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蓝火星(全两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火星三部曲》终结篇,雨果奖和轨迹奖双料最佳小说
      公元2128年,火星解放了。他们推翻了地球的统治,避开了一触即发的内战,创立了全新的宪法与政府,名副其实的自由火星诞生了。在行政议会与全球环保法庭的治理下,火星展开一连串的建设,红火星已成往事,如今,这颗星球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甚至出现了蔚蓝的海水与天空,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然而,与此同时,地球经历了洪水肆虐,文艺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爆炸。移民、移民、再移民,从地球到火星、到整个太阳系。人口问题使地球与火星之间弥漫着一股紧张、危险的气氛,在这个超快速的黄金时代,人们不安地等待着崩溃的巨响……

    作者简介
      金斯坦利罗宾逊 (Kim Stantly Robinson),当代无可争议的科幻小说大师。1952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多次获得科幻小说界最高荣誉雨果奖和星云奖,更曾前无古人地六次摘取轨迹奖桂冠。代表作《火星三部曲》《海岸三部曲》等。喜欢旅行,现与家人定居美国加州的戴维斯。

    最新书评    共 3 条

    mohica    看到这部时,闻荷兰某公司招募地球人将做一次有去无回的登陆火星消息,不管消息是否属实,有去无回是绝对属实。尽管如此,也难抑书中描绘的情形去幻想,像书中讲的那样:登陆百首、太空电梯、天、老人疗法......?      到第三部,时间已过200年,空间已出太阳系。火星的颜色在罗素和安这2个老人的眼前是如此多彩、壮丽;残存的百首已入暮年,所以这部读到后来平淡如水;广子的去向还是没有交待,也许是不用了。      这部相对前2部,翻译的较流畅,可仍艰涩。      火星三部曲,只看一遍,能看到不可思议的奇异幻想、波澜壮阔的史诗轮廓就觉得没白看,一个月的睡起阅读时间没白花。象征意义的东西看不出来,没这本事。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12:32
    燕七    三部曲基本读完一遍。蓝火星在文字上最容易阅读。最拗口的是绿火星,红火星每个段落都还不错,但是前后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大对劲。  详情 发表于 2013-8-14 12:54
    恶魔的    关于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的红、绿、蓝火星三部曲,如果你只想大致了解一下的话,以下:         一、出版      1. 文字:      《红火星》(Red Mars, 1992)   1993年的星云奖。中文版8章558页43万字。五凌霄 译。      《绿火星》(Green Mars, 1993)   1994年的雨果奖。中文版10章602页44万字。蓝目路 译。      《蓝火星》(Blue Mars, 1996)   1997年的雨果奖。中文版14章656页48万字。蔡梵谷 译。      《火星人》(The Martians, 1999)   相同世界观背景下的短篇集,中文版估计无缘相见。      三部曲皆为台版翻译,译者各不相同。华文出版社的简体中文版不过是简繁转换了一下,不少错别字一并继承了下来,更别提像“硅”“矽”这样在两岸有着不同进化历程的语言的修订。当然不能说华文没有诚意,从竖版到横版,就是一种诚意,封面也相当漂亮。      2008年3月,《绿火星》被刻在一张DVD光盘里,跟随NASA的凤凰号登陆火星。首个行星间的图书馆——还是数字化的——类似于时间胶囊,打算供将来火星的探险者以及殖民者们业余消遣娱乐之用。现实一点,这就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换句话说如果按照倒叙的写法先写的蓝火星,再写红火星、绿火星,那么送上火星的就是红火星了。我倒希望是这样。从某些方面来说,因此我觉得评星云的那伙人比评雨果的那伙人要高瞻远瞩一些。      2. 