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门下书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向者优势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4-12-11 03:51:50 | 只看该作者
                                          神秘的沉思者
    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矛盾的个性感到迷惑,时而外向,时而内向深沉,这本书或许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天生的沉思者,懂得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喜好独处,避免冲突,深思熟虑。敏感而善良,专注于内心世界。时而退缩畏惧,时而乐观勇敢。他们似乎天生是一对矛盾体。
    他们就像郁金香,优雅,坚强,鲜艳,神秘。
    他们是灯笼,柔和的光线照向内部。
    他们行动起来像是一只乌龟,淡定从容,笑到最后。
    本书作者以幽默而严谨的笔调,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给我们剖析内向者的性格特点,揭示沉思者的神秘面纱,告诉性格偏内向的朋友们,你很好,只是性格内向。让这个偏爱性格外向的世界重新认识内向者的潜能和贡献。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比例是一比三,也就是我们生活在外向者领导的世界里。这本书让内向者重新认识自己,外向者重新评估自我。
    我们性格内向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外向的世界里,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像离水之鱼,无所适从,总怀疑自己哪里出问题了。作者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和调查研究,并结合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内向和外向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不过是物种的多样性罢了。
  从生理角度看,性格外向的人使用的是阀门全开系统,他们关注外在世界,从外在的世界里获得精力和能量,所以外向者通常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刺激和快乐感。内向者使用阀门关闭系统,他们注重情感和精神世界,从内在获得恢复精力的能量。所以他们喜欢安静的待在屋子里。享受一个人的时间和空间,慢慢的思考,整理信息。
    作者也从婚姻,子女教育,社交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议和策略,解决因性格差异造成的误解。
  最后给出几个策略让内向者学会欣赏自我,接受自我。做真实的自己。
    本书作者是外国人,对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比例一比三有待商榷,感觉中国人因自身文化的影响会更加的谦和,内敛。可能这个比例用在中国没那么恰当,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文化对于性格外向者有更多的偏好,这其实是对内向者的极大不公。内向者为自己内向的性格感到羞耻,这也大可不必。
    从今天起,认识自我,做一个自信的内向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4-12-17 01:16:19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前面几章还是挺不错的,后面几章我是大致浏览下来,有可读的观点,但重复处多了点,具体谈到内向者如何改善自己性格的方法可能还是需要每位读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来个性考虑。人是复杂的个体,不仅仅是内外向的差别。。。
  
