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看书问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侠隐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10-27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我五年之前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偶然借阅到这本小说,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今年重读,通过上海一家媒体门户网站,仍然感慨良多。推荐给我妻子阅读,她是北京人,满族,也同样被深深吸引。
  
  据说这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为作者张北海的侄女--张艾嘉所独有。什么时候有人会考虑投资拍这部北京概念如此浓郁的另类武侠小说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10-27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张北海在great divide之后来到台湾,在台北师大念书,师从叶嘉莹,赴美后先在西岸念书,后在东岸联合国总部工作至退休拿勞保。这样是所谓的地理意义上完美的人生么?
  
  工作病?他笃信材料。我看《美国美国》里头写纽约的文章,历史材料的累积。他们在美国的散文都很像的,我是说阿城,张,北岛,陈丹青,我是说他们的语气,低调下来,沟通的姿态。这个不是大陆的传统,尤其是在革命化斗争语言思维熏陶中成长的大陆子民。而是要早于大陆一辈移民的台湾移民的美国传统。终于,在美洲大陆,两代华人移民达成了某种影响后的合流。自外于大传统/大陆。在边缘,使用汉语。
  
  我不熟北方吃食,因而對《俠隱》裏頭的吃食相當有印象,菜名的誘人,在於簡單能見食材,當然也需要閲讀者靠經驗建築起來的同理心。像廣東菜名,什麽茶樹菇老鴨湯,因爲經驗有限我就很難有興趣。好在北平吃食像羊肉包子,烤羊,做法易懂,南方胃可以想象的。看得我津津有味,張也是寫得熱鬧,印象裏是沒有落下任何一頓。相比之下,睡覺,如厠這些就太千篇一律,不然也很可記錄。
  
  張北海被稱新武俠,我看過媽在看的現在的新武俠,並不一樣。張的寫法完全是舊的。包括結構,對女性角色的處理。主題同《斷魂槍》有些不同(不曉得若老舍寫成了長篇主題會否增益),不同于《斷》的歲除的哀傷,《俠隱》有一層糊裏糊塗的諷刺,李天然在既不江湖也不道義的新北平,按照已經不存在的規矩施行了一把(別人看是倒行逆施),莫名其妙擔了抗日愛國的美名/罪責,脫離開小説的情境,其實是,在自己價值觀裏行事,在另一種迥異的價值觀裏會被重新解釋。李天然和我們任何人不太可能游走于兩种價值觀,所以處在哪种狀態裏看別的觀念都是奇景,《俠隱》記錄了李天然剛巧處在兩种價值觀交界處的糊塗。
  
  張北海沒有用自己的澄明(隔了時間,空間,廉價的后知後明,好比我們看電視說,那個公國的皇帝這麽傻的,蠻好如何,早知道就如何,如何就好了)來替代李天然的不明。因此李天然眼前的亂花迷景就袒露在我們面前,華洋多種信仰無信仰日本劍客中國交際花新式大學生,難以讚頌的爲國捐軀(青年當初是隨便去哪離開家就好)
  
  張北海沒有文學的野心。如果不是出版商擺出文壇名人力薦的態勢,估計也就當作通俗小説出版了。張北海自己的一個夢錄,原經不起王德威們的認真品玩。
  
  張北海寫的紐約,是永遠未完成的紐約,如今據説外貌遠遠不如我們這個骨刺叢生的發展中國了。雙塔被夷之後如同居民的心中被鑿開永難修補的傷穴,隱憂漫漶的紐約。我喜歡有傷口的城市/人,也喜歡靜好有生機的城市/人,唯獨我是住在這裡,這樣霧數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10-27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我读小说的兼容性向来很差,武侠只读金庸,除此之外只有一部古龙的《绝代双骄》,梁羽生卧龙生,通通只读个开头就读不下去。在三联上看到《侠隐》的书评,说是一部打着反武侠旗号的武侠小说,不免好奇,吸引我的还有关于作者张北海的简介: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难得的是随缘,非以写作为职业,只为兴趣,信手拈来,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
  