影视改编:      最初版权落在詹姆斯·卡梅隆手里,他原本打算拍一部5小时的迷你剧;另一位终结者的幕后功臣盖尔·安·赫德(Gale Ann Hurd)也有相似的计划,打算为Scifi频道(现已更名syfy)打造火星三部曲的迷你剧。但他们都不幸无果而终。      2008年10月,AMC电视台和乔纳森·亨斯利(Jonathan Hensleigh)准备将《红火星》改编成迷你剧。乔纳森·亨斯利曾参于过麦克尔·贝执导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以及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预见未来》(NEXT)的编剧。AMC即美国经典电影频道(American Movie Classics),其原创剧集《广告狂人》(Mad Men)、《超越罪恶》(Breaking Bad)都相当的有个性,而即将上映的翻拍迷你剧《囚犯》(The Prisoner)以及计划中的《冰钻石》(Ice)、改编自小说的《魔术师卡特》(Carter Beats the Devil)都相当地让人期待。简而言之,这次比较有戏。         二、概要      编译自wiki      《红火星》:殖民      红火星的故事始于2026年以美国人与俄罗斯人为主体的火星登陆首百(the First Hundred)乘坐有史以来最大的行星际飞船战神号(the Ares)前往火星的航程。书中详细描绘了人类在火星的首个定居点山脚基地(Underhill)的细节。一场关于火星地球化利弊的争论促使了两大阵营的产生:罗素(Saxifrage "Sax" Russell)认为人类一经登陆火星那就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地球化已经开始,并且这个改变必将继续,这最后成了绿党(the Greens)所持观点;而安(Ann Clayborne)则认为人类根本没有权利以自己的意愿随便去改变整个星球的面貌,火星必须维持它的初始状态,红党(the Reds)应运而生。广子爱(Hiroko Ai)一派则处于中立,他们相信可以在火星上诞生一种新的哲理意味的生活方式:Areophany。      绿党最终胜出,火星地球化第一阶段开始。与此同时,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新城镇于火星上崛起。但由于跨国公司的贪欲和对国家机器的控制,新兴的火星城镇由于不断涌入的移民而变得拥挤不堪且缺少维护;地球化基础设施的破坏事件时有发生——这都被归到了反地球化势力的头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是爆发了2061年的第一次火星革命。不少登陆首百成员死于这场革命,而包括太空电梯等基础设施以及火卫一弗伯斯(Phobos)等也在这场革命中遭到破坏。登陆首百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隐姓埋名——而广子一派更是在火星南极修建了首个冰下庇护首。      《绿火星》:地球化      绿火星之名取自地球化的火星开始允许绿色植物生长的时期,讲述了剩下的登陆首百以及他们的子女和孙辈的故事。广子爱的南极庇护所被联合国军攻击,幸存者不得不迁至第二隐居点采锅(Zygote,合子,受精卵之意)。      跨国公司对火星事务干涉的争端肆起,促成了各种不同目的和秩序的派系组织的诞生。有鉴于此,跨国公司布雷西斯(Praxis Corporation)派了特派员亚瑟(Arthur Randolph)到火星观察斡旋,这最终促成了多萨伯雷夫亚协定(Dorsa Brevia agreement)。几乎所有的火星地下组织都参与了这次协定的制定会议,而这也为2120年代的第二次火星革命埋下了伏笔。      小说通过角色在火星地表的旅行来详尽地描述了火星的变化。比如从萨克斯这个角度,他参与了火星地球化的计划,从他的眼里我们看到一个正在进化中的崭新火星生物圈。小说通过角色的视角着重讨论了作者所关心的哲学问题,政治问题,一些个人观点,经济问题,以及地质体验——而这样的新火星就在那些角色的思考和行动间呈现给了我们。      与此同时,地球上海平面的上升成为平缓矛盾冲突的一个重大事件。而比较讽刺的设定是,此次的海平面上升并非因为温室效应,而是因为南极冰原下一系列火山爆发而造成的突发事件。就好像是这一切是地球母亲送给火星子女的一件厚礼。就像在鳗鱼中放些好动的泥鳅前者才会活的更好一些。      