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 0
|
东京空港杀人案 |
最新书评 共 6 条
我出去
不知作者目标的读者群是谁,篇头关于空难的描述中,以及中间大段的飞机机械知识未免太枯燥乏味。是纯技术的推理论证吗?没有精巧的诡计,这种技术性诡计读罢也不知其所以然啊。对于普通读者,太没必要了。
读至大竹专务被杀,才知本篇重点在何处。之后穿插着大量的企业争斗,甚至是为谷敏之的上司那大段的战争回忆及对人性的拷问,虽有些深意,但与推理主题相去甚远。就算是社会派推理,也太随意了。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详细的心理描写,以及他们生活背后的故事。就连开头那个空难的人物,都是如此。这种没重点的设置是想迷惑读者还是纯表达作者对人性的考察呢?上述两者都不需要这样事无巨细的描写。太拖沓,太无意义了。小说情节安排没有节奏感。
关于推理部分,本来警察严谨的推理算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但到最后收尾时,显得草率又言情。一、大竹美和出现在安彦的保单上,为什么不立即详查?正常人都该想到些许排查重点了。二、小室安彦就仅是因为预感,就为这次公差投了如此大数目的保单?解释太草率。推理前期,小室以一个阴险狡诈、欺骗妻子财产的人物出现;后期,又是一个知道自己要死,还忠诚地上飞机的人物。所以小说的最末,小室又是一个最自我、歹毒的人?三、大竹美和对父亲的态度,未免太多变了。连父母的死亡都可以理解义父的心情,却因在男女交往上不顺心,便拔刀相向,而后看到义父的作为,又大彻大悟。无论如何,这情绪波动也太没有逻辑性了,人物性格没有一致性,这个人物塑造得太糟糕了。
有人说,不要对社会派要求太高的推理。即使肯定这个言论,这篇小说在节奏上、人物塑造上,都不算佳作。
一颗星给大竹专务的被杀过程,一颗星给警察推理的缜密。
详情
某条街
推理小说么,就不做长篇大论了。深入剖析起来往往太容易泄露谜底。开头的空难描写比较精彩但是并不能归于推理小说的范畴,而且空难幸存者的反应也略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再说本书的推理因素,空难的调查报告虽然可以说是没少运用推理,但是内容都是关于飞机的技术层面的,难以给读者参与感和公平性。关于书中提到的二重密室,其中一重的创意不错,可是另一重虽然带着“社会派”的烙印,却在知晓真相之后给读者们多少有些被戏弄的感觉(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如果说这本书就是“森村诚一的最高水平”或者“社会派代表作”的话就太令人失望了,毕竟作者所描述的还是一个具有一定戏剧性和偶然性的故事。而且所展开的日本战后大财团争斗得你死我活的社会背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越过时间和空间,引起广泛的共鸣。
总评:不少人对这本书赞不绝口,可个人感觉相当一般(再加上读完后与评论不符的失落感)。个人认为社会派里不乏比这本书更优秀、更令人深思的作品。《东京空港杀人案》尽管大体上没有错误,却在侦探小说的根本——推理环节还不够精彩,开头的空难描写或是故事各个角色中人性的闪光,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了。7.5分。
详情
厘米君
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双重密室是个亮点,虽然手法看似简单,但是在看的过程中要推理出来还是较难的,应该是经常住酒店的读者才较有经验推理出来!
这本书比起其他推理小说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探讨,大竹明义当年抛下其他受伤者去寻找生路,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恐怕没人能定义,但不能否认这种事情的的确确会发生在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在生命面前到底要如何选择,读完这本小说我的感触很深。
给了四星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二重密室很精彩,还有一方面就是一开始飞机失事的精彩描绘,还有大竹明义的做法引人读者的深思。至于扣掉一颗星在于150多页之前那些飞机的描写太详细了,个人觉得对于非理科生读者阅读过于枯燥,似乎也没有必要!
最后,深深BS下群众出版社,尼玛哪有人在简介里把凶手写出来的!!!!
