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月炮火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4-11 09:59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9:3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厉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利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3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18:13:36 | 只看该作者
      当我融入《八月炮火》的世界时候,脑中立即回想起丘吉尔的《一战回忆录》那套巨著,二者在展开同样的历史画卷的时候,其描述是何其相似:同样的气势磅礴的语句、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宏伟的欧洲局势图、同样的幽默感、同样的对事件主人公主观判断和客观行为的生动描述、同样的对战役地图的准确展示和对战役条理清晰的描述,以及同样的对德国的愤恨。
      
      算我见识不光吧,但塔奇曼博士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上拥有与丘吉尔一样的杰出文笔的作家。从国家政治到战役,从战略部署到战斗描述,从群体人物塑造到具体个人刻画,都是繁简得当,栩栩如生。可以想见,塔奇曼博士为了完成这部令人着迷著作,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艰苦的查阅文献、克制枯燥而努力撰写、反复修改,最终使之成为一部旷世经典。
      
      
      这本书给我两个印象最深的地方,一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局势对当今世界的启发,二是德国和英法在战略部署上的不同考虑。
      
      
      我一直觉得,当今世界局势和一战前有可以类比的地方。正如一篇学术论文所指出的,当前的中国相当于当时的德国,而美国相当于当年的英国。
      
      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为了争取与其地位相当的发言权,挑战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为此德国发展海军,这是直接威胁英国的力量;德国还在国内利用其哲学思想培养民族主义,从政界到知识界到军界到普通民众,都以用武力争取世界地位为荣;更重要的是,德国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秩序不满,它的殖民地不多就是一个例证,所以要靠战争来解决对它的经济压迫。
      
      看看现在的中国,除了民族主义比当年的德国差很多外,其他方面几乎都能找到相同点:发展海军以抗衡美国的军事霸权;当前经济秩序仍然是旧秩序,西方国家随时能够对中国挥舞制裁大棒,让中国相当被动,如果不能通过谈判来改变旧的经济秩序,那么就要考虑用武力解决;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向外资本输出的强大能量,内在的产生向外扩散的强大动力。所以,正如那篇论文所指出的,我们必须吸取当年的英德竞赛的教训,不要在挑战美国的时候,落入军事对抗的窠臼。
      
      我也一直很好奇,在当前局势下,我国是否有一位施里芬式的人物,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在当前中国处于周边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可否制定出决定性的军事打击计划,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某些国家,然后倾举国之力与主要敌人作战呢?
      
      
      德国与英法的战略部署也是饶有兴味的事情。
      
      德国的计划简单说来,就是以洛林地区为轴心,一扇门从洛林地区延伸到比利时海岸,然后这扇门向下关闭,横扫比利时和法国,最后关到巴黎;同时在门轴的地方洛林地区,两个德国集团军将顺势出击,与作为门框的德军主力夹击英法联军,形成古老的“坎尼之战”的大包围圈,歼灭英法联军。
      
      而法军则打算在这扇门的中间部分,实施进攻,把这扇门从中间击破,门板一分为二。
      
      双方的计划都有合理之处,但法军在军事实力不如德军的情况下,盲目崇拜进攻理论,发动进攻后立即闯入了德军占优势的防御陷阱。殊不知,一战是“防御的巅峰”,这直接导致法军节节败退。
      
      英军则在与法军的配合上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丧失很多良好战机。这件事上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弗伦奇元帅难辞其咎。但弗伦奇元帅却客观上做了一件好事——减少了英国士兵的伤亡。要知道,一战时的军官往往以不计代价的牺牲士兵为其指挥风格。
      
      法军总司令霞飞,一直不把巴黎的陷落作为最终崩溃的标记,在他看来,巴黎只是一个地区而已,即使被占领,法国也没有战败,政府可以迁往别处,抵抗仍然可以进行。霞飞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正如在二战时德国军界在考虑对法国的进攻计划时,发现如果按照施里芬计划,那么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门向下关闭,横扫英法联军时,他们可以不断向后退却,退至法国南部辽阔地区,因此即使德军初步取得了胜利,却只是赶走了盟军,而没有围歼他们,接着下一步该怎么打,很成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已不具备从洛林地区发动坎尼之战的包围所需的另一侧攻势——马其诺防线横在面前。
      
      所以二战时,曼斯坦因将军提出将战役地区局限于法国最北部,将比利时境内进攻力量改为类似洛林地区的辅助进攻(步兵战为主),而主力(包括几乎全部装甲部队)则由阿登山区突入向西北海岸进攻,也就是将施里芬计划的主力和辅助力量,做了相反的安排。在曼斯坦因的计划中,德军主力将快速推进,一路向西北驱赶盟军至海岸,沿路形成强大的装甲屏障,使得盟军无法向南部突围;同时辅助进攻力量已经从比利时开向法国。于是最终盟军就被包围在海岸地区,只能从海上撤退,而这对盟军来说非常困难。
      