《蓝火星》:长远影响      蓝火星之名来自地球化阶段中持续增厚的大气层和持续增温的时期,液态水现于地表,乃至有了溪流和海洋。故事始于绿火星的结尾但故事的时间跨度则远远大于前两部,包含了第二次革命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此时人类的定居点已经遍布整个太阳系。火星地球之间的行程成了一场通常意义上的长途旅行,此外,部分人类则乘坐亚光速殖民飞船飞出了太阳系,朝其它恒星进发,得举益于老人疗法,他们甚至可以在有生之年到达目的地。      小说预测了太阳系其它行星和卫星的殖民前景,比如说 木卫四(Callisto),水星(Mercury),天卫三(Titania),天卫五(Miranda)和金星(Venus)等等。其中对水星和天卫五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它们的描述是在佐雅(Zoya "Zo" Boone)这个追求自由的悲剧性人物下完成的。      为了让主要角色在这个跨度达两个世纪的三部曲中延续下来罗宾逊进而涉及了永生题材,这就是老人疗法(longevity treatments)的出现。反复的老人疗法可以让人活到两个世纪以上,另一方面,罗宾逊则就此探讨了长寿的同时带恶报记忆遗失,人格突变,精神不稳定以及厌倦心理。利弊的权衡一直是罗宾逊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      《火星人》:短篇小说      本书的故事发生于三部曲的时间线中。这些故事更多地讲述了冒险故事而非殖民故事。故事中埋下的一些线索为火星地球化的命运埋下了最终的伏笔。         三、POV(Point of View)      罗宾逊当初怎么考虑这个POV手法呢?可能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 POV叙述毫无疑问可以编织出一个蔚为壮观的故事,就像乐高积木(Lego)所能做到的——如果是罗宾逊,他还会进一步为你解释原因:你知道吗?“Lego”在拉丁语中有“放在一起”的意思;      2. POV叙述还带来大量地主观思考,让世界观可以存在极大的容错性,以便逃避硬伤——是丫想太多了,对,我说的就是剧中的那个某某某,我根本控制不了他想那么多,你知道吗,因为他是真的存在于另一个宇宙的;      3. 这已经是我的风格了,罗宾逊说,把《冰柱之谜》从短篇拼接成长篇时我就有这种苗头了,回头你去找我后来的《米与盐的年代》来看——知道吗,这他妈就是我那该死的风格!我跟奈特·希亚马兰大师(M. Night Shyamalan)可是一路货色——不,我是说我们是一路精英!      POV,视点人物写作,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再加上罗宾逊的哲学娘娘腔——剧中的所有人物都或多或少有做白日梦的习惯,这与《冰与火之歌》那样以描写现实所见为主的严紧POV相比,随性无比。      除此以外,每个视角开始前会有一段颇为意识流的叙述作为引子,内容上有时承前启后有时只是一段梦话——显然又是罗宾逊的哲学魂在发作。      另一方面,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其实更像是私人化的资料收集叠堆,叙事形式在于他可能只是个形式主义,POV就像是苍蝇的复眼——复眼模式大概是他创作时所心仪的,而不是故事本身。      因此,即便是那么多的众生相,罗宾逊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显然缺少感情,严重一点,缺少尊重,人物只不过是为了让世界观的存在不显得那么突兀的一种点缀罢了——就像他对剧情的满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让人感觉他已经把小说塞的满满了。这就不免会让旁人生出这样的小人心态:老大爷你真的知道这么多?      我曾被经二手转告,被告之聪明人写不好小说,罗宾逊显然是这样的人。聪明人的风格实在是呆板。所以,比较起来,纳博科夫之流其实都只是小聪明。      综合以上,你非要以为登上火星就是硬科幻,郝景芳会偷笑,雷·布拉德伯里会高兴的不得了,埃德加·赖斯·伯勒斯会手舞足蹈起来,倒是金·斯坦利·罗宾逊反而会不高兴,他会责问你为何估价几低,君不见哲字当头出口之前手上已经是斤两满当当。这时候,NASA就会在一旁突然笑场。      不明真相的群众以及当事人的自恋主义确实是会产生举起来的效果,不过,雷蒙·钱德勒可以硬,但金·斯坦利·罗宾逊很难真的挺起来。         