  看这书后第一次从生理学的角度明白了为什么内向和外向者会有这样那样的区别,多巴胺。。。我想今后看待内外向的人时自己会有更客观一些的态度。
  
  建议外向的人也都来读读这本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4-12-17 11:34:23 | 只看该作者
      “我会非常容易就觉得疲惫,我似乎没有我的朋友和家人那么多的精力。
     当我疲倦的时候,我走路很慢,吃东西很慢,讲话很慢。另一方面,如果我休息好了,谈话时我可以妙语连珠,从一个想法跳到另外一个想法,和我谈话的人都会感到难以应对。一些人会认为我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相信我,我不是那样的人。”——亲,你就是那25%(美国的数据)的内向人哦
     不管在人前表现的怎样,恢复精力的基本方法表明了谁性格内向而谁性格外向。
     性格内向的人就像是充电电池。他们需要停止花费精力,并停下来休息,以便再次充电。对性格内向的人只需要提供刺激较小的环境。他们善于存储精力。这是他们天生就具有的功能。
     性格外向的人的最明显特征是什么?他们的精力的来源是外部世界。长时间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个人呆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
     性格内向的人对任何问题都认为其高深莫测,其次,他们都有大脑一片空白的体验。
     性格内向的人有很高的内心活动水平,从外部世界进入其大脑的任何事物都会使他们的紧张水平迅速变高。这有点像搔痒—感觉开始是美妙并有趣,但很快就变成了令人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
  性格外向的人也需要休息,但其原因不同。如果他们去图书馆,他们只会花很短的时间于学习(内部的加工)上,然后他们需要围着书架走几圈,需要去贩卖机买点什么或者去与管理人员交谈一番,他们喜欢“有活动的”、活泼的环境。性格外向的人觉得内部刺激不够,而渴望“加油”。
     记住,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就如其他很多品性一样被分类为好或不好。将我们自己区分为好和不好是我们人类的缺点。
     内向是一种协调内在世界的健康能力。性格内向的人喜欢一对一的交谈,而群体活动会使他们觉得压力太大和精力不够。
  害羞是一种社会焦虑,是当一个人处于人群之中时的最强的自我意识体验,它可能有一些遗传的根源,但它通常是从学校中、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以及家庭中的经验学会的。
     精神分裂的人生活于痛苦的左右为难的境地中,他们需要与别人建立一定的关系,但他们又害怕与别人的接触太密切。
  高度神经敏感通常被描绘成第六感,由此特性的人反应非常敏锐、直觉感强、善于观察,比大多数人都具有较好的辨别力。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人都可能高度神经敏感。
  我们来看一看针对性格内向的人的最常见的两种指责—他们是自我中心和孤僻不爱交际的。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人会表现的自我专注或漠不关心似的,因为当我们觉得外部刺激足够时,便将信息进入的通道关闭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对外部禁用和我们自己的内部经验进行比较,尝试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理解新的信息。性格内向的人不仅不是自我中心的,事实上可能还恰恰相反,我们集中注意力内在世界的能力,以及对感觉和体验进行反思的能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和他们。那些好像是自我中心的东西,事实上正是能够切身理解他们所处境地的能力。
     性格外向的人也将注意力集中于自我,但其方式不同。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参加社交活动,需要别人的陪伴,这与对刺激的需要一样。也许这就是他们贬低性格内向的人的原因—因为他们感到我们会限制他们,这使他们觉得很恼怒,因为我们不以他们所需要的方式闲聊或参加社会活动,这使他们受到了威胁。
     在性格外向的人看来,性格内向的人表现的非常小心谨慎和消极被动。当性格内向的人犹犹豫豫地讲话时,性格外向的人可能会感到不耐烦,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吧,他们可能会这么想。
  如果我们感到羞耻,我们几乎就没有为自己留下些什么资源来使自己平静下来。对羞耻感的主要解决办法是自尊。告诉自己您并没有缺陷。您一切正常。您的大脑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工作。深思熟虑非常有用。您就是您,这很好。
     Johnson博士认为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人之间行为上的差异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大脑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影响了我们注意力的指向—即个体内部或外部。
     性格外向的人与多巴胺/肾上腺激素、精力消耗、交感神经系统相关联,性格内向的人与乙酰胆碱、精力储备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联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4-12-17 23:58:25 | 只看该作者
  能量来源不同:内向者来自思考、情绪、感情,外向者来自外部世界。
  对外界的体验不同:内向者喜欢简单,外向者喜欢烦杂的信息。
  深度和广度:内向者注重深度,外向者注重广度。
  
  记得看过一个四维的分析模式,比这个更具体一些。
  
  
  外向与内向的人群比例大约为3:1. 有点像遗传里的显性和隐性。
  是否内向和内向的两个人生下来的孩子一定是内向,而外向和外向的两个人剩下来的孩子有1/4的可能性是内向的?
  