      要想打破德军的装甲屏障,必须抓住德军装甲部队突入过快,需要等待步兵到来这个时候,对德军屏障的薄弱部分实施进攻,打开一个缺口,让被包围的盟军可以向南突围。打开缺口的任务可以由屏障外的南部地区盟军实施。戴高乐将军在阿拉斯地区就对这个屏障实施了有效的打击,险些让隆美尔陷入困境。可惜戴高乐的力量弱了点,没能挽救局势。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从一战时候德国和英法的战略部署,来看他们各自的得失,以及对二战的影响。这个课题早就有很多人做过研究,我只是看了这本书,温习了以前看过的知识,随口发表一些感想,觉得前后还算有逻辑。
      
      
      《八月炮火》有太多的修辞、文句、语言、叙事方法可以学习,作为文学读物也毫不逊色。我将摘录其中幽默的、有启发性的、嘲讽的词句,学习它们,运用它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19:29: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不是一门入门级的读物。因为对一个“入门级”的历史读者来说,这本书里有太多过于繁琐的细节。当然,这本书有一个伟大的特点,就是能让最外行的入门级读者读完,也能了解到一战最本质的核心,最显著的特点,最重要的意义。可是你不能因为一本书能让入门者看懂,就说它是一本入门级的书。
      写战争的历史书不一定是战史。那些不厌其烦地讲述每一支部队如何调动,每一场战斗伤亡如何的“专业的”战史,跟一本讲Pascal语言的计算机书或一本建筑规工程范没有什么不同——它们不一定非要引起一位普通读者的思考——知道番号为72的步兵团来自图林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塔奇曼的这本书,不但能够引起人的思考,而且在那些生动的、行云流水般地重演着的场景里,以委婉的方式给出了解答。
      我这样说,也许因为我是有备而来地读这本书的。罗素的回忆录中,坚定地强调他反对这场战争的立场,以及他认为帝制德国代表着进步、而战争必将导致文明的衰落这样一个看起来离经叛道的论断。在社会展望(la proepective)这门学问里,欧洲精英阶级在一战前的各种矛盾、混乱的预测成为一个经典的案例,为什么被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被以一种真诚的渴望煽动着,直到变成令人惧怕但又无法避免的结局?套用丘吉尔的那句话,历史上也许从来没有哪个时刻,如此大量的一批聪明人酿下了如此大的错误,对人类造成了如此大的一场灾祸。塔奇曼选择以这场空前浩劫的前奏和开端作为其讲述的重点,并在结尾阐明了原因:因为这个错综复杂、漏洞百出的开头,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头脑、精力和资源,以至后来的种种缩短战争进程的努力都失败了(大意,原话记不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0 19:59:37 | 只看该作者
      不论美国的学院派历史学家如何诟病塔奇曼,她“不放弃一张小纸片”的考据功夫,她史诗般的叙事技巧,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见,对足以令她的作品成为传世经典。
          只要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葬礼”,立即会被深深吸引。作者不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且在还原历史,让读者身临其境。
          至于说译著的质量,这本书在当前的翻译作品了已经算不错了。在我看来,新星出版社近年来翻译塔奇曼的三本书,《八月炮火》算是最好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尚可;《实践历史》还达不到“通顺”这个最低的标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8 13:03:43 | 只看该作者
      
      2010-04-14
        本书读完给人一种怪异荒诞的感觉,在这样一场本该严肃的战争中,却发生着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
        德国1、2、7集团军像三头怪兽一样拥挤,互相埋怨。
        德国部队与英国部队头对头相撞的时候,楞了好久才狂喊大叫的认出了敌人。
        美国兵被误认为战争救星将衣服帽子抛向欢呼的法国民众,最后导致没衣服穿。
        普鲁士士兵打扮成妇女。
        威廉二世将把军国分子小毛奇吻的湿湿的。
        弗朗索瓦和参谋在教堂尖顶上观赏景色,突然吓人的钟声响了(教堂顶上有个大钟~)
        莱宁坎普一个筋疲力尽的参谋要求上床睡觉,一个小时后他被叫醒,警卫说:警报解除了,你可以脱衣服了睡了。
        PS:没有看过这书的,不要被我误导,本书并非像我描写的这么荒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眼睛看到的这些事情,列出来记下来让自己一笑。一战是公认的恐怖绞肉机,无数年轻的生命命丧其中,但看完作者提供的这些史料,你还是能觉出一些黑色幽默,战后被称为的法国老爹的霞飞将军其实错误决策不断,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伟大的鲁登道夫元帅只会哼哼唧唧对手下参谋的意见表示赞同。最后获得胜利的国家更应该感谢自己的好运气。本书将1914年大战爆发前仅仅一个月内发生的林林总总的事情汇集一起,让人读后感慨万千,确实是奇书一本,推荐亲爱的豆友们找来一看。
        
      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19 02:11:5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非常牛逼,写的磅礴大气又很有趣,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翻译的不是太好,句子不是很符合中国人阅读的习惯。
      这个作者还写过一本《the distant mirror》,可惜还没有被翻译过来。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11:44 , Processed in 0.0626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