四、乌托邦      从局部来说,《红火星》中对火星地球化的细节描写让人心潮澎湃;但从总体上看,火星三部曲其实是对“技术主义是否能建立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这个要伪还真的伪不起来的命题的思辨。      三部曲以三场火星革命作结,一场比一场偃旗息鼓、和乐融融。而这三场革命也将火星从自然环境改造拖进了意识形态的改造。按照字面意思上的理解,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天变蓝了,江湖便会随之而来。      《红火星》仗于文艺腔、地球化细节、陌生化以及疏离感,让那种史诗马上就凸显了出来;等第一场革命后到开始渗入意识形态讨论的《绿火星》时,史诗感就不由自主地变味了,虽然“公路小说”式的写法多少还是能带出一点新鲜感,但第二场革命后关于地球化细节的技术性描写已经是几乎荡然无存了,到《蓝火星》时即便打出了太阳系大殖民的牌子以及诸如新浪潮“性”话题等等,但想以此拉回颓势也是徒然,沦为乏味肥皂剧的事实已经不能改变——读者还不能承认是因为自己审美疲劳了,因为这与审美毫无关系,而贯穿三部曲纠缠不清的三角恋情节实在是一大败笔,又不是言情何必写成这样——故事太不扎实了,这种情况下,口水战中所谓的第三场革命终于为这个三部曲画下了句点。      追溯回革命的成因,矛盾激化一方被设定为地球方面的跨国公司,另一方则是火星的红、绿之党——而红党和绿党本身就存在着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更多的因素是因为遭受人口过剩和生态灾难的地球和欣欣向荣的火星之间所产生的落差感。这种“主角-对立者”(protagonist-antagonist)的写作手法从前期人物间的对立到后期便渐渐转移到了具体事物之间来了,这个变化很形而上。      跨国公司的存在让火星人们认识到它们对当下意识形态的左右——这不算是罗宾逊的原创,就像他建了克拉克的太空电梯,这种预言现在随处可见——更坚定了他们打算以平等主义、社会学以及科学发展建个火星乌托邦的打算。      罗宾逊想在意识形态的预言这方面有所作为,路人皆知。我觉得哲学家很少是反乌托邦的,现实主义者才天天吐乌托邦口水。         五、闪光点子      1. Ls日历      由天文学家设计的天文历。这套历法设定北半球春分这一天太阳与火星之间的连线为零度,然后把全年分为360度,即Ls=0°到90°即为北半球的春天,90°到180°为北半球的夏天,180°到270°为北半球的秋天,270°到360°(或0°)是北半球的冬天。      2. 39分钟30秒的停顿      火星一年有686.6个火星日,分为24个月,其中21个月28天,3个月(每7个月后)27天。一个火星日比一个地球日多出大概39分钟30秒,每天到半夜12点时钟都会停顿39分钟30秒,像童话一样的设定,惊悚感仅次于《移魂都市》(Dark City)。      3. 为大气增温的措施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其中三种措施:满火星地丢底部附有电热丝的风车;超深井引地热;高空透镜气化地表物质增厚大气层。      丢风车,再一次,太童话了;超深井,这实在是个很建设性的构想,不仅可以增温还可以提供居所提供戏剧上演的舞台,我觉得罗宾逊应该多加利用才是;高空透镜最大的作用其实还不是增温,而是挖运河,非常非常高效,还能挖出一条有琉璃岸的运河,何等神奇。      4. 太空电梯      太空电梯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太空电梯的倒塌才了不起。因为火星的自转而像蛇一样绕着火星一圈,巴别塔一般地坠落地面。如果我们把世界树(Yggdrasil)、米德加尔加之蟒(Midgard Serpent)、诸神的黄昏(Ragnarok)这样的神话意象结合起来,就可以想象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其实被某个外星种族殖民过,它们在北欧,在西亚(巴别塔),在中国(不周山),在全世界各地都建造了自己的太空电梯……      5. 老人疗法      老人疗法没什么了不起,到是其中牵扯到关于记忆的假设很有意思。大脑并不像个硬盘那么简单,而记忆也并不是单纯地储存于各种脑组织中,而是以某种量子共振编码的形式,一种能量的形式存在于更微小的构造中,就好比一颗树记录阳光的不是树干树枝而是树叶,树叶与树若即若离。      