  
  感觉作者还是没有讲清楚内向者有什么优势。
  
  
  关于内向者,我觉得最关键是以下几点:
  1,认识到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都是正常的,像双眼皮和单眼皮一样,天生的,没有什么好或不好。只不过外向的人多一些,而内向的人少一些。
  2,找到适合内向者的事。一些重要的事:科学研究、分析、规划、心理是适合内向者的,理科的工作一般都比较适合内向者。一些有意思的事:象棋、书画、艺术、戏剧是适合内向者。
  3,学习如何与外向者交流沟通,但是不要试图成为一个外向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4-12-24 19:07:2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的描述基本全中,也让我确定了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之前总觉得这个世界很吵,没用的话和事情太多,差点以为是自己厌世孤僻呢。
  现在理解一些了,每个人的精力和恢复精力的方法不同罢了,内向人比较倾向于在自己周围画一个小圈子,讨厌被人打扰,也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无关的人知道。
  下面就是一些戳中我共鸣点的特质:
  1外向人靠外在获取能量,内向人则是通过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2内向人喜欢靠独处来平复情绪,总需要安静的环境让自己慢慢思考。
  3内向人做事想事比较慢。每次说话或做事之前都是要想的,有明确的思维过程,都得在心里构思好了才能说。以至于聊天很容易错过了时机,之后就更不懂找机会解释了。
  4外向人加宽,内向人加深。
  5内向人对很多外部影响过于敏感,比如气味声音。
  6内向人更倾向于书面的交流、一对一的交流,讲话时需要别人的邀请。(绝对是!!!)
  7内向者容易产生羞耻感和罪恶感。想向朋友展示自己引以为豪的东西,得到的却是不以为然或蔑视,这样会引发羞耻感并变得退缩,很长时间不敢向别人展示自我。
  8性格内向者会对打断别人的讲话感到很不舒服,所以他们可能不会加入其他人的讨论。
  9通常都是在社交场合感到最尴尬的人在为别人照相
  10内向的人专注于内在世界,他们通常不期望来自外部世界的反应。结果他们倾向于有一张平静的面孔,没有表情也没有笑容。
  11自然光对性格内向的人尤为重要。当早上醒来至少有十五分钟处于明亮的光线之下时,会整天精力充沛。不充足的光线导致压抑和昏睡无力,冬季情况严重,"季节性情感紊乱"。(这才是我害怕冬天的原因?!)
  12性格内向的人只有相对较窄的能感觉舒服的体温范围。怕冷又怕热。
  13只有较小的朋友圈。不像性格外向的人那样将自己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都视作自己的朋友,我们相信所有真正的友谊都必须是深厚而富有意义的。要努力将更多熟人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当失去一段友谊时不会有太多情绪障碍。
  14性格内向的人那柔软的声音和对一个问题看到两个方面的能力,让一些性格外向的人要么认为他们不是非常聪明要么认为他们优柔寡断软弱无力
  15性格外向的人不会回顾他们说过的所有话,这也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表现的无忧无虑的原因。内向人大脑中控制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的布罗卡区有着活跃的内部声音。要让脑海中批评的声音停下
  
  
  难以关上头脑中思考的阀门,每天有无数个想法在里面膨胀爆炸。所以可能外在没有任何事发生,但内心中却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5-1-2 02:22:5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一个朋友介绍给我看的。有天我们一起吃饭聊天,我说自己是十分内向的人。朋友说:“真的吗?那恭喜你,你在人类的四分之一的那少数部分里,外向者和内向者的比例约为三比一”“内向者其实有他们天然的优势。”这样的说法我闻所闻。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以为内向是一种天生的性格劣势。我的父母,亲戚,社会都向我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妈妈说“你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多说说话”她甚至跟亲戚讲我是个孤僻的小孩,无法理解。我村里还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她半开玩笑的说“你有时候很符合书里描述的书呆子形象” 对这样的评价,我的内心当然愤愤不平,可是又懒得解释,也无法解释。
  
  在这个崇尚外向开朗,崇尚能呼群引伴的社会里,我常常感到困惑。我能感受社会也向我传达着外向更容易成功的概念。他们开朗幽默,口若悬河,人见人爱。初中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老师有天郑重的跟我说“女孩子还是要开朗一点才能吃得开。”这句话成为了我好几年的奋斗目标。甚至很多人都认为我其实还蛮活泼的,尤其是刚认识我的朋友。但我的内心承认这些都失败了。压力巨大。有时候在大自然中欣赏花儿的鲜妍姿态,或者看一整个下午的书,比呆在很多人的饭桌上让我感觉更快乐。
  
  《The Tntrovert 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by Philip Zimbardo回答了我的很多问题。书中说到不奇怪人们都很排斥内向的个性。我们生活在一种对反思和独处持否定态度的文化之中。“走出去”和“做”是人们的理想。在《追寻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一书中,社会心理学家David yers博士指出,快乐需要拥有三种特质:自尊,乐观和外向。Myers 博士的结论是建立在那些“证明”性格外向的人“更快乐”的研究之上的。这些研究是要求参与者自己同意还是不同意一些陈述。如“我喜欢与其他人呆在一起”和“我喜欢有人和我在一起”。性格内向的人是以同样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快乐,所以他们被认为是不快乐的人。对他们来说,“我了解自己”“我非常喜欢自由的生活”或“我有追寻自己的道路的自由“这样的句子才是让自己感到满意的标准,但是他们没有被问及对这样的陈述的反应。所以,很多内向者的个性成了”让人敬而远之的另类”了。
  