详情
纳兰潜
个人以为,东京空港比证明三部曲好看过瘾
首先感谢暗夜花儿开给我推荐了《东京空港杀人事件》这样好看的小说。
今天刚刚看完,感觉这本书比森村的证明三部曲要好看。东京空港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刻画的人性更复杂更多样,即使邪恶残酷如主犯、共犯,也不得不说,TA们在某些方面是美好甚至崇高的;而富有正义感或者富有责任心的好人,则也都具有这样那样的反面品质,乃至上一刻是个谦谦君子、充满人性,下一刻就穷凶极恶、毫无人性;这本书里,你随时都要提防哪个正派十足的角色什么时候瞬间蜕变为彻头彻尾的真小人,而且这种蜕变令人胆寒的同时也发人深思;因为好几处,连我自己都觉得,到了那种场合,没准自己也不会再要人性了。人证、野证虽然也是如此进行人物刻画,但是人证重点刻画以反映人性的角色屈指可数,而且人证属于单主题,所有人物刻画都要忠于那个主题,所以自然性格的复杂度就没有东京空港大了;野证虽然刻画了一群人,但是其实这些人都可以归为两类人,一类是男女主角这两个角色,一类是其他所有登场角色。
其次是诡计,无需说,证明三部曲没什么诡计,就像奎因的《Z的悲剧》、《希腊棺材》一样,通书全靠严密强大的大幅推理支起故事架构以弥补诡计上的弱势;而东京空港案子众多,那个二重密室的某一重确实是个盲点,简单至极但是就是不容易想到,堪比犹大之窗的那个盲点。我感觉这种简单、可行性强、又不易想到的密室诡计,没准会给当代哪些漫画、推理剧、一分钟破案抄得去或者借鉴得去。此外东京空港还有两起坠机事件等其他花招。推理也不弱,举个例子,为证明飞机失事不是因为偶然因素,某个角色足足列举九条证据来驳斥,而且都是有头有脸有根有据,绝对不同于毒巧克力那种凑数的列举。森村严谨负责的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是动机,个人觉得最重凶手的动机与坦白交代的动机都更可靠更贴近生活。看到结局我不是一般地深有触动。而且动机一直隐藏到小说的最后一刻才揭晓,证明三部曲我们要么是早早就知道了,要么是早早就能猜到了。
第四是不可预知性,人证的凶手从一开头就告诉读者了,隐藏得好的只有某个次要角色的身份;野证同理,增加一条主角的命运一直飘忽不定、牵动着读者;东京空港则不同,我完全预想不到哪个“准正派”会在什么时候忽然撕掉多年伪装、原形毕露,彻底变得丑陋邪恶;也料不到哪个“准反派”会在什么时候忽然展示出他人性中至善的一面,变得令人肃然起敬。森村这本书中很难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善恶都只是一时的,它会随着时间、随着遭遇而改变,有的只是法律意义上有罪的和无罪的人。
此书的不足是第三百几十页的时候曾花不少篇幅介绍飞机机型、构造的知识和公司两股势力勾心斗角的历史,虽然后面看来,这些篇幅绝对有交代的必要,但是最初看到这儿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三十多页挺烦的,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虚晃一枪,读者尽管跳过就可以了(我就是飞速翻过去的)。
我觉得东京空港相比证明三部曲更适合作森村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详情
Forhid
在某网站找到电子版,于是又趁着地铁或排队的间隙,把这部小说看完了。虽然这期间上下班坐地铁都捧着本《献给虚无的供物》,但是毕竟手机比较方便,随手拈出恣意信目数行,反而很快就把这本《东京空港杀人案》用自己的猪蹄从头按到尾。不过在阅读过程之中,上了豆瓣想看一下评论,竟然给寥寥数行的模板型简介给通透地华丽泄底了。
-----------------------------------------------------
坠机(涉及《CSI:MIAMI》等电视剧的剧透,慎入)
-----------------------------------------------------
这部小说开篇就是坠机,而主体部分的两个专案组的案子其中一个也是坠机。看过的罪案片中的情节中,坠机也并不少见。比如《CSI:MIAMI》中,有一集是小型包机乘客因为发生争执,一女乘客被推下飞机,在被推出仓外时,其所穿的高跟鞋脱落,然后被卷入飞机的发动机,引起坠机。另一集的坠机则更加离奇,机场周围的居民为了抗议机场在午夜12点以后起降飞机,用随处可以买到的手持激光束照射飞机,引起飞行员眼睛暂时视物模糊,从而坠机。
坠机的发生一般都会导致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因此,如果不是恐怖行为,很少故意使用坠机作为谋杀手段,前面两个故事中的坠机都不是肇事者故意引发的,都是处属于意外。而《东京空港杀人案》中,第二次坠机的起因是巨大商业利益和纯粹个人恩怨交织而成的,虽然这部小说属于在当时来说比较清新的社会派推理,不过动机似乎仍然隐隐萦绕着变格风格的复仇气息。
-----
密室
-----
小说中的密室属于典型的心理密室,完全可以在卡尔的密室讲义中找到匹配的类型。虽然依赖于一些巧合,但总的来说,这类个密室的实现与人物当时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人物当时的这种心理状态产生于自己讳莫的过往与自我矛盾的人性的纠结。
----
人
---
小说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比如雪地坠机时乘客从乐观互助到只求自顾,商业集团为了自己的巨大利益不惜采取很大的代价,事故调查组中的公务员追求真相的热血激情,以及其与遗孀游走在道德边缘的暧昧,等等。似乎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但对于这些丰富而多变的人物的描写,似乎过于单纯化。比如开场的雪地坠机,一开始大家你谦我让,氛围融洽,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生还机会变得渺茫,大家的态度和行为越来越极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只是人物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作者似乎并不想展现人面对生存和利益时的权衡和挣扎,人物内心的起伏完全淹没在了北方的冰雪之中,作者只是想把这种面对攸关存亡时人物转变的表象很煽情地展现出来,从而为之后的主体案件提供动机的支持。那个公务员从热血澎湃到最后似乎是无奈的面对巨大的利益团体的转变似乎也是如此。可能我最近一些美国电视剧看多了,比如《HOUSE》、《LIE TO ME》,这些剧集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有时候很赤裸。而看森村诚一清新纯真的文风反而需要自我调整一下。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6 06:56 , Processed in 0.22988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