      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自小被收养的孤儿,师门被灭,自己身受重伤侥幸逃脱,为一个美国医生所救,随后跟去美国,改名换姓,易容读书,五年后返回北平寻找仇人。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他遇到帮助他的人,阻挠他的人,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情节无甚新奇。
  
      引人入胜之处在于故事发生的场景:1936到1937年的北平。七七事变前夕的古都有着山雨欲来前的宁静。尽管国家内忧外患,尽管日军近在咫尺,北平城内百姓的日子照旧过得悠哉游哉有滋有味,隆福寺的人群照旧熙来攘往,大户人家的堂会照旧锣鼓喧天,连洋人都照旧悠闲地坐在四合院的一角喝着加冰的威士忌。“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是北平最好的时光。
  
      虚构的侠义故事被安插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江湖的快意恩仇与古都的闲适散淡宠辱不惊交相辉映。我们随着主角复仇的脚步走遍北平的各个角落,干面胡同、月牙儿胡同、东单、西四、王府井、哈德门、白菜猪肉饺子、灌肠、炒肝儿、豆汁儿……所到之处,老北京的气息扑面而来。
  
      飞檐走壁的侠士,弹指伤人的暗器,投身空军的富家子,美国记者,日本特务,卢沟桥那一声枪响,英勇殉国的29军将领佟麟阁、赵登禹……一切一切,亦虚亦实,亦真亦幻。我一度担心男主角大仇得报,随后就去打仗抗日,死了就是烈士,不死就是战争英雄。虽然没什么不对,但终究不是侠义小说的味道了。读完之后明白我是多虑了。何谓侠?不隐就不叫侠……既然叫做“侠隐”,作者就没打算把它写成一个红色的革命故事。
  
      “日本人的天罗地网挡不住神出鬼没的燕子李三;冬夜的胡同再怎么弯曲寒冷,回到旧京的游子还是能找到心上人的门来。”复仇、爱情、耐人寻味的老北京的历史掌故,共同构成这个精彩的故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10-27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竟然连张北海都不知道。看《侠隐》,完全是因为印在书底的阿城只有几句话的推荐词。
  
  《侠隐》故事简单,写复仇。1936年,一个从美国回到北平的青年侠客,为了5年前的师门血案,苦寻仇人并最终成功复仇。不过,张北海的写法却不一般。有人称之为颠覆性的新派武侠小说。我却觉得不像武侠小说。
  
  《侠隐》通篇就是一个梦,一个张北海关于记忆中的北平的梦,或者说竟是张北海刻意雕琢复原的一个关于1936年的北平的梦。复仇故事始终在北平的街巷胡同、衣食住行、岁时节俗中展开。熟悉北平的人会惊异于张北海在描述北平时的“细节精确”,每条街每条巷每个胡同都是那么准确,就像一张导游图。写吃,中餐西餐宴席小吃涮羊肉无所不包;写穿,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单的夹的棉的应有尽有。既有洋车,也有汽车。既有四合院,也有大饭店。吃穿住行,庙会堂会,如何裁缝,如何访客,各种年节习俗,应酬送礼,人际交往,黑道白道,秋冬春夏,凡此种种,交代得是清清楚楚。正是这些“不忍删除的细微末节”让人读后大呼过瘾。阿城说得没错,“果然好看”。
  
  武侠故事反而是一条线索,把各种各样的北平细节串联了起来。看到的,听到的,说的,做的,巨细无遗,都是1936年的北平。张北海用了6年时间营造出来的气氛,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包罗万象的北平世俗全景图。张北海让你相信,你看到的正是1936年的北平,不会错。只不过,江湖却正在成为过去,太行派掌门李天然,也许就是张北海心中的“最后一个”侠客。这也许也正是“侠隐”的真正意义。
  