6. 中空的小行星城市以及水星的明暗界线城      前者实在让人觉得没多少真实感,我又要说太童话了;后者轨道上的移动城市也很童话,但相对比较有真实感,也很有趣,以下这段摘录自《蓝火星》P417:      连水星都已有屯垦区。虽然事实上无论是作何种用途,水星距离太阳都太近了。它的一天是地球的59天,一年等于地球的88天,所以它三天就等于两年,这种模式并非巧合,而是潮汐被被控制的一个节点,有如月球绕着地球。水星这种自转与公转的结合使它的白天过得很慢,受日照的那一面会变得太热,而未受日照的那一面则太冷。目前在水星上惟一的城市因此像是一列庞大的火车,沿着水星北纬45度线的轨道绕行。这些轨道的材料是金属与陶的合金,那是水星物理学家的独门秘方之一,可以抗绝对温度800度的高温。这座城市本身,称为“明暗界线”,它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沿着轨道前进,使其一直维持在水星的明暗界线之内,这明暗界线约有20公里宽,亮度接近黎明前的曙光。这条轨道暴露在东方朝阳中的那一面略微膨胀,使城市向西偏移,轨道就设在一条套管中,可以让它化解膨胀的压力。这强大的压力与由套管另一面所生成的反作用力,会产生大量的电力,挂在城市后,以及设于高耸的“黎明墙”上的太阳能收集器,也能捕捉到第一道曙光,产生电能。      7. 大洪水      地球上,因为南极冰原下一系列火山爆发而造成的突发事件让海平面上升了六米不止。这个过程中没有某些灾难片中铺天盖地的巨浪,而是像一场永远停不下来的涨潮过程。慢性病的世界末日,这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毁灭世界的方法之外,还创造了自圣经时代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神话。至于被淹地区的那些水下住宅,又让我相当童话地想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积木之家》了。      8. 米兰达      米兰达(Miranda)也就是天卫五。米兰达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中魔术师的一个女儿的名字,这颗卫星发现于1948年。天卫五由冰与岩石各半混合而成,它的表面由众多的环形山地形和奇异的凹线、山谷和悬崖组成(其中一座有5千米高)。关于天卫五形成的猜测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天卫五自其产生后经历过多次的粉碎与重新聚合,并且每次都破坏了一部分的原始表面,露出一些内部物质;而现在另一种更易为人所接受的理论是,这些地形是由于熔化的冰造成的。罗宾逊选取了前一种解释。当然除了这个奇妙的卫星吸引我之外,更吸引我的是生存在这个小世界中那些像吉普赛人一样流浪人。真的相当期待那种漫游太阳系时代的到来,因为地球已经产生不了吉普赛人了。      9. 武侠片与灾难片      虽然中国人在火星三部曲中无用武之地——除了往火星大量送人外,但我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火星将成为最大的武侠电影拍摄基地,你看,只有地球重力38%的火星,虽然不比月球,但努力一点,飞檐走壁根本不在话下,钢丝都省了,想低调都办不到;同样的原理,火星的浪奇大无比,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那些灾难片完全可以实景拍摄了。         纵然金·斯坦利·罗宾逊的某些点子闪闪发光,特别是细节处辅以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但那些点子鲜有完美地融入到剧情中去的——我是说,火星三部曲还有什么故事可言吗——因此很难让人产生惊异感(Sense of Wonder),或者我称之为气场。这点罗宾逊完美败北。      金·斯坦利·罗宾逊,二流的小说家,半吊子的预言家,自以为是的哲学家,这些特征拼到一块去,非常惊奇地不是那么糟糕。        详情 发表于 2013-8-26 07:1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0 01:40 , Processed in 0.233517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