“人的成分”能够获得片刻的休息。在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 “人的成分”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初学拉胡琴的音调,也是如此。听好手拉胡琴,我也喜欢听他调弦子的时候,试探的,断续的咿哑。初学拉凡哑林①,却是例外。那尖利的,锯齿形的声浪,实在太像杀鸡了。
  
    ①凡哑林,小提琴。英语Violin一词的音译。
  
  有一天晚上在落荒的马路上走,听见炒白果的歌:“香又香来糯又糯!”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唱来还有点生疏,未能朗朗上口。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道路以目
  </blotckquote>
  
  关于花布料:
  <blockquote>
  现代的中国人往往说从前的人不懂得配颜色。古人的对照不是绝对的,而是参差的对照,譬如说: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我们已经忘记了从前所知道的。
  过去的那种婉妙复杂的调和,惟有在日本衣料里可以找到。所以我喜欢到虹口去买东西,就可借他们的衣料都像古画似的卷成圆柱形,不能随便参观,非得让店伙一卷一卷慢慢的打开来。把整个的店铺搅得稀乱而结果什么都不买,是很难为情的事。
  和服的裁制极其繁复,衣料上宽绰些的图案往往被埋没了,倒是做了线条简单的中国旗袍,予人的印象较为明晰。
  日本花布,一件就是一幅图画。买回家来,没交给裁缝之前我常常几次三番拿出来赏鉴:棕搁树的叶子半掩着缅甸的小庙,雨纷纷的,在红棕色的热带;初夏的池塘,水上结了一层绿膜。配着浮萍和断梗的紫的白的丁香,仿佛应当填入《哀江南》的小令里;还有一件,题材是“雨中花”,白底子上,阴戚的紫色的大花,水滴滴的。
  看到了而没买成的我也记得。有一种檄揽绿的暗色绸,上面掠过大的黑影,满蓄着风雷。还有一种丝质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闪着木纹、水纹;每隔一段路,水上飘着两朵茶碗大的梅花,铁划银钩,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画,红玻璃上嵌着沉重的铁质沿边。
  --童言无忌
  </blockquote>
  
  三五字就描出一幅人物肖像,宛如她自绘的铅笔素描插图:
  <blockquote>
  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哗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
  从菜场回来的一个女佣,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又有个女人很满意地端端正正捧着个朱漆盘子,里面矗立着一堆寿面,巧妙地有层次地招叠悬挂;顶上的一撮子面用个桃红小纸条一束,如同小女孩头上扎的红线把根。淡米色的头发披垂下来,一茎一茎粗得像小蛇。
  又有个小女孩拎着个有盖的锅走过,那锅两边两只绊子里穿进一根蓝布条,便于提携。很宽的一条二蓝布带子,看着有点脏相,可是更觉得这个锅是同她有切身关系的,“心连手,手连心”。
  。。。
  肉店老板娘坐在八仙桌旁边,向一个乡下上来的亲戚宣讲小姑的劣迹。她两手抄在口袋里,太紧的棉袍与蓝布罩袍把她像五花大绑似地绑了起来;她挣扎着,头往前伸,瞪着一双麻黄眼睛,但是在本埠新闻里她还可以是个“略具姿首”的少妇。“噢!阿哥格就是伊个!阿哥屋里就是伊屋里——从前格能讲末哉,现在算啥?”她那口气不是控诉也不是指斥,她眼睛里也并没有那亲戚,只是仇深似海;如同面前展开了一个大海似的,她眼睛里是那样的茫茫的无望。一次一次她提高了喉咙,发声喊,都仿佛是向海里吐口痰,明知无济于事。
  --中国的日夜
  </blockquote>
  
  刚才发现在网上可以找到全本的《张看》。但是还是更喜欢捧一本细细薄薄的铅字来看,更何况书中还有张爱玲自绘的插图,和上海的老照片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7-20 23:32:0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是有上下册的合集,经济日报出版社的一套精装版本。两本册子用一块暗红色的硬纸紧紧包起来,右边镂出一个半月形的空,恰巧显现书封面的康乃馨了,我选择了这套《张看》,就是因为这个心思细密如张。 年少时为表现自己的文才,爱说自己读张爱玲,好像只要和这个女人挂上钩,就能显得自己很牛X,其实也不过读了几篇散文、听了几个小说的名字而已。 再长大一点,开始着手阅读,而也是似有似无的读进去了,只觉得这个女人是我要学习的,独立、有思想、敢爱。 现在,我已经是个适应繁华都市繁忙节奏的人了,是老一辈上海人的后代、是脑残90后的前辈,而此时读张看,居然有种落泪的冲动。 曾经属于我的石库门、大饼油条的上海,已经和张爱玲的老上海一样,成为现代化大上海的过去了,所以,读张,竟然从似懂非懂读到了惺惺相惜。 为逝去的记忆伤感,但和张一样,为追求而勇敢。 第五颗星,是说,不懂的还是不看了罢。更不要不懂装懂,脏了这个纯洁的上海女人。
  
  2010.2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7 03:16 , Processed in 0.0435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