  张北海的文字真好。没有想到《侠隐》竟是张北海的第一本小说。查了查张北海的资料,才知道他是旅美作家,从联合国退休后隐居纽约,是以一系列写纽约的散文,像《天空线下》、《美国邮简》等等而蜚声海外的华人作家。《侠隐》里其实写“武侠”的文字并不多,不过却都很出彩。比如写夜行,“……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屋檐下暗影之中,总有小半支烟工夫。然后上前迈了两三步,吸了口气,一矮身,蹿上了房。他伏着身子,前后左右巡视了一圈,伸手试了试屋瓦,还挺牢,瓦沟里有些半干不潮的落叶。他站起来查看了下自个儿的影子……”,一看就知道是行家里手的文字。诚如阿城所言,这样的文字具有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而张北海的文字,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从纽约到北平,张北海复活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他真的做到了。
  
  http://sb94nb.blogbus.com/logs/5556735.html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3-7-20 15:44:52 | 只看该作者
  在北京,好像特别多提到侠。比如京都球侠,比如烧饼大侠,反正电影里我老看到这些侠。就好像每个美国城市都要有个城市英雄一样(诸如哥谭的蝙蝠侠,比如底特律的机械战警,比如纽约的蜘蛛侠,比如……),那时候北京好像侠客也特多。
  但是看这本书,其实因为看了电影《一代宗师》。虽然一个是小说,一个是电影,但是背景基本差不多。而对于武林最后的回忆,其实也都集中于民国。因此,也就赶紧把这本书读一读。
  书里用简单的复仇故事做了一个主线,但其实是展现了北京民国时期的生活。我觉得书中,讲关于武林的部分其实并不是很多,但在这个时代交替中,或多或少表现了武林时代的陌路吧。
  清末民初,其实是武林的大发展时期。各种帮会林立,各种起义不断,各种武学流派产生。但是武林的规则也是在这期间形成了大发展。但这过程极为短暂,也就三四十年,因为时代变革中,武学的发展必然受到冲击。比如,以前师傅能养徒弟(和学生不同,学生是要交),现在很难去做。再比如,武器越来越先进了,好多学武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反正学武的目的现在很不明确了,回归到武学本身,就换了层意义。
  故事总体来说,没太多的跌宕起伏。但是武林的消灭,却随着时代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可能就是在抗战时期,武林就销声匿迹了。但武林本身,其实就是很小众的世界。现在佛山的武馆依旧很多,但在北方就不太多了。有时候京津地区还会比较活跃,交流也很多,但其它地方,武者更多的是孤独了。
  又跑题了。接着说故事。武林其实是不掺合政治的。武林和江湖不同,江湖可以有官家,但是武林是不崇尚做官的。更多的是低调的圈内活动,去做行侠仗义之事。比如,八国联军时期,比如抗战时期,都会有武林人士出现。但平时,比武切磋什么的,都是很低调去做的。书中,可以看到,武林人的习惯,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但就是民族自尊心极强,主人翁意识极强,国就是家——虽然执政的不是他。但终归,能在京城惹起一阵轰动,最终也要面临侠隐的局面。书最终的复仇,也就说明了这个。
  侠隐一词,其实是有着几层意思。往小了说,是侠客消失了;往大了说,是武林消失了。现在人看来,它好像是一个神秘的奇幻世界。飞檐走壁、以一当百、一日千里,在现在看来,都像是传说。但在很多武林书籍中,有些传说在那时却是现实。比如《逝去的武林》,就讲的是民国的武林故事。武林虽然神秘,却并不独立,在那个时期,就和政治有着很多交集。一方面武林想逃避,另方面却逃不掉。警察、政府、江湖事,平日素无往来,但却会因为一些事被卷在一起。
  我想,《侠隐》更多的是个稍加雕琢的入门书,一方面让人接近了武林,一方面表达了武林人士对那个时代的怀念——虽然那个辉煌的时间很短暂。小说中还将许多历史人物和武林世界有了交集,比如张自忠在37年的遭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说的事不一定真,但这些人,却以某种形象而真实存在过。
  另外,这本书还展现了一些老北平的风俗旧事。类似的书,还有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随写的是清末,但也多少讲了武林,提到了大刀王五。
  
  不过总体来说,武林的故事,总和复仇多少有点关系。不知道是卖点如此,还是真就是恩怨情仇那么多。其实真实的武林,都多少会避免这样的仇事发生。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7:57 , Processed in 0.1153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