  其实外向和内向只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罢了。我们不能说因为75%的人属于外向就赞美一种性格十分好,并打压另一种性格,如我母亲经常打压我的那样“你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开朗一点?”事实上,这种打压对于我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善于引导,极容易成长为自卑,自闭或者愤懑(庆幸我心理发育得还算正常)。当然,我妈妈全然不知道性格的区分也不知道她行为的后果,她只是希望我和别的小孩一样嘻嘻哈哈的嘴巴甜一点,却不知她的言语对我造成的巨大伤害。我也是最近才形成对内向的正确认知。这有助于我正确面对别人不公正的评价和不再逼自己朝所谓的开朗刻意改变。
  
  总的来说,外向和内向主要有三个区别:精力的恢复方式,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深度或者广度的选择。性格外向的人精力来自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就像太阳能电池板,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处活动以获得充沛的精力。而性格内向的人主要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思想,观念和情绪中获得精力。他们就像充电电池,需要停止花费时间,并停下来休息以恢复精力。大量的外在刺激是内向者无法应付的,我们只能接受一部分刺激,但对自己所体验的事物了解深刻。与外向者喜欢认知的宽度而言,内向者倾向于认知的深度,我们会限制从外部进入的经验,但对每一经验都体验深刻(例如某一交谈中,氛围,神态,眼神,言语都可能清晰的被记录下来且长年保存着)。内向者通常只有较少几个朋友,但与这些朋友关系都较为密切。他们喜欢深入的钻研问题,对某一问题深入性的探讨甚于宽泛性的追寻。
  
  因为这些方面的差别,在外向者占主导地位,我们的以外向为成功的价值观面前,内向者往往容易被误解。就我个人而言,在我二十几年的生命里,我深刻的体验着作为内向者所受到的种种误解。有口难言甚至感到莫名奇妙。我被自己的母亲,小时候的玩伴误解为不爱言语,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一样,一些不太了解我的人常误以为我十分严肃,清高,冷漠,神秘,不可接近。其实我在真正的朋友面前十分宽容随和,对于自己熟悉的话题往往滔滔不绝,甚至有时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幽默感。
  
  我并不排斥交际。事实上,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是不爱交际—他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交际而已。性格内向的人只需要很少的朋友关系,但喜欢(来自亲密朋友的)较多的联系和与朋友的亲密相处。我们不喜欢泛泛而谈的交际(大量人群的聚会中因为太多泛泛而谈且刺激太多,内倾性格者可能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更喜欢内容丰富,充实的交谈,交流内涵丰富的思想(终于知道为什么我极度讨厌谈论明星八卦了,它可能是交际的手段之一,但绝对不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从中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获得满意和快乐的感觉,并使我们充满活力。这种交谈能够给我们一种被快乐研究者称之为“Hap Hits”的快乐感。交谈需要花费精力,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在聚会中我们对他们很有兴趣,但往往更喜欢观察他们的谈话而不是参与其中。这一点在我身上特别明显。别人谈得十分开心的时候,我往往坐着观察,陷入对谈话内容的深度思考状态,面无表情,旁人常误解我对他们的谈话不感兴趣,心不在焉。下次我这样,别误解我,尽管谈你们的。
  
  内向者通常被误认为反应迟钝或不善言语。这一点,在我这里很典型。大学室友曾经就反应迟钝这一点取笑过我(所以说,内向者不容易呀,不要随意的评价他们;被随意评价的内向者们也不要把别人的不公正评价当回事,他们并不了解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内向者和外向者思考问题和谈话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外向者倾向于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讲话,而且越讲思维越清晰;相反,内向者需要时间来充分思考,并且不会自发的讲话,除非那是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话题。所以,外向者认为内向者小心谨慎,消极被动,犹犹豫豫,保留想法。外向者认为他们神秘兮兮的,是不是在隐瞒什么。事实上,内向者并没有刻意这样。一是,我们需要时间充分思考(你们以为是迟钝),二是,尤其是右脑优势内向者的遗传和生理特征导致字词回忆成为我们讲话时的障碍。在无数的场合,我有大脑一片空白的体验,特别想表达,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状况实在让人抓狂。当我逐步发现这个问题,并试图解释时,还曾一度怀疑是自己小时候数学比语文好的缘故。而事实却是,言语表达对于内向者来说要经过长长的乙醚胆碱神经传导通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的书面表达往往比口头表达更细致生动有条理。
  
  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社会过多的要求人自信,却没有谁倡导了解自己远远胜过自信。成功学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年我迷恋过成功学,觉得真的是无比让人兴奋的事情,但后来发现,成功学其实有着很多糟粕。硬生生的把每个人都逼得像打鸡血似的就以为是成功了。对于内倾性格的我是很不适合的。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要违背自己的个性,欣然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比盲目的自信和口号更有意义。《非诚勿扰》和《非你莫属》,目前很火的两个节目,仔细去分析里面的那些学成功学的人,你一定只会更加赞同我的观点。
  
  我不再为内向的性格责备自己,感到困惑。我们只是性格不同而已。不要把那些不好的形容词都往自己身上套。我的内倾性格遗传于我的父亲。在别人看来,我的父亲十分不苟言笑。小时候的玩伴甚至说 “我看到你父亲就觉得他严肃得让我害怕。”小时候,我还真不懂她怕什么,我父亲那么和蔼一个人,她有什么怕的。原来她是一个外向性格的人,她的父母也是外向性格的人,在她的认知里,长辈也应该是开朗健谈,和颜悦色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的性格,因为太像他了(多希望长相也遗传他一点啊,看我漂亮的妹妹就嫉妒),但他从来没有当面赞美过我,因为内敛。而我的母亲则不断地责备我,希望我成为她另外一个孩子一样活泼可爱。我试过的,我做不到。这违背了我的天性,容易让我疲惫不已。内倾性格有什么不好呢?好比我内倾性格的父亲,比起外倾性格的母亲来说,他更理解我们的心思,更疼爱我们,更细致体贴,更善于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更喜欢家庭和谐的关系;他更喜欢动手,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他善于认知的深度。他能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凭自己的细致研究,制造了一个橱柜,衣柜,一辆风车和一艘木船,他学会自己动手修理收音机,电视,洗衣机,没准将来还会修电脑;他对艺术的造诣数一数二,年纪轻轻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村里戏剧团的师傅,还写了一本厚厚的戏曲剧本《薛仁贵》。我其实继承了很多父亲的这种性格,所以自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爱动手的实践者,真诚而专注的人。
  
  历史上,也有大量的卓越人物属于内向者,例如:Abraham Lincoln 美国第十六界总统;Alfred Hitchcock电影导演, Michael Jordan,篮球运动员和名人 Thomas Edison发明家,Grace Kelly, 女演员,Gwyneth Paltrow女演员, David Duvall高尔夫球员, Bill Gates微软创始人, Candice Bergen女演员,Clint Eastwood演员、导演, Charles Schulz漫画家, Steve Martin喜剧演员、作家, Harrison Ford演员, Michelle Pfeiffer女演员, Katherine Graham华盛顿邮政的拥有者,作家。
  
  还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Albert Einstein也是内倾性格(成就最高的两个科学家都是内倾性格,这跟对求知的精准深度不无关系),他小时候无法死记硬背学习,被老师评价为“他很安静且孤僻—-----是个旁观者”“智力迟钝或智力缺陷”。爱因斯坦在他的生命后期时说道:“不是我是如何的聪明,而是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多一点而已。”性格内向的人只有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如集中注意力的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天生的内倾性格曾经给我带来很多貌似合理却完全不公正的评价,这些评价曾让我觉得自己真是孤僻,高傲。但我感谢成长中遇到的好老师和朋友们,与我建立良好的亲密友谊,让我逐步认识自己,用他们对我的评价如“温柔,和善,亲切,宽容,体贴,爽朗”等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使我对自己的内倾性格有了更细致科学的了解,让我明白内倾性格是天赐的礼物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并给了很多实质性的指导和建议,让我更好的适应这个为外倾性格准备的世界里。
  
  P.S. 最近还读了一本书叫《不要控制我》(Controlling People) by Patricia Evans帮助我完成了对另外一些事情的认知。书写得非常精准到位,推荐给难以掌握自己的控制欲者和亲密关系里的被控制者,或者只是想了解这方面心理知识的朋友阅读。
  
  愿岁月静好。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07:48 , Processed in